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在稳定形式,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在题型设置上有创新,有变化。在命题特点上,鲜明地体现了高考改革的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试题材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把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结合起来的命题思想。试卷依然由小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五部分组成,基本模式变化不大,但又有一些创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稳中求变求新。

试卷结构与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一致,六大板块18个小题。题型稳中有变。

一是成语使用题命题形式小有变化,2015年的近义成语辨析没有出现,对加点成语辨析重新出现,只是由过去的4个句子4个成语变成6个句子6个成语使用正确与否,考查容量增大,注重语文积累,但试题难度降低了。

二是连贯题有变化。衔接题由原来的语句复位或语句排列变为虚词选用,在考查对语句逻辑性把握时,更为重视语感。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命题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这些变化在语文《考试大纲》的范围内,更强调基础要扎实,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三是作文考查多年未曾考的漫画题型。作文虽是漫画的形式,却依然鲜明地体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和要求,关注现实,分析现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高考作文防套作的目的。考生如果就漫画所反映的当前的教育问题进行评论,就事论事或就事论理,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2.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与挖掘。

关注传统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试题材料的选取上。论述类文本选自学者朱凤瀚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论述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影响。甲骨文的悠久历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进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传主关心民生,通达干练,政绩卓著,可谓能臣,为后世楷模;但传主也利用国家权力为子孙谋利,世人诟病,为后世鉴戒。选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的是非观。古代诗歌阅读为唐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描摹汉江的宏大气象,颂扬大唐盛世国运兴盛,洋溢强烈的爱国情怀,暗藏用世之志,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名篇名句默写分别考查《劝学》《出师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材着眼青少年的求学态度和家国情怀;语言表达题“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表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3. 关注社会现实,考查价值判断。

高考改革要求高考试题中要增加反映我国各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此次全国卷也表现了很强的现实关注

特性。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当代作家李锐系列小说《厚土》中的《锄》,叙述一位老农对土地、耕作和庄稼的眷念,反映了传统农耕文明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困境,引发考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注,思考传统文明和时代发展的关系。相比于去年文学类文本《马兰花》对城市普通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美好情操的表现,命题视野更为广阔,命题立意现实关注更为鲜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人物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传主为去世不久的著名作家陈忠实。他的著作内涵深沉博大,对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大影响;他的创作历程折射时代变迁,给人启迪。他生命中的“剥离”和“寻找”对考生而言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境界的提升。此次写作材料为漫画,内容指向明显:漫画人物为学生,试卷、吻痕和掌印指向考试、分数、教育评价和教育方式等。这不难让考生联系家庭教育、应试教育等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学生对此有真实感受,有话可写。同时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正是整个社会急需思考和解决的,它涉及到教育理念、社会评价、青少年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色彩。

4.渗透创新意识。

在全国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试题也有所渗透。比如全国课标Ⅰ卷传记阅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体现的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的内容;漫画作文中对分数的态度渗透改革意识。全国课标卷Ⅱ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中国未来数学家开拓创新,从而实现

中华民族的复兴。作文中关于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和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密切相关。这些内容的融入,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思想,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导向相吻合。

5.立足能力考查,着眼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课标卷突出的是语文能力的检测。这些能力更多的是语文的核心能力,突出阅读与写作能力,侧重在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探究、观察(如图表)与表达上。同时着眼于语言的应用。比如对成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关联词的使用恰当与否的考查。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体现着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念,力求贴近生活、扣紧学生实际。其中的变化旨在告诉我们,语文试题的命制是动态的,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坚持以考纲为本,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把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上。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2017年备考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怎样做到有效备考,提高复习的效果呢?对来年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自我追问,充分了解自己目前的语文状况。

要想在复习中快速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成绩,必须充分了解自己语文学科的真实情况,不忽略优势,不回避问题。

我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哪里?试卷中哪一个板块是我的强项?

(2)我的困惑点、弱点或模糊点在什么地方?我在知识和能力上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3)我分数的提升空间在什么地方?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4)我在语文上用心没有,如果用心了有没有效果?

借助这些追问,对自己的语文现状进行一次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复习的方向,拟定复习的计划和落实的措施,立足语文核心能力(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加强专题突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用好教材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就是一个资源库。用好这个资源,不但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提高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个资源的利用是多样的,又是源源不绝的。

(1)借助教材诗词,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是11分,复习中,可以利用自己对教材熟悉的优势,进行有效复习。除进行诗歌基本知识的建构外,可从教材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度的复习。比如可用《雨霖铃》《赤壁怀古》《山居秋暝》《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等为例,进行诗歌题材分类训练,使学生明白送别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的区别,进一步进行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可借《雨霖铃》《赤壁怀古》这两首诗歌中虚实用法,把握好虚实的特点。可用《登高》为例,进行写景方法的复习,借助这一诗歌,进行动静、点面、听觉与视觉多角度写景的训练。可用《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为例,把握诗

歌用典特点。可用《扬州慢》等为例,把握对比在诗歌运用中的特点。恰当的选用教材诗歌进行复习,会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利用教材,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选取课外的偏题、怪题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比如新课标卷《宋史.曾公亮传》第5题“首相”、“建储”、“有司”、“契丹”都不难理解,说到有司,“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其实就相当于有关官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诸葛亮《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都出现过“有司”这个专用词语。翻译句子中“锡宴不赴”中的“锡”为通假字,应为“赐”。刘禹锡字梦得 ,锡同赐 ,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 故字为梦得。重视课本文言词语及文化常识的积累,提高应变能力。

(3)提炼并积累教材内容成为作文素材。

让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成为考场作文的资源库,弥补生活材料的不足。比如,文言文《苏武传》,可以将这篇文章内容巧妙用在逆境

中的“坚持”、“磨砺”、“爱国”、“忠诚”为主题的作文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的故事可用于“宽容“”胸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为主题的写作中。即使是《短新闻两篇》,也可以将其材料灵活地用在“忘记与铭记”为主题的作文中。

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善于挖掘,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相关的作文素材,将会大大丰富我们头脑中的作文资源库,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在考场上将这些素材灵活地用在不同的作文中。

(4)抓好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复习中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这里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根据全国新课标卷的考试特点与体现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在此,强调考试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收集与整理。琢磨教材与考试的联系——把准考题与教材的对接。比如梳理文中相关文化知识,增强链接历史知识的意识。二是现实生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从报刊杂志收集,从优秀文章中积累,也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细节中挖掘,力求丰富、鲜活,也可以适当关注流行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素材储备。作文命题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既是命题者的依据,也是我们走过岁月的依凭。不能把校园生活变成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3.注重现代文训练的四个“兼顾”。

全国新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和材料选择的范围上更加全面,多样兼顾。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兼顾。一是论

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兼顾,不只押在一两种文体上;二是选材内容多方面的兼顾(如文化类、精神成长、生命感悟、人文关怀等),熟悉不同类型的材料;三是不同地域材料的兼顾(国内、国外文章),高考材料往往不限于某一区域,地域跨度很大;四是文章不同风格、不同时间的兼顾,避免材料陌生化。这样全面兼顾,就不会在考试之后留有遗憾。

4.重视对试卷的分析,强化得分意识。

对每次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尤其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知识上还存在的模糊点;二是解题中的易错点、混淆点;三是解题上的得分点或失分点;四是阅卷中的扣分点;五是进一步提升的优化点。如果每次测试以后对这几个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着手解决,让问题逐渐减少,答题质量就会进一步提高。

5.加强快速选定选做题的训练。

面对考场选考题的选择,如果犹豫不决将会影响整个答题时间和答题质量。从命题者角度看,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命题时会尽量做到难易度的一致,但考生自己对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面对选考题部分时,要快速浏览两篇文章和扫描所命制的题干,心中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结合自己平时解答不同文体的优势,快速决断,确定选做的内容。不要在考场上东想西想,拿不定主意而耽误答题时间。这种选择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在考场上才能快速选定答题文章,有效提高答题效果。

6.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

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发展并提升思维品质,加强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在写作教学上,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熟练使用各类文体,而不仅仅是议论文,积累深厚的语言功底,具有独立而独特的思想,尽可能放射个性的光辉。

总之,面对高考语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冷静地应对。要加强对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的研究,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其高考的特点及趋势,找准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点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和复习思路,尽快地适应新的高考要求,以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考试。

当然,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也不必紧张,要相信,高考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基本考查方式和核心能力的考查不会变。只要我们抓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注重过程的实效,提高每一次训练的效果,抓好全面,突破弱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