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应用药物化学

药物是指具有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物质,以及具有调节肌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物质

药物包括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

吸入性全身麻醉药:乙醚、一氧化二氮和氯仿,饱和的烃和烯、炔,低分子量的脂肪醚,异氟烷等。

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药硫喷妥钠、已烯妥钠等,麻醉持续时间短。 非巴比妥类麻醉药有氯胺酮、阿芬地尼、盐酸咪唑安定等。

安泰酮为新型固醇类麻醉药,不适用于有强烈疼痛手术的麻醉。

全身麻醉药大部分以原形从肺部随呼气排出体外,有1.5-12%的剂量被代谢。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阻止神经冲动传导。

二、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是具有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催眠药是指引起类似正常睡眠状态的药。催眠药在小剂量时可使服用者处于安静和思睡状态,称为镇静药。镇静催眠药没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1. 巴比妥类:常见的有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如:苯巴比妥(长时)、异戊巴比妥(中时)、司可巴比妥(短时)、硫喷妥(超短时)等。

巴比妥类药物在空气中稳定,具酸性,可与苛性碱形成可溶性盐类,作注射用。 巴比妥类药的缺点是成瘾性、治疗指数低和醒后感觉不适等。目前常用地西泮(安定) 代替。

吡咯酮类化合物佐匹克隆称为第三代安眠药.

2. 苯二氮卓类药物: 其具有中枢作用的药物,生理活性强,有镇静、安眠、肌肉弛松和抗惊厥等。常见的有利眠宁、安定、羟安定等。代谢主要是在肝脏进行

3. 其他:唑吡坦,是一种咪唑吡啶衍生物。适应症为本品限用于偶发性失眠症、暂时性失眠症。国内商品名“思诺思”(酒石酸唑吡坦片)

三、抗癫痫药

癫痫是由于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兴奋性过高,产生阵发性放电,并向周围扩散而出现大脑功能失调综合症。

抗癫痫药应提高惊厥阀,但不影响正常敏感性;治疗剂量时,引起安眠作用小;适合长期使用,耐药性好,起效快,持效长,不复发;其副作用小。

最早用的抗癫痫药是苯巴比妥,后发现扑米酮和苯妥英,苯妥英效果佳,但副作用大,现由毒性小的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片等代替。

丙戊酸钠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适用于儿童的失神性发作。西地泮等苯二氮卓类药具有抗惊厥作用,临床用作抗癫痫药。适用于儿童小发作。白胡椒中分离出胡椒碱,经结构简化获得抗痫灵,对中发作和大发作效果较好。

四、抗精神失常药

用于治疗各种精神失常疾患的药物,统称精神失常药。

能消除病人的幻觉、妄想的药称为抗精神病药。

前组症状为幻觉、妄想、阳性思维形式障碍、行为紊乱,性质上属于正常功能的夸大或歪曲。

后组症状为思维贫乏、感情平淡,意志或主动性缺乏,快感缺失及注意障碍等。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有异丙嗪、氯丙嗪、乙酰丙嗪、三氟丙嗪、奋乃静、氯氮平等吩噻嗪类药物

消除神经官能症的焦虑症状的药称为抗抑郁药。

抑郁症和正常的情绪低落的分别在于程度和性质上超越了正常变异的界限,常有强烈的自杀意向。

常见的抗抑郁药有丙咪嗪、氯咪帕明、阿醚替林、马普替林等

消除病人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的药称为抗焦虑药。

苯二氮卓类的利眠宁、安定等仍为较好的抗焦虑药。

另外有丁螺环酮等。

五、镇痛药

镇痛药可使疼痛减轻或消除,作用机制不同于解热镇痛药,而作用于鸦片受体,选择性抑制疼痛中枢。

镇痛药有麻醉作用,但不影响意识、触觉和听觉。

按来源分类: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如吗啡;

合成镇痛药类,如美沙酮;

半合成镇痛药,如唉托啡;

内源性多肽类。

吗啡有优良的镇痛、镇咳和催眠等功效,但有易成瘾和抑制呼吸中枢等严重副作用。另外吗啡的结构复杂,合成困难。

吗啡的酚羟基烃基化,得到供药用的衍生物可待因等,可待因的镇痛效低,镇咳效好,成瘾效小。

吗啡两个羟基均乙酰化,生成海洛英。

吗啡分子中氮上的甲基变为乙基、丙基、烯丙基为拮抗性占优势的药物,如 N-去甲丙烯基吗啡,为吗啡中毒解毒药。

唉拜啡是吗啡类药物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

合成代用品:哌啶类:去痛定

氨基酮类

吗啡烃类

苯吗喃类

六、中枢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对呼吸中枢具有较明显的选择作用。

中枢兴奋药的类型

大脑皮质兴奋药,如咖啡因;

延髓兴奋药,如尼可刹米;

脊髓兴奋及反射兴奋药,如一叶秋碱

黄嘌呤类

常见的有咖啡因、柯柯豆碱和茶碱,为黄嘌呤的 N- 甲基衍生物兴奋心脏、松弛平滑肌和利尿作用。

酰胺类

尼可刹米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用于中枢性呼吸及循环衰竭,同时可用于麻醉药及其他中枢抑制剂的中毒解救。

生物碱类

用于中枢兴奋剂的除黄嘌呤外,有盐酸山梗菜碱和一叶秋碱等。

美解眠类

美解眠主要用于解救巴比妥中毒。

吡乙酰胺类

用于由衰老、脑血管意外、一氧化碳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记忆、思维障碍。亦用于儿童智力低下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 拟胆碱药

用于治疗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手术后的腹气胀等症。

乙酰胆碱是胆碱能神经的递质,它在胆碱能神经末梢的胞质中合成。临床不作为药用,一般只做实验用药。胆碱能神经兴奋时,乙酰胆碱从囊胞中释放出来,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效应。

拟胆碱药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用于治疗胆碱能神经系统兴奋性低下引起的疾病。一般能使心率减慢、瞳孔缩小、血管扩张、胃肠蠕动及分泌增加,因而临床上用于青光眼、肠麻痹、血管痉挛性疾病等

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的作用靶点是M 胆碱受体和N 胆碱受体,分别产生M 样作用及N 样作用,是胆碱受体激动剂。如氯贝胆碱,为选择性M 受体激动剂,。

乙酰胆碱不能作为治疗药物的原因:

乙酰胆碱对所有的胆碱能受体选择性,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乙酰胆碱为季铵化合物,不易通过生物膜,生物利用度极低;

乙酰胆碱的化学稳定性差,在体内易被胆碱酯酶水解失活。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抗胆碱酯酶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重症肌无力、青光眼。手术后的腹胀。毒扁豆碱、溴新斯的明。

2. 抗胆碱药

抗胆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解痉止痛、散瞳、抗帕金森病、松弛肌肉等。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胆碱药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即胆碱受体的拮抗剂。

胆碱受体拮抗剂和胆碱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但是无内在活性,从而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用于治疗胆碱能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所造成的疾病。 M 胆碱受体拮抗剂:

颠茄类:阿托品:是茄科植物颠茄、莨菪和曼陀罗等植物提取的生物碱。临

床上常用阿托品硫酸盐。用于抢救感染中毒性休克、有机磷农药中毒。

山莨菪碱:山莨菪碱可用于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坐骨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

东莨菪碱和樟柳碱:樟柳碱临床用于血管性头痛、视网膜、血管痉挛、缺血性视神经炎、脑血管病引起的急性瘫痪、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中枢功能障碍、震颤、麻痹、支气管哮喘、晕动病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3. 拟肾上腺素药

是一类使肾上腺素受体能兴奋的药物。

肾上腺素是最早发现的激素。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用于治疗休克时低血压。

肾上腺素用于治疗事故性心脏停博和过敏性休克。

多巴胺常用于休克的治疗。

麻黄碱用于治疗低血压、哮喘和鼻塞。

选择性更强大新药,如新福林、叔丁喘宁等。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易发生自动氧化

4. 组胺H1受体拮抗药

组织胺在体内是一种化学递质,其作用受体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抗组织胺药也分为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H1受体主要作为抗过敏药、抗帕金森药、防治呕吐和抗眩晕、镇咳等. H2受体主要作为抗溃疡药

苯海拉明:苯海拉明盐酸盐具有抗组织胺活性,毒副作用较轻,但有嗜睡、神经过敏和镇静等副作用。与氯茶碱结合成抗晕动病药。

特非那定:抗组织胺作用强,选择性高,副作用小,用于治疗常年性鼻炎、季节性鼻炎和过敏性皮肤病。

5.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阻止神经冲动传导。

是非结构特异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结合。

局部麻醉药可能以两种机制发挥作用:

堵塞离子通道。

以变构立体效应作用于离子通道。

局部麻醉药的体内代谢:药物的体内代谢多为酶促的生物转化,主要是靠肝脏的微粒体进行,部分由肺和肾代谢。

最早用的局部麻醉药为可卡因。1904年,合成了普鲁卡因,其作用强,毒性低,但穿透力弱,不能作表面麻醉用。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时间为45分钟。 普鲁卡因结构式为:

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还不够强,也不够稳定,易水解,后来又合成了很多芳酸酯类化合物,如丁卡因(强十倍)、美普卡因等。

另外,局部麻醉药还有酰胺类利多卡因(比普鲁卡因强2~9倍,持续时间延长1倍),氨基醚类二甲异喹(可卡因的1000倍毒性为2倍)、氨基酮类等。

酯类局部麻醉药由于酯键易于水解,稳定性差。

普鲁卡因在酸性中比碱性中稳定

循环系统药物

循环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药物和利尿药。

心血管病一般伴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黏度症状。表现为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心率失常,甚至发展成为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1) β受体阻滞剂

主要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率失常等。

β受体是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简称,当神经递质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时,有引起血压升高。加快心率甚至引起心率失常的作用。

盐酸普萘洛尔,能阻断心肌的β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减少循环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临床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率失常等疾病的治疗。

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也称为慢性通道阻滞药。

Ca2+对细胞活动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许多刺激都是通过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激动钙)的浓度而实现。在心肌内, 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启动心肌收缩过程,在平滑肌、血小板及神经元中, Ca2+与相应的蛋白结合产生血管收缩、分泌等效应。

钙通道药具有的作用:

对心脏的作用,首先是抑制心肌收缩力,其次是减慢心率及延缓传导; 对平滑肌的松弛作用,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

3)

4)

5)

6)

7)

8) 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治血栓的形成;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分类: 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 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普尼拉明。 钠、钾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心率失常的治疗。 1. 钠通道阻滞剂 钠通道具有维持细胞兴奋性及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心率失常是各种病理性诱因引起Na+异常地从心肌细胞内流动的结果。 钠通道阻滞剂主要是抑制Na+内流,抑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减缓其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 常见的有:奎尼丁、利多卡因 2. 钾通道阻滞剂 这类药物也称延长动作电位药程,能通过抑制钾通道而选择性地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可使心房肌、心室结、心肌传导纤维及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延长,有利于消除折返,发挥抗心率失常作用。 临床常见的有氯非铵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体内调节血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酶,在它作用下,可使血管紧张素I 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 。 血管紧张素II 是已知最强的升压活性物质。 常见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II 的强烈升高血压的作用是依靠与其受体作用来实现的。如果阻止其与受体结合也可以抑制或缓解血管紧张素II 的升压作用,血管紧张素II 的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开发的。 常见的有氯沙坦等。 NO 供体药物 NO 供体药物在体内能释放外源性NO 分子,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心肌对氧的需求增加而冠状动脉痉挛造成供血不足,导致心肌耗氧与供氧失衡。 NO 为内皮舒张因子,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物质,可有效地扩展血管,降低血压。如硝酸甘油、丁四硝酯。 强心药 强心药是加强心肌收缩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强心甙类为主,如西地兰、地高辛等。 强心药主要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调血脂药

血脂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三酰甘油、磷脂以及它们于载脂蛋白形成的各种可溶性的脂蛋白。

超过正常浓度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体蛋白B 能促进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超过正常的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也有不良影响。

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

在肝细胞的细胞质合成胆固醇的过程中,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是该合成过程的限速酶,能催化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为甲羟戊酸,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过程的关键一步。通过抑制此酶的作用,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常见的有:美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影响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代谢药

苯氧基烷酸类和其他类:烟酸类、胆汁酸结合树酯类、甲状腺素类等。 苯氧基烷酸类:非诺贝特、吉非贝齐;

烟酸类:烟酸、烟醇

9) 抗血栓药

抗血栓药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的不同环节,防治血栓的形成,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

在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经氧化脂质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必需物质,故抑制血小板聚集药,在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纤维蛋白溶酶能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

抗凝血药:肝素、香豆素甙等;

溶血栓药:尿激酶、链激酶等;

抗血小板凝集药:阿司匹林等。

消化系统药物

1. 抗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是由胃液的消化作用引起的粘膜损伤。

根据抑制胃酸分泌机理,抗溃疡药分为:

抗酸剂

H2受体拮抗剂:人体内的组胺通常是以非活性结合态存于肥大细胞的颗粒中。病变是因为组胺释放出来的原因。

H2受体拮抗剂阻断组胺触发H2受体激发胃酸分泌的生物信使的产生,达到抑制胃酸的作用. 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

前列腺素类

2. 助消化药

3. 止泻药

4. 缓泻药

5. 止吐药

恶心、呕吐是胃运动和排空紊乱的特征。胃肠道疾病、晕动症、妊娠(Shen)反应、放射线治疗、外科手术和某些药物治疗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常用的止呕吐药有: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抗多巴胺药(如多潘立酮)5-羟基胺拮抗剂(如昂丹司琼) 。

6. 促动力药

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大多与胃肠动力阻碍有关。

第一代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治疗消化不良、糖尿病性胃滞留、胃食管反流病等,但可能出现嗜睡、疲倦等不良反应。

第二代为多潘立酮(吗丁啉),增加胃的蠕动和收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头痛等。

第三代促动力药司西沙必利,它对胃肠道均有促动作用,能新增强生理反应,恢复正常的动力模式。

7. 肝病辅助用药

8. 利胆药

抗生素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生物合成,少数利用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得。 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对细胞膜作用;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1. β-内酰胺抗生素

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有苄青霉素、青霉素Ⅴ等

头孢菌素类

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 四环素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强力霉素等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抗菌特性,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生长,对霉菌也有效。

4.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常用的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

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抗菌特性,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生长,对霉菌也有效。

5. 氯霉素类抗生素

控制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缺点是抑制骨髓造血系统

化学治疗药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通常采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抑制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氏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的治疗称为化学治疗,所用的药物称为化学治疗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靶点是抑制原核物DNA 回旋酶。

抗菌谱广、活性强、毒性低。

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抗结核病药: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抗生素类:硫酸链霉素和力复霉素等。

合成抗结核病药:异烟肼

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及其衍生物统称磺胺类。百浪多息、磺胺吡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

抗真菌药:灰黄霉素、古曲霉素等。

抗病毒药:作用原理:

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与病毒结合以阻止其与宿主细胞结合。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药物,如盐酸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如碘苷、阿糖腺苷、阿昔洛韦等。

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利福霉素类药物。

干扰素,能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真菌

病毒唑。

消毒防腐:

醇类:乙醇

酚类:苯酚、间苯二酚、甲酚

酸类:硼酸、硼砂、醋酸、乳酸、苯甲酸、水杨酸等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类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要的微量物质

1、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D 、E 、K 、F 等。

2、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 、维生素B 族(1、2、4、6、12等)、烟酸、肌醇、叶酸及生物素等。 寄生虫病防治药

寄生虫病是农村常见病。寄生虫防治药是用于预防或治疗肠虫、丝虫、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及利杂曼原虫病的药物。

驱肠虫药,主要作用于蛔虫、钩虫等。

如驱蛔灵、驱虫净、肠虫清等。

抗丝虫病及抗血吸虫病药,如乙胺嗪。

抗疟药是指能预防、治疗或控制疟疾传播的药物,如青蒿素.

第三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代动力学

首过效应——药物自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因而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药物被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

肝肠循环——一些药物自肝脏分泌到胆囊并排放到小肠中,小肠又将药物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的过程。(长效、中毒)

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或药量在体内降低50%所需的时间。符号为t1/2。 肾清除率:为单位时间内肾脏全部清除所含药物的血浆的体积。

隔室:为研究动力学性质,将机体视作一个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或数个隔室组成,在一个隔室内具有动力学的均一性。

清除:是指源药在体内消除的过程,它是代谢和排泄的综合结合体

药物分布: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起着运载、储存、代谢和缓冲作用

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蛋白和酶蛋白的结合是影响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分子增大, 不能通过生物膜保留在血液中,结合的药物不能直接进行代谢, 减缓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起储存作用。

脂质与脂肪:高脂溶性的中性化合物,含有强负电性取代基(氧、氮、硫、卤素)而产生键偶极的化合物,均能在脂质和脂肪中分布。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前药是利用体内的水解酶,将本无生物活性、经酶性水解、代谢活化成有活性的物质,从而赋予药物有优良的药剂学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性质。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消除过程:机体对外源性物质及代谢产物的消除,主要途径是经肾脏和胆汁,由尿和粪便中排出

肾小球的过滤

其速率取决于游离药物的浓度,或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

其过滤一般没有特异性

近曲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其速率与被分泌化合物的分配系数有关。

公式(米氏方程):

远曲肾小管的重吸收:该重吸收可以是主动转运或被动扩散过程。

其分泌速率与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和离解常数、尿液的pH 值有关。

胆汁排泄可以是被动扩散或主动转运。

胆汁排泄的药物一般具有极性基团(阴或阳离子) 和较高的分子量。

Ferguson 原理:

药物作用分布在生物相和外环境相,药物浓度在这两相中达到平衡,这种趋势称为热力学活性。

测定药物产生指定效应时的热力学活性值,可推断药物的作用是与物理化学有关,还是与化学结构有关。

立体因素影响:

构象:是由于分子中单键的旋转而造成的诸原子在空间不同的排列状态。受体的变构中心只能与柔性药物分子的某一构象发生特异性作用

构型:构型是指有机分子的原子或基团位于刚性骨架(双键或环系) 或不对称的手性部位,造成空间排列不同的异构现象。

改变药动团的方法

改变亲脂性,如增长烷基链长;

改变电性,如苯环对位引入氟原子,减低苯环在体内被代谢羟化的速率和程度; 改变立体性,如引入体积较大的基团,以保护代谢敏感或易受攻击的基团

改变药动团的方法

毒性基团常用于化疗药物中,选择性毒性是这类药物的必要性质。

具有毒性作用的基团一般有亲电试剂的性质,在生理条件下同体内核酸、蛋白质或其他重要成分中的亲核中心发生取代反应,使机体内这些成分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乙酰胆碱的药效构象

乙酰胆碱是柔性分子,可能有数种构象体,即参差、扭曲和叠式构象。 几种构象中,参差式最稳定,重叠式最不稳定(相互作用势能高)。

定量构效关系是一种研究方法,是将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效应间的关系定量

地解释的科学或技术,它融合了物理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药物分子设计是指通过可信的构思和可信的方法,提示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新化学体或新化合物结构。

新药指第一次用作药物的新的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即新的药用化合物.这些药物或以单方,或以复方制成各种制剂供临床使用。

药物化学的根本任务:设计和发现新药,新药设计的目的是寻找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化学实体。

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化学过程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两个阶段。

先导化合物又称为原型物,是通过各种方法或手段确定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先导化合物不一定是优良药物。

其局部修饰或变换包括:

改变分子大小;

柔性-刚性的变换

增加或减少饱和碳数的同系化合物;

链状化合物的闭环或环状化合物的剖裂;

引入双键或手性中心以及引入、除去或取代有空间障碍的大体积基团; 改变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A .优化一般方法

(一)、剖裂和拼合

(二)、局部修饰

(三)、电子等排

生物电子等排,认为具有相同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分子会产生大致相似或相关的或者相反的生物活性。

分子或基团的外电子层相似,或电子密度有相似分布,而且分子的形状或大小相似时,都认为是生物电子等排体

B. 超热力学优化方法:其设计化合物的每一步骤,综合了超热力学原理中疏水性、电性和立体性等因素,合成一个化合物,将其活性与合成的加以比较,隐含的物理化学性质引导并判断下一个化合物的设计。

C. 药物的潜伏化:潜伏化药物是把有活性的药物转变成非活性的化合物,后者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生成原药,发挥药理作用。

设计软药的目的是希望药物起效后,即刻经简单代谢变成无活性或无毒性物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和治疗指数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Mechanism Based Drug Design,MBDD)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分子在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等。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 Based Drug Design,SBDD)

直接药物设计:

基于靶点结构的三维结构搜寻

全新药物设计

模板定位法

原子生长法

分子碎片法

动力学算法

间接药物设计:

3D-QSAR

药效基团模型的建立

基于药效基团模型的三维结构搜寻距离几何法(DG )等

什么是生物技术药物学:

——是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尤其是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药物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内容包括各类生物技术药物的来源、结构、形状、作用、用途和用法等各方面的知识,比较系统地介绍生物技术药物在疾病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知识。

讨论内容:

1.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评价。

2. 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

3. 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

4. 各类生物技术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作用与用途。

生物工程药物的主要类型

1. 细胞因子干扰素

2. 细胞因子白介素类和肿瘤坏死因子

3. 造血系统生长因子

4. 生长因子类

5. 重组蛋白质与多肽激素

6. 心血管治疗剂与酶制剂

7. 重组疫苗与单抗制品

8. 基因药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