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的统一。十七大报告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一

文章编号:1002-4409(2008)09-0004-0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按照今年9月5日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这场学习活动从9月起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展开。党中央要求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新提出的一个执政理念。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以人为本”一语出自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而我们党用“以人为本”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是党的十六大之后的事情.始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此之前,“以人为本”曾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从字面上看.其中的“人”和“本”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释。比如“人”既可以指人类,也可以指人民,还可以指个人。因此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所要讨论的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是指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以人为本”一语从字面上看可以作出哪些解释的问题.不是它在其他场合或其他思想体系中曾经被用来表达什么思想的问题。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以人为本”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所以在《贞观政要》的《务农》篇中,既讲“国以人为本”.同时又讲“国以民为本”,二者是同义的.可以互换。这里的“人”或“民”。既不是指所有的人或“人类”,又不是指个人。也不同于今天我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完整含义

深入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4射i.堰塌戳饯z008.09

们所说的“人民”,而是指与君王相对应的“民”.即臣民。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民”,就是这种与“君”相对应的“民”。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以人为本”来表达.因为人本主义从字面上看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义。但是.这里所说的“人”,是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与我们所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是一回事。所以.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它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区分开来。

确定党的基本理论中新提出的重要概念的内涵.固然不能脱离它在字面上或语源学上的含义.但基本的依据应该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的运用和界定,这正如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应该按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而不应该按《汉书》中的出处来解释、我们所说的“矛盾”只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不能按《韩非子》中既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来理解一样。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以下一段文字是我们党关于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论述: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是迄今为止党的文献中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最完整、精辟的论述。也是最权威的论述,我认为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界定。我们应该把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在这一段共144字的论述中,“人”这个词出现了2次.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一词出现了9次。毫无疑义.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阐述和运用。始终是围绕着“人民”这个关键

科学发展观研究

词展开的。在党的其他重要文献特别是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历次重讲话中.比如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2008年6月30El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始终是围绕着“人民”来阐述以人为本的.表达了我们党相信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观点。

有学者提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表达为“人民为本”.而是讲“以人为本”

呢?

我认为.除了人民为本的基本内涵之外.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也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以人为本理念是对一定事物中本质关系的反映.是对处理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表达。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同时发生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作为处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民为本: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应该以人或人类为本(其中包含了人民为本)。在后一种情况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当然首先也是指其中占了人El绝大多数的人民.但又不只是指人民.而是包括了所有的人.所有与自然、与物相对应的“人”.所以称为“以人为本”而不是称为“人民为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圆(卧‘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九船)人类属于自然界.决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而应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无论是对自然的认识或改造,无论是对自然物的保护、发展或限制、消灭.都是以人类为中心或本位的.都应该从全人类包括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出发:人类作为自然面前唯一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以人为本。即以人类为本。它包含了人民为本。但又不限于人民为本。

所以.概括地说。以人为本的完整含义是:无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中。

2。D8.09乌艏理愉戳绒.5

科学发展观研究

‘!,

都必须以人民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应该以人类或所有的人为本,这也是以人为本不可忽视的内涵之一:无论是以人民为本或以人类为本.都内在地包含了对作为其中构成因素的个人的地位、作用和利益的肯定,但都不能归结为以个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须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基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必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去解读.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必须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整体中.同其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去理解。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本原的,而意识是派生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它所回答的,不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物质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问题。因此,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指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的本原或本体.而是指人们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出发点、落脚点,即本位、根本,因而也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主体。

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命题。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需要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对以人为本中的哲学思想。应该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从历史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的统一中去理解。

第一,在历史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原理。

社会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由社会中的人们自己创造的,它表现为社会客体运动与历史主体自觉活动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对作为客体运

6助i.理’锄辫饯2D02L09

动的社会历史的看法.即如何看社会运动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的决定因素是人们的思想动机还是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的经济的根源?--是表现为对历史主体的看法.即如何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还是个别人物的意志或神的力量?列宁在剖析“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即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时指出:“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

这些条件的变更.”[4】(峨)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

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阐明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

史的动力。”[5](嘲-)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

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

一致性”。[6】<册,他还强调指出:“相信谁、依靠谁、

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嗍)

“相信谁”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相信谁能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因而是不同的历史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鲜明地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回答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集中表达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第二.在价值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维护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

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人们都有其自觉的预期的目的.因而人们的历史活动表现为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什么人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的问题.也就是以谁为价值主体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和为少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中两种基本的价值观。它们分

剽以集薅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本暇嬲。我褒繇耍氅持的集体主义,是以工入酚级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出发点的.同时内在地包含潜对其中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肯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酶先锋敬。党麓性质决定党的寒跨,党翡宗鹭体现党骜缝曩。王入除缀翡输缀避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髓最后解放自己.而共产党除了代液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外没有臼融的特殊科益。羔入阶级与入鼹群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之霹翦这种关系。决定了党游擞奉宗器就是垒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为入民服务的奋斗史。为人民服务.魁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必须坚持戮人为本”的阕释,第一句话靛是:“全心全意魏入民簸务是竟麴根本宗旨.党的一甥奋斗和王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胡锦涛总书记对以人为本的历次论述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德爱复强调。要始终把实褒好、维护好、发展婷最广大人民麓掇本糕蕴捧隽党翻阉家一窝工襻懿窭发点和落脚点.簧保障人民各项权菔,促进入的全筒发展.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h为人民造福。今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矮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霞表座谈会上鲸讲诿中。麓镰涛弱塞叉麓确提出.全心仝意为人民服务撼“党的全部价值所在”。“人民利褴商于一切、重予一切、大予一切”。

中匡共产党的份值麓。教是垒心全意戈人爨瓣务熬徐值魏。驻入为本。是瓣逡一徐藿麓翡集中浚达。

笫三.在实践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实践主体她像.一切袋靠人民,发挥人民首创猿神。绞久瑟孛获褥取之不尽戆力鬟源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社尝历史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社会炭践认识世界和改造擞界的活动。因般.历史观中如何认识历史主体麴阚题。盛然表现鸯实践麓孛麴秘认识实践主体的润题:如何理解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实践豹傣大力缀归根到底是来自人民群众还魁某些个人?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依靠人民还是菜些个人?马克思差义揭示了,扶聚

科学发展观研究

基本熬社会实黢瓣生产势动舞戆。社会实践就不是壶个入孤立地进行的.褥是癌入们结娥一定的生产关系协力展开的.实践和认识都不魁孤立的个人的行为.其主体表现为个人主体和社会群体的统一。蔼决定实践帮认识懿发展兹。熙掇剿藏是人民群众薪不是个人静力爨。天瑟不是个人之羚的空洞的概念.人民的力掇离不开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但它并非是个人力最的机械相加。汇人人民群众洪溅中筋个人的力爨是不可忽视的。丽脱离了天&群众懿个大麴力壤是渺枣翡、徽不是遭的。因此。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圭.也不靠孝串仙皇帝。”工人阶级的解放要靠工人酚缀黧太瑟群众垂己戆力壁。生气羲勃的社会盎义是人民群众彝己铹造的。毙历来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有光限的创造力.无论是革命、建设或墩革,力量的根源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哭毒赢褥人民群众的倍赣、拥护纛支祷.党妁领导笼霞耱挠竣邃位才麓巩圈褒魏强。如果失去人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因此,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入民群众韵力量动爨穰组织起寒。投入裂建设中黧特色社会主义蟾僚大事鲎之审。

党的卡七大对以入为衣的阐述.强调“发挥入民首创精神”。“发展依靠人民”。胡锦涛同志还指出:“只要始终做到心中袈潜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留为了人民;我靛载一定携够获褥取之不尽、震之不竭鹩力璧源象。永远立于战无不魅、攻无不壳的不败之娥。”[7]这就表明。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谁是实践擞体和发展中圆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闾题。坚持了马克思塞义翡实践观。

蕙之。黻天舞搴翦理念戳难魏史魂隽理论基础.全面地回答了相信谁、+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尊重人民主体遥霞”。我认为.邀是一个揭示了以人隽本精摊实震的重

要命题.邈~命题中所确认的人民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指历史主体,同时也是指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坚持骂藏愚主义懿曜物史蘧。摆售入凳群众是

2009.09扣i.理编料俄7

科学发展观研究

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在价本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坚持以人为值取向上.就应该维护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在实践一认识活动和一参考文献:

切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1]根据陈志尚教授的研究,这三个词都是中国人按照不

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一切依靠同的理解对humanism一词的意译。参看陈志尚:《以人民。因此可以说,“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语集中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军理论学习》第1

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期.

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一切相[2](-5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就是以[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展.必须正确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成果归于谁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以人2005.

为本时明确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7]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明确回答了发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7月1日.

展观的根本问题.规定了发展的目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作者单位:教育部社科中心100080

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只有准确把握以人为

责任编辑:萧瑜

欢迎订阚欢迎投稿

《高校理论战线》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月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1988年创刊以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当代世界现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和宣传,荟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致力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致力于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

常设栏目有:科学发展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建设、社科学人、理论热点述评、探索与争鸣、哲学与时代、经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评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建研究、文艺论衡、法学与法治、道德与

人生、书记校长论坛、宣传部长论坛、高校工作研究、国际论坛、社科动态等。

本刊用稿以质量为依据。竭诚欢迎观点正确、思想深刻、逻辑严谨、文风朴实的文章。作者投稿请直接将打印稿寄编辑部。

本刊与任何社会机构或个人均无用稿合作关系。不收任何费用。本刊为月刊,大16开,每月24日出版,每期64页,定价6元,全年定价72R,。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2—419。

如果您在当地邮局未订上,可通过邮局汇款到《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订购(可破订)。汇款请勿寄给个人。

邮政编码:100080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联系电话:62514710、62514703、62514713

8与持堰编戮饯20D占.09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田心铭, Tian Xinming教育部社科中心,100080

高校理论战线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2008,(9)3次

参考文献(7条)

1.陈志尚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3.列宁全集 19904.列宁选集 19955.毛泽东选集 1991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005

7.胡锦涛 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于中涛.刘毅杰.于永凤.李桂艳.李桂红.Yu Zhong-tao.Liu Yi-jie.Yu Yong-feng.Li Gui-yan.LiGui-hong 论科学发展观语境中的以人为本概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已存在,以人为本的词汇也在各个领域被广为使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及语境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却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的宣传和解读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没有区别以人为本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揭示出科学发展观语境中以人为本概念的特定内涵,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概念的本来意义.这不仅造成了对以人为本概念理解上的误区,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之所在,而且也影响了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和落实.所以,有必要研究各种语境中以人为本概念的不同含义,并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出科学发展观语境中以人为本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巨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2.期刊论文 辛世俊.Xin Shijun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学习论坛2009,25(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是关键.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的角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主要是把握以人为本是现代化建设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迫切呼唤,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以人为本是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辩证联系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它贯穿于科学发展观要素的各个方面,起着统帅的作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入的各种问题:第一,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入文关怀.第二,应特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第三,解决因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给公民个人带来困难和麻烦的所有问题.第四,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第五,充分发挥政府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3.期刊论文 江丽.JIANG Li 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于教育的思考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4)

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在教育领域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本文主要论述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要从重视主体性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怎么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4.期刊论文 赵万江.陈锦宣.Zhao Wanjiang.Chen Jinxuan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

科学发展观中的

5.期刊论文 郝孚逸.Hao Fuyi 从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理论月刊2007(2)

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这无论从其理论内涵还是实践经验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唯物史观、尤其是对唯物史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

6.学位论文 张艳玲 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200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必然性。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失落和生活中的非人现实,是促使马克思思想探索的深层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设计的--落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历史任务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唯物史观是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做出主要贡献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一开始就是为着关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的。可以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或人本思想。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中的合理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则足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

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一个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而。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2、《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3、《德法年鉴》时时--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4、《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第二部分系统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说它“基本”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能一览无遗地对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做出全面概括。鉴于本人的学识、洞察力方面的限制,我也只是循着自己的思路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大致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否承认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与以往人本哲学的分水岭,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统一起来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之所以具有“本”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人之为主体的最本质属性。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马克思坚定地认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创造者又是享用者,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解决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每一个人都应不受阻碍地发展;每一个人的各方面本质即人的潜能、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人的道德等方面都应不受阻碍地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自山发展理应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部分阐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论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论述。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精辟表述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江泽民关于重视群众力量;关心人民疾苦;提升人的素质等思想也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部分阐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深刻内涵、理论创新等,说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积极探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它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要义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第一次言简意赅地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来考虑,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与提升全民的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作为第一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老百姓有事做、有饭吃;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必须把人的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探寻当代中国人全面自山发展的实现途径。

7.期刊论文 丁永忠

8.期刊论文 龙艳宁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5(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尊重人、解放人;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手段,必须依靠人;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9.期刊论文 李焕.张首魁.LI Huan.ZHANG Shou-kui 浅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

以人为本,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历史发展观的科学总结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发展科学性的根本标准,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承担和实践的主体也是人.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人本观,充分依靠人,处理好人的利益关系.

10.期刊论文 彭景阳.PENG Jing-yang 区域经济发展应体现

张家港在

引证文献(2条)

1.蒯正明 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兵团党校学报 2009(4)

2.李婧.田克勤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高校理论战线 2009(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llzx200809002.aspx

授权使用:北京大学图书馆(wfbjdx),授权号:8eb4b591-1bfb-47cc-a80c-9e670157c3b2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