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用评级现状研究分析

目录

一、信用评级概述 ................................................................................................................... 2

1.1 信用评级的涵义 ............................................................................................................ 2

1.2 信用评级的作用 ............................................................................................................ 2

1.3 信用评级的原则 ............................................................................................................ 3

1.4 信用评级的分类 ............................................................................................................ 4

1.5 信用评级的方法 ............................................................................................................ 5

二、国际信用评级现状及主要评级机构 ............................................................................... 7

2.1 经济复苏格局下的全球主权信用风险 ........................................................................ 7

2.2 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 9

2.2.1 信用评级的起源与发展 ......................................................................................... 9

2.2.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 10

2.3欧洲信用风险现状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 16

2.4 亚洲信用风险现状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 18

三、国内信用评级现状及主要评级机构 ............................................................................. 19

3.1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 .............................................................................. 19

3.2 国内主要评级机构 ...................................................................................................... 21

3.3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主要评级对象 .............................................................................. 24

3.4 外资评级机构进入情况 .............................................................................................. 26

3.5 国内评级市场的管理现状 .......................................................................................... 26

3.6 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 .................................................................................. 27

四、微观经济体信用风险及评级 ......................................................................................... 28

4.1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 28

4.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30

4.3信用评级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32

4.4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 ....................................................................................... 33

一、信用评级概述

1.1 信用评级的涵义

信用评级是专业,独立的评级机构或部门,根据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评级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化的方法,对评级对象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对这些评级对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明了的符号将这些意见向市场公开,达到为投资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1]

1.2 信用评级的作用

在完善的现代金融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不管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是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与监督者,信用评级的共同作用是:

(1)有效揭示风险,为市场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信用评级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揭示风险,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定性定量的信息,对受评对象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分析评价,并用简单明了的符号向评级报告使用者揭示可能的风险,便于使用者根据评级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其中市场参与者既包括投资者,市场主管部门或政府,也包括被评级主体、债券发行人或借款人。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诞生和随后的发展来看,伴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利率上涨及随之而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还有金融创新,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加大,以上诸多原因,都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日益严重。在投资过程中不管个人投资者还是企业投资主体,都需要专业化的评级机构为其服务,减低投资成本和风险。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使得投资者需求依靠评级结果提供决策的依据和支持。

(2)降低融资成本的工具,促进被评级者改善经营

在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中,企业发行债券及贷款都要进行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甚至是企业能否进入资金市场。较好的信用评级结果,能获得金融机构的优先支持,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等方面可以得到优惠的待遇,央行可以规定对获得高等级信用证的企业,各金融机构可优先贴现,优先办理再贴现,特别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在未来几年实行后,资信等级高的企业,融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而且履

约能力强、评级级别高的企业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现在对于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都需要对其进行信用评级,例如企业债券发行时要在大众媒体上公告其资信等级,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要登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些关于信用等级的公示及查询本身就对企业有一定压力,将促进企业为获得优良等级而改善经营管理。从资信机构的评价中,企业还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改善。

(3)协助政府对金融、资本市场监管,维护信用经济的发展

对于资本金融市场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助于了解企业资信状况和行业经济动态,对于市场中的金融行为监管以及金融风险加以防范和控制。以客观的信用评级情况设置“门槛" ,区别企业优劣,使得“劣质”企业被淘汰,退出市场。一个行业的信用等级情况还可以为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参考依据。现在,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没有可信度较高的评级业,给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政府引导和监管,完善信用评级业,有利于维护及促进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深化。

(4)信用评级结果能为市场的参与各方共享,节约社会资源

现在在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债券发行所必须的评级,以及其他投资者需要对公司进行发达评级,信用评级各子市场彼此独立,信息不能共享,市场上部分评级对象,出现了重复评级,浪费资源的情况。各个评级者的专业性及科学性也难以得到保证。评级机构的服务对象范围较窄,且评级结果没有连续性。如果能开展广泛而统一的评级体系,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均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1.3 信用评级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在评级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评级资料的真实、准确,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核实评级基础资料的真实性。

(2) 独立性原则

评级人员在评级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原则,不能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基础资料独立做出判断,运用自己的资料客观、公正、科学的做出判断。

(3) 一致性原则

所采用的评级基础资料、指标口径、评级方法、评级标准要前后一致。

(4) 谨慎性原则

在评级过程和评级结果分析时,应保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对定性指标打分时,要谨慎给分,在分析时,对影响企业的潜在风险应准确判断,对某些指标的极端情况应进行深入分析。

(5) 简洁性原则

信用评级以简洁的字母数字组合符号揭示企业的信用状况,是一种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判的简明工具。

1.4 信用评级的分类

信用评级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信用评级体系,种类日趋繁多,各种信用评级相互交错,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单一的分类标准已经无法全面正确地认识现代信用评级体系。目前,信用评级可以从评级主体与受评对象的关系、评级对象、主动被动性等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1、按照评级主体与受评对象的关系,信用评级可以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

(1)外部评级。指由独立的第三方,一般为信用评级机构,对受评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评级结果向社会公布。评级机构因为独立于受评对象和投资人之外,不受他们的干预,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受评对象的真实信用情况,因此评级结果比较有权威性。

(2)内部评级。由信息使用者对受评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多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一系列监管标准的前提下,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法。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可以帮助银行挑选优质客户,减少风险。但是,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只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手段,评级结果只能由银行自己使用,而不能向社会公布。

2、按照评级对象划分,信用评级主要有三种: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经济组织信用评级和对各种金融工具的信用评级。

(1)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对一个国家资信情况的评价。它要根据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等多方面信息对一国中央银行及该国中央政府偿还外债的能力及意愿做出评价。这种等级并不是直接对政府信用的评价,而是通过这种等级评价,反映该国偿还其全部对外债务的能力,这些债务包

括公共事业和私人的借款。根据“国家主权上限" 原则,一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一般不能超过该国的主权等级。

(2)按照经济组织的性质,信用评级又可细分为三大类:①公司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分析公司的资产状况、负债偿还能力、发展前景、经济交往中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及领导水平等。②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主要分析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呆账及贷款损失情况、金融法规政策遵守情况、业务经营及财务盈亏状况等。③公用事业单位的评价。主要分析公用事业公司的资金运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产结构和前景展望等。

(3)对各种有价证券进行的信用评价。即对有关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发行的各种长期和短期债务工具违约的可能性以及违约发生后可能损失的严重程度的预测和评价。长期的债务工具包括各种信用债券、抵押债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保险单、长期银行贷款等等;短期债务工具包括与商业票据有关的信用工具以及短期银行贷款等。

3、按照信用评级机构与受评对象是否存在委托关系,信用评级还可分为主动评级和被动评级。

主动评级是评价机构在没有接到评级委托的情况下,主动对有价证券或经济组织进行评价。例如,即使无人邀请,标准普尔也为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且在美国市场中需缴税的证券进行评价。被动评级是指评级公司受有价证券发行者的委托,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

1.5 信用评级的方法

信用评级的方法是指对受评对象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判断优劣的技巧,贯穿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全过程。信用评级不是简单的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指标体系,对评级对象的偿债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分析和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信用评级的方法要力求科学、谨慎,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要注意各种评级方法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1、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分析基本因素的两种方法,定量分析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数学模型来测定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进行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内部及外部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也就是评估人员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在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对照评价参考标准,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定性评价结论。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要两种方法配合使用。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等多可量化,因此多使用定量分析,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型,用一套有针对性的指标来计算。而公司所处行业的前景、组织形式、管理人员素质等很难量化,就需要靠评级人员的主观经验来进行定性分析。只有在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对企业信用等级的正确评价。

2、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对受评企业的历史指标和定量数据进行考察和分析,能够对企业一段时期内的信用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同时,信用评级也要根据受评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为了保证评级的准确性,必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经济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信用等级。只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才能保证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3、实地考查与专家咨询

实地考查是为了确保定量分析资料和定性分析的基本因素的真实性,专家咨询是为了保证定性分析的科学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信用评级中所使用的资料是由评级对象提供的,评级对象应该保证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但是因为评级资料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评级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评级人员要进行实地考查,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信用评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分析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真实与科学,为了对其工作进行监督,专家咨询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4、综合分析与单项评价

信用评级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行为,某个单项指标不能说明评级对象的信用情况,但每个单项评价的准确性是最终评价准确性的基础。因此,综合分析必须在每个准确的单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权衡轻重,分析趋势,做出最终评价。故综合分析与单项评价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际信用评级现状及主要评级机构

2.1 经济复苏格局下的全球主权信用风险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进入到“后危机时期”的复苏阶段,但进度上表现不一,根据IMF 的划分,美国等国家处于“中速”复苏,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逐步恢复,在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逐步进入到上升周期,但经济形势不够稳定,经济增速也尚未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欧盟、日本等国家(集团) 仍处于危机风险的消化期,债务危机继续蔓延的风险得到控制,但危机的消化仍有赖政策和经济的双重支撑逐步完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力量尚未形成,巨额的银行风险资产和政府债务仍未有效化解,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处于“低速”复苏期。

在全球经济低速复苏的大格局下,世界经济改善的步伐十分缓慢,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全球信用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国家主权信用级别重心下移。 具体而言,全球国家主权信用状况呈现结构性分化的特点:

以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地位或者资源丰富等因素使得其信用状况在本轮危机后虽然有所弱化,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欧洲方面,南欧和北欧国家的信用状况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以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为代表的南欧高福利国家,由于资产泡沫破裂、产业空心化、债务水平持续攀升和长期依赖外国资本等因素,受欧债危机冲击严重,信用环境不断恶化;而以德国、丹麦和荷兰为代表的北欧中心国家依然具有很强的经济竞争力和强大的财政实力,但面对整个欧元区的系统性风险,其个体的信用状况还是受到南欧国家负面溢出影响而弱化。

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受本轮经济危机感染,内部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压力,外部面临经济再平衡和资本外逃的风险,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看来,新兴经济体的信用状况在经济危机以来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较好。中长期来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财政整顿、去杠杆化、削减赤字、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再平衡等目标的实现,将为全球国家信用环境改善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对一国金融市场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及主权的重要作用。

信用评级业从产生到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这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着国际评级市场,垄断了评级业务的95%。而三大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在经济危机的预警方面发挥作用,反而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中,对一些经济体大幅度降级,导致危机加剧。总的来说,三大评级机构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他们凭借掌握的信用评级标准、方法等,给予美国等与其利益一致的发达国家以较高的信用等级,大幅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而给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信用等级,暗中侵蚀其的债权利益。

一直以来,欧盟没有建立和明确自己的信用评级体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宣布要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从而摆脱长期以来欧洲的评级市场由美国三家机构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打破美国在国际评级领域的垄断地位。2010年评级机构“科法斯”向欧洲证券监管委员(CESR)提出专营企业评级机构资格注册申请,目标是成为欧洲首家全球性评级机构。这表明欧盟国家对国际评级话语权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更进一步,也是对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进行的大胆尝试。亚洲的信用评级行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掌握评级话语权对于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制度构建着重培育本国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定价权的掌控能力,避免将本国处于起步阶段的评级业完全推向市场,使本国评级业完全被美国的评级机构收购或击垮的危险境地。即使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不得不开发本国信用评级市场的,也通过种种手段,例如国外评级机构和本国评级机构双评级等方法,限制外国评级机构对本国评级市场的垄断。

我国信用评级业萌芽的时间与亚洲其他国家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信用评级产业也开始萌芽发展。1992年10月,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证券评估机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外的评级机构纷纷进驻我国,中诚信、联合资信都接受了外资公司的参股,上海新世纪也和美国标准普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金融危机之后,国外评级机构遭受到广泛的质疑,于此同时。我国信用评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中国民营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发布中国首个国家信用等级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这是我国第一个民营评级机构走向国际化的尝试。在报告中,大公国际给予美国、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的评级,均低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相反,对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9个国家,则给予了高于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等级,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这一评级结果均表示不能认同。大公国际向着成为国际化

评级机构的方向不断努力,已经两次申请进入美国市场,而均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延期批准" 的阻止,这是美国在实施评级主权的保护主义。

2.2 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2.2.1 信用评级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信用评级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密切相关的。20世纪初,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运需要,铁路运输系统要筹资增加新路线,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是许多公司的选择。面对良莠不齐的众多债券,投资者很难判断和比较它们的信用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1890年,当时正在从事编写美国公司财务信息手册的约翰·穆迪先生(John Moody),创办了穆迪评价公司,首先对铁路债券的信用进行了评级。1909年,约翰·穆迪在其出版的美国铁路公司投资分析信息手册中,发表了首次评价情况,对每一家公司的债券进行了评价,并在手册中排列了各种债券的评价等级,受到了投资者普遍欢迎。此后,约翰·穆迪的金融信息手册中评价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宽,从对铁路公司及其债券评价,扩大到了对工业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债券的评价。1918年以后还扩大到了对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的政府债券的评价。面对巨大的需求市场,其他信用评级公司也相继出现。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违约情况很少,因此市场对信用评价的需求较少。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大批美国公司破产,债券无法偿还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次的教训使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真正感受到风险,开始意识到信用评级对保护投资者的重要作用。因此,从那以后,投资者依靠信用评级来衡量投资对象的风险水平,监管部门也将评级结果作为投资准则来限制养老基金等的投资对象。评级结果也成为影响债券定价的重要因素。

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严重的衰退滞涨阶段,债券市场遭受了高通胀和信用风险的双重冲击,公司利润下降,制造商消减生产。深受经济循环周期影响的宾夕法尼亚州中央铁路公司因不堪承受沉重的财务压力,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当时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倒闭事件。该公司破产时,尚有16亿美元的债券和1.25亿美元的商业票据没有偿付。虽然市场已经开始认识到信用风险的与日俱增,但在“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案" 发生之前,商业票据市

场实际上被视为没有风险。虽然发行公司中明显的存在信用差别,评级机构几乎为所有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都标识最高等级。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破产使投资者意识到信用质量的问题,而发行公司也力争与他们认为“较差的" 信用有所区别,市场对资信评估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标志着现代信用评级业的开始。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美国债券发行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商业票据发展迅速,在市场上取代了传统上由银行扮演的对企业的短期贷款者角色。至此,信用评级已经成为不断发展和具有更大风险性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用评级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主要评级机构除对各类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进行评级外,还对企业、金融机构、国家主权进行评级。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等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确立了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并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2.2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美国是世界上信用最发达的国家。由于既有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又有一批运作市场化、独立、公正的信用服务主体,使得信用交易成了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交易手段,在这一信用交易运转体系中,信用评级机构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资本市场的信用评级、商业市场的信用评级和消费者信用评级组成。在每类评级市场上的评级机构都比较集中。在资本市场上,由穆迪(Moody’S) 、标准普尔(Standard&Poor ’S) 和惠誉国际(Fitch Rating) 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邓白氏公司(Dun&Bradstreet) 是商业市场上的主要的信用评估机构,为商业企业进行交易、或者向银行贷款时提供信用调查和评估服务;全联公司(Trans Union) 、Equifax 公司和益百利公司(Experian)是消费者信用评估机构,专门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情况。

美国三大主要评级机构介绍如下:

1、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是1900年由约翰·穆迪创立的,公司创办第一年出版了《穆迪工业及各类证券指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09年,穆迪公司出版了一本分析各家铁路公司及其未偿清证券的刊物,其中提供有关这些证券的相对投资质量的简明结论,并用英文字母作为评级符号来表达他的结论,自此以后,穆迪就开始了分析美国各铁路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事业,成为首位对公众市场证券进行信用评级的分析家,到了1913 年,穆迪扩大所分析公司的范围,进而对工业企业及公共事业进行评价。现在,穆迪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信贷评级

机构,提供信用评级、调查研究、风险分析等服务。截至2008年,穆迪为全球约2,400个机构的9,300个客户提供服务,评级和债务分析覆盖100个主权国家、12,000个公司债券发行者、29,000个公共金融债券发行者以及96,000个结构性金融债务。在全球约有3,000名雇员,其中包括1,000多位分析师。穆迪的客户包括公司和政府证券发行者,以及机构投资者、存款人、债权人、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2]

除了评级工作外,穆迪也为全球投资者发表信贷研究报告,穆迪发表的研究报告有百多种,范围涵盖对主要发行机构进行的深入研究、行业剖析、特别评论及摘要信贷意见期刊。此外,有关已获得评级的证券,其发行机构的详尽资料及相关评级的理据摘要,都会在穆迪各种信贷刊物上刊载,这些研究刊物涵盖保险业、公用事业、投机级别票据、银行及全球信贷研究。

自1998年以来,穆迪己对中国政府的债项给予评级并对外发布。穆迪于2001年7月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拓中国业务。穆迪于2003年2月成立全资附属公司——北京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穆迪在中国开展企业融资评级业务、金融机构评级业务、项目及基建融资评级业务、主权风险服务、结构性融资服务、管理基金服务、保险评级服务。[3]

在近百年的信用评级历史中,穆迪公司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全球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其权威性已经得到世界公认。穆迪信用评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和预警风险,结合受评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影响其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在信用评级的分析过程中,穆迪一贯反对单纯依靠数学模型和财务指标进行评级,或是用固定的公式去限制评级人员的分析和判断;主张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强调对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强调同类企业的对比,注重评级人员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综合判断。[4]

穆迪的评级业务涉及国家主权评级、美国公共金融信用评级、银行业信用评级、公司金融信用评级、保险业信用评级、管理基金以及结构金融信用评级等几大方面,现分别作简单介绍:

(1) 国家主权评级

与标准普尔和惠誉相比,穆迪更擅长主权评级。穆迪认为国家政局稳定是主权信用评级的重要基本因素,该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及前景、财政状况、货币政策、政府是否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等都是穆迪在确定国家主权等级时要考察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经济增长前景被视为影响一国的主权等级的更重要因素。

(2) 美国公共金融信用评级。

美国公共金融主要是指由美国州、市、县及公共学区等发行的债券,穆迪对公共金融进

行信用评级,主要考察地方经济增长前景及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对期限不等的市政债务,还要根据长短期信用风险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因素。

(3) 银行业信用评级

穆迪对银行的财务实力进行评级时主要考察资产负债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及从股东(或母公司) 处获得的支持程度、核心盈利能力及信贷计划、风险资产水平等。所在国整体经济环境是银行业务得以发展的基础。另外,行业竞争程度等也是评级前景的重要依据之一。

穆迪在确定公司金融评级时主要考察公司财务风险及运营风险、现金流及现金流前景、财务弹性及预期财务杠杆、资本支出水平、核心盈利能力、长期盈利能力、行业景气程度及发展前景。另外还有遵守财务契约方面的能力及债务违约历史。其中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前景是公司短期及中期财务基本面的决定因素;现金流水平则是公司偿债能力的保证,其中债务保障比率是穆迪主要考察指标之一。

(4) 保险业信用评级

穆迪对全球主要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金融担保公司等都要进行信用评级,以反映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赔付能力和向投资者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保险公司的毛保费收入水平、综合赔付率等是穆迪评级时考察的重要内容。

(5) 管理基金信用评级

穆迪从1989年开始对固定收益共同基金投资组合及其它集合投资工具进行信用质量及相对市场波动性评估。穆迪对基金进行的信用评级主要是对基金流动性水平的评级,即基金的投资质量及满足投资人回报的能力。穆迪根据基金公布的投资对象及策略、基金持有资产的信贷价值及基金的管理风格来确定基金的信用等级。此外,评级时还研究和分析基金的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以及有关当地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包括监管披露、基金信息的发布以及基金涉及的已决诉讼及未决诉讼等。

(6) 结构金融信用评级

针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商业抵押支持证券(CMBS)、住房抵押支持证券(RMBS)、综合抵押担保债权负债/衍生品(CDOs/Derivatives)等以资产或第三方信用为抵押的证券进行的信用评级就是结构金融信用评级。对结构金融信用评级要考虑担保抵押品的质量、涉及交易的现金流结构以及法律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对于最常见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主要考查资产池的表现及预期表现、资产池的信用质量及流动性、证券的结构特征及法律保护提供的信用增强等。

(7) 工业企业的信用评级

对工业企业的信用评级,穆迪公司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即: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和监管环境、管理层素质和其承担风险的态度、公司经营和竞争地位、财务状况和流动资金来源、公司结构框架、母公司担保支持协议、特发事件风险。同时还要根据公司提供的3-5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通过收入分析、倍数范围分析、资产效率分析、资产和资本总额的收益率、现金流量/投资分析、现金流动比率、资本化总量、已调整的资本总额、已调整债务分析、经营部门数据/关键经营财务状况、其他举债经营比率等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2、标准普尔公司

作为著名的金融市场信息供应商,标准普尔是全球重要的信用评级、指数服务、投资研究、风险评估和数据服务来源。标准普尔向决策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类信息,作为决策的信心保证。其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亨利·V ·普尔的《美国铁路与内河航运史》在美国出版。该书是现代股票报告和分析行业的开山之作,对当时美国发展最快的行业进行了研究。1941年,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局合并成立标准普尔公司。目前,标准普尔在23个国家拥有大约8500名雇员,在100多个国家为大约32万亿美元的债务证券提供了评级。单在2007年,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机构就发布了51万个评级,其中包括新评级和评级调整。与标准普尔指数直接关联的投资资产在1.5万亿美元以上,有5万亿美元以上的资产以标准普尔指数为基准,超过了其他所有指数供应商规模之和。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涉及31个市场的证券,约涵盖了全球市场资本额度的70%。[4]

标准普尔是创建金融业标准的先驱。它首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评级:证券化融资、债券担保交易、信用证、非美国保险公司的财政实力、银行控股公司、财务担保公司。股票市场方面,标准普尔在指数跟踪系统和交易所基金方面同样具有领先地位。另外,该公司推出的数据库通过把上市公司的信息标准化,使得财务人员能够方便地进行多范畴比较。标准普尔一系列的网上服务为遍布全球的分析、策划及投资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协助。

2003年12月,标准普尔在北京建立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提供全面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客户完善投资及信用决策。2006年1月,标准普尔获批在北京设立外商独资企业(WOFE)。2006年2月标准普尔与中信证券成立了指数合资公司“中信标普指数服务公司”。

标准普尔公司认为信用评级是艺术,不是科学,有方法没有公式,需要许多主观经验判断。因此在信用评级的方法上,标准普尔公司始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各

种因素分析和专家意见得到最终评级结果。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分析和预测的核心是对评级对象的风险揭示,其评级指标体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产业风险分析。

产业风险是进行信用评级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企业所处的产业风险将决定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首先是对于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要分别对待。虽然有些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企业目前可能出于亏损状态,但是新能源开发属于朝阳产业,它的增长潜力是无限的,因此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企业信用等级有正面影响。反之,夕阳产业将使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必然加大企业的风险。其次,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是影响其信用等级的重要因素。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技术开发力量、销售比率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和在产业内的地位的高低,因此也是产业风险分析的重要内容。

(2) 财务风险分析。

标准普尔的财务风险分析主要是考察受评对象的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是最能体现获利能力的指标;营运资金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品与市场状况、技术、成本效率、战略与经营管理能力、清算价值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EBITDA /总利息(EITDA为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 、FOC /债务总额(FOC为自由营运现金流) 、FFO /债务总额等现金流比率可以用来衡量偿债能力。

(3) 其它风险分析。

除了上述风险,受评对象所处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主权国家的信用等级、企业的规模、内部的管理等也是标准普尔进行信用评级时要分析和考察的内容。

以上这些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标准普尔要根据综合各种分析最终确定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

3、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惠誉国际是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是唯一的欧资国际评级机构,总部设在纽约和伦敦。在全球设有50多个分支机构和合资公司,为超过100个国家的实体提供服务。1913年12月24日由John Knowles Fitch 成立的惠誉出版公司是惠誉评级的前身。它拥有《惠誉债券手册》(Fitch Bond Book)和《惠誉股票和债券指南》(Fitch Stock and Bond Manual)等出版物。1924年惠誉发明了“AAA ”到“D ”评级体系。1975年,惠誉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批授予“国家认定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资格的三大评级机构之一。

1997年,惠誉与总部设于伦敦的IBCA 信用评级公司合并,扩大了惠誉在全球范围的市

场份额,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和主权的评级业务。合并之后,惠誉成为法国FIMALAC.S .A .的全资子公司。2000年4月,惠誉收购了总部设在芝加哥的Duff & Phelps信用评级公司,又于同年收购Thomson 集团下的BankWatch 评级公司。2005年收购了Algorithmics 公司;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Hearst Corporation)于2006年收购了惠誉集团20%的股份。[5]

2005年4月30日惠誉(北京) 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在中国注册,从事信用评级、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

4、信用评级等级符号

信用评级符号是对信用评级结果的简单明了的表示方式,投资者或者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一目了然的了解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因此自1909年穆迪公司推出信用评级符号以来,一直备受青睐,几乎成为所有评级机构表示信用等级的方法。[6]三个机构信用评级等级符号对比表如下:

表2-1:穆迪/标普/惠誉短期信用评级等级符号对比表

表2-2:穆迪/标普/惠誉长期信用评级等级符号对比表

2.3欧洲信用风险现状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欧洲的信用评级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欧洲金融管制的放松,跨国投资行为增加,欧洲信用评级的需求开始增长。但是欧洲各国未对评级市场的准入进行任何限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陆续在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迅速在欧洲信用评级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到2010年,在欧盟27国之中,大约有50家各类评级机构,约有一半的评级机构是三大评级公司的附属公司,

其他本土机构无论是资产规模还

是市场占有率都远远不能与之抗衡。

在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盟轮值主席提出对信用评级业行业由美国评级机构垄断的质疑,提出加强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各国领导人也纷纷同意。2009年11月通过了《信用评级法规》,就评级监管在欧盟层面的协调机制做出了规定,首次明确了监管机构、评级准入和具体的监管机制,主要是增加评级的透明度和防止利益冲突。2010年4月30日,欧盟宣布要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从而摆脱长期以来欧洲的评级市场由美国三家机构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打破美国在国际评级领域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欧盟国家对国际评级话语权重要性的认识。[7]

科法斯集团1946年由法国政府发起,法国各大银行与再保险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专业从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和保障业务,总部设在巴黎。主要从事信用保险业务,拥有全球商业出口信用保险25%的市场份额。1992科法斯集团进入英国和意大利(通过Viscontea Coface 公司) 市场,开始拓展国际市场,于1996年在德国(AK Coface) 和奥地利(KV Coface) 的公司分别收购了本土的公司。2005年,收购南非信用保险公司CUAL 和立陶宛信用保险公司LEID ,并成为以色列商业信息公司BDI 的主要股东。2006年,收购美国领先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公司Newton&Associates Holding Company ,之后入股意大利领先的商业资信提供商Cerved 公

司,并于同年收购康帕斯在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三地的分公司。

2010年科法斯向欧洲证券监管委员(CESR)提出专营企业评级机构资格注册申请,目标是成为欧洲首家全球性评级机构,这是科法斯发展成为国际化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大胆尝试。 科法斯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在1999年的时候获准从事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的本地信用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2001年,科法斯(上海) 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为在华公司提供信用管理服务。2003年,科法斯信用保险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协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中国国内贸易短期信用保险,为在华企业提供应收账款保障服务。康帕斯(中国) 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科法斯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提供康帕斯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在信用评级领域发展不多。

科法斯的国际化发展多为通过收购欧盟境内的保险和信用评级公司,其业务主要放在信用保险方面,现在在欧盟的积极支持之下大力发展信用评级业务,在欧盟境内获得极大的政策支持,发展势头强劲。

另外,欧洲主权债务爆发后,欧洲国家和欧盟的领导人都在不同场合批评过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为消除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负面影响,欧洲议会

已于2012年6月19日通过建立欧洲地区区域信用评级机构的决议。

2.4 亚洲信用风险现状及其主要评级机构

亚洲国家普遍限制国外评级机构,同时注重培育本土有影响力的权威评级机构,使其获得技术上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胜任揭示本国信用风险的职责。普遍采用培育1-2家本土的权威评级机构拥有评级市场的主导权的方法。在评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大部分亚洲国家对评级业都有相应的监管制度,有些国家的监管法规还较为系统全面。

亚洲地区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是1975年成立的13本债券研究所(Japan Bonds Research Institute) 。之后,各国均设立了信用评级机构。亚洲地区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如下表:

表2-3 亚洲地区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

一些亚洲国家在评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掌握评级话语权对于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制度构建着重培育本国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定价权的掌控能力,避免将本国处于起步阶段的评级业完全推向市场,使本国评级机构处于被美国三家机构收购或击垮的危险境地。通常采取的做法主要是严格控制外资进入评级领域并限制其控股比例、准入条件和评级范围,这主要表现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例如,在日本,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0%,日本规定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韩国虽因美国压力最终不得不开放国内评级市场,

但通过立法对国外评级公司的进

入设置了许多技术性障碍——必须有三年以上在当地的评级历史、拥有完备的当地企业数据库、拥有必要的雇员等,否则不予认可评级资质;马来西亚在2007年明确规定,只有债券以外币发行才可以接受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即以本币发行则必须接受马来西亚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8]在俄罗斯,虽然因特法克斯评级公司是俄罗斯最早和最大的评级机构,但因其由穆迪控股意欲打入俄罗斯评级市场,监管机构一直不认可其评级资质。

在限制国外评级机构的同时,这些国家都注重培育本土有影响力的权威评级机构,一使其具备内生资本的能力获得技术上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胜任揭示本国·信用风险的职责,例如上述国家普遍都是培育1.2家本土的权威评级机构拥有评级市场的主导权。在评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大部分亚洲国家对评级业都有相应的监管制度,有些国家的监管法规还较为系统全面,如韩国、日本、印度等。印度是最早颁布对信用评级机构全面监管政策的国家之一,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的法律依据是1999年印度证券与交易局(SEBI)颁布并生效的《1999年SEBI(信用评级机构) 法令》,该法令确定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登记制度,并授予印度证券与交易局以很大的监管和处罚权力。韩国一直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其财政经济部下属的金融监管委员会是信用评级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依据四部法律,即《信用信息使用和保护法》、《信用信息使用和保护法执行令》、《信用信息企业监管规定》和《信用信息企业授权和特许经营指南》。[9]

亚洲评级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评级方法评级体系上,都与三大评级公司有着很大的差距,现在最主要目标还是维持国内市场,防止美国评级机构的渗透,无力向国际市场发展。

三、国内信用评级现状及主要评级机构

3.1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1987年是信用评级行业诞生元年,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伴随企业债评级的需要相继涌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品种渐趋丰富,监管也更趋规范,这些都为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信用评级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回顾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87-1991年)

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央行和国家体改委提出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

构想。信用评级机构随后在各地涌现,多为人民银行系统相关部门建立。1988年,首家非金融系统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打破了信用评级市场的格局。1989年前后,人民银行着手整顿金融秩序,清理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所设立的信用评级公司全部被撤销,相应的信用评级业务划归其下属的信誉评级委员会办理。

(2)探索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将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必要程序,有力地推动了债券信用评级市场的扩容,从而为债券评级机构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一大批非金融系统信用评级机构相继涌现,国内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如大公、新世纪、中诚信、福建省信用评级委员会(联合资信的前身)等就是在这个阶段成立的。此后,国内的信用评级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评级技术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大量涌现的评级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级市场的混乱。为了整顿评级市场,规范评级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发布了《关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通知》,对于评级机构进行了筛选和市场准入认定,初步确认了 9家信用评级机构从事全国范围内债券信用评级的业务资格。

(3)初步发展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此后信用评级在征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市场所认识。同时,债券市场相继推出新产品。面对新情况,各类监管机构从业务角度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出台了多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机构和业务进行规范;认可了一批资质较好的评级机构,如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远东、大公和新世纪等,作为相关领域的债券的指定评级机构。

表3-1 2000-2004年期间各监管部门关于评级行业的主要规章制度

(4)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短期融资券诞生,随后债券市场品种创新不断,相继涌现出中期票据、公司

债券、集合债,城投债等一批新型债券,充实和活跃了债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规模快速

增长,审批制度开始变革。在债券市场有力推动下,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包括中诚信、鹏元、新世纪、大公、联合资信在内的五家信用评级机构被证监会核准为可从事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同年,银监会禁止商业银行对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券等进行担保,从另一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

2008年,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债发行核准程序进行改革,简化相关流程,缩短审核时间,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债券的发展,企业债发行量大增,也刺激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信用评级市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扩大,债券信用评级也得到市场更大的关注。业内各主要评级公司在评级理念、方法、制度、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显著提升。2006年,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予以规范,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日益重视,对评级机构的监管逐步加强。

3.2 国内主要评级机构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也是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起步的,中国最初的评级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当时主要依赖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但从90年代开始,初期的评级机构逐渐脱离中国人民银行独立经营。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格认定,评级结果可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使用的评级机构共有5家: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评级结果可在国内信贷市场使用的评级机构则多达81家,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

表3-2 我国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一览表

1、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CCXI )

中诚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商务部批准设立,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1992年设立,1997年8月下设全资子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获得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许可,主要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和信贷市场资信评级业务。2006年4月,中诚信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签订协议,出让公司49%的股权;2006年8月15日商务部批准股权收购协议,中诚信国际正式成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

业务范围:①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评级,包括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评级、金融债券;②评级衍生业务,包括信用信息服务、信用管理咨询;③主体评级,包括工商企业评级,基金公司基本素质评级、商业银行综合财务实力、个体、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财务评级;④结构融资评级,包括不良资产、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评级、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评级、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评级。

2、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国际)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 1994 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具备国家特许经营资质,是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全国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和全国企业债券评级机构,该公司是中国财政部推荐参加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评级机构,

也是为全

球提供国家主权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评级机构。

业务范围:①债务类信用评级,短期债券融资、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上市公司股东可转换债券、金融债券、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º②非债券信用评级,项目评级、评级资格;③信用体系建设服务,风险监管服务、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培训;④信用风险研究与信息服务,研究报告、评级模型、数据库。

3、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1988年3月成立,是当时我国第一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社会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投资组建。2006年3月,子公司远东执信企业信用征信有限公司、远东鼎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国有独资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远东资信的控股股东。

业务范围:①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公司债券和可转债评级、金融债券评级、结构金融类产品评级、证券公司债券评级、银行借款企业评级、基金评级、保险公司评级、公司治理评级;②企业征信,包括企业信用评级、企业征信服务、信贷资金监管;③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管理咨询,包括集团关联关系研究、集团现金流分析、集团信用风险管理评估、集团授信额度咨询;④信用研究培训服务,包括企业信用管理岗位培训、企业信用管理软件设计、信用研究参数和产品服务。

4、联合资信评估公司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信用评级公司,其前身是福建省信用评级委员会,1995年经福建省人民银行批准成立,2007年8月股东变更为二家公司,一是国有控股专业化信用信息服务机构——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持有51%股权,二是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持股占比49%。主要业务包括资本市场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咨询。

业务范围:①主体评级,对金融及非金融企业主体开展的评级;②债项评级,包括对金融及非金融企业主体发行的各种证券开展的评级,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 结构化融资工具;③其他业务,如债券投资咨询、信用风险咨询等。

5、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服务业务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成立于1992 年7 月,1997 年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具备全国债券评级资格的评级机构,2005 年获得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资格。

业务范围:①信用评级业务,包括非金融企业评级业务(短期融资券评级、中期票据评

级、企业债券评级和公司债券评级等)、金融机构评级业务(金融债券评级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评级等)、结构融资评级业务(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评级业务)、企业评级业务(借款企业、集团企业、担保机构的评级和企业合同信用评价业务);②风险管理咨询,包括集团企业风险咨询、商业银行风险咨询;③投资咨询,公司治理评价。

3.3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主要评级对象

我国现行的信用评级体系按照评级对象划分,可以大体上分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产品评级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进行评级的信用评级体系和对担保机构评级的信用评级体系。根据评级对象的差异,构建的信用评级体系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下面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1)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体系

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体系需要对金融产品发行主体和金融产品分别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其中对金融产品发行主体评级时主要考察以下要素: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行业及区域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素质,包括公司产权状况、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财务质量、抗风险能力等,对金融机构债券发行人进行资信评估还应结合行业特点,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要素;对金融产品评级时主要考察以下要素: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概况、可行性、主要风险、盈利及现金流预测评价、偿债保障措施等。

(2)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主要考察以下方面内容: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和发展前景。其中,企业素质包括法人代表素质、员工素质、管理素质、发展潜力等;经营能力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获利能力包括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等;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等;履约情况包括贷款到期偿还率、贷款利息偿还率等;发展前景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行业特征、市场需求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等。同时,在评定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分别制定评定标准。

(3)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

主要从经营环境、管理风险、担保风险管理、担保资产质量、担保资本来源与担保资金运作风险以及偿债能力与资本充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地区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监管与政策、政府支持等;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管理层、专业人员等人

力资本、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运营体制;担保风险管理包括担保政策、策略与原则,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实际运作情况;担保资产质量包括担保资产信用风险、集中程度、关联担保风险,并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对未来的担保风险进行预测;担保资本来源与担保资金运作风险包括担保资本补偿与增长机制、担保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偿债能力与资本充足性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货币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

下表为2012年各大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

图3-1 2012年债券评级市场各主要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

表3-3 2012年主要评级机构各债券品种市场占有率

3.4 外资评级机构进入情况

从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公司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目前,我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表3-4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外资控股一览表

3.5 国内评级市场的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面临着多头监管的格局,主要的监管部门有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其中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局在行业监管中处于中心地位,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债券的评级业务直接监管。同时,其它部门通过业务联系也对信用评级行业实施监管,如发改委对企业债发行的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债券的信用评级业务由银监会、保监会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和交易所上市债券的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管。

2003年成立的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被赋予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2008年7月,国务院对人民银行的职责予以调整,其中加入了由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管理征信业的职责。2009年,国务院编制《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首次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征信行业监管部门,并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规则、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细则进行了规定。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规定,建立了信用评级报告管理制度、评级业务报备制度和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等重要制度和举措。

除人民银行外,其它监管部门也针对信用评级行业出台了多项规定和措施。如证监会先后出台了《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准则》、《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信用评级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评级机构的业务资质、业务开展及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发布了《证券资信评级行业自律公约》,对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及行为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

3.6 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其发展较为缓慢,与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相比的差距还很大,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这其中既有来自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体制很不健全,又有许多是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存在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由于信用评级行业本身的特点,要求第三方评级机构。利益中立。,加强独立性,不能受监管部门、投资者或被评企业的影响。而我国绝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都是依靠行政方式诞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行政干预较多,非市场的行政评估,地方保护、垄断经营的现象还长期存在。同时,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自律机制缺乏,行业中缺少权威性的评级机构,这也大大影响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2、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对国有、集体大型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以此作为这些企业贷款和发债的基础,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业务严重滞后,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尚未掌握如何利用信用评级来提升自身形象、拓展融资渠道并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则是信用评级机构的中小企业评级业务仍在探索之中,目

前尚不成熟所致。

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体系较为混乱

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但这种管理只限定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方面,而由于目前我国不同的评级对象受不同的部门监管,在评级过程中缺乏一个对评级机构业务开展统一监管的部门。此外,信用评级业务资格认定存在问题,导致建立新的评级机构或已有的评级机构改组时因设立或改组审批制度不明确,在工商注册时遇到较大困难。

4、我国尚没有建立稳定的评级结果认可体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监管部门对评级结果的认可和使用,一方面表明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面证明评级结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对评级结果的认可和使用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商业银行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认可度低,仅将其作为对企业放贷的一项参考而不是标准来使用。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内部都有自己的一套信用评级体系,企业在申请贷款前需要取得商业银行自己的信用评级结果,而在多家银行贷款的企业还要被多家银行分别评级,这样不仅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时间、人力、物力上面的浪费,而且无法使企业真正认清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商业银行进行的内部评级只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评级结果的使用者是评级主体本身,不得向社会公布或开具书面证明提供给企业,因此并不具备第三方信用评级的基本特征和广泛用途。

5、信用评级的相关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目前与信用评级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以及配套的法律规章,所涉及的主要是评级对象的限定,但在培育市场需求、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些客观上加剧了信用评级机构的不规范运营和机构间的不良竞争,严重阻碍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因此需要出台与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用评级的发展。

四、微观经济体信用风险及评级

4.1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具有不同的方式,根据其获取的途径可划分为两种: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1、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身的积累(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内部融资。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又面临众多企业的激烈竞争,其盈利空间较窄,利润增加较慢,因此,如果此时企业依然依赖于内部利润的积累作为企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资金来源,那么必然导致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本的积累,这在当今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时代,可能会因企业资金积累的缓慢而错失许多发展的机会。

2、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是企业吸取其它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根据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关系,可以将外部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资金的最终需求者通过金融市场直接从资金的最终供给者那里取得所需的资金,即企业或组织通过证券市场以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其主要有三种形式:风险资本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融资的直接形式,公众可以直接、广泛地投资于企业,省去了银行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带来自由资本;但是,直接融资对企业的市场监督最为严格,要求也最高,企业不但受到债权人的监督,而且还要受到众多市场参与者的监督,直接受公众及市场风险的约束。

(2)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来实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有三种:银行贷款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租赁融资。

图4-1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4.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大致呈现以下特征:

1、内部融资比重较小

由于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在分配利润时多存在短期化倾向,利润几乎全部用于分配,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较差,很少考虑以自留资金去补充经营资金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趋于减少。

2、直接融资难度较大

目前,由于受发行规模的严格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资格限制,因此,中小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非常困难。

3、银行贷款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最主要的途径,但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对中小企业较难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旦遇到资金困难,大多数中小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但是,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了信用贷款的数量,绝大多数贷款均需要抵押或者担保,

而对于有发展前景但本身还没有足

够自有资本进行抵押的中小企业,由于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不健全,没有人为其提供担保,故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簿不全,贷款的可控性差,银行因风险大而不愿贷款。所以,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的借贷往往得不到满足。

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

首先,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融资信用差,故银行对其贷款持谨慎态度;其次,中小企业的资本实力较弱,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资产;再次,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制度极不规范,中小企业往往只注重生产和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存在管理无制度(有制度也不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现象;最后,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报表失真,在申请贷款时,银行无法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故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

2、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当前以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大多是为发展比较成熟的大中型企业融资服务的,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适合中小企业的其他融资方式如风险资本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租赁融资等则由于发展缓慢,机制建立的不成熟等原因相对滞后,因此,最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就只能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融资方式的单一,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另外,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民经济的主流一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无论是其信贷人员的配置,还是贷款发放的程序、经办环节,都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为适应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需要而制定的,用这样的贷款标准去衡量中小企业的情况,必然会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产生偏差,进一步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3、从政府的角度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对中小企业普遍重视不够,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对照国际经验,许多国家在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上都采取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并设立相应机构进行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类似的政策和机构,这不利于我国实力较弱、经验不足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客观上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能力。另外,我国在开展直接投资、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上采取的政策也偏重于照顾国有大型企业,忽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需要。

4.3信用评级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图4-2 信用评级在中小企业融资链中的作用

融资企业、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三组三角关系”是:

第一组为融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要求融资企业寻求担保,担保机构可委托信用评级机构对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然后担保机构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作为决定是否给予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组为融资企业、商业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可委托信用评级机构对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然后商业银行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作为决定是否给予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组为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要求融资企业寻求担保,担保机构同意对申请贷款的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可委托信用评级机构对该担保公司进行信用评级,然后商业银行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作为决定是否接受该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的重要参考依据。

可见,企业信用是企业融资的核心和关键。加强信用管理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有效融资,有利于资金提供者获取收益和规避风险,也有利于社会有限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极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4.4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

表4-1 中诚信公司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表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信用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有的是参照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如大公的评级体系是在全面吸收穆迪信用评级的核心技术上形成的,而中诚信则是以惠誉国际成熟的信用评级技术体系为参照来制定自己的评级方法体系的;另外还有些公司是针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自己设立的一套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如远东资信评估公司、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上图为中诚信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体系。

信用评级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可以为商业银行正确选择放贷企业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信用评级有助于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但是我国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缺陷,特别是目前我国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不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导致评级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造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失真。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的评级体系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商业银行仍会将很多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融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客观的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信用评级不公正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该评级指标体系主要应考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级指标;二是各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评分标准应如何确定才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当前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美灵, 欧志伟. 《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

[2] http://www.Moodys.com

[3] http://www.Moodys.com.cn

[4] 庞建敏. 国内外企业资信评级的分析与思考. 山东社会科学. 2006.2

[5] http://www2.standardandpoors.com

[6] http://www.pbc.gov.cn

[7] 顾宁.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9

[8] Suzuki N.The Regional Credit Guarantee and Credit Rating System[R].Workshop Oil Developing Asian Bond

Market in Financial Crisis.2009.1—28.

[9] 高晋, 周薇. 构建亚洲区域信用评级体系的探讨. 征信.2012.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