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送审稿)

“十二五”时期是安顺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一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加快推进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经济大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安顺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制订《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安顺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安顺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承办全省首届旅发大会的契机,大力实施“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精品带动战略,以黄果树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强化宣传促销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规范提高行业素质,全力打造专业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72.26%,2009年, 旅游总收入超过 100亿元,提前一年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年旅游总收入达百亿元目标,全市旅游业逐步实现由观光游向专业旅游转变。

1、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480.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6亿元。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1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和8.8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预计2010年底,全市接待游客将达1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围绕旅游交通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加快旅游业发展抓交通设施建设。安顺市境内各县区、各景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旅游公路建设不断加强,市、县“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境内清镇、镇胜、贵黄、关兴、水黄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昆铁路和株六铁路横贯全境,高速公路(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3069公里,已基本实现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相结合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清镇高速的建成通车,镇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将黄果树、龙宫、格凸河景区及众多的省级风景区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全市主要景点的旅游交通网络。随着市境内屯堡文化旅游区环线、格凸河景区油路、紫黄公路、龙宫过境公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可进入性。

(2)以提高接待能力为重点,以留住游客为目标,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各地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伴随黄果树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新游道建设、自动观光电梯完成,半边街搬迁建设,石头寨景点、陡坡塘瀑布、二进龙宫对外开放,普定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首期

工程完成,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投入营业,“118114” 旅游咨询通讯网络服务平台的开通使用等等,重点风景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接待服务、绿化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市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上市内住宿、餐饮、购物、通信等综合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旅游接待能力和景区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25家,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11家,旅游定点单位100家;星级酒店、宾馆总量较2001年增加127%;专业旅游客运公司4家;旅行社13家,其中国际社1家。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接待体系初步形成。

3、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

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最终评审,市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部分县(区)已完成旅游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区专项规划和景区项目建设规划体系。同时,加强规划对安顺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规划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旅游产品打造上,坚持精品辐射、梯次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旅游支柱品牌和特色旅游精品。重点突出几个最具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特色的景区,在编制规划、资金投入、安排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形成合力,初步打造了黄果树、龙宫、屯堡等旅游精品品牌,逐步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荣获“西

部最具魅力旅游景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景区”、“中国风景名胜区顾客十大满意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囊括了“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所有奖项,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龙宫风景名胜区荣获“西部最具魅力旅游景区”称号。紫云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徒步、攀岩、登山、探险等内容的山地极限挑战赛和独特的“蜘蛛侠”已逐渐成为安顺省体育健身旅游的品牌,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最美的地方”称号,被确定为贵州省攀岩运动基地和贵州大学美学研究基地。屯堡文化旅游区已形成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平坝县天龙镇创造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协会”的运作模式,并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列入了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平坝县被命名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西秀区云山屯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黄果树石头寨、普定讲义——号营村、平坝天龙屯堡和关岭木城河等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华泰绿色食品公司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开放的精品景区有10个:其中,黄果树、龙宫景区荣膺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称号,夜郎洞荣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称号。建成开放的乡村旅游点10个:天龙村等4个乡村旅游点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初步形成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天龙屯堡、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为重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加快发展,集观光、科考、探险、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发展格局。安顺市于

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顺市于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4、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旅游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运行机制。根据“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按照“管住资源、放开经营,控制规划、有序推进,扩展规模、丰富内容”的要求,明确划分职责,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帮助、扶持各类型的旅游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2009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对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改制,成立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理顺了黄果树风景区管理体制。2004年,黄果树风景区游客人数突破百万人次, 2005年,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06年突破300万人次。2009年,黄果树风景区游客接待量达463万人次。对龙宫等风景区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企分离,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特许经营权转让,逐步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格凸河风景区、花江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王若飞故居管理委员会、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市文物局相继成立。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特许经营权转让,在实施投资多元化方面,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通过招商引资抓旅游,围绕项目促招商,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阿波罗温泉大酒店,以及夜郎洞景区等

一批旅游重点招商项目相继建成。在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完成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旅游投融资主体呈多元化良好态势。同时,安顺市进一步做好做大做强屯堡旅游,为保护屯堡文化资源,整合辖区内屯堡旅游资源,积极推广平坝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成功经验,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元月成立了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即将出台《安顺市屯堡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全市旅游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

5、旅游市场格局不断优化升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按照“进一步巩固和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大力开发和逐步拓展潜在市场,形成大范围,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发展格局的要求”,在市场开发上,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开发并举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举办节庆活动为载体的联合促销机制;在促销模式上,搭建了“突出重点,整体营销,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统一促销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网站等便捷高效的宣传手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连续五年举办黄果树瀑布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开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东部发达地区、重庆、昆明等周边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旅游市场,提高了安顺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联合省内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积极构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打造“中国南方喀斯特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市委、市政

府提出的“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空间”的要求,突出安顺特色,着重推出安顺三日游以上旅游产品,增加了在安停留时间。统一组团参加国内、国际相关旅游交易会,借助国内外新闻媒体,有效宣传推介安顺旅游资源,提高了安顺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的美誉度。

6、加强行业整治和管理,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标本兼治的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和综合治理协调机制,以提高接待能力为重点,积极扩大行业覆盖面,优化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和《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广泛推行各种国家和行业标准,把诚信建设与开展“整脏治乱”、“满意在安顺”等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同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安全目标责任制,加大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力度,安顺旅游“安全、文明、健康、有序”的良好形象已经形成。

(二)“十二五”安顺市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1、机遇和条件

一是国际旅游业发展强劲。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1个至3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正逐步向东转移,自1980年代后,亚、非、拉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格局,总体呈

“亚洲迅猛,美洲平稳,欧洲趋缓,非洲起步”的发展趋势。

二是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多元化时代,旅游成为了人们的刚性需求。“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方式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和富裕农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旅游业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三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将成为一项长期政策,将持续拓展旅游消费能力,同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将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协调发展。

四是一系列国家战略与政策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为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旅游法,将会为规范旅游行业的管理,提高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环境。

五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催生旅游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充分借助网络带来的便利优势,有助于西部地区的旅游企业在内部管理、外部营销上与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效节约了资金、人力资源、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六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率队赴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工作。为做大

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了旅游业结构的调整,使贵州成为开发投资的热点地区,改善了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七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提升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大以黄果树旅游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运动游的转变,把安顺建成具有国际品质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2、困难和挑战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全国成熟旅游目的地竞争处于弱势。安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资源品位不匹配,基础比较薄弱。消费结构上,门票、购物消费所占比重大,住宿、娱乐消费明显不足,留不住游客和消费低成为突出的问题;客源结构上仍以周边省区市场为主,辐射范围较小,国际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上以简单的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型产品、活动参与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服务水平上规范性、标准性不够;经营主体上距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尚有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弱,尚未形成有效发展机制。经济实力弱,对旅游产业的支持能力有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市场营销无力。旅游发展仍然为数量增长型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内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没有形成全国性区域性规模经营的大企业,缺乏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行业管理体系,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产品的提升需要大量投入。安顺旅游发展的首要工作是提供

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即从目前单一的大众观光产品向系列化的旅游产品转变。提升产品工作的难度较大,不仅要求转变发展思路,改变旅游产业经营机制与体制,尤其需要资金的大投入。

四是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同质性突出,竞争压力增大。安顺旅游资源虽然品位高、开发潜力大,但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除了屯堡文化,安顺的旅游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不论喀斯特自然山水,还是民族风情,都与周边地区有雷同。区域间为争夺客源市场的旅游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安顺旅游如何打造精品景区,提高知名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大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力度,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安顺旅游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五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矛盾。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片面注重开发而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可避免地会对资源造成某种破坏;而过于强调保护,则难以保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开发,安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将成为今后安顺发展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基本思路

1、资源整合的思路

一是对安顺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抱团出击的整体规模。避免散小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现象造成的力量涣散对安顺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损害。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以获得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全面提升安顺市旅游的品牌效应。二是

整合景区、机制、市场、党政系统、政策、交通道路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激发内生活力。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营造热点、策划旅游项目凸现焦点、科学规划旅游景区打造亮点、依托客源市场推出卖点,把分散、闲置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产生最大的开发效益。三是旅游环境、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的全面整合。旅游环境包括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旅游企业包括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整合、从空缺填补走向成熟领域竞争和从联盟借鉴到外向拓展;旅游产品包括空间层次整合、主题线路整合和龙头旅游资源的整合;针对安顺旅游市场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市场营销,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形象力、销售力和产品力在内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跨县区区域整体开发。将形态互补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旅游形象,加深旅游者对安顺市旅游区域的整体感觉,以构成更加美好和完善的区域资源,提升旅游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五是增强资源整合观念。增强全市各级领导资源整合观念,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各区、县各级领导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来发展、壮大安顺旅游产业。

2、打造大旅游、大产品、国际旅游目的地思路

一是实现系统升级与品牌提升。突出全省龙头旅游区的整体重心,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二是立足营造大产品、以大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塑造整体旅游目的地。根据安顺旅游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立足营造大产品、塑造整体国际旅游目的地——贵州西线旅游大景区和国

际观光度假旅游地。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和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方式,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机制和旅游企业经营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创新旅游营销主体及手段,推动市场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和旅游产品形式,推动品牌化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安顺旅游国际化发展。

3、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是从量的扩张为主向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举转变。切实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资源效率和综合效益上来,通过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二是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齐抓转变。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发挥安顺生态、气候和山水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创新发展专项旅游,全力拓展商务会展旅游,进一步提升安顺旅游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三是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转变。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把广大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充分激发出来。安顺入境旅游具有后发优势,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入境旅游。四是从小散景区旅游为主向集群式大景区旅游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路径。安顺的区位与资源特色完全有条件打造若干集群式大景区,以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要求。五是从注重资源开发向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共赢转变。坚持

积极主动的保护,在科学开发基础上的合理保护,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坚持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努力把安顺旅游业培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六是重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节庆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以适应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多种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发展环境的思路 一是大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景区可达性和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和旅游公路建设,将各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完成各旅游区旅游环线公路的建设。二是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把构建旅游城镇体系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路网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功能完善的旅游城市,抓好一批屯堡文化旅游乡镇和村寨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准,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使更多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5、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是在旅游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

要求,抓紧编制和完善各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要充分考虑并为旅游业发展预留空间。各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要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加强资源整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是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便捷工程,重点解决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以及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景区旅游公路和自驾游热线上的旅游交通标识问题。推进旅游环境优化工程,按照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市政、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服务质量。三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放宽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四是在旅游宣传推介上取得新突破。围绕重点景区、主打品牌,以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协同营销,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效应。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二是坚持优势产业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旅游业与农林业发展的

关系,充分发挥旅游与农林资源的优势,推动两大产业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管理和协调,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四是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开放联动的原则,正确处理地方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开放,与邻近地区和省市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客源互流、产品互补。

2、把旅游业作为强化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一是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旅游城市意识”,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建设大安顺与发展大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安顺尽快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强力增长极。二是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予以鼓励和扶持。三是加强城市功能提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

3、把旅游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力

一是加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三农”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时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树立“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开发理念,保护古镇古村、特色民居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协调“三农”旅游资源与其它方式的开发利用关

系。二是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分类指导。立足农村的资源特色,建立和完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对 “农家乐”,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搞好旅游服务的综合配套,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为目标,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立足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工副业等优势,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农村旅游产业。三是加强对农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突出的功能,把发展旅游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作为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和资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和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

4、把安顺建设成为贵州西线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全面实施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区旅游经济协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加强民航、铁路、交通建设。

(三)战略目标

1、发展战略

一是“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突出旅游

产业集群的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体化”、核心景区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旅游市场开发的“一体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形成区域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分工协调的大产业发展格局。二是精品品牌发展战略。以黄果树、龙宫国家五A 级精品品牌为龙头,创新安顺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提升屯堡文化、夜郎文化、三叠纪旅游精品项目开发,针对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选择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景区项目,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力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配套、高水平服务,创建出新的精品品牌,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形象示范效应、发展影响效应,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建设旅游城镇体系,大力增强城市旅游功能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特色化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加快形成国际旅游目的地,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旅游市场竞争,推动安顺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城市功能,初步形成旅游业的品牌化、信息化、集约化经营。初步形成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交易等旅游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强重点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屯堡文化旅游、三叠纪旅游、夜郎旅游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树立起在国内有影响的整体品牌和形象。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旅游信息服务和综合服务体系,高标

准建成与提升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和为旅游服务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娱乐设施,初步形成国际旅游城市的规划目标。组建黔中旅游集散中心安全便捷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旅游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标示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符合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

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优势,着力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文化、科考、乡村等旅游产品,全力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运动游转变,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旅游度假胜地、特色休闲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地产业、旅游商品业、餐饮业、娱乐业、中医药保健业等旅游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增强全市旅游业竞争力。推动黄果树旅游公司上市,建成市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串联整合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延长游客在安时间,形成安顺旅游整体效应。着力打造黄果树——天星桥——郎宫——木城河——花江大峡谷——坝陵河大桥——黄果树旅游环线,优化旅游线路。加快屯堡文化景区景点旅游环线道路建设,把天龙、大西桥、七眼桥、旧州、双堡、九龙山等地连接起来,形成大屯堡旅游区。围绕泛珠至东盟国际旅游大通道建设,加强与省内、国内和国际优势旅游资源融合,开辟和完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加快构建泛黄果树大旅游圈,把黄果树新城打造为泛黄果树旅游圈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130万人次以上,游客平均停

留时间提高到3天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94亿元。新建8个以上五星级酒店和一批四星级酒店,星级宾馆床位达到30000张;商务酒店、乡村旅游酒店、社会旅馆床位达到70000张。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0%以上,全市旅游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12亿元左右,全市通过发展旅游产生的相关产业带动收益达到700亿元左右。加快推进黄果树景区申遗工作,力争屯堡文化景区、花江大峡谷——关岭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全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增至5个。新形成6个国家4A 级以上精品景区,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度假旅游、全国自驾车旅游和全国老龄度假旅游基地。旅游直接就业14万个左右,带动社会就业机会32万个左右。

三、加强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顺国际旅游城市

(一)建设安顺国际旅游城市

1、结合城市文化底蕴,建设便捷的旅游服务

美化城市环境,加强市政建设和景观建设;配套完善“行、游、食、住、购、娱”旅游要素,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产业体系;开辟与本区域景区容量相适应、连接主要客源地的交通线路;火车站、机场、主要汽车客运站提供旅游咨询、集散服务;公共场所建立双语标识系统,窗口行业推广使用英语,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完善旅游中心城镇服务功能,建设娱乐休闲、土特产销售和特色美食功能区;完善旅游信息、紧急救援、疾病监控、卫生防疫、金融服务、因特网服务、供水供电、邮政通讯、环境检测、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

2、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按照《安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恢复安顺历史古城风貌。开发形成城区独有的旅游吸引物,深入挖掘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要素,建成体现地方文化、具有景观价值的城镇建筑;配套服务设施有传统和地方特色,小城镇环境优美,具有乡村风韵。

3、建设安顺休闲之城

着重建设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五大休闲场所。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相应的休闲业软硬件配套设施。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通讯信息、购物街区、金融业务、宾馆饭店、度假区、新闻传媒、文化设施、公共厕所等方面按国际标准进行大力投资建设或改建。“休闲之城”整个接待设施至少30%要吻合国际休闲条件和标准,整个城市建筑格调、色彩、尺寸围绕休闲中心建设,市民的素质、游人的观念和生活的环境围绕休闲中心建设。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让客人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文明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4、建立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是旅游企业从传统管理方式跃升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技术前提,旅游企业应当尽快建立和推广电子商务。

5、建设安顺城市旅游形象工程

一是实施CIS 战略,即理念识别系统、活动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二是将国际化形象塑造纳入城市规划框架。按照旅游国际化的

全新理念,制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规划,做到“三个统一”:超前性与可行性相统一,把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将建设我国际旅游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目标。个性化与协调化相统一,突出个性特色,依据城市建设目标定位,突出有鲜明个性的城市理念,通过旅游干道、广场、主要街区、重点雕塑、标志性建筑、绿地等要素,精心塑造城市公用空间、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街区,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科学性与权威性相统一,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委托有关策划机构进行旅游形象策划设计,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城市共建工作,构建旅游形象培育的科学体系。三是实现旅游形象塑造与城市硬件建设一体化。完善与旅游国际化相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加大城市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策划建设与会展、商务等国际旅游相适应的国际会展中心、文体休闲中心、高档星级酒店、特色旅游商店、餐饮一条街。改善城市内部国际语言环境,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城市图形符号,顺应旅游产业国际化趋势。加强市容建设,创造舒适环保的城市人居环境,重点实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并着重做好交通沿线、县城出入口、景区出入口的绿化工作,使城市既有浓郁的古城氛围,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6、提升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居民素质

不断加强对服务单位和员工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安顺旅游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开展全民旅游教育,培养其为旅游者服务的意识,使其认识到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及自

身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黄果树旅游主题小镇

加快构建泛黄果树旅游圈,把黄果树新城打造为泛黄果树旅游圈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黄果树片区本身应该是一个好的度假区,但目前的规划布局和历史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很多失误之处,在这个基础上调整的难度较大。将现有景区发展做逐步延伸:一是将黄果树新城作为休闲小镇来打造。以集聚人气,但要避免庸俗城市化。目前要保景区内黄果树宾馆等住宿设施的市场份额,新城内建设大量住宿设施和经营设施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市场困难。二是黄果树作为贵州旅游第一品牌,赋予的使命和功能过多。如原来的夜黄果树项目等,目的是为了让人留下来,但由于项目吸引力小,不足以改变整体游客结构,与市场的需要对应不够。三是自黄果树天星桥往下游扩展休闲度假区的思路可以考虑,但建设大型高尔夫度假设施的村庄及用地条件调整难度较大,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原来建新城的地方适合搞高尔夫及配套,需要论证能否往石头寨三角洲方向调整,以形成一个高尔夫球场群,保证未来新城的人气和酒店等的客源量。

泛黄果树旅游圈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是景区的信息中心、展示中心、服务中心。中心的整体布局,应遵循下列原则:正确处理中心的配置与城镇规划和风景区规划结构层次的关系;解决中心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中心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

身特色;规模、功能、面积要与其规划级别匹配;与周围环境建立有机联系,提高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1、交通建设目标

安顺市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现有国家骨干公路网、铁路、航空、水运为基础,以黄果树景区、安顺市为中心进行旅游交通配套网络建设,形成“一横一纵一环九联线”的旅游公路交通网,与铁路、航空、航道组成现代化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到2015年,全面建成与国道、省道相衔接的旅游公路网,完善路网结构和高质量的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实现现代化旅游交通体系,使安顺市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现代旅游交通的优秀旅游区。

2、公路

一是高速公路网。按照《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编),安顺市各县区均有高速公路联通,可由此联接贵州省通向外部的快速通道,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及航空、铁路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使周边的昆明、重庆、成都、长沙、南宁、广州等省会城市的游客在5—10小时内均可到达。二是火车站—黄果树机场—幺铺旅游快速公路。应按城市一级主干道以上标准设计,并达到无障碍通行要求,尽可能不设平交道、红绿灯。实施畅通工程,确保通行快捷顺畅。三是赤水—黔西—织金—普定—安顺—望谟高速公路。是安顺市纵向交通的重要通道,是四川、云南、广西方向游客的主要通道,

该通道为区域内旅游交通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建设通达周边县城的二级公路网。建设镇宁—紫云—长顺、镇宁—贞丰、安顺—惠水的二级公路,以沟通周边县市的通道,增加对外连接点,使旅游通道更加顺畅。

3、航空旅游交通

一是增开航线。逐步开通北京、上海、温州、厦门、深圳、广州、重庆、桂林、昆明、长沙、青岛、哈尔滨、成都、张家界、海南等国内重点旅游城市航线。使黄果树机场成为贵阳龙洞堡机场的周转分流机场。创造条件,尽可能让省外旅客经由黄果树机场进入贵阳。争取在黄果树机场建设海关,开通安顺至东京、香港、汉城等国际航线,实行落地签证。使安顺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二是开发低空旅游航运。建立直升机旅游公司,以安顺市为中心,开发贵阳、平坝、紫云、普定、黄果树、龙宫、关岭间乃至周边主要旅游城市的低空交通航线。开展安顺市区风光空中游、环黄果树空中观光游、关岭峡谷风光空中游等。

4、铁路旅游交通

一是开通贵阳—安顺、遵义—安顺、昆明—安顺、长沙—安顺、成都—安顺的城际旅游列车,积极组织开行各种形式的旅游专列。旅游公路交通必须与此紧密相连,在各火车站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开行旅游班车,使游客方便、快捷的进入各景点。二是规划贵阳—昆明高速铁路改线,将线路改直从普定境内经过。原有的贵昆铁路贵阳—安顺段改建为轻轨交通,考虑与贵阳市将来可能发展的地铁网相接,以

大大缩短安顺和贵阳之间的时空距离,融入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强化旅游交通优势,为安顺市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创造强势条件。

5、内河旅游航运交通

整治北盘江航道,达到四级航道标准,结合客货水运交通建设坝草、板贵、盘江等码头。开行休闲观光游船,开发沿岸休闲度假风景区。

6、市域旅游交通

一是市域旅游公路路网建设。加快建设安顺市域内部旅游主干公路网,建立以安顺市城区为交通枢纽、大黄果树景区为中心的快速通道,形成一横一纵一环九连线的旅游大交通发展格局(详见《安顺市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市域旅游交通规划)。二是旅游交通车站建设。在安顺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幺铺旅游接待中心、黄果树景区旅游接待中心以及各县城、主要景区均应设置旅游交通车站。车站建筑风格应有特色,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三是旅游客车实行专线定点运行。不定班次,确保游客随到随走。四是旅游景区环线建设。建设黄果树——天星桥——郎宫——木城河——花江大峡谷——坝陵河大桥——黄果树旅游环线;天龙——大西桥——七眼桥——旧州——双堡——九龙山等大屯堡旅游区环线;龙宫——黄龙湖——朗宫——天星桥——黄果树环线;黄龙湖环湖旅游公路。

四、整合资源,大力打造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群区

大力实施以泛黄果树旅游圈、大屯堡文化旅游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旅游产业带、生态旅游产业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组

团、文化旅游产业组团、体育健身旅游产业组团、三线旅游组团为重点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整合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协作,打造产业集群,彰显品牌特色,形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区域,改善和提升安顺市对外旅游形象,增强安顺旅游在海内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并以此支撑和带动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一)泛黄果树旅游圈

本区域以黄果树景区为中心,包括龙宫、黄龙湖(王二河水库)、天星桥、郎宫、木城河、花江大峡谷、霸陵河峡谷、关岭国家地质公园、霸陵河大桥等景区。本旅游圈规模宏大,以两个国家五A 级景区和四个五级资源组成最强景区,打造强大品牌。

主打建设项目:《贵州省休闲度假产业规划》全省两个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之一:黄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重点建设项目:

1、黄龙湖(王二河水库)水上开发,游艇俱乐部、水上大世界、水上高尔夫、游泳场、钓鱼岛、三叠纪水下古海洋迷宫,建设沿湖区休闲度假区、开发旅游地产、建设高尔夫运动场与俱乐部接待中心、运动休闲营地、汽车旅馆、乡村度假基地、湖滨白马林区森林休闲、环湖自行车、SPA 项目、环境景观营造黄龙湖(王二河水库)至郎宫、天星桥旅游景区公路。

2、木城河、郎宫景区开发,休闲度假基地、温泉度假村、高尔夫度假区、养生度假区。

3、花江大峡谷顶端观光区:直升飞机观景、修建3处北盘江沿

线峰顶观景点和观景台,一处设在花江镇境内,一处设在板贵乡牛角井的北盘江大桥区域峰顶,一处设在高滩瀑布区域峰顶。花江大峡谷水上观光区:构建水上游览系统。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休闲观赏区:扩大古生物景观规模,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表现原生态的古地质、古生物博览中心。霸陵世界顶级大桥及神秘文化观赏区:三国文化、红岩古迹等神秘文化的全面复原与展示系统,观赏游览的配套系统。

4、木城河、郎宫、花江大峡谷、霸陵河峡谷、关岭国家地质公园、霸陵河大桥、黄果树环线旅游公路,轻轨交通。

(二)大屯堡乡村文化旅游区

以西秀区为中心,选择包括西秀区、平坝、普定、镇宁各县区的100个屯堡村寨和各县区的部分特色村寨,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建设大屯堡乡村文化旅游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形成屯堡旅游产业集群,切实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重点区域: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古镇为中心,沿邢江河流域的七眼桥镇、大西桥镇、天龙镇及其他乡镇辖区内的典型乡村。

重点建设项目:屯堡悬山式建筑艺术观光与民俗旅游活动产品,天龙古镇观光体验游产品,“生活在九溪”产品,漫步“山地上的石头城堡” 产品,地戏艺术博物馆产品,“天落九龙”自然之旅产品,“穿越屯堡古驿道”产品。中国老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屯堡旅游休闲养老城,屯堡老龄度假乡村,乡村高尔夫。

特色项目开发:天龙屯堡的饮食文化;鲍屯、中所、吉昌等村庄

的服饰、山歌;旧州,历史文化名镇的街道、历史、饮食,依托邢江河开发的乡村游、体验游;刘官、黄腊,屯堡旅游产品开发基地;本寨,江南建筑文化符号与石头世界的绝唱;九溪 云峰八寨,屯堡与战争、屯堡与商贸、屯堡传承的历史。

国际老年生态养生度假乡村:抓住老龄度假产业的巨大商机,在安顺屯堡乡村区域建设安顺国际老年生态养生度假乡村。建设满足国内外老龄群体需求的屯堡乡村养生度假区,形成规模品牌效应,使安顺成为国际老年生态养生度假胜地,成为安顺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老年生态养生度假乡村包括养老社区、老龄广场、老龄大学、老龄休闲公园、老龄健身馆、老龄救护中心、国际老龄度假村、休闲度假山庄、乡村老龄生态度假村、老龄避暑农庄等项目。

(三)城市旅游产业带

建设以安顺城区为中心,包括平坝、镇宁、普定、紫云和关岭的城市休闲旅游产业带。主要发展以下休闲产业:娱乐休闲——歌厅、舞厅、迪厅、音乐厅、棋牌馆、影剧院、演艺中心、卡拉OK 、KTV 等。体育休闲——游泳馆、兵乓球馆、保龄球馆、武术馆、网球场、羽毛球场、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壁球场、桌球场、溜冰场、赛马场、射箭场、自行车运动场及漂流、攀岩、狩猎、航模、野营、垂钓等。保健休闲——森林疗养、花卉疗养、水疗、泥疗、盐疗、洗浴、阳光浴、美容、美发、推拿、按摩、氧吧等。饮食休闲——饭店、酒楼、茶馆、咖啡馆、风味小吃店、美食广场等。购物休闲——商场、会展、批发市场、步行街、专卖店及拍卖、典当等。教育休闲——博

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馆、地质馆、艺术馆、烈士陵园、宗教寺观、大学校园、工业园、示范园、老年大学、书店、书吧、文化站等。乡村休闲——农家乐、生态农庄、民俗村、乡村古镇等。社会休闲——慈善、福利、志愿者行动及各种节庆、会餐、交友、手机短信、网吧等。怡情休闲——宠物豢养、形象设计、美容、美发、种花、种草、集邮、收藏雕刻、书法、绘画、编织、插花、陶吧、话吧、清吧等。休闲物品制造——休闲饮食、休闲服饰、休闲保健、休闲读物、休闲器材及设备的提供。

重点项目:

休闲不夜城。以安顺文庙周边历史街区、若飞广场、塔山广场、南马广场、百灵广场、虹山湖等区域,建休闲不夜城,打造安顺国际休闲城市核心项目,填补贵州旅游娱乐产品的市场空白,为中外游客打造一个世界一流、豪放激情、随性浪漫、时尚经典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不眠之城。以此吸引游客留驻安顺,向往安顺多彩夜生活,改变安顺城区“过路城市”的现状。

文庙周边历史街区与虹山湖区域,以历史与现代的不同风格,打造同为休闲中心但又相互反差极大的两极,以同一区域两大体验的相异感受,创造休闲旅游的差异产品。利用好虹山湖的良好资源,开发湖滨游乐项目。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利用好历史街区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开发传统文化旅游项目。

民间文化艺术博览园。以文庙前现已建成的仿古建筑群为中心,并扩展历史街区、若飞广场等区域,建民间文化艺术博览园。博览园

主题为“民间文化艺术大世界”,集表演、展示、交易,以及民间美食为一体,使游客能领略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民间文化艺术博览园策划设置“民间艺术广场”“民间手工艺作坊”“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民族服饰博览馆”“民间文化艺术表演中心”“民间美食街”“民间画苑”“民间文化艺术俱乐部”“民间文化艺术家度假中心”等项目。

清真饮食风情城。平坝有丰富的清真饮食文化,久负盛名的牛肉美食,利用这一独特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将平坝县城至珍珠泉区域按清真饮食为主建民族风情区,在建筑外观上重点突出清真饮食餐馆建筑风格特点,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镶嵌等装饰形式,展现浓郁的清真饮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建成清真饮食风情城贵州省唯一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清真饮食风情城集文化交流、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功能为主的民族风情带,包括民族风情园、商业步行街、特色风味美食街、清真寺、文化节庆广场、四星级宾馆等项目。

(四)夜郎古国文化旅游区

安顺夜郎文化,既有历史记载的充分依据,又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谷遗址、众多的汉代遗址墓葬和出土文物作支撑,还有新近发现的镇宁规模宏大的竹王城、苗王洞、神秘的“活人坟”。

主要建设项目:建设古牂牁国都邑度假中心,宁谷遗址夜郎博物馆,夜郎古邑国际户外运动俱乐部,蒙正的夜郎旅游开发。

(五)格凸河文化探秘与运动休闲和生态旅游区

格凸河景区的主要特征是喀斯特自然景观,结合15个支系的苗族村寨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来开发。

主要建设项目:“回归格凸河”环境之旅产品,大穿洞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大河景区生态与文化探秘旅游产品,天赐之旅、体验之旅、小穿洞与苗厅生态游、“洞穴人家”奇异生活体验、亚鲁王苗族英雄史诗、回归竹林寨,体验水边苗族生活。

格凸河国际户外运动中心。主要开展漂流、扎筏、泅渡、冲浪、滑水等水上项目以及丛林穿越、登山、攀岩、露营、探洞、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挑战赛、高山速降自行车、越野山地车等综合项目。设立国际户外运动俱乐部、野外露营营地、自驾车露营地中心、汽车旅馆、酒店度假村、原生态民族乡村等。

(六)生态旅游度假区

以平坝、普定等区域为重点,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和乡村环境,与其他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组合,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

主要建设项目:建设休闲度假小区,建设各种娱乐服务设施,建设户外休闲时尚运动项目。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秀丽的乡村,开发以农业科技观光、农业科普实践、生态农庄等农事体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星级休闲农庄,形成聚集区。根据不同特色,分别以美景、美食、娱乐、购物、种植、修养等不同主题,建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生态农庄。为都市游客提供乡土美食、田园观光、休闲度假、避躁隐居等旅游服务,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享受生态。

建设穿洞文化园。

(七)航空工业旅游区

以开发航空城和三线工业遗产专题旅游为主,同时开发包括体验、考察、观光、商务、休闲等多项内容的旅游,打造现代工业遗产和安顺航空工业城现代产业紧密关联,同时具有“航空工业遗产”与“现代航空工业”双重特色的航空工业旅游产品。

航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选择云马、双阳、安吉、新安、风雷、安大、永红、风阳、黎阳、虹轴等具有代表性的厂子,建成安顺国防航空工业遗产旅游区。对堪称遗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厂房、住房、设施、区域、实物,进行“不改变历史原状”的整顿、修缮、收集、保护和展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现代航空工业旅游开发:选择安顺航空工业城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开发现代航空工业旅游。

重点项目:建设航空工业博览馆。选址安顺开发区或航空工业城,建设主体包括“航空工业遗产”与“现代航空工业”的贵州航空工业博物馆。建设国防航空遗产度假村。选择距离大旅游景区近,厂房闲置的原来厂区,通过保持原有风貌的整理建设,打造成国防航空遗产度假村。

(八)重点开发的精品旅游线

突出安顺特色,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整合旅游产品,发挥精品带动辐射作用,旅游线路游程相对集中,成片连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1、安顺——龙宫(群芳谷、观音洞、漩塘、龙宫)——黄龙湖——黄果树(郎宫、木城河、天星桥、陡坡塘、大瀑布)——花江大

峡谷(马马岩水库、董菁水库)——关岭国家地质公园——霸陵河峡谷(红岩碑、关索岭、古驿道、三国古战场、霸陵河大桥)——安顺;

2、安顺——格凸河穿洞——千峰山玲珑洞——龙宫(水溶洞五进龙宫、玉龙洞、虎穴洞、新寨洞玉凤巢、龙旗洞)——黄果树(水帘洞、天星洞、上洞)——夜郎洞——安顺;

3、安顺——格凸河攀崖探险——龙宫(天池、蚌壳岩、油菜湖绝壁)——花江大峡谷(攀崖、登山、漂流)——安顺;

4、屯堡文化旅游专线:安顺——天龙(含天台山)——旧州——九溪——云峰八寨(含本寨、云山屯、云鹫山)——安顺;

5、安顺——屯堡旅游区(旧州、天台山、天龙、九溪、云峰八寨)——娄家庄——蔡官地戏——石头寨——滑石哨——安顺;

6、安顺——宁谷遗址——红岩碑、关索岭、古驿道、三国古战场——关岭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花江峡谷——普定穿洞文化园——安顺;

7、安顺城区东林寺、文庙、清泰庵——天台山、云山屯玉皇阁——龙宫观音洞——千峰山玉佛寺——安顺;

8、安顺城区(文庙、武庙、白塔、历史文化街区、王若飞故居)——旧州古镇、天台山古建筑群、云山屯古建筑、天龙、九溪、云峰八寨屯堡民居——安顺。

五、构建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构建适应旅游产业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

1、加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完成安顺市旅游集散中心及各县(市)的旅游集散分中心建设,实现与各地旅游集散中心的衔接联动。在该中心建立安顺市旅游网络信息系统,该网络信息系统内容众多包括安顺市景区所有旅游点的游览项目、住宿、餐饮、价格、环境、交通等所有信息,包括国际、全国、贵州与贵阳联系的交通情况,贵阳机场、火车站、客运站与安顺市中心甚至各景区旅游点的联系情况,包括散客服务系统,同时负责安顺市景区的宣传等。

2、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全面建立安顺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及网络化布点,提供多语种服务。在各景区旅游点设立旅游信息点,提供咨询服务,游客能查到或了解到各景区旅游点的各种信息以及国际、全国、贵州与安顺联系的交通信息等游客需要的各种信息。

3、建设多语标识系统

建设公共信息标识系统,完善所有景区(点) 、主要商业特色街区、重要文化旅游区(点)、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的多语标识。由交通、旅游、公安交警等部门统一协调,按国际标准规划设置旅游交通指示牌,实现旅游交通导引标志的统一化、规范化;采用多语种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并将旅游宣传资料投放延伸至星级宾馆以外的各种旅游窗口单位,使游客能够准确到达各个景区旅游点。所有标识系统均应使用中、英、日、韩等文字。

4、广泛深入的传播营销信息

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主要交通要道等地做宣传广告、指示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好安顺市各景区的宣传。利用景区旅游产品宣传安顺市各景区。利用各入口广场设立大型电子屏幕广告,建立大型广告牌,为周边景区提供广告位,丰富其它景区信息。

5、完善旅游国际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逐步完善金融货币兑换系统、公交(包括出租车)临时乘车卡售卖系统、游客医疗保障系统、文化演出外语同步翻译解说系统等方便国际游客自助旅游和休闲的具体功能。提高外语交流环境,制订针对广大市民的英语培训计划,提高旅游服务接待人员的外语水平。培养市民对安顺市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度和好客度,使国际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

6、建设数字电子系统

综合应用3S 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为安顺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应用3S 技术,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重要风景旅游区试点构建内容生动、资料翔实的动态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动态监测;制作高清晰的卫星影像旅游地图;设置GPS 全球卫星定位电子导游系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景区导航服务等。

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更为通达的网络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更为通达的信息传递网络体系。建设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旅游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完善安顺市包括所属县区的旅游电子政务;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计算机管

理系统为基础,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旅游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健康、诚信的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网上推介和营销。

应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搜集整理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在饭店、景区、商场、街道、餐饮、交通等行业推广使用先进的数字化产品;全面实现数字电视进入主要宾馆饭店。同时设置电子翻译导游系统,为国外游客提供方便。设置电子呼叫系统,为内部员工提供通讯工具,便于管理。建立IC 卡门票系统,门票、验票电子化,景区门票实行一卡通,并将游客信息联网处理,随时掌握景区客流信息,及时调度交通服务设施。

(二)旅行社

1、旅行社发展目标

坚持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在巩固提高现有旅行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加快发展一批有实力的旅行社,到2015年旅行社发展到30家以上,其中国际社发展到10家以上,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增加到800人以上,主要区县有自己独立的旅行社。

2、促进旅行社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扩大开放,多方引资,扩大旅行社规模。在鼓励和支持旅行社“走出去”、强化“外联”职能的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着力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行社;对旅行社坚持进行招标经营,加速引进个体、私营、外地资本和境外资本,使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旅行社行业,迅速实现旅行社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扩大旅行社的规模。

二是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旅行社加强与航空公司、酒店、景点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的联合与合作,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支持有条件的旅行社加入国际旅游、航空代理人分销系统,实现旅游企业的一体化联合经营;争取与相关企业一起,加入全球最大的旅游分时度假交换系统公司──国际分时度假交换公司。完善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强制推行相关服务的国家质量标准、颁部标准和标准化合同,促使旅行社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规范发展”的旅行社宏观管理制度。加大对旅行社的支持,提高旅行社在制订旅游规划、政策、形象促销活动的参与度,鼓励旅行社推出新产品和新线路,合理协调旅行社和景点、景区、宾馆的关系;制定和落实支持旅行社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的监督管理,规范旅行社发展;积极推进国有旅行社改制,大力发展非国有、股份制的旅行社。

四是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旅行社经营管理人才。旅行社和导游人员不仅要在数量上有一个较大增长,而且要建立严格的导游资格和等级考试制度以及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和计分制管理,提高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素质。

(三)旅游饭店

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露营地。加强重点城市和旅游景区高星级饭店建设,在增加饭店总量的基础上,到2015年,五星级达到8家以上,四星级达到10家以上,并力争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结合大黄果树旅游区、西南旅游服务中心、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趋势,规划建设4-6座以休闲避暑度假为主的四星级以上度假型酒店(度假山庄、花园酒店、度假村等),布局在黄龙湖、大屯堡旅游区、龙宫等地,并逐步扩大规模。至“十二五”末期,全市星级饭店达30家,其中高星级达10家。旅游住宿设施床位达到70000个以上,星级宾馆床位达到30000个以上。

非星级经济型酒店:主要布局于大屯堡旅游区、安顺旅游十大支撑景区的部分区域,在改扩建现有招待所的同时,加快新建一批非星级酒店或招待所,设施可简单一些,但需干净方便,能够满足一般游客住宿需要。

乡村旅馆:重点在大屯堡旅游区、关岭花江大峡谷、普屯坝、格凸河等区域内,按照乡村旅游点的规划,发展一批乡村民居旅馆。

顺应自驾车旅游兴起趋势,在关岭规划花江大峡谷、紫云格凸河、普定夜郎旅游区、镇宁宁谷夜郎文化旅游区等建设8-10个汽车旅馆。

(四)旅游餐饮

创新烹调工艺,推广水鲜产品、小吃名点等屯堡美食系列。重点开发安顺风味、屯堡风味、乡村风味等地方特色菜肴和绿色食品、便携食品。安顺旅游城市、旅游中心城镇建设特色饮食街,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打造餐饮名店。引导城市近郊和景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市区餐饮业要向多样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在市内建立各民族的民间特色饮食系列,并形成饮食一条街和特色餐饮聚集区,形成一批有影响的饮食品牌。在主要的乡村旅游点上,重点鼓励农户或商家开发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加快发展特色餐饮服务点;以民族民间饮食为主,加强卫生质量,体现生态化、绿色化和地方文化内涵,提高饮食品味。另外,消费上价廉物美,品种上应趋向多样化,服务上应向星级宾馆靠近。

(五)旅游商品

重点发展以蜡染、民族服装、民族工艺、特色食品及保健品等旅游商品,积极开发日用品、纪念品、民族药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强化农副产品类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其中,着重提升蜡染、波波糖、牛肉干、地戏面具、布依石雕、苗族刺绣等旅游商品的地域名品品牌。建设安顺旅游商品大市场。集中布局2—3个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和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在西秀区布局1个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商品储备品种不低于500种、辐射周围县区范围的旅游产品大中型综合交易市场。在安顺、黄果树等重要景区,布局1——2个集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以及餐饮娱乐等各类旅游商贸业态、

服务设施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和一批重点旅游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安顺蜡染市场和特色商品市场。到2015年,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六)旅游文化

打造具有较强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文化娱乐产品,建立完善的旅游娱乐体系,拉动旅游消费,使旅游娱乐业的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占到15个百分点左右的比率。

主要建设项目:建设安顺演艺中心,打造1-2台具有突出安顺文化特色的主题晚会。对现有文化娱乐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装备档次。在城区的游览观光区或旅游休憩区,新建或改扩建一些中高档次、类型与风格多样的娱乐设施,包括夜总会、歌舞厅、音乐茶座、咖啡厅、酒巴、网巴、娱乐室、康体健身室等,使之成为各城区相对集中的旅游休闲娱乐区,其总量指标为5个/万人。在度假区新建文化娱乐中心、游泳池、健身中心、网球场、保龄球馆、跑马练习场和小型高尔夫球场等设施。

(七)体育休闲

建设黄龙湖水上竞赛、网球竞赛训练基地和游泳体操训练中心,重点景区结合资源特点建设野外拓展、极限运动等基地,建设好5个高尔夫球场,开展汽车拉力、龙舟竞渡、水上竞技、滑翔跳伞、攀岩探险等体育活动,发展自驾车旅游,形成系列体育旅游专项产品。

六、安顺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拓展政府引导和支持的领域。特别是大力扶持旅游新业态,研究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和办法。制定扶持涉及旅游直接需求、中间需求和衍生需求相关产业的政策,包括休闲产业、会展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旅游地产项目等,形成产业集群。根据情况变化和发展需要,更新产业发展标准,降低产业发展壁垒,既突出推动旅游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又促进旅游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坚持“商旅同价、平等竞争”的原则,对旅游企业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和引导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饮食娱乐、气象服务等向旅游延伸发展,扩大产业面。

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力度。着重完善专项资金支持制度,各级财政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推介、旅游规划、项目建设贴息、乡村旅舍改造、信息化建设、旅游标准化推广及应用等。把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建设、旅游公路建设、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列入生态建设、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对外宣传、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使旅游业发展获得更多的财力支持。

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需对旅游产业集群区、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实行用地优先,统筹解决用地计划指标;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旅游产业开发用地,可探索实行租赁制、股份制办法。落实税费优惠相关政策,对新建或改扩建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从项目批准之日起,其应交纳的税费可

在一定时期如五年内留在项目开发地,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税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税费优惠政策的信息公布,并按照规定为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及时办理减免手续。

(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旅游资源整合

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和部门合作机制。应进一步强化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及各级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对旅游业发展的全面领导,着重完善统一领导、责任明确、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切实加强部门合作,建立与大旅游、大市场、国际化相适应的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体系,围绕产业链,在旅游产品建设、产业协调、综合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完善和转变旅游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能承担旅游经济“智囊团”和“服务商”的角色,重点开展旅游发展跟踪研究,评估旅游发展商业环境、贸易成本,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提供信息资料和决策建议,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协调产业领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发展援助。

深化和完善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实行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三权分离”,加快完善景区统一管理体制,包括管委会对4A 级以上景区的统一行政管理,引进大型企业以特许经营、委托经营或参股经营等方式参与重点景区建设和管理;依靠旅游专业化管理集团、骨干企业对景区实施专业化管理。

(三)多渠道增加旅游发展投入,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创新投融资体制,争取各方资金。积极争取旅游国债、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投入安顺市旅游业。特别是通过建立旅游项目建设贴息机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导省内外社会资本、大型专业旅游集团和战略投资者投入安顺旅游开发。注重以企业为主体,把品牌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向市场,吸引优强企业以控股、兼并、重组方式进入,努力实现以资本引资本。引导和支持投融资主体灵活运用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旅游投融资体制。搭建支撑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型投融资平台,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并作为信贷主体推进银旅合作,加快旅游集群区、旅游重点项目及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由相关部门抓好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重点景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注意加强重点项目储备,突出重点主攻大项目,尤其对于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重点项目应优先争取立项和建设。深化旅游项目资金配套制度改革,各有关部门负责对本区域内承担的旅游项目进行资金配套和管理。另外,为了完善和落实好重点旅游项目资金配套制度,可成立由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旅游局参加的市旅游项目配套资金立项审核小组,对项目资金配套立项、调整和变更进行审核,评审通过的项目列入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或者由市财政在重大专项经费中统筹安排。

(四)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 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十二五”旅游交通规划,加快旅游公路、旅游产业集群重点区域和旅游城市的旅游通道建设,到2015年,力争建立起旅游集群核心景区景点达到高等级以上公路联接。加快完善提高黄果树支线机场配套设施,加快形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相结合的旅游航空运输网。应进一步加快旅游码头和航道建设,发展内河航运,为旅游产业板块化发展提供多样性交通条件,实现旅游交通运输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网络。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应着重进一步加强高速路沿线、旅游区、旅游重要接点城镇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酒店、休闲娱乐区域等旅游设施建设。到2015年,力争在全市形成标准统一、辨识清晰的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系统体系和标准更高、数量更多的星级酒店接待体系,主要接点城镇形成相对集中的特色旅游主题街区。引导和支持旅游院校及旅游专业与企业合作,鼓励“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以其为平台,培育建立市、县培训网络,培养管理、营销、外语等高级紧缺人才和服务人才队伍。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建成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加强旅游发展软环境建设。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抓紧制定涉及旅游业发展规章,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旅游执法的权威性。需全力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漂流、避暑、温泉、旅游特色街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制定标准执行的管理办法和规范,为旅游标准化提供有效的管理

依据和手段,推进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省、市、县三级旅游执法平台,建立健全纵向三级管理,横向联动协同的旅游投诉机制体制,推进旅游投诉对信息手段的运用,实现检查监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五)加强和深化区域联合与合作,构建跨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推进有关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从加强国际合作、省际合作、省内区域合作出发,着重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对旅游规划衔接、联合促销、市场管理、旅游项目招商等方面提出意见并进行指导。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管理、旅游投诉、应急事件处理、“黄金周”、“小长假”预报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

推进无障碍旅游和扩大通达性机制建设。宜着重积极开展交通上的互联互通,尝试旅游交通的联合建设;在进行交通建设的时候,应重点考虑打通和提升通往合作区域的旅游公路网;建立保障旅游车辆、自驾游无障碍通行的服务体系,对旅游车牌进行统一,相互对入境旅游车辆实行高速费减免。支持国内外旅游企业在安顺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并提供必要帮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本地旅游企业同等待遇。建立统一的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进区域内信息互动。

深化旅游重点领域合作。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济,特别是支持联合开发跨区域、复合型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发挥资源优势的旅游品牌,共同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联手在国内外组织大型促销活动。建立旅游重点城市之间的互为旅游

目的地市场培育机制,制定旅游包机、专列奖励办法,拓展旅游合作发展的空间。

(六)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1、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协调。建立全市旅游人才信息库,在旅行社实行经理资格认证,旅游饭店实行职业英语等级测试,逐步推行旅游行业职工技术等级考试制度,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培训纳入社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2、建立安顺市旅游业人力资源信息中心和旅游教育协会,发挥其协调功能。促进安顺市与贵州省旅游院校间的交流,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旅游院校教育体系。

3、建立多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四个培训机构:一是安顺市旅游局下属的培训机构;二是省市旅游院校建立的培训机构;三是旅游企业内部设立的培训机构;四是社会力量创办的培训机构。

4、加强在职培训。推进五大培训工程:一是行政领导人才培训,分层次、有计划地对各区、县级旅游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的专业能力;二是紧缺专业人才培训,主要分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导游人才的培训,积极培养知识型国际型的新一代导游,加强对导游员的年审培训和在职提高培训;四是旅游职业技能培训,造就大批旅游职业技术能手;五是师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5、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稳定旅游人力资源队伍对安顺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制定旅游人才优惠政策,实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的人才战略,使培养和引进的旅游高级人才在安顺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6、建立有利于安顺旅游发展的人才智力引进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引进人才机制。“不求所有, 但求所为”,可做完(项目) 即走,也可长期留下共谋发展。在人才引进的方向上,围绕安顺市旅游业急需的人才和发展战略,着重引进“双高一青”人才,即高级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尤其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带项目资金的人才。制定鼓励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吸引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旅游事业。

(七)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统筹规划。特别是应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竞争优势,高起点地超前做好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应充分反映各地区和各部门推动旅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思路,体现大规划、大旅游概念,尤其应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和谐等富民兴黔的战略高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和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对接,为各地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提供科学指导。在旅游目的地规划的框架下,抓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规划编制和完善。

强化规划管理和实施。应坚持在规划的指导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牌。坚持“开发

与保护并重”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把规划的实施作为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关系的抓手,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各类旅游资源以及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管理,严格按照旅游开发和建设规划,实行旅游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加强宣传促销,综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整合宣传力量。应着重深入整合旅游、宣传、文化、体育、经贸、企业、航空、媒体等方面资金、渠道、人力资源力量,强化宣传促销合力。加强与国家旅游局各驻外办事处、境外大型旅游批发商、国际专业组织(机构)、主流媒体的合作,利用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开展深度促销。

制订和完善更加明确的营销策略。扎实推进安顺旅游品牌管理,集中力量强化安顺旅游品牌形象,同时在安顺整体旅游目的地形象下,加强地方品牌管理和联合促销。在开展品牌营销的同时,把营销渠道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包括通过在客源地开展社区营销、形象点营销、设立旅游办事处等方式,形成客源地市场建设机制;邀请有影响力的旅游权威人士来进行旅游活动,针对旅游批发商举办专门的旅游研讨会;办好旅游多语种网站,编印多语种旅游宣传资料,建立客源地旅游市场数据库,提高促销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入境旅游发展的意见》,利用重要的国际旅游展及专业性的旅游博览会,加强与各国旅行商、承销商及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接触,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制定和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需按照国家将出台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制定和实施本地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全面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质量。

七、表、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