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高考知识点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

(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五、商鞅变法的特点:

1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民族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 冗官, 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五、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4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1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2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果: 商:成功王:失败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政治上: 农奴制激化阶级矛盾(农民骚动)

2、经济上: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根本原因

3、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

4、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直接原因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二一九法令")

直接目的 :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

经济: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组织:加强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评价

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作用 : 1、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2、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C地位: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份地赎金高于实际价格二三倍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与奴役

㈣、影响: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1、经济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存在问题: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发展不平衡)

2、政治近代化:A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局限性:结合100页插图“到西伯利亚”)

B司法制度: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3、军事近代化: 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背景

德川幕府的统治

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造成近代日本落后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社会关系: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大盐平八郎起义)

黑船事件

1.经过:

(1)1853年,美国佩里率舰队打开日本国门

(2)1854年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2.影响:

(1)西方列强纷纷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2)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3)日本国门被打开

(三)倒幕运动

1.背景:“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2.领导者: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维新三杰)

3.经过:

(1)兴起: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武装倒幕开始

(2)发展:大政奉还(1867)

目的:取消倒幕派讨伐借口,保存实力

(3)高潮:戊辰战争(1868)--鸟羽伏见战役

4.结果:(1)彻底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为明治维新提供前提

(2)1869年,迁都东京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 "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设3府72县,由中央派官员直接管理。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武士阶层特权。

作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核心)

(1)币制改革

(2)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3)殖产兴业

A.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建"样板"企业。

B.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

C. 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教:文明开化

(1)了解西方文明:留学、译著。

(2)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生活习俗方面:推进西化

4. 军事-----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3)引进新式武器,创办军工企业

(4)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局限:效忠天皇,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二)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②政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889年宪法)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⑤国际地位: 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 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藩阀势力(武士)掌握政权;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

浓厚;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内部条件

1)背景: 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

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

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2.外部条件

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比较19世新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异: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推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同:①时代相同:都处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一、为什么要变?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变什么?(核心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

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变封建君主制为君民共主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来源: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条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王韬、郑观应

△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未付诸实施

△认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2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的方式:

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创办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开立学会 强学会 南学会 保国会

进行论战 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

3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维新思想---"公车上书" 政治运动

宣传发动

发动"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办《中外纪闻》 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成立"强学会" 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

与顽固派论战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应诏统筹全局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组织"保国会" 全国性的救亡团体

四、怎样变?(变法内容)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打

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4)意义: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开明地主参与政治,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5)局限性:

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五、变的结果如何?--无力回天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仅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其它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群众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

2、给沉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开阔了界,前放了思想。

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人们认识空间扩大了。

5、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从变法内容看)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从变法背景看)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从维新思想的传播看)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