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修改

课程编码:58222063 学时/学分:54/3

适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预防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学科有关知识的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辨力,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科研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如电子课件、视频等,并与板书、经典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案例、练习习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客观的现实问题。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以组为单位报告结果,最后教师总结。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考核办法为闭卷笔试,评卷办法以试卷的标准答案为依据,教研室统一阅卷;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课堂测验、出勤情况等)占1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预防医学,刘明清 王万荣主编. 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ISBN:[1**********]26

参考书:预防医学,陈青主编. 第1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ISBN:[1**********]59

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七、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现代医学模式;三级预防策略。 2. 熟悉预防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3. 了解三次卫生革命;预防医学展望。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 预防医学概述。 2. 医学模式及演变。 3. 三次卫生革命。

4. 三级预防。 5. 预防医学展望。

第三章 环境卫生

[目的要求]

1. 掌握环境的分类;环境污染的概念和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2. 熟悉碘缺乏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地方性氟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 3. 了解人群的健康反应谱。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概述。

2. 常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 人群健康反应谱。 4. 环境污染概述。

5. 环境污染物及其分类、转归。 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7. 环境污染的防制。

第三章 职业卫生

[目的要求]

1. 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定义及来源;职业病定义、特点、范围。 2. 熟悉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铅的毒理作用与临床表现;汞的主要吸收途径及中毒临床表现;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毒理的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定义,矽肺及矽尘作业的概念以及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矽肺的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原则。 3. 了解工作有关疾病、工伤概念;生产性毒物概念、毒性分级与接触机会;铅中毒和汞中毒的预防措施;矽肺发病机制。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7.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及其来源。

8. 职业病的定义、范围、特点及诊断处理原则。 9.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措施。

10. 生产性毒物概念、来源及存在形态、毒性分级、接触机会。 11.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12. 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和预防措施。

13. 矽肺和矽尘作业的定义、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矽肺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改变、矽肺分级诊断和防治原则。 [自学内容]

4. 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工伤概念。

5. 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分级诊断和防治原则。

6. 刺激性气体的毒理及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中毒性肺水肿的分期。 7. 一氧化碳、氰化氢和硫化氢的毒性和中毒临床表现。

第四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1. 掌握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的种类;三大供热营养素的主要功能及食物来源;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常见的食物中毒的污染来源和中毒食品;糖尿病的膳食指导原则。

2. 熟悉热能消耗、食物的产热系数及热能的供给比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殊治疗药物;常见食物中毒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机理、诊断和处理原则。

3. 了解营养素需要量与供给量的概念;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的分类;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主要食品添加剂及安全使用。

[授课学时] 6学时 [教学内容]

1. 营养及营养相关概念。

2. 三大供热营养素的主要功能及食物来源。 3. 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的分类。

4. 矿物质的概念、分类。

5. 营养素的产热系数、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 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7. 几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8.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中毒食品、特点及治疗方法。 9.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原则。 10. 糖尿病的膳食指导原则。 [自学内容]

1. 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2. 主要食品添加剂及安全使用。

第五章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要求]

1.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预防接种种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慢 性病的三级预防。

2. 熟悉慢性病种类及特征。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1. 传染病概述。

2.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 预防接种。 4. 慢性病概述。 5.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第六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表的结构、编制统计表的原则及要求;统计图的绘制原则及常用统计图的应用条件;集中趋势指标与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意义;抽样误差及均数标准误的概念;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及不同设计类型资料的t 检验方法;常用相对数指标(率、构成比、相对

比)的计算;总体率的区间估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熟悉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的种类;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其应用;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假设检验的原理及基本步骤;假设检验中发生的两类错误;相对数应用的注意事项。

3. 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定义;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中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t 分布的特征;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授课学时] 14学时 [教学内容]

1. 医学统计学的定义。

2.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变量与变量值、参数与统计量、误差、概率。 3. 统计资料的类型。 4.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5. 统计表的种类。

6. 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

7. 统计图的绘制原则、结构及基本要求。 8. 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9.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及用途。 10. 集中趋势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11. 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12. 正态分布及应用。 13.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14.t 分布。

15. 总体均数的估计。

16. 假设检验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17. 不同设计类型资料的t 检验。 18.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19. 常用相对数。 20. 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21. 完全随机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2. 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23. 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自学内容]

1.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四种研究方法;疾病分布的定义及意义;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的术语;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和种类;普查的基本概念;抽样调查的概念,常用的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的估计;分析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类;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的统计分析;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分类;筛检试验的概念、目的、应用原则与效果评价。

2. 熟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疾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中分布的特点;暴发调查与分析;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我国的疾病监测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3. 了解流行病学的用途;现况调查的目的、用途和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方法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方法。 [授课学时] 10学时 [教学内容]

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用途。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3.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的流程及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4. 疾病分布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5. 常用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6. 疾病的三间分布及综合描述。 7. 现况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8. 现况调查的研究目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9. 普查的基本概念。

10. 抽样调查的概念及常用的抽样方法。

11.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2.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

13.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数据整理、假设检验和联系强度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指标的意义。

14.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 15.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6.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分类。 17. 实验性研究的基本要素、实施的基本原则。 18. 筛检试验的概念、目的、应用原则与效果评价。 [自学内容] 1. 暴发调查。 2. 公共卫生监测。

(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实验一 职业中毒案例讨论

[目的要求]

1. 熟悉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铅毒理作用与临床表现;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 [实验内容]

1. 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及防治原则。 2. 铅的毒理作用及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3. 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方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教师总结。

实验二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目的要求]

1. 掌握集中趋势指标与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与应用;不同设计类型资料的t 检验;对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 2. 熟悉正态分布的特征及应用。 3. 了解频数表的编制。 [实验内容]

1. 集中趋势指标与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及应用。 2. 正态分布的应用。 3. 编制频数表。

4. 不同设计类型资料的t 检验。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方法]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实验三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目的要求]

1. 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及应用;率的标准化法;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对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

2. 熟悉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对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 [实验内容]

1. 常用相对数的计算及应用。 2. 率的标准化法。 3. 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 4. 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方法]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实验四 疾病分布与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 掌握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2. 了解现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内容]

1. 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 2. 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 3. 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4. 现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方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三)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在理论课讲授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专业实际给学生一些专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撰写人:张洪伟 纪颖 裴金晶 肖焕波 审阅人:肖焕波 课程负责人:张洪伟 系(室)负责人:鲁杨 学院负责人:刘扬 制(修)定日期:2014.0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