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第3卷第1期

2001年03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 Vol.3,No.1Mar.2001

。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瀚 青1,印 录2

(1.河北师范大学教管系,河北石家庄 050016;2.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

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

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

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袁世凯;河北;教育;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82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88(2001)01-0068-06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正式形成于清末新

政,河北教育的近代化也如出一辙,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

办了天津武备等一批近代新式学堂,清末新政中袁世凯建立

河北近代教育体系。对李鸿章办洋务教育,学界同仁多有论

及,但对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探讨者却廖廖。

本文拟就探讨,以期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有更进一步的

认识。

一、创建河北近代教育管理体制

1901年11月7日,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到1907年9月4日调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督直长达6

年。期间直隶以厉行新政名闻全国,而“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河北近代教育体系,使河北教育的近代

化走在全国前列,是袁世凯新政中最主要的政绩之一。

设立学校司,创建新教育行政体制,是河北近代教育发

展的有力保障。1902年8月8日,袁世凯因当时“各府、厅、

州、县遍立学堂,端绪纷繁,必须有总司学务者,乃能若网在

纲,有条不紊”。于是在省城保定创设直隶学校司“为通省学

务总汇之所”〔1〕。其职能是“专司通省学校事务”〔2〕。学校司设

督办一员,以董其成。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三处。

各处设总办一员,分理其事。袁世凯聘前湖南按察使胡景桂

为学校司督办,翰林院庶吉士丁惟鲁为专门教育处总办,翰

林院编修王景禧为普通教育处总办,兼编译处总办。专门教

育处掌实业教育及专门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处主管初、中

等和高等教育,编译处负责编订、翻译中、小学堂教科书。此

外,学校司附设收支、稽查两所。收支所掌本司银钱事务及学

堂经费,稽查所掌分查学校事务。直隶学校司成立伊始,胡景

桂亲往日本“考察学务,凡有习得,次第施行”〔3〕。极大地促进

了直隶近代教育的发

展,使“省垣各学,开办在先,各属中、小

学堂亦设殆遍。两年以来,士气民情,均有鼓舞奋兴,蒸蒸丕

变之势”〔4〕。1904年2月,胡景桂调陕西按察使,袁世凯聘严

修为学校司督办。

1904年1月,清政府颁行《学务纲要》,令各省设学务处

综理兴办学校事宜。不久,袁世凯把直隶学校司改为学务处。

其职责是:“掌通省学校事务。凡本司职员暨各学堂之职员、

教师,均归稽察。大事上之总督,小事由司酌核办理。若遇疑

难事项,或应增减定章,督办调某所职员会议。其有不决者,

呈侯总督核办。”〔5〕具体负责以上事务:(1)各处总办及各职

事人员,并各学堂教师,有应赏罚升降之处,均由督办呈请总

督核定。(2)全省教职员有应予赏罚升降之处,均由督办呈请

总督核定。(3)全省学堂所用关防铃印,均由督办转请总督刊

刻颁发。(4)各学堂毕业文凭,及学务处图书案卷一切收存发

送等事,均由督办核定。(5)资遣学生出洋学习,及派教师出

洋考察学制等事,均由督办转请总督给资。

直隶学务处设总理1人,会办3人。下设总务、专门、普

通、图书、实业、会计、游学7课,以会办兼课长,负责各课事

务。袁世凯还饬令学务处设立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教授方

法,派遣查学员考核各地官绅办学情况。1905年2月,为便

于随时向总督请示,学务处由保定迁往天津(直隶总督署于

1902年由保定迁天津)。

1906年4月,清政府在各省设教育管理机构——提学

使司,袁世凯又遵旨把学务处改为提学使司。提学使司设在

。〔收稿日期〕2000-10-08

〔作者简介〕瀚青(1962-),男,原名赵俊杰,河北饶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省会天津,长官称提学使。首任直隶提学使卢木斋,继任者有

傅增湘、林葆恒、蔡儒楷等。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为办公

机关。设议长1人,议绅4人。议长由督抚咨明学部奏派,议

绅由提学使延聘,均需择端正而通学务之绅士担任,辅佐提

学使工作,并备督抚咨询,这是省级教育咨询机关成立之始。

提学使司分设6科,分别是:

总务科:管理机要文书,收发一切公文函电,编纂统计报

告及各科学务报告,编印教育官报。检定教员,考核所属职

官、教员功过及其任用、升黜更调。审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

学堂卫生事务,聘请外籍教职员,检定教育成效等。

专门科:负责直隶高等学堂和各科专门学堂教课规程、

设备规则、管理各学堂管理员、教员及学生等一切事务,保护

奖励各科学术技艺及海外留学生等事务。

普通科:管理直隶优级、初级、女子师范学堂,中小学堂

及女子中学堂教课规程、设备规则及关于管理员、教员、学生

一切事务。负责办理通俗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博物馆及与中

小学相类之学堂。

实业科:管理直属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实

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及各实业学堂之设立维持、教课

规程、设备规则及关于管理员、教员、学生等一切事务。考察

全省实业情形,筹划扩充实业教育,增加教育经费等。

图书科:负责编译教科书、参考书、审查省办各学堂教科

图籍,翻译本署往来公文书牍,集录讲义、经理印刷,并管理

图书馆、博物馆等事务。

会计科:负责学务公所的经费收支、报销,核算省会及各

府、州、县教育费用,稽查各学堂经费。管理各学堂的建造、修

缮事宜。

由学校司、学务处到提学使司,直隶省级教育行政管理

机构逐步发展完善。与此同时,府、州、县、乡等基层教育管理

机构也开始建立。

清末府、州、县设立的劝学所制度,最早发韧于直隶。

1904年4月,袁世凯特聘著名教育家严修为学务处督办。上

任伊始,他再次东渡日本,重点考察学校管理制度。回国后,

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1905年冬,直隶先后颁布《劝学所

章程》和《续充章程》,在州、县较普遍地建立起兴办新教育的

基层机关——劝学所。劝学所设总董1人,负责本地筹款兴

学的全部责任,由地方有德望并热心教育事业的士绅担任,

没有资格限制。总董是半官半绅性质,州、县官长不以属员对

待。总董之下设劝学员,负责劝导、督促及视察的责任。劝学

所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直隶基层新教育的发展。清苑县很快

在保定城隍庙内设劝学所,张国浚任总董。下设6名劝学员,

在知县罗正钧督率下,限定时间创建新式学堂,很快在全县

建立初级小学150所。〔6〕满城县劝学所总董杨式震,在知县

吴烈领导下,于1906年将4乡15所义塾改为初等小学堂。

到1911年,全县有初小67所,高小2所,两级女子小学堂1

所。〔7〕1905年12月,严修升署学部侍郎,把劝学所经验推广

全国。1906年4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劝学所章程》。从此,劝

学所成为全国地方正式的教育行政基层管理机构。

袁世凯督直期间,在直隶建立了自学校司(后改为学务

处、提学使司)到劝学所完整的省、州、县地方教育行政系统。

其中学校司和劝学所在全国属首创,中国近代地方教育行政

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说张之洞于1898年在

湖北拟设兴学局,但也只是拟设,未能付诸实践。1902年张

之洞创设湖北学务处时,袁世凯已在直隶设学校司,二者同

时产生,至于州、县的劝学所,则以直隶为最早,确开全国风

气之先,对中国近代地方教育行政系统的完善是一大贡献。

使直隶教育便于统一管理,为新教育发展创造有力条件,这

是直隶教育在清末名列全国前茅

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立河北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同时,袁世凯还注意近代

教育法规的制定。早在1901年11月,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

上,就制定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不仅是山东

兴办新式学堂的纲领,且成为全国书院改学堂的样板,影响

极大。督直以后,袁世凯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仅据《袁

世凯奏议》统计,由他亲呈上奏的教育法规多达10个。军事

教育的有《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试办章程》、《北洋陆军武备学

堂暂行试办章程》、《北洋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北洋陆军

学兵营试办章程》和《北洋军官学堂试办章程》。袁世凯重视

军事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法规最多。为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

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全国军校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普通教

育方面制定了《直隶小学堂暂行章程》、《直隶中学堂暂行章

程》和《直隶师范学堂暂行章程》。此外,还有《直隶法政学堂

章程》、《警务学堂章程》等。这一系列《章程》的制定,规范了

不同类型学堂的办学模式,为军事、普通、法政等各类学堂的

创建奠定了基础,也便于学堂内部的管理。有的在全国尚属

首创,如《直隶法政学堂章程》和《警务学堂章程》等,具有开

先河的作用,为全国所仿效。

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实行,不仅弥补了《奏定学堂章程》

的不足,完善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而且对学校建制、修业年

限、课程设置、教科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作了详明

的规定。使清末直隶新教育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河北近代教育体系

河北近代教育肇始于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北洋

电报学堂,这是河北省内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之后,近代新

学堂在河北次第兴办。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同年李鸿

章在天津创办医学馆,1893年改为北洋医学堂,是我国近代

第一所国立西医学堂。1895年,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

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1895年,盛宣怀奏设天津中西学

堂,其二等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中学。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建立

的河北近代学堂,在当时居于全国前列。但它是零星、不系统

的,河北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在清末新政期间。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谕旨:“著各省所有书

69第1期 瀚 青 印 录: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

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8〕此后,清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鼓励兴学的措施,全国掀起兴学热潮。恰在此时,袁

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借清政府兴学的东风,大力

倡办新教育,使直隶不仅确立了近代教育的

体系,且成为全

国新教育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袁世凯在河北建立的近代新教育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河北近代高等教育产生较

早。1898年4月,直隶总督王文韶于保定奏设畿辅大学堂。

1902年袁世凯在原畿辅大学堂基础上创设直隶高等学堂,

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近代高等学校。1903年,

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工科大

学,也是清末全国著名的三所大学堂之一。此外,于1904年

创设保定医学堂,1905年创办直隶法政学堂和直隶法律学

堂。直隶法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法政

专门学校,首开中国法政教育先河。中等教育方面,早在

1895年盛宣怀创办天津中西学堂二等学堂,开河北近代中

学教育先河,也是全国第一所中学。河北省第一所独立的中

学是高凌雯、王世芸于1901年创办的天津府中学堂。袁世凯

对中学教育非常重视,督直不久便于1902年8月制定了《直

隶中学堂暂行章程》,为直隶中学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依据,规

范了直隶中学教育的发展,到1907年9月袁世凯调离直隶

时,全省已有中学22所,居各省前列。河北初等教育的发展

是在1902年书院改学堂中进行的。为规范初等教育的发展,

1902年袁世凯主持制定了《直隶小学堂暂行章程》,对小学

堂办理办法、课程设置、学堂条规和学堂经费做了详细规定,

为河北小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到1907年全省共有各

类初等学堂4372所,学生9万余人。〔9〕

2.军事教育:袁世凯靠军队起家,对军事教育特别重视。

不仅制定了许多军事教育法规,并创办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学

堂,奠定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袁世凯

督直共创建军事学堂20所,列表如下:

袁世凯创办的军事学堂

学校名称创立时间地点主要负责人备 注

新建陆军随营武备学堂1896保定段祺瑞、王士珍等

保定参谋学堂1902保定段祺瑞

保定武备学堂1902保定段祺瑞

保定测绘学堂1902保定段祺瑞

此三学堂设在一处,

皆属参谋处

练 官 营1902保定冯国璋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保定雷震春1904年并入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海军医学堂1902天津不详原北洋学堂恢复后改称

北洋军医学堂1902天津不详

保定警务学堂1902保定不详1903年并入北洋巡警学堂

天津警务学堂1902天津不详1903年并入北洋巡警学堂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3保定冯国璋1909年并入保定军官学堂

北洋巡警学堂1903天津不详由保定警务学堂和天津警务学堂合并而成

宪兵学堂1905大沽张文元后改名为警察学堂

军医学堂1905天津徐清华

经理学堂1905保定罗开榜

军械学堂1905保定罗开榜

此二学堂附设于北洋速成

武备学堂

马医学堂1905天津不详

保定军官学堂1906保定段祺瑞民国后改为保定军官学校

北洋陆军讲武堂1906天津蒋雁行1909年停办

电信信号学校1906小站不详

北洋陆军速成学堂1907保定冯国璋、段祺瑞

北洋军官学堂1910保定曲同丰、蒋方良

70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3月 这些学堂中最著名的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保定军官

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是袁世凯创办的当时全国规模最大

的军事学堂。校长是北洋军政司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学习期

限2年,设马、步、炮、经理、测绘等科。1906年8月,改归清

政府练兵处办理,改名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每年招生

600人,1909年并入保定军官学堂,齐燮元、孙传芳、孙岳等

毕业于该学堂。保定军官学堂是清末规模最大的高等军事学

堂,校长段祺瑞。它仿日本陆军大学办理,分设速成、深造两

科。速成科1年半毕业,深造科4年毕业,并设留学预备班。

1907年改称“陆军行营军官学堂”,1912年迁北京,改名为陆

军大学。民国时期许多重要的将领如叶挺、董振堂、白崇禧、

张治中、顾祝同等都毕业于该校。这些军事学堂有许多在全

国属于首创,如警务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等,形成中国

近代军事教育较完整的体系,也是河北近代教育的一大特

色。

3.实业教育:河北近代实业教育是袁世凯督直后逐步发

展起来的。1902年5月,袁世凯在保定创立农务总局,并附

设农务学堂,延聘英、美、日等国教员任教。1904年改称直隶

高等农业学堂,下设林业、农业讲习所,是全国最早的农业学

堂之一。1903年10月,袁世凯委周学熙在天津创设直隶工

艺总局,“括全省工学界之枢纽,以创兴实业,并管辖附属津

埠各官办学堂、工厂,并负责兴办各属工学”〔10〕。1903年2

月,受袁世凯委托,天津知府凌福彭创办北洋工艺学堂,次年

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由工艺局总办,周学熙任监督。设化

学、机器、化学制造、绘图等科,由英、日教学授课,培养工业

实用人才,是河北省最早的工业职业学校。此外,工艺总局还

创办了教育品制造所、实习工场等。前者陈列中外各科教育

书籍、仪器、标本、模型、图表,备各学校考览咨询,并仿制教

育用品,为河北省教具制造的发端。实习工场是工业学堂学

生实习场所,兼培养技术工人。初等实业教育方面,1906年

在保定创设商务第一学堂和第二学堂。1905年创立保定艺

徒学堂。到1907年直隶有“初等农工业学堂暨工艺局附设艺

徒学堂二十一所”〔11〕。有力地推动了河北实业和实业教育的

发展。使“人人各印入实业二字于脑筋中,而如响斯应,于是

学界中人有工

业教育之想,商工界人有工艺创造之思”〔12〕。

袁世凯提倡实业、兴办实业学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熟

练工人,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河北近代工商业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教育:袁世凯重视社会教育,他在《遵旨敬抒管见

上备甄择折》中把开民智作为新政的重量要任务之一,他说:

“启其智慧,广其见闻,始可斯彼此相安,兼或益民商生

计。”〔13〕开民智的办法之一是办报纸,通过报纸“纪载京外各

省政要,后附各国新政近事以及农工商矿各种学术”。民众阅

览,久而久之即可“风气日辟,耳目日新,既可利益民生,并可

消弥教案”〔14〕。因此,袁世凯大力倡办阅报处。1906年,邑绅

吴昶、谢琪等在清苑县大慈阁和杨公祠设阅报处和宣讲处。

宗旨是普及知识和时事,补学堂教育之不足。阅报处全日开

放,并备茶水,派人常年服务,不取分文。宣讲处是劝导民众

积极办学、上学,每处宣讲所有主任讲员2人,义务讲员2

人,“听讲人数众多”〔15〕。直隶早期的报纸主要有《直隶白话

报》和《农话报》。《直隶白话报》由吴越于1904年在保定创

办,是河北最早的报纸。《农话报》是1905年直隶高等农业学

堂创办的,以“振兴农业,开通民智为宗旨”,登载与农业有关

的科学知识。均为白话文,便于读者明白通晓。此外还创办了

普通科学馆、图书馆、罪犯习艺所等社会教育设施。普通科学

馆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1905年保定校士馆经袁世凯批

准增设普通科学馆,开设英文、日文、教育、行政学、伦理、外

国史地等学科。还聘请日本人讲授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

吸收社会上成人参加。在袁世凯的倡议下,1908年天津图书

馆落成,这是我国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次年,保定图书馆

也建成开放,为有志读书之士提供学习的方便。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1905年3月袁世凯奏设了罪犯习艺所,专门教授监

狱犯人学习技艺。要求“教导之法,贵在宽严得当,劝惩并

施”〔16〕。学习工艺技术则“精粗并习,天津为通商地面,宜尚

精美。省城风气未开,先事粗浅,而其要在因才施教,就地取

材”〔17〕。这样,既可使罪犯改邪归正,又可习得一些技艺,为

日后出狱谋生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袁世凯督直期间,建立了普通教育、军事教

育、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较完整的河北近代教育体系。据清

政府学部1907年统计,直隶兴办新式学堂计有:北洋大学堂

1所,高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另有艺徒学堂21

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

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

所。总计8723所,学生164000余人,位居全国第二。而直隶

务处资产达480万两,名列名省之冠。〔18〕标志着河北教育

已由传统的旧教育转向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轨道。直到民国

初期,河北教育在全国仍保持领先地位,不能说与袁世凯督

直时打下的基础没有关系。

三、廓除河北近代教育发展的障碍

清末河北新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并非一帆

风顺,它是在克服重重困难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其中遇到

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师资奇缺、教材匮乏,袁世凯正是较

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使河北教育在清末取得较大成就。

清末兴学中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河北犹甚。直隶经

过八国联军洗劫,社会经济凋敝。议和后的巨额赔款使直隶

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加之袁世凯练新军、办巡警、兴实业等厉

行新政,财政更加拮据,给新教育发展造成巨大困难。为解决

经费问题,袁世凯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筹拨公款。主要途径有:(1)增加税收。1903年加

抽烟酒税,规定烟酒每斤收税16文(1907年改收银1分4

厘),每年得税银80万两。长芦盐每引加价4文,实交银1两

71第1期 瀚 青 印 录: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2钱,每年得税银70万两。〔19〕征收户捐和地亩税,据《沧县

志》载:“光绪三十(1904)年筹办户捐。”《南皮县志》载:“按

全县地亩七千余顷,民地每亩制钱五十文,旗地每亩制钱三

十文,年入约三万吊,归警七成,学三成分配。”〔20〕户捐和地

税比较稳定,教育经费也相对有所保障。这无疑增加了人民

的负担,也就是说直隶新教育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的支持有

密切关系。(2)发行公债。1905年,袁世凯奏请以银120万两

作抵,发行公债480万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省发行

的公债。其中一部分由天津、保定的绅商购买,另一部分则由

外国银行贷款,缓和了新教育发展中经费的困难。(3)兴办实

业。袁世凯在新政期间大兴实业,广辟财源。他先接办了李鸿

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和开平煤矿等早期洋务企

业,后又委派周学熙创设工艺总局,开办北洋造纸厂、劝业铁

工厂、启新水泥厂等。这既是袁世凯兴办新政的主要内容,又

创造了财富,支持了新政的发展。

第二,鼓励个人捐资兴学。兴办新教育中,袁世凯较早地

认识到单依赖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他说:“学校者,虽由国

家提倡之,实由士民乐成之也。东西各国公私大小学堂,多者

不下数万区,如皆由公家筹款建立,安得如许经费。大抵高等

教育之责,国家任之。普通教育之责,士民任之。唯其众擎,是

以事举。”〔21〕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因此,袁世凯特别鼓

励个人捐资兴学,以补公家之不足。他个人捐款2万金

作为

办学资金,以表率群僚士绅,受到清廷嘉奖。1907年4月,天

津私立第一中学起建礼堂,袁世凯又捐银5千两,以示对中

学教育的支持。对捐资兴学者,袁世凯均奏报请奖。先后奏准

给20多个州县的捐款人以各种奖励。张之洞为家乡南皮县

双妙村捐款2.7万元,兴办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经袁

世凯奏准给予光绪和慈禧所书匾额各一方。严修在天津捐办

学堂11所,获赏五品卿衔。昌黎县孀妇张李氏捐银1000两,

经袁世凯奏准为其建牌坊。在袁世凯的倡导下,外省封疆大

吏,在籍翰林举贡生员纷纷倡捐办学,嘉惠乡梓。既开通了社

会风气,又解决了办学经费问题,一举两得。

第三,整旧从新。即将原有的传统教育机构改为新式学

堂,以前者的资产财物充作后者的校产费用。主要指各地书

院、府州县学等旧式教育机构和一些地方贡院、试馆等准教

育机关改为新式学堂,甚至废置的官署衙门也可改建成新式

学校。如“顺天学政既经裁撤,旧有衙门已成废署……应请改

作顺属各项小学堂,化无用为有用,以仰副朝庭兴学储才之

至意〔22〕”。袁世凯把顺天学政衙门改为小学堂,确是废物利

用,别有新意。旧有教育机构改为新式学堂,不仅解决了地方

兴办新学堂的校舍、设施,还可适当利用原有师资。特别是对

原有教育财源(学田、院田、学林等收入)的截用,使新学堂经

费来源有所保障。

师资奇缺是困扰清末直隶新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袁世

凯说:“各省学堂之不多,患不在无款无地,而在无师。……师

资既富,学自易兴,此为办学入手第一要义,不可稍涉迟

缓。”〔23〕他以为要“振兴学校,首重师资”〔24〕。为此,袁世凯采

取的具体措施是:

首先,聘请外籍教师。为解决师资,特别是高等学堂的师

资问题,袁世凯不惜重金聘请洋人来直隶任教。最多的是日

本人,也有英、美、德等国人。东京音乐学校校长兼东京高等

师范学校教授渡边龙圣,任袁世凯的教育顾问,直隶学制等

新教育的改革大多由他筹划。美国人丁家立曾担任直隶高等

学堂西学总教习和北洋大学堂校长。藤井恒久被聘为直隶高

等工业学堂总教务长,也是袁世凯的工业顾问。吉野作造、今

井嘉幸担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教习。清末直隶高等学堂几乎

每校都有外籍教师,甚至模范小学,严氏女塾也聘有外籍教

师。他们月薪一般在100-500两湘平银之间,是中国教师工

资的10-20倍。当时每月有银4两即可养活5口之家,其待

遇之高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1901年中国共聘用日籍教

师26名,其中13人在直隶,占50%。1904年在来华的218

名日本人中,直隶有85人,占39%。1908年,在555名日本

人中,直隶有174人,占31.5%。〔2

5〕虽说在直隶的日本教习

从全国比例看是在逐年下降,但最低的1908年还占31.5%,

也是相当可观的。在当时新学初兴,师资奇缺的形势下,聘请

外籍教师,解决师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广设师范,培养师资。袁世凯非常重视师范教育,

他说:“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26〕在这一思想

指导下,袁世凯于1902年制定了《直隶师范学堂章程》,对师

范教育的学堂办法、课程设置和规章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按

《章程》规定,袁世凯于1902年8月在保定奏设直隶师范学

堂,这是河北省第一所师范学堂。招收各州县举贡生员600

名为学生。设完全、简易两科。1905年在天津创设省立第一

师范学堂。1906年设北洋师范学堂,招收本省及东北、华北

各县学生400名。设有1年和2年半的简易科、专修科,6年

毕业的完全科。同年还在天津设立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专门

培养女教师,是全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堂。为尽快培养大量

的初等师资,1905年直隶学务处令各府及直隶州、厅设初级

师范学堂,培养高小和初小教员。各县设立师范传习所,培养

初小教员。据1907年统计,全省府、州、县立师范学堂及师范

传习所87所,学生3070人。这一年,全省师范共培养2年毕

业生182人,1年毕业生341人,半年毕业生1010人。〔27〕初

步缓解了师资奇缺的矛盾,形成了河北师范教育的新体系,

也是清末河北教育能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袁世凯通过大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师范,解

决师资问题。清末河北留学教育在全国也居前位。据金淑芹

统计,清末河北留日学生,1901年为16人,1902年25人,

1903年77人,1904年172人,1905年不详,1906年454人,

直线上升。1907年仅留日归国的速成师范生就达200余

人。〔28〕不难看出,留日学生中大多数学习师范。他们学成归

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紧张的矛盾。

教材匮乏是河北近代教育发展中的第三大困难。中国近

72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3月代教育自1862年产生后,一直没有统一的教科书。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科教材“当就官设编书局所编纂及学

务大臣所审定者采用,且须按学堂所在之情形选定”〔29〕。到

1906年学部才成立图书局编译教科书,这时直隶新教育已

初具规模,袁世凯在直隶办教育已近尾声。官定教科书显然

不适应直隶新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袁世凯怎样解决新教

育发展中的教科书问题呢?他一方面采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

机构已出版的教材,另一方面对教学中急需而又没有的教

材,则组织编写。为此,袁世凯在直隶学务处专设编译局,编

写、翻译出版适合本省新学

发展需要的新教材。为便于直接

翻译日文教材,编译局特聘日本人北村泽吉为译书课课员。

经几年努力,直隶教材编写取得较大成绩。1906年,学部第

一次公布通行审定初等小学暂用书目时,直隶学务处出版的

《心算教授法》等10种教材榜上有名。在全国各省中,自编教

材并被学部审订通过颁行各省,直隶是唯一的一家。

总之,袁世凯督直期间,在河北建立了近代教育管理体

制,形成了近代新教育体系,克服了新教育发展的重要困难,

使河北教育摆脱了传统旧教育的羁绊,正式步入近代化的轨

道。当然,袁世凯大兴新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腐朽统

治,为个人发展捞取政治资本,且他的办学思想始终带有浓

厚的封建色彩,民国初年尤为严重。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河北、

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分析评价袁世凯在河北教育

近代化中的作用,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社会

发展的内在动力,袁世凯的努力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同在新

政中,河北教育办得轰轰烈烈,并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产生深刻影响,就与袁世凯的主观努力有密切关系了。承认

这一点,并不意味要为袁世凯翻案,改变他反动的、窃国大盗

的定评,只有这样更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有助于对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讨。

〔参考文献〕

〔1〕〔3〕〔4〕〔11〕〔13〕〔14〕〔16〕〔17〕〔21〕〔22〕〔23〕〔24〕〔26〕袁世凯奏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98、921、1338、272、1110、1110、737、

1377、1188、1484、581.

〔2〕〔5〕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教育行政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2、33.

〔6〕〔7〕〔29〕阎国华.保定近代教育史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12、13、33.

〔8〕光绪朝东华录〔M〕.4719.

〔9〕〔20〕〔25〕〔27〕〔28〕河北文史资料(第25辑).10、4、5、11、13-14.

〔10〕张大民.天津近代教育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96.

〔12〕直隶工艺志.北洋官报局刊本.志表类卷上,22.

〔15〕清苑县志.(卷三).1924.

〔18〕学部.光绪三十三年教育统计图表.天津近代教育史,92.

〔19〕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

(责任编辑 柳敏和)

How YUAN Shi-kai initiated Hebei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HAN Qing1,YIN Lu2

(1.Dept.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Hebei Teachers Univ.,Shijiazhuang,050091,China;

2.Dept.of History,Hebei Teachers Univ,Shijiazhuang,050091,China)

Abstract:During YUAN Shi-kai` tenure of Zhili governer,he promulgated a whole set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set up new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Xuexiaosi, Tixueshisi and

Quanxuesuo,there by forming moder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Hebei Province.Meanwhi

le,by

means of raising funds,training teachers,editing new textbooks,establishing new type grade schools,high

schools,uiversities and military schools and industry schools,he set up new style school system,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YUAN Shi-kai;Hebei Province;education,modernization

73第1期 瀚 青 印 录: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