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词汇研究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国风》的部分最贴近人民生活。同时,诗经中的词汇十分丰富,有表现山水、花鸟、虫鱼等方面的形容词,同时还有一部分描摹人的形容词,极尽细腻雕琢之能事,本文主要针对《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进行词汇研究。

  【关键词】词义引申;词义概括;语境特指;共时;历时

  前言:

  关于形容词研究目前现状。一、研究上古汉语专书时,学者往往将目光投向语法和虚词,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对实词研究相对较弱,具体在形容词的研究更加不足。二、形容词词类地位虽早已确立,但是仍存在有争议的地方,比如:“是否存在独立的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更接近哪类词?形容词词项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①同时,语言学界判定形容词的标准尚未统一。

  一、《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分类

  (一)按照音节进行分类

  1.单音节形容词。34个词共出现119次:�、都、笃、匪、丰、好、赫、惠、吉、佼、静、僚、娈、茂、美、颀、倩、鬈、仁、容、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宜、抑(懿)、臧。

  2.双音节形容词。15个词共出现21次: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清扬、塞渊、圣善、淑慎、掺掺(纤纤)、委佗、闲闲、休休、窈窕、泄泄、俣俣。

  (二)按照描写功能进行分类

  1.描写男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7个词。包括面貌美,鬈、渥、抑(懿)。神态美,棣棣、威。身姿美,昌。举止美,俣俣。

  2.描写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11个词。包括面貌美,佼、僚、娈、清扬、姝。神态美,倩。身姿美,敖敖、掺掺(纤纤)、窈窕。举止美,闲闲、泄泄。

  3.描写男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14个词。包括性格美,蚩蚩。学识才华美,�、匪。品行修养美,吉、仁。气质气度美,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4.描写女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8个词皆为品行美,笃、惠、静、塞渊、圣善、淑、淑慎、宜。

  5.既可形容外美在美也可以形容内在美的形容词。共2个词,都、婉。

  6.即可形容男子也可以形容女子的形容词。共4个词,楚楚、颀、硕、温。

  7.即可形容男子与女子,也可以形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形容词。共4个词,好、茂、美、臧。

  (三)按照构词法进行分类

  1.单纯词

  (1)单音节单纯词:34个,包括丰、好、赫、惠、吉、美、容、宜、�、都、笃、匪、佼、静、僚、娈、茂、颀、倩、鬈、仁、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抑、臧。

  (2)双音节单纯词:11个,包括叠音词: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掺掺(纤纤)、闲闲、休休、泄泄、俣俣,连绵词:委佗、窈窕。

  2.合成词。4个合成词皆为联合式包括:清扬、塞渊、圣善、淑慎。

  二、《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共时角度特点

  (一)从出现次数的角度上看

  1.《诗经》中出现次数多的形容词是最常用的形容词,它们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泛,容易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它们的基本义通过直接引申、间接引申或别的方式衍生出多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美、婉、好等。

  “婉”是多义词,在《诗经・国风》中作为形容词共出现8次,3个义项,包括:①形貌美丽,例如“婉兮娈兮,季女斯基。”《曹风・侯人》②品德和顺,例如“燕婉之求,遽�不鲜。”《邶风・新台》③眼睛清明美丽,例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2. 出现频率只有1次的基本是不常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的不常用义。

  比如:①“卢重�,其人美且�。”《郑风・叔于田》其中,“�”是多才的意思,毛传:“�,才也。”闻一多《风诗类钞》:“�,有才智也。”②“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邶风・柏舟》“棣棣”是形容男子神态的形容词,文雅安闲、雍容闲雅的样子,可“棣棣”这个词在后来并未流传下来继续使用,只存在于“威仪棣棣”之中。③“瑟兮�兮,赫兮�兮。”《卫风・淇奥》“�”是威武豪爽的意思,意思极为少见。

  (二)从音节的角度上看

  1.单音节词汇多,多音节词汇少。单音节形容词34个,双音节形容词15个,双音节比例只有30%。

  2.有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同义并存。比如“淑”与“淑慎”、“清”与“清扬”、“塞”与“塞渊”。

  “淑”,出现12次,比如在《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淑意为为品德和顺、温和善良。

  “淑慎”,出现1次,《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为贤良谨慎之意,这里出现形容词使动现象,郑玄笺:“淑,善也。”孔颖达疏:“又终当颜色温和,且能恭顺,善自谨慎其身。”《仪礼・士冠礼》:“敬尔威仪,淑慎尔德。”《东观汉记・梁冀传》:“大将军夫人,躬先率礼,淑慎其身。”皆为此意。淑与淑慎同义。

  (三)从描写功能的角度上看

  1.描摹男子美时,集中气气质气度上。

  形容气度的形容词有9个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比如“委佗”,《�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委佗是雍容大方的样子,宋梅尧臣在《同道损持国访孔�处士》诗中,“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同样也是雍容自得貌。

  2.描摹女子美时,外在美集中在面貌与身姿上,内在美集中在性格和顺上。

  形容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比如“窈窕”,《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中认为窈窕是“幽闻也”,同时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认为窈窕是“深闺也”,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在中国春秋以前,妇女都在外参加劳动,不会身居深闺之中,我们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化,所以“深闺”和“幽闻”之解都不正确。窈窕,意为文静而漂亮,同时在古汉语中词汇意义丰富,又可以做名词、形容词。此处作外形美好解,同于后来“苗条的”即身材纤长美好。   形容女子内在美的皆为性格和顺,比如:笃、惠、静、淑等等。惠,《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陈奂认为:“惠,顺。”同时《释言》中“温惠,犹如顺也。”然而《说文》中认为“惠”为“仁爱”之意,这要比“温顺”词义更加深刻,为“仁爱”更为准确。

  (四)从构词法的角度上看

  1.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单纯词多,占91%;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多,占75%;双音节单纯词中,叠音词多,占81%,同时,连绵词中出现双声或叠韵,如窈窕。

  2.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合成词都为联合式。由两个平等、并列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实语素构成,可按并列语素的语义构成方式分为同义(近义)并列:塞渊、圣善、淑慎和相关义并列:清扬。

  同义(近义)例如:圣善《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意思是明理,善的意思是有美德,后专门用来称颂母德,两个语素同义并列。

  相关意并列例如:清扬,《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清:指眼神清秀。扬:指眉宇宽广,清与扬相关并列。

  (五)从造词法的角度上看

  1.上古汉语词汇大部分词汇的造词法是音义任意结合。研究造词法代表人物葛本仪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将汉语造词法分为:音义结合任意法、模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并指出,最早产生的词汇大部分是音义任意结合出来的。

  2.现代汉语词汇是基于古汉语词汇,并且通过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等造词法而产生的。古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法,这与现代汉语词汇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现代汉语词汇应该是从上古已经出现的、并且代代沿用传承至今基本词汇基础上形成的。

  (六)词义具有民族性

  1.基本上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观念。“男才”一方面要求男子有学识,可见,抑(懿),�,匪,同样需要气质气度;同时在描摹女子美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女子外貌清扬美丽。可见当时已经初步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趋向。

  2.要求女子品行和顺,不要求女子才华,初步奠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在描写女子内在美时,皆为对女子品行和顺的要求。虽然,春秋女子不必居于深闺之中,但仍要性格和顺温婉,而且对女子才华学识上没有要求,对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以“大”为美,与当时小农经济密切相关。出现“硕”、“颀”等形容词,在中国整个古代,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要求耕种、劳作,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男女皆以大为美。

  (七)词义具有概括性

  1. 词义对所指称的客观对象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就以“美”为例,《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其中“美”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更不能单单看成面容美、身姿美等等。“好”、“臧”亦然,《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2.虽然词义具有概括性,有时语境又使词义相对具体化。就以“硕”为例,“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词义具有概括性,指人物大之美,然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硕在这里是有大德的。《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时庄姜的美貌。《唐风・淑聊》“彼其之子,硕大而笃。”硕为大之意。

  三、《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历时角度特点

  (一)词汇的消亡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国风》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词汇。很多词汇,产生在历史中,到现代,或者是到近古、中古就已经不存在了。

  “塞渊”,《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孔颖达疏:“言仲氏有大德行也,其心实而深远也。”朱熹认为“塞”是“诚实”的意思,《尚书・舜典》中“睿哲文明,温恭允塞”可证。同时“塞渊”这个词在后来一段时间一直被使用,解释为笃厚诚实,见识深远。《汉书・叙传下》:“安世温良,塞渊其德。”唐王维“哀缠圣善,痛七子之无依;文叙塞渊,冀九原之可识。”宋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奚夫子之并登兮,独内秉而塞渊。”然而,“塞渊”这个词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二)词汇的产生

  1.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为基础,后代产生大量形容人物美的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上古时期,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有一部分代代相传,并为后来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造词的基础。如:“笃”与“笃厚”、“丰”与“丰采”、“好”与“姣好”、“惠”与“贤惠”等。

  2.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造词能力强,一方面同义形容词组合仍为形容词,另一方面与名词组合形成偏正结构造出名词。前者举例:贤惠、温婉、美丽、淑惠等等;后者举例:美人、淑女、吉士等。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引申带来一词多义的现象。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汉语词汇的数量也就相对有限,而客观事物、现象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就要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的引申和语境具体化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①链条式引申,“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而又被引申为美;在《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具体语境中,硕又进一步引申为有德。②辐射式引申以“婉”为例,婉,身形凹凸有致的女子或虚心待人的女子。引申一方面为性格上和顺;另一方面为体态上美丽,体态上美丽又进一步引申为貌美。③还有综合式引申,将链条式与辐射式相结合。以上三种词义引申都能造成一词多义现象。

  2.词义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好”在《诗经・国风》中《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魏风・葛履》“要之�之,好人服之。”《魏风・葛履》“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这些位置出现,皆为美之意。而后来“好”词义扩大,从形容女子扩大到形容所有人物事态。

  (2)感情色彩变化。“娈”在《诗经・国风》中《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兮。”这些位置都为貌美这个意思。感情色彩为褒义,然而在后代,因为对女子的不尊重等等原因,“娈”逐渐带有贬义色彩,如“娈宠”等。

  注释:

  ①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参考文献】

  [1]向熹.《诗经》里的复音词[M].商务印书馆,1989.

  [2]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