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初学教育学. 总有一种高大上感觉,其实不然,当慢慢的深入,慢慢的体会,这其实是一门非常简单的学问,前提是你有用心的去看书,熟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啥是教育学?这是我们学习教育学的一个前提,首先要明白,这是研究啥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这是一门关于教育的学问。课本上的定义便是:这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问。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毕竟有问题才会有动力,这个地方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既有定义的名词解释,也有关于教育动力的选择填空。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育这个词语来源于何方呢?, 中国的孟子,也就是我的老乡在《孟子·尽心上》说过这么一句话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应该就是教育这个词语的来源吧。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说的这么详细呢,因为孟子是考试的常客,几乎是餐桌上的必备菜肴了,其中考到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篇散文: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另外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上也起到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他哥俩的其他记不住,这两句话是千千万,要知道的。也就是说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就是孟子。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本性。荀子提倡闻—见—知---行的观点,“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孔子整理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育的思想基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四个方面。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①孔子还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具有启发性原则的教育思想。②学、思、行相结合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温故知新。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科学技术和训练思维的教育。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亲知、闻知、说知。前两个方面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强调:“绝学”“愚民”的思想。

在中国真正好好写书谈论教育的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写的一篇《学记》,是世界上第一篇专门论证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了吧,大家仔细看,这里说的是一篇而不是一本,《学记》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大体字数也只有六七百字,所以,一定要去看看,因为考试者经常会拿出其中的语句与孔子的论语相混淆,《学记》中六大教育原则或方法: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意思就是课内外的学习要兼顾4豫时孙摩,意思就

是要预习,及时,循序渐进,观察学习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意思就是,要发现人的优缺点。这六大教育方法,放在今天估计也是一种前卫了。此外中国的孔子,墨子,朱熹,董仲舒等都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常常考到的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了,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需要记一下: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其他的几位教育家的思想需要平时的积累了. 《礼记》中还有一篇《大学》提到了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中提到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等都是教育平等的一种体现。

韩愈在《师说》中谈论师道的观点也很重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传道、授业、解惑”“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等。提倡相师的观点,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2)再说说西方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也称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三个步骤,是常考的地方。

柏拉图的《理想国》他提出了:寓学习与教育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以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提出了1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2此外还有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然后就是古罗马的昆体良他是比较重要的人物,因为他写了一本《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注意与咱中国的《学记》相区分。

(3)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教育,我们已经知道了教育学的定义,那教育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其中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侠义:以影响人的身心活动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就是指的学校教育了。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已经开始开化了,不再义无反顾的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了,其实我认为真正有价值有力量的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两条定义是不需要掌握的,只需分辨侠义和广义就好了。①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教育叫自然形态的教育。

这个地方的考点有两个,(1)一个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前提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2文字的产生。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方式1家长会2家访3家长委员会。这两点纯属记忆性的问题了。

说完定义,那么教育到底是啥呢?它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必须要记住的一条了。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依据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意思就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必须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的人类社会会有不同的教育,古代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又有3个分支(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就是说教育的本质规定他是有意识的(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与上面的第二点容易混淆(3)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4教育的民族性,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教育都具有民族性特别是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5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以上六点内容是经常考到的,也不难理解,记忆就好了。

然后就是教育的三大要素了: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还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加起来就是四点。

二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起源有三大学说需要记住1生物起源,教育来源于动物的本能,代表人物:利托尔顿,沛西能2心里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大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3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记忆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仿圆美孟,凯米爱劳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里起源说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 原始社会的教育

这里记住时代的特点就好了:无等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手段简单,单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分为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两个时代,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时代特点: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了主导的地位,教育与劳动生产严重脱离,这一点十分的重要,经常考到。在中国,学校产生于夏朝,小学则产生于周朝。汉代出现的专门研究学问的大学是“太学”。古代中国对于学校的称呼:庠、序、校、塾. 。学校产生于夏朝,夏朝属于奴隶制社会,也就是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题)

古希腊最早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则强调军事教育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内容

(2) 近代教育

1在中国近代教育常考到的只有蔡元培了,北大校长这个都知道。他提出了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教育脱离于宗教独立。

2另外就是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并且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教育。上面的教育独立思想是考点比较大的了,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陶行知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战士,因为他的老师是杜威所以说他的教育思想与他是出奇的一致。如,社会即是学校,从做中学,毛泽东称颂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晏阳初,享誉国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教育改造的倡导者和实践家。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主张办贫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教生计、文艺、卫生、公民的“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4 黄炎培 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论,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还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5梁漱溟,梁漱溟的一生都在思考人类的基本问题即: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认为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6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包括: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这些不是重点。

近代教育的特点需要记:1加强了国家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兴起,义务教育起源与德这点很重要,176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的立法,教育法制化5出现双轨制,最早是在英国5出现了教育制度,即学制。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终身化,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全民化。这里常出多选题。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简言之就是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是英国人耶克斯利,他出了一本《终身教育》,然后就是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他的作用是把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也就是说他大大发展这一思想。终身教育最终形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

三 教育学的多样发展

以上这个表格不是很重要,只需要简单的了解一下就好了,只是平常的模拟题会有一些题目。

四 教育的功能

1个体与社会2正向与负向3显性与隐性

有关教育社会关系的一些理论虽然不是重点但是还是有考的可能性的因此还是做一个表格看看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3)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①教育的性质、②领导权、③受教育者的权利、④教育目的,⑤教育的体制。

2教育影响政治经济的①人才,②舆论力量、③促进民主。教育常常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政治经济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4)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的①发展水平、规模与速度,②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③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④制约学校专业的设置。

2教育①再生产劳动力与②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5) 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教育又是一种

特殊的文化,这是因为教育即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

手段。

1文化为教育提供文化背景民族文化传统

2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6) 学校文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美国的华勒。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又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制度

文化(规范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7)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教育与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9)教育与人口

以上几点,教育与政治经济以及教育与文化是常考到地方,其他不是很重要。

五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①人的社会性。②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③人是共性和

个性的统一。教育上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结果就是压抑了学生的

个性发展。

(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两大理论。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源于内心的需要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为:孟子,人之初性

本善;弗洛伊德: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霍尔:一两

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的优生学。这个地方是十分的重要的几乎每次考试

都会考到,所以要编个口诀:威基因,霍一两,格成熟,高优生。

2外铄论:人的身心发展依靠的是外部力量,

荀子:性善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是谁,我可

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小偷到总统;欧文:性格形成说。口诀:洛华荀欧。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提供了可能性,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提供了多种可能。

(3)学校教育把可能变成现实,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教育起到了主

导作用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中的实践活动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应该相互区分。重点看看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

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②学校有老师③学校可

以控制各种因素④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全面系统。那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主导作用的表现:①社会性规范②加速个体发展③即时延时的作用④开发特殊才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和动力。人的主观

能动性分为三个层次,①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②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

活动,③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题)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个人主观能

动性的最高表现。(题)

六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人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的因此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阶段性

阶段性说的是人的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年龄是判断这一规律的关键词,教学注意是不能搞一刀切,像童年、青春期也是这一规律的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少年期(11-15岁)被称为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

3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同一阶段,说的是人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这是劳伦兹提出的。就是说有的人发育的早,有的人发育的晚,有时发育的快,有时发育的慢。2、3岁是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互补性

如果听力不好的人,那么视力一定会更好,这就是互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

男女有差别,人人有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1教育目的的结构包括人的身心素质和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

(3)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也称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

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导向、调节、评价)

4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 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服务,代表人物:图涂德尔多。柏拉图,涂尔干,孔德,赫

尔巴特。

(2) 个体本位论。记住第一个就好了,比较容易混淆。

5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学说的是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当代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6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客观条件。

①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② 社会的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 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

④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 全面的构成及关系

德育是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是前提和支撑作用,智育的任务①传授传统的科学知识②形成基本技能③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育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美育是动力和升华的作用,美育的培养包括①自然美②社会美③教育美。

6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面向全体学生5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育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 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层次

1做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2成才,这是做人的升华。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又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一 教育制度的形式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学校的出现是前制度化教育阶段重要的标志。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

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实现的典型表现特征。

3非制度化话教育 :“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中”库姆斯,伊利齐提出的“非学校化”的主张,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的非制度化教育理念。

二 西方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单轨制2双轨制(英国)3分支型(中国)(又叫中间型学制或者Y 型学制)

三 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

1 壬寅学制 1902《钦定学堂章程》中国首次颁布的学制。

2癸卯学制1904 《奏定学堂章程》中国第一次实施的学制。

3壬子癸卯学制 1912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可以同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学制。

4壬戌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也称六三三学制。

四 学制改革

《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优先发展是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是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促进公平是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是发展的核心任务。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1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2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本强国行列。

五 义务教育

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德国首先施行了义务教育,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在2006年修订。

学生与教师

一 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学生具有向师性、可塑性、依赖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两大学生定位理论: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以及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

二 (1)学生的主要权利

1受教育权:受完法定年限的教育权,学习权和公平评价权。

2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3财产权。

(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无歧视原则2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3尊重儿童尊严原则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3)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行为规范3努力学习,完成学业4遵守管理制度。

二 教师,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地下最光荣的职业。加里宁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94年施行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被首次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文件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1)《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 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管理者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7心理保健者。

(3)1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的表现为 ①因材施教,②教法的不断更新,③教育机智。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成果的群众性。

(3) 教师的威信

1人格威信2学识威信3情感威信

(4)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

心里健康。还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分为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三个反面。其中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最能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质的知识是教师的学科知识。

(5)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教育权,公正评价权,报酬权,培训权等

教师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等

三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1)1专制型2民主型3放任型

(2 )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3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题)

(3)新型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4)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① 教师的人格因素

② 学生对老师的认识

③ 学校的社会关系

④ 课堂的组织环境。

四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又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在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的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形成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 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是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内涵,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

大动力。

(2) 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的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

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整个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形成了独特而又成熟的教学风格。

(3)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 专业能力的提高

(5) 教师的专业人格

(6)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非关注阶段。

(2) 虚拟关注阶段

(3) 生存关注阶段

(4) 任务关注阶段

(5)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 五 章 课 程

一 课程的定义:广义,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侠义,指某一门学科。

二 课程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中提到了课程一词,这是汉语之中最先显露“课程”的文献。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了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课程的意义很相近。在西方斯宾塞在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到了课程一词。

波比特在1918年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被称为课程之父,发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三 课程的类型

1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是美国学者杜威主要倡导的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的课程

2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是以学科或知识文化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社会本位课程,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为课程的核心。综合课程又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3隐性课程最早由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

4根据课程的功能又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2)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专家学术团体制定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课程

4运作的课程,实际在教学过程实施的课程

5经验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3)课程设计

现代课程之父在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1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4)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

1课程计划

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计划的核心是开设哪些科目。

2课程标准

包括:前言,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而制定,其中课文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四 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一)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要素主义,代表人物为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2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为布鲁纳,课程的内容应以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中心。

3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为赫钦斯,课程的核心应该为“永恒学科”。

(二)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为杜威。

(三)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的理论,

代表人物为布拉梅尔德。

五 课程目标

1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2课程目标的取向分类。

(1) 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哲学、意识形态、社会需要,社会生活等作为指导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评价的功能。

(3) 生成性目标取向,源于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

(4)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开展,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

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社会、知识、学生)

(1) 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3)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六 课程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分为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式课程。

(1) 直线型课程,是将课程由浅到深的原则安排。

(2) 螺旋式课程,是将课程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安排大体相当的内容。

七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 泰勒的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2)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

评价和修正,教师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八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 目标评价方式,由泰勒提出,就是以目标作为评价的中心。

(2) 目标游离模式。由美国的斯科利文提出。把评价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

中。

(3) CIPP 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就是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

(4) CSE 评价模式。由斯泰克提出。包括需要评定、方案评定,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九 课程资源

(1)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学生即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 1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根本途径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题)

二: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1)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为①学习领域②科目③模块。农村中学课程安排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中包括,①信息技术、②研究性学习,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课程(3)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三 新课程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独立性是现代学习的核心特征。

(一 )自主学习。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具有互补、互助、互动和自主的特点。

2合作学习的指导

(1) 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成效首先是由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来决定的,

(2) 分组要合理。

(3) 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如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

(4) 全班共享合作成果。合作学习最明显的两个特点就是第一重视小组自评,第二以团队

成绩为标准。

(三 )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学习的思想起源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主张《问题教学法》,并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从科学的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等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具有民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四个基本特点。

3教师观:(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育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 5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2)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3)重视结论轻过程到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4)关注学科到关注人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6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题) 7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8赞可夫、布鲁纳、瓦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

9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10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三个特点: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合格的课程结构。

11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 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

12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2) 重视学科和知识的结构

(3) 重视能力的培养。

(4) 重视个别差异。

第 六 章 教 学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题)

一 教学理论:

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发展性原则),形式教育论“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实质教育论:只向学生传授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知识。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情意行)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原则)

三 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四: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直观性。荀子提出的,闻之、见之的思想就是一种直观性原则。直观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4启发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第斯多惠提出的:“一个坏的老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5循序渐进(系统性原则)《学记》中“学不蹋等”“不陵结而施”的思想。

6巩固性原则,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原则,他提出了: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因材施教原则,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原则决定的。

第四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方式。指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种。(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题) 一我国的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上海的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1)愉快教学法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的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2)愉快教学法的基本阶段,第一,以趣激学。引发学生的动机,展开目标。第二,以趣导学 。组织学生的认识,掌握目标。第三,以趣励学,适时评价,反馈目标。

2情境教学法,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1)情境教学法提出的根据,第一,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第二,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统一。(2)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关键是根据教学任务,班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的素质选择创设情境。

3尝试教学法,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他的特点就是分组讨论,评价,再分组再讨论。

4成功教学法上海的刘京海首先提出。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知道学生的成功行为,是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升华成功的目标。

(谷音很愉快,吉林爱情境,学华去尝试,京海很成功)

二 当代国外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发现法。又称发现学习法或者问题教学法,由布鲁纳所倡导,是通过学生独立工作,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一般步骤分为(1)创设问题(2)提出假设(3)检验自己的假设(4)评价并得出结论。关键在于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2范例教学法。由瓦根舍因所倡导,就是通过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1)基本性(2)基础性(3)范例性

范例教学法的程序(1)阐明个的阶段(2)阐明类的阶段(3)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4)获取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3目标教学法。是布卢姆所倡导的。布鲁姆的理论核心是掌握学习。掌握学习: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

要求完成学习目标的80%—90%。布卢姆主张将学习任务分为一系列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4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所倡导的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2)提出问题(3)检验假设(4)得出结论。与发现法 的步骤差不多。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积极反映原则(2)小步子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

5“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由苏联的沙塔洛夫创造的。由图表和纲要为核心进行教学等。程序一般为,讲解-消化-复习-再现-回答。

6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或者启示法由洛扎诺夫提出。暗示教学法的原则是(1)愉快而不紧张(2)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3)暗示相互作用。

7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由罗杰斯提出的,可以说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氛围,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因此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实现。

8一般发展的教学,由俄国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主张的教学原则(1)高速度(2)高难度(3)理论指导实际(4)理解学习过程(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9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口诀: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沙塔表纲要,暗示启洛扎,巴班最优秀,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五 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法。优缺点:能在短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能够主动性的发挥。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谈话法又可分为复习谈话法和启发谈话法(苏格拉底的产破术)。

(3)讨论法. 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相关而善”“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启发我们去注意运用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书但是不能指定书目。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或者道具进行示范。(教师进行的示范演示与实验法相区别)

(2)参观法,到实地去参观学习。分为三类,第一,准备性参观,就是参观之前。第二,并行性参观,就是一边参观一边学习。第三,总结性参观就是参观完以后再进行学习。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口头,书面作用等。

(2)实验法,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要与前面的演示法相区别。

(3)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好比大学生出去实习。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 欣赏教学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对艺术的欣赏。体验事物的

真善美。

(2) 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的导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5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基本依据

(1) 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 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 学生的年龄特征

(5) 教学设备、时间条件等。

(6) 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等。

第五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 个别教学制,这种形式不是常考的,就好比一对一的辅导,有助于因材施教。

(二) 班级授课制,这是考点,

1 定义:它是一种集体教学模式,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和时间表进行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 班级授课制的简单概括:班,课 ,时

3前面提到班级授课制最早是夸美纽斯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里提出来的。中国最早是1862年的清政府的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这是多选题的考点。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障,能达到一定的质量,有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

力缺乏灵活性。

(三) 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就是一个班级了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般是在贫

困地区的特殊教学形式

(四) 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到工厂,农村,社会上等实地教学。

(五) 分组教学,又叫分层教学,基本因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按照学

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1比如高考时的重点班和普通班,文理科组都是外部的分组,打乱了年级。2,内部分组,没有打乱年级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组,如班级里的学习小组。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对学生的能力鉴别比较困难分组上,学生,家长,老师常常出现分歧副作用也很大。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的区分是这部分的考点,一般分为能力小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等。

(六) 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1设计教学法,又叫单元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

书,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2创设者,克伯屈。道尔顿制是美国的克赫斯特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的,记住不是道尔顿设计的,道尔顿是个地方。与设计教学法差不多都是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目标。

(七)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模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

个别教学三种模式组合了起来。

(八)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也是由两人共同创立的,简单的说就是让年纪比

较大的或者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进行上课。

二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一共有五大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 备课 1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2备课的三方面,教材 ,学生和教法。

3备课的三种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基本构成,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课的类型

(1)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2)根据一节课完成的任务 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这是多选题常考到的地方,1目的明确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3)

(4)

(5) 课外作业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主要的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基本方法,测验又分为,口试,笔试,操作测验,其中笔试考核、测验的基本方法。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分为,A 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 。B 考试,包括: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

3教师自编的测试,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测试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教学服务的。

第六节 教学评价

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导向,测定,管理的作用(将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决定升级、留级,分编组选择教程等依据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题)

二 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前对学生进行的评定,(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定,如上课过程中评语以及平时的课堂测验。(3)总结性评价是学期结束的评价,一般就是期中、期末考试。这是常考的地方,要区分开来。

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以及个体内差异评价。

(1) 相对性评价又叫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在班级里的名次和相对位置,是优秀,中等还是差,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选拔人才以及分类排队。如水涨船高,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2)绝对性评价又叫目标参照性评价。主要测量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而不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如四六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等都是决定性的评价,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3)个体内差异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3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4根据评价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1)定性评价主要考查的是质量(2)定量评价考查的是数量

5根据目的的不同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三 教学测验

1教学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

(1)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例如智力测试,很好

的测试出了一个人的智力,就说明这种测试的效度高。

(2)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的程度。例如一个学生经过多次的测验,前后

得到的分数很接近,就说明这种测试的结果信度高。

(3) 区分度,也称鉴别力,主要测试对于不同水平的被测试者加以区分的能力。如

果一场考试所有的学生都考了90分以上或者都不及格,这说明测试的区分度很低。

(4) 难度,就是测验的难易程度。难度值(p )=答对人数/被测试人数。难度值平均

在0.5最佳。(山香的教材把区分度和难度合为标准化。①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②信度高,效度未必高③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④效度高,信度也未必高。)

四 现代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有:

(1) 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 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

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3) 注重过程的评价。

(4) 关注个体差异。

(5) 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七节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 。瓦根舍因创立前面有介绍。

2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有感染力的真实故事或真实的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基本程序,(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自主学习(3)协作学习(4)效果评价。 3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又叫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4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是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第八节 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形成的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

分为,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典雅型,直观型,奇异型

第十一章 德育

一 广义的定义泛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侠义的就是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二,我国社会主义德育包括四个方面,道德品质教育(这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

三 ,我国德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1现实性,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2理想性,即共产主义的德育。

四,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德育的深度与广度,3德育所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

二 德育的过程

一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的社会化,社会规范的个体化,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构成。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思想的过程。

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包括

(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克服困难,是调节品德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知情意行诸因素是和谐统一发展的,要注意全面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才是关键。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循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培养品德行为的习惯,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不一定非是这样发展的。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 积极转化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就是符合本规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 德育原则(重点)

一 导向性原则 。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习德育的根本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还提出了“平行教育”的原则,即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 ,知行统一的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提出了:

“力行而近乎仁”这句话就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讲道理,摆事实。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争取家长与社会的配合。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四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 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3实际锻炼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4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和熏陶学生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5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自觉的学习,自我的反思和自我的调节,使自身的品德不断的提高。教师采用座右铭的方式激励学生及时一种自我教育法。(题)

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评定。在班级里使用学生的照片制作明星墙等方法。

二,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等

6班主任的工作

第五节 德育的模式

一 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张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及其行为的发生。

二 体谅模式。(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1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在中心的位置(题)。

2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3满足这种需求是教育的职责。4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 心,学会体谅。

(2)该理论的特征:1坚持 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的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的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 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得自我的行为,观察学习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

四 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拉斯、哈明,着眼与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价值的选择自由。教师德育的人物在于澄清学生已有的价值观,而非教师强加的价值。

五 集体教育模式。代表人物,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形成主要在集体的环境中,集体的荣誉靠大家创造,工作秩序靠大家服务

第十二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 班级一词最早是艾拉斯摩斯提出来的

二,班级,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或者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三,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1)班级组织纪律的管理(2)环境卫生的管理(3)文档的管理(4)工作计划与终结

2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管理集体去影响个人,用通过个人的管理来影响集体。 3班级的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服从班集体的决定参与班级的管理,如班干部轮换制度,召开班级民主会议,值日制度等。

4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和个人的目标。

四 班主任的评价。评价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评价。

五 班级管理的原则,班级管理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原则。1科学性原则符合班级管理的一般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民主性原则,3自觉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学生主体原则。如班主任与后进生商量惩罚方法后进生决定如果违规就每天打扫卫生。

六,《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七,在班级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的是,对班级学生的了解。(题)

八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题)

九(题)(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基础,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 利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作用,形成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集体

(3)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畅通的信息管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信息

第二节 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 建立班级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班级文化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直接的文化环境。

3和谐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二 班级文化的内涵,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就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软文化就是指隐性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班级文化中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精神文化是班级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节,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是一种社会心理共同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特征:1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班级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这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的标志。

2班集体的形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松散期,大家互不认识没有交流。同化期,开始熟悉交往。凝聚期,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形成期。

(2)初期松散阶段,班集体巩固阶段班集体成熟阶段。

第四节 班主任的工作

1 班主任是负责学生全面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社会的桥梁。

2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学校教

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班主任的工作

(1) 常规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

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观察法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还包括谈话法,调查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的必

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很大的灵活性很强的实践性,还有广泛性。课外活动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外活动主要包括: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十三章教育研究

1科学性是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当前教育研究必须依靠三支队伍:专业的的理论队伍、教育行政人员、广大的校长和教师。

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定课题—申请立项—专家论证—批准立项—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申请结题—专家评奖—成果推广。

3教育研究的方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2)创新性(3)理论联系实际(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5)伦理性原则。

4教育文献的种类,根据加工的不同程度分文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管理(2)二次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摘要、文摘等(3)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深入的分析,压缩而成。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大百科,专题研究报告等。

5文献研究的主要方法(1)顺查法由远及近,由旧到新(2)逆查法由近及远(3)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4)综合查找法。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

一 分类

1自然情境中观察和实验室中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 记录方法1描述记录,2取样记录,3行为核对表

三 其他的教育研究方法 1个案法2历史法3比较法4教育行动研究又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和探讨,特征:(1)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4)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5教育性质研究

6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育研究。

第七节教育实验的研究

外在效度,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外在效度的威胁主要有1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相互作用效应2测验与处理交相互作用的效应3实验安排的效应4多重处理的干扰。

四 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1组间设计 ,也被称为被试间设计,即每组被试 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2组内设计,被试内设计,即一组被试中每一个被试都经过整个实验的各种处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