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作者:曾培炎

求是 1997年11期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科学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完整地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则是这一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我们党的这个重大决定,对于卓有成效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十五大报告作出了明确、凝炼、科学的论断:“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的鲜明的特征,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着眼于充分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特征做出了新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结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基本政策的升华,完全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创造性发展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国内外多年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作为根本任务。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显然,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因此,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概括,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继续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我国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总的看来,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就决定了还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实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最鲜明的根本标志。

  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我们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内涵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这段长时间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脱离社会生产力水平,在生产关系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行统得过死、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没有能够取得本来应取得的更大成就。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进行了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心一意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把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在改革开放中,始终抓住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个主线,使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正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1979—1996年的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特别是近5年年均增长12.1%。这种长期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已上升到第7位。 城乡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充分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全国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我们党确定的正确目标和道路。建设好这样的经济,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所有制结构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保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又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于过去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形成了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而且公有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实现形式,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近20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调整了原有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看,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寻找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要占支配地位,在其它领域应当加以调整。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特别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包括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要通过进一步调整,逐步形成适合我国社会性质和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

  第二,坚持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已在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在部分领域已起到基础性作用。财政、税收、金融、外汇、价格、计划、投资等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改革,也取得重大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许多企业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但是,我国改革的进程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任务还相当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这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同时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全国经济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生动活泼和协调健康地发展。

  第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以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着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也是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的否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会产生悬殊的差距。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有其它分配方式,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例如,国家、企业发行债券,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份制经济中,凭股份取得股息红利收入;债券、股票交易收入;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等。这些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如此。当然,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否则,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针对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所得,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避免两极分化。同时,要逐步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以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不是封闭型经济,而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落后,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实行开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能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既打开国门,允许国外投资者进来,又要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发展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充分发挥对它们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以上这些方面,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基本要求。坚持这样的目标、政策、要求,就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共同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从而会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项需要努力开拓的新兴事业,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再接再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国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十五大确定了今后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注意认真总结经验,及时丰富、完善改革开放措施。这样,才能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新局面。

  二是正确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着眼点和首要任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要依靠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要为发展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从根本上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大转变,解决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两大课题,深化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改革要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推进。经济发展要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主要环节,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我们力量和智慧取之不竭的源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42页)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热情支持和鼓励群众的创造,善于总结和概括群众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一定能够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作者介绍:曾培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