整合理化知识,提升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的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如果教师不能将琐碎的知识很好地整合到一起,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消化课堂知识。同时,要注意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适当地将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处理好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理化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小组合作,化解卡壳

  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不敢去问老师问题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很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思维会进行碰撞,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血液和血型”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就通过让学生结组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地解决知识的难点。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从阅读材料中抽离出来重要的信息,然后加上自己的分析,更加完整的将知识点表述出来。有的学生总结出,“人体中氧气浓度最大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肺部,所以在这个地方,氧气会更加容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进行结合。这样就有利于氧气从肺泡中扩散到血液中去了,这样我们身体中的血红蛋白才能运载更多的氧气。而我们身体中组织细胞周围的氧气浓度比较低,所以氧气会更加容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进行分离,这样才有利于分离出来的氧气从血液中进入到组织细胞,供组织细胞所用。”几个人合力去解决课堂的难点,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理解,还能节约课堂的讲解时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当课本中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且教师在讲解收效比较小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结组的方式自主解决。这样程度好的学生就能带动程度不太好的学生一起去探究、发现。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更好的据为己有。

  二、活化实验,发展思维

  对于生物实验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让学生进行凭空的想象,会让课堂的教学收效甚微。最好的方式是教师用实际的实验操作,来活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解“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这一节中,“眼球成像”的知识点会和物理有交汇点,所以我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难点。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详细介绍了人体眼球的结构,然后给学生介绍凸透镜成像的相关部件。我用物理课堂上的光具座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眼球成像与其之间的联系。学生们感觉眼球成的像为正立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画出光透过眼球后最终成的像,其实是倒立的。眼球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透过凸透镜成像的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的眼球成像方式了。而对于这节中,探究近视眼和老花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必要的光线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观察。

  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能够对课本进行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聚焦在老师的讲解上,这样课堂的效率才可以提高。

  三、适当延伸,拓展视野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住课本的内容,不去进一步延伸的话,那么他们的生物思维就比较局限,很难将知识活学活用。当题目中出现新情景后,学生的思路就会很难打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骨�^的成分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大部分构成的,但是学生对于这两种物质的认识比较浅显,感觉很抽象。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我准备好两根鱼骨头,一根放到10%浓度的盐酸中,一会拿出来的鱼骨变软了,说明鱼骨里面的有机物和盐酸反应了,这才能使原先坚硬的鱼骨变软。另一根鱼骨放到酒精灯上烧,发现鱼骨上会出现火焰,这也说明了鱼骨里含有有机物。当鱼骨燃烧完全后,会看到剩下来的骨灰,这些就是无机物。通过这样的延伸,就能说明骨头中是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通过上面的探究,还能进行拓展,比如小时候如果不注意坐姿,那么骨骼很容易就会变形,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骨骼里面的有机物含量比较多。但老年后,骨骼会更加的脆并且硬,碰倒后很容易就会骨折,这是因为老年人骨骼里的无机物较多,有机物较少。

  有些理化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让学生领会到这些知识的运用点,进而增强认识。

  教师必须要认识理化知识在学生的生物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让他们把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生物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