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特点

行书的特点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是古体,作为书法传统还有它的艺术性值得研究和创作,但从字体演变来说,它很早就过时了,可以说在东汉以后,篆、隶两体就失去了它们的实用性。草书因为结体变化莫测和符号化程度高,不便为大多数人认识,也不容易普及。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书、楷书。成书于宋代的《宣和书谱》上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这是说,隶书成为古体字以后,隶法已经过时,楷书过于拘谨,而草书又过于奔放,介乎这两者之间于是产生行书。行书兼有楷书特点的,称为行楷书,行书兼有草书特点的则称为行书或行草。可见,行书是吸取楷书、草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吸收了草书的简捷结体和使转连带的写法,虽有楷书的成份,但结体更加省略简洁,写法更加简便。 行书从实用开始,后来发现这种书体不仅实用,而且也很有艺术性,故日渐时行了,写的人越来越多。行书既然是这样一种书体,其结构、笔法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重庆市书法教育研究会编写的《行书技法指导》就是这样一部书法教材。 任何艺术学习都需要一个艰苦的历练过程,行书的这种特点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他们以为学习行书是比较容易的,掌握起来较快,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于是临摹了几天范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开始创作行书作品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谈不上艺术性,只是自以为是的乱涂乱抹,无风格神韵可言。由于认识和方法不对头,这样的书法学习,越写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书法学习中的常见的问题

学写钢笔行书字,至少有两个问题要先向同学们阐明:

第一、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之一的写字课,把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就是习惯性的“我”体字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很多同学认为:写字已经养成习惯,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方法对头,就可以改变旧的写字习惯。至于字体能不能改变,这里列举两个前人练字的事例,一定会消除你的这方面的顾虑。 大家知道,“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夫人学书,后又研习名家钟繇的法书,学习书法,改变初学。这种改变,其实就包括书体改变在内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超逸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历史功绩岂止是王羲之在一种书体上的改变所能概括的呢?

再说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可谓中国书法史上集大成者,他有一部流传甚广的《六体千字文》,其中的大篆、小篆、隶体、楷书、行书、章草精熟绝伦,尤其是其中的行书,深源晋人传统而又自成一家,精力内含而又妩媚秀润,非他人可及。至于历史上,因受他人讥评而发奋学书终成大家的也大有其人,比如明代的文征明因为科场应试毛笔字写得差遭受过打击,近人沈伊墨大师年轻时写的字被陈独秀直斥为“其俗到骨”,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令人景仰的一代大师,我们可以从这些书法家所达到的高度受到启发,得心应手地掌握一种书体并不是一件难事。写好钢笔行书字,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立下誓愿,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书写对工作对前途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第二、写钢笔字应当注意的常识性问题 首先,要学会读帖,就是把要写的汉字先看上几遍,观察它的大小繁简向背轻重等特征,分析字形要点及其结构的规律,做到“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了。其次,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掌握科学的执笔要领,(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偏,更不要低头;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一拳。(2)执笔要正,笔尖应指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握笔时手型如拳头但不能过紧,掌心是空的,俗称“指实掌虚”;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直接影响到书写速度,且右手容易疲劳,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3)笔杆的斜度也是执笔的重要细节,写大字拿笔的手指要稍微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拿笔的手指要稍微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以倾斜倚靠在食指第三关节的末端为宜(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超过这个部位,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不可能写出有神韵的字形来。据我观察,一个班级里,常常有80%以上的同学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这些同学写出的字,点画不成型,钩不像钩,捺不像捺,笔画呆板没有生气。(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射击运动员射击瞄准一样,如果身体的姿势和握枪的方式不正确,必然影响射击的成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