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20**年)

第一章 中华大地上的史前时代

第1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距今约多少万年?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然后说明: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

教师提问: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距今约30000年前。)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骨针、装饰品的发掘。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

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提示:①体质特征不同。②北京人能制造工具。③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还有了简单的语言。④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提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如前额向后倾斜,眉骨粗大突出,鼻子扁平,嘴巴前伸。古猿从森林到林间草地生活,遇到猛兽时就会拾起现成的树枝、石块进行抵抗和回击,用树枝和石块打下树上的果实或挖掘地下的块茎、块根。他们被迫在平地上采取直立行走的姿势,上肢得到解放。随着劳动的增多,手臂、手指更加灵活发达,于是也能进——步从事更复杂的劳动,上肢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手劳动越多,进化越快。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提示:可以从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他们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天然火、猎取动物、采集植物、共同分享食物等方面来想像并描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入手,初步了解了我们的远古祖先。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的哪些早期文明?

七、作业布置:同步指导第2页(课堂针对训练)

八、课后反思:

第2课 氏族村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多媒体演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的图片。

新课教学

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

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1)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教师简单介绍这种房屋的构造)。

学生读图后讨论:河姆渡人修建的这种房屋叫什么房屋?为什么要这么修建呢?然后教师点评。

(2)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教师可出示出土的骨耜和水稻粒的图片,说明骨耜的构造和用途,重点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

(4)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 (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让学生对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有个直观印象。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

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

(1)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

(2)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3)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

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五、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提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耕图》中的自然景观,学生就会找出树木、河流、土地等;然后观察图中的半坡人分别在做什么,学生会发现半坡人有的在放火焚烧树林,有的在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再观察出土的农具有些什么,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的形状结构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与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才会有这种不同。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七、课后反思: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出示相关图片)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个关于神话传说的话题。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教师讲述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图片以及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归纳: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板书)

教师讲述: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 禅让

板书: 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讲述: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 (出示图片)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三、大禹治水(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比较一下鯀和禹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治水,反映出大禹什么样的品行?”“大禹治水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他治水有功,在部落联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舜在临死的时候,把职位让给了禹。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讲述:(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作业布置:1.做相应练习册

2.预习第四课

教学反思: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

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

二、新授

教师讲述:上节我们讲到了禹这个人物,请你说说禹是凭什么功绩,以什么方式登上部落首领的宝座的?

学生回答:治水成功,以禅让的方式当上部落首领的。

教师讲述:(出示夏朝形势图)禹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学生回忆夏朝建立的时间)。

学生回答: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板书(一)、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建立者:禹

教师提问: 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谁?

学生回答:禹的儿子启。

教师讲述:(出示启的幻灯片)早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板书:标志: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提问:谁来归纳一下什么叫世袭制?

学生回答: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

教师归纳: 国王权位成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称世袭制。这种制度成为历朝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

教师讲述: 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书上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板书:2.意义: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提问:阅读16页第二段课文(出示二里宫殿复原模型的图片)和17页自由阅读卡,①为什么说夏朝是一个国家?②与原始社会的氏族生活相比,夏朝的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因为有城堡、宫殿,由政府机构管理国家;为了防止平民和奴隶造反,还组建了军队,

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当时人们生活贫富悬殊,奴隶主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平民和奴隶却被奴隶主残酷压迫,生活很悲惨,动不动就要坐牢或者被拉去修筑城堡、宫殿。

教师提问: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一个河姆渡氏族的人和一个夏朝人都偷窃了别人的东西,并据为己有,想一想他们将会受到怎样不同的惩罚?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夏朝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将因此坐牢。

板书: 国家机构的出现:建立了国家机器 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教师讲述: 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国家机构的出现,这是原始社会所没有的。所以说夏朝是一个国家。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迎来了文明时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请平民奴隶组归纳一下桀有哪些暴政?

学生回答: 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征发百姓,强迫百姓服劳役。他还不分昼夜饮酒作乐,狂妄地把自己比作太阳。老百姓都很死他了,希望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教师讲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与夏朝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族的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板书: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时间:约前1 6 0 0年 建立者:汤 定都:亳

教师提问:(出示汤的幻灯片)汤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在汤的统治下商朝很快强大起来。但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商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问: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

学生回答: 战乱、洪水、政局动荡等

教师归纳:因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政治不稳定,加上自然灾害的困扰,所以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国势逐渐稳定,都城才稳定下来。盘庚“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安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出示商朝形势图)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板书:2.盘庚迁殷 商朝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教师过渡: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商经历了600年,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在他手上失掉了商。(阅读课文和观看视频《比干》)请学生归纳一下纣有哪些暴政?

学生回答:修筑鹿台,豪华宫殿园林,肆意搜刮钱财,酒池肉林,施用酷刑,镇压人民。

板书:3.商纣的暴政

教师过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贪图享乐之时,西边的周国发展起来。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并任用贤人姜尚(姜太公)等人,国力逐步强大。在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开始联合其它部落,共同伐纣灭商。

板书:4.武王伐纣

商朝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经过: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阵前倒戈,周军取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板书:西周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教师提问: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学生回答:任用贤臣

暴政引起民愤,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教师提问:人心所向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胜的主要原因。前面我们学习了夏和商的历史,请你说说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大家可以在讨论后从不同角度回答。

学生回答:(1)认为原始社会比奴隶社会好,贫富没有那么悬殊,人人平等„„。(2) 认为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好,奴隶社会的物质生活比原始社会好多了,要不然,夏桀怎么能修建豪华宫殿,商纣怎么能酒池肉林呢?而且奴隶社会,法纪明晰,可用军队来稳定社会局面,促进社会生产。

教师概括:我们看到奴隶社会的两面性。它既有对平民、奴隶压迫、剥削的残酷性,也有社会的进步性。因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是否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

教师提问:(出示夏、商、周形势图)我们看到从夏到西周,历代版图不断的扩大,作为西周的君主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学生回答:实行分封制。

板书:(三)西周的分封制

让学生观看幻灯片(出示西周等级示意图的幻灯片),看完之后思考一下,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内容、作用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天子将土地和臣民分给子弟、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到封区

内做诸侯,诸侯有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分给士。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为贵族阶层,已就是统治阶级。平民是自由民阶层,奴隶是身份最低的劳动者,没有自由,平民和奴隶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层。分封制对稳定西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讲述: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三、课堂小结

(出示幻灯片)简单做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三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四、课堂练习(出示练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相应练习册。

2.预习第五课。

六、教学反思:

第5课 甲骨文和商周青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了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历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基本史实;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和文字是现代社会了解古代社会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了解青铜器的大量出土和甲骨文的重见天日对于研究上古三代历史和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知道出土文物和文字对于研究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于方法

1.通过对“文字起源”的复习,导入新课;或者从19世纪末发现殷墟和甲骨文导入新课。

2.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讲解,说明对甲骨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概况。

3.可以通过收集与甲骨文、青铜器相关的资料,丰富课文插图的方式协助教学,按青铜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与国外同期青铜器的一些精品比较,寻找青铜器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方面和精神文明方面具有同等发达的水平,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演进的。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是不会持续发展的,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整个社会才能持续协调地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观念。

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导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19世纪末发现殷墟和甲骨文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入部分的资料导入)

二、新课学习

(一) 甲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观看插图)

1.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13《甲骨文字形举例》,日、田、牛等字的甲骨文结构形式,以及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

2.(讲解)汉字的演变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环节的演变发展;

3.(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4.(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甲骨文的被发现充分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5.甲骨文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二)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1.青铜是什么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P24阅读广场介绍的青铜的6种配方) 青铜是铜、锡两种金属的合金。

2.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先点名回答,之后,老师归纳总结给出下列答案)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3.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借助资料和插图了解其基本情况)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资料了解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情况

5.商周青铜器上的铸刻文字:(由学生先阅读课文,有初略的了解,老师再作进一步的介绍) 为了说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及制作人的一些情况,开始在青铜器内刻铸少量文字,字型和甲骨文近似,史称金文或钟鼎文。到西周时,许多青铜器都有铭文,字数多的近500字。现存的毛公鼎铭

文近500字。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三星堆文化:(由学生先阅读课文之后老师作总结性讲述)是1929年发现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的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经过20世纪80年代几次大型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稀世之宝。其中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玉器、漆器和青铜器等。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雕像,以其造型有古蜀人竖眉立目的形象特点而震惊我国考古界。据考证,三星堆文化是3000多年前出现在成都平原的,掌握很高青铜制作工艺水平的一段独特的尚未解开的古蜀人文化。

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当堂完成《历史同步练习》的本课练习中的选择和填空题

课堂小结: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对于研究上古三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历史练习册》的本课练习中的材料题等其他题型的题目。

课后反思: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努力改革,弱国可变为强国;因循守旧,强国也可能会沦为弱国,认识到要兴国必须先兴人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东周以前的夏、商、西周,都是通过开国君王造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建立的,但东周是通过王族宗室把都城东迁洛邑之后开始其历史的。表面看似平淡,但在历史上,这就是王朝建立的一种新形式。由此导入新课。

2.本课教学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较多,又是以战争类型的知识为多数。为避免混淆,注意分成春秋和战国两段,然后按战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介绍,注重把战争史实和流传下来的成语故事相结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课文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招贤纳士、宽容大度的齐桓公,一言九鼎、为人诚信的晋文公,坚忍不拔、卧薪尝胆的勾践等政治家的胸襟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坎坷、失败、成功的价值观。

2.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战争会给社会带来动乱,给人类带来灾难。培养学生反对侵略战争,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1.齐桓公争霸;2.晋文公争霸;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

(一)关于东周

1.东周开始的标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3.关于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入部分了解。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背景:周天子势力的削弱是诸侯争霸的前提条件。周王室的实力是通过直接占有的土地和军队的数量来体现的。东周开始后,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面积从“近千里”缩小到“一二百里”,直接控制的军队还不如大的诸侯国的多,诸侯国的朝贡几乎全废。因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国,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战乱四起。

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微,有些诸侯国势力增强。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临近小国,最强大的诸侯国,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霸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位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1)齐桓公称霸:齐桓公能首先称霸,是因为,齐国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齐桓公当政后,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扩充军队,国势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在政治上利用齐国的大国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击退了北方戎狄对中原诸侯国的进攻,又阻挡了南方的楚国北进中原。 “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葵丘之盟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标志。

评价: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顺应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历史潮流,任用贤才,实行改革,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抵御了周边部族对中原的侵扰,使华夏文明免遭涂炭,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功劳的。

(2)晋文公称霸:称霸原因有三,第一,早年因君位问题被迫流亡国外19年,经历坎坷,饱受挫折,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所以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归国就任国君后,励精图治,发展社会经济,为争霸奠定经济基础。第二,政治举措精明,一是率兵勤王安周,打败进攻周王室的军队,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二是对周边国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联络邻国,结盟齐、秦,扩大同盟队伍,孤立一直企图北进的楚国,使其未战就陷于不利的境地。第三,在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军的军事优势,采取“退避三舍”、以退为进的战略,一是表示诚而有信,赢得政治主动权;二是避开楚军之锋芒,保存实力,待机而动;三是以退为伪败,麻痹楚军,攻其不备。结果,晋军以少胜多,一跃而成中原霸主。

(3)楚庄王争霸:晋文公死后,晋和楚的争霸又持续了近100年,到楚庄王时,楚国大举进攻中原,楚庄王终于成为中原的霸主。

(4)秦国的崛起和东进:A. 秦国的崛起,进入战国后的200年间,东方六国征战不断,各国经常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东方六国因此元气大伤。就在东方六国你争我夺、征战不休之际,地处西北一隅的秦国,秦穆公在位时,通过改革,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B.秦国的军队也因奖励军功措施的实施而成为一支勇猛强悍、所向无敌的军队。秦穆公在位时,他向东发展,但是,遭到晋国的阻挡,后专意向西部戎狄地区发展,成了西部地区的霸主。(东进受阻,向西发展)

(5)宋襄公争霸:(引导学生阅读p28的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老师总结: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命。

(6)吴越争霸:(引导学生阅读p28的第二段小字内容了解,)

3.对诸侯争霸战争的评价:A.春秋无义战,B. 诸侯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三)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是指哪些国家?(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长期混战,史称“战国七雄”。

2..这些国家分别在什么方位上?(让学生看地图来确定,最后由老实来矫正)

给出方位口诀:“楚南、赵北、燕东北、秦西、齐东、韩魏居中”

3.对比春秋五霸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找出这两个时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由学生看地图对比找出,老师矫正)

春秋五霸中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是“晋国”,战国七雄中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赵”、为“魏”、“韩”三个国家。

4.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课文中未提及此变化,学生很难作答,由老师来解释)----进入战国时期后,晋国的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将晋国瓜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5.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几次?(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老师矫正)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重点认识了解)

6.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由学生自由发挥)

7.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次战争?为什么?(由学生自由发挥)

8.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异同之处?(口头说说即可)

课堂练

同步练

空和选习:完成习的填择

课题小结:历史进入东周之后,国家由西周时期的统一,走向分离,进入我国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战乱年代。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起而争霸;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改革和变化的时期。国家分久必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又由分离逐步走向了统一,七雄兼并的结果是强大的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的问答题、材料题等题型的练习。

课后反思: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

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新课教学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

提示: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三条措施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最为重要。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行土地自由买卖,则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取得合法社会地位。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主经济日益衰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刚刚兴起。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经济终究要取代落后的经济,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而商鞅变法主动顺应了这一规律,大大加快了秦国历史进步过程,正因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地主阶级的掌权,才能使秦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最先进的国家。所以

第一条措施最重要。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

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1)铁农具

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

(2)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

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 刀耕火种(火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