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的活用

阅读并理解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常识5,6,7,8,查阅必要的相关文献完成一篇读

书报告,题目自拟

古代汉语部分常识读书报告

(五)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

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此类不同,活用作使

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

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其中的“活”字,可以换成递系结构的“使之活”,

而且这句话中的活还可以扩展成动辅结构为“救活”,上古时代的动辅结构和递

系结构都比较少见所以使动用法就成为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之一。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 则天不能使之全。其中“天不

能病”和“天不能使之全”对比,就可以肯定“不能病”是“不能使之病”的使

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

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晋候饮赵盾酒。“应为使赵盾饮酒,“饮”用作使动,读yin 第四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令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诸侯恐慌,会盟而谋弱秦。“弱”:使秦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名词也有作使动的,他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和“肉骨”相对,两者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死”相

当于递系结构“使死生”“肉骨”相当于递系结构“使骨肉”。

用作使动用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这里的“臣”与“友”是名词用

作使动,但是后面省略了宾语,“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

得使之为臣”与“不得使之为友”。

二,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用

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与“小天下”是“认为鲁

国小”与“认为天下小”,虽然只是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不是使鲁小使天

下小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他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

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夫人”是名词用作意动,看作夫人,夫人之事动宾结构,意思是“以之为

夫人”

3,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用法

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

义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并且其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相当普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目”本位名词,作动词为“以目示意:的意思。

四,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普通名词都可以用作状语。普通

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很不一样,如何辨别一个名词

是用作状语还是做主语,往往名词做状语前还有主语,如果主语不确定或者无主

语,就只能联系上下文了。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失期,法皆斩。“法”作皆斩的状语表依据。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事之指用对待兄长额态度去对待他,名

词作状语。

4,表示比喻

例如:嫂蛇行匍状。蛇,像蛇一样。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也不是偏正,那么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

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他的宾语。

例如:面山而居。“面”:面对

也可能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

例如:子房前。子房上前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所高”指“所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

动词。

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能愿动词只修饰动词,妻受能愿动词的

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秦师遂东。“遂”修饰“东”东活用作动词,而遂不是副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高之,下之,臣之,不外是矣。高,下,小斗士形容词用在代词之前

面活用作动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请勾践女女于王。女于王是给王当婢妾。于王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名

词女活用作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

例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是用“而”同另一个动宾词组相联结而

活用为动词。

上述7项都是名词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情况。并且所谓

词类活用是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北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

的,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宾语都要放在动词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敢问何谓也?何谓就是为何。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例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就放在了助动词“敢”的前面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以是介词,何是疑问代词,都要放前面,其实是

以何幸教寡人。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

须是否定句,必须偶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实语

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例如: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判就是不叛吾。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个格式。

例如:未绝鼓音。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事,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

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四方是维就是维四方。

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上惟,强调宾语作用更明显。

以上三种宾语前置句式都是现代汉语没有的,并且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

词序也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一般不用动量词,而且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反翻译为返回去了一次。

古代汉语在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的时候,可以改变句式,吧数词从动词前面

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使“者:前面的词语成为了全句

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变成了全句的谓语。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

不属于某一类。

古代汉语判断句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也是古汉语判断句另一常见形式。

有时候也也可以不用,只用者。

有时候甚至2个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

例如:荀卿,赵人,

古代汉语否定判断句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非”

例如:楚虽大,非吾族也。

判断句主句有时可以不出现,也可以因上文而省略,那么也字就必须要有。 古代汉语中常出现“是”字,但往往不是判断句而是指示代词,作用与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如:公曰:“是吾实也。”

先秦,是并不作为判断词,但是在汉代,就有了作为判断词的用法。 例如:此必是豫让也。

而先秦时候有没有判断词仍然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说“为”是判断词,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为”不是判断词,而是作为动词存在的。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判读词,而是加强语气的用途。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前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被镂的。

这种被动表示法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是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所谓被动句式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

例如: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于字便是表被动的一个句式。如果去掉于,意思就是完全反了。

例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还有一个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就是用过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确的表现出来,“为”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中的“被”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同样与“被”类似

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末期“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成了“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何所之间,也就是用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动词前加所字。

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这个句式一直被沿用要到了现代。并且这个句式中,为后的行为主动者也可以不出现。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字放在动词前也是被动句式。

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句式有一个特点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点与“为”不同,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将其放于于的后面。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意为被大方之家笑。

而现代汉语中的“被”实际上战国末期已经开始使用,但比较少,汉代出现的多一些。

例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被”开始用于被动句式的时候,只直接加于动词的前面,到汉末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句式。

例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这种句式只在比较口语的文章中出现。唐代以后口语中被就代替了其他句式,文言文中依旧沿用原来的多种被动句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分古代汉语常识一些重点的总结,我在阅读了这些古代汉语常识后,我了解了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现象,十分多种多样。有使动,有意动等等。词序也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与一定的语法条件。判断句并非只有我们以前学的者,也,还有其他的形式的判断句。被动也有多种表被动方式,而且书中也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实他们所阐释的语法与句法。

学习了这些古代汉语常识后,我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类似的,他们先从一个字一个字开始分类,再划分词类,判断他的句法成分,然而不同时代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句法成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教材也寻找了多个年代的句子来分析与解释,并且经常与现代汉语所用的一些字词做了联系与解释。而且他们还使用了公理化方法,并没有处于循环论证之中,即通过句子或短语确定各种词类,反过来又基于各种实词或虚词来分析句子或短语。公理化方法关键在于引进基本概念,其中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是主语和谓语,接下来就是对各种语法单位进行功能与结构的分析综合,从而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语法体系来为我们解释这些语法常识。而且他还列举了众多语法中的特殊,语言中有一般就必定会有特殊,书中就给我们列举了众多特殊,在人们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有些语法单位便可以根据某种语言环境改变常态出现特例,这就是特殊。然而由于古代汉语体系是一个模糊的系统,有时在一个语法中出现了另一个语法的某几个特点,这些在书中也有体现,但是这不足为奇,毕竟中国语法的体系很模糊,这反而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书中也努力将此变的更加顺滑而不显得突兀。

总而言之,我通过了解了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后对古代汉语语法句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与法学研究》,孙良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文言语法》,史存直,北京,中华书局。200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