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之比较研究(1)

RR/03/13

CFEF 研 究 报 告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之比较研究

陈振锋 吴莹 史德信 徐山鹰 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RR/03/13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2003年11月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之比较研究*

陈振锋1 吴 莹1 史德信2 徐山鹰1 汪寿阳1

(1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0

2 商务部规划财务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北京 100039)

摘要:本文研究中日韩三国近20年来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利用生命周期模型从商品结构变化的角度考察了中日韩的经济周期,并创新地引入HH指数作为衡量商品集中度的指标,对中日韩三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HH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商品结构 生命周期 HH指数 商品集中度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变化,并结合日本、韩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所谓进出口商品结构,就是在进出口贸易中,各类或各种产品的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一国的出口将偏重于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该产品的出口将拉动国内的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依赖于该国的资源禀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里,只能依靠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表征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程惠芳(1990)的研究表明:结构型*

本项研究得到商务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不同国家根据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会分别选择资源出口增长、结构型出口增长和外延型出口增长。而一国的进口将偏重于本国比较稀缺的资源,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表征着该国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幅度。

2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概况

2.1 日本进出口商品结构

自8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地域小,资源贫乏,因此经济贸易定位为“出口替代”,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日本出口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 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其经济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由于深受战争创伤,再加上其自身的资源约束,所以其出口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且资源消耗较小的产品为主,到1960年,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30.2%的比重,而其中机械设备占25.3%;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机械制品的出口迅猛增长,到1970年达到46.3%,1980年达到62.8%;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工业化转变基本完成,各项产品出口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机械设备的出口在1999-2001年基本保持在74%左右的份额。

从进口来看(如表2所示),日本商品构成与出口商品构成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进口对出口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从整个发展过程看是与日本的总体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相似,对进口结构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上

世纪70年代之前,此间日本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原材料,1960年,进口原材料占49.1%,接近进口总额的一半,是日本在二战以后寻求增长的积累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改原材料进口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矿物燃料的进口,在1980年达到49.8%,其中对原油的进口达到37.5%,而此时的原材料进口只占16.9%,这种转变同出口在这一时期以机械设备为主是分不开的;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近几年进口各产品的比重保持稳定,说明此时的产品结构基本达到一种平衡。

表2:日本进口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 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2.2 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从出口来看,初级产品的出口连年下降,从1980年的11.8%降至2001年的2.7%,重工业产品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41.4%上升到2001年的80.8%,轻工业产品所占比例连年下滑,由1980年的46.8%降到2001年的16.4%,尤其是纺织品比例的下降幅度更大,从1980年的29.0%降至2001年的10.6%,这说明了韩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过渡过程,即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从进口来看,资本品的进口连年上升,消费品的进口保持稳定,总体上略有浮动,而对原材料的进口有所下降,从1980年的65.0%下降到2001年的52.3%。具体变化如表3所示:

表3:韩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

2.3 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近20年,我国贸易商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总体上来看,从1980年进出口总额的381.3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5228.04亿美元,在20多年间增长12倍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3.05%。按照增长率的不同,这20年可以分如下几个阶段:1981到1990年,这十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平均达到12.19%;1991到2000年,平均年增长率在15.52%左右;2001年以后,增长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如图1-6所示。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从商品总分类来看(分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两类,如图1-4所示),我国出口在1980到1985年间,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各占50%左右,85年之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开始下降,工业产品比重上升,1990年到2000年,工业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在70%以上,可见工业产品的出口支撑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从总量上来看,对初级产品的出口在近20年间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而工业产品的出口保持接近线性增长的趋势;对进口而言,工业制品的进口一直处于主要地位,从相对比例来看1983年是一个转折期,1980年到1983年间,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有所上扬,工业制品的进口逐渐下降,1983到1985年,工业制品的进口迅猛增长,1985年之后对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进口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例。可以看出,1985年之前是调整期,这和出口商品的变化情况有些相似,说明对原材料等的积聚以及一些机器设备的进口为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后对工业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保证。

2)从SITC分类的1级分类的变化看(如图5、图6所示),1985年依然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各商品比重的变化波动性比较大。先看出口,在1985年之前,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只占一个很小的份额,大概在6%之下,而食品及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占很大份额,总比例大概在35%以上。1985年之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大幅增长,由1985年的2.82%上升到了2002年的41.51%,而食品及活动物以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却下降到了6.64%;再来看进口,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有一定的相似性,1985年之前是调整期,1982年是在1985年之前的调整期的一个转折点,1982年之前,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而1982年之后到1985年呈现出直线式的增长,1985年之后呈平稳波动状态,但总体是增长的,1982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比重为16.61%,1985年为38.43%,2002年为46.12%。对食品及活动物的进口,1982年之前有所增长,由1980年占14.62%增长到1982年的21.78%,1985年又降到了3.68%,之后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比例,2002年时为1.4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3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比较

中日韩三国地处东亚,且都是从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其中日本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就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强国,韩国也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他们的发展经历反映了国家产业发展的过程,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变化与增长。

3.1. 商品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

从上述对中日韩三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介绍可以看出,商品结构的变迁反映出经济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某一产业或产品由形成到成熟的过程,在此我们将它运用于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变迁和进出口的增长上。对于一个生命周期,一般分四个阶段,初期或潜伏期,高速发展期或爆发期,高峰期,衰退期或成熟期。对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表征其周期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产品或产业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间接得到。先来看看日本的进口结构。由于日本资源贫乏,因此对于矿物燃料、能源等的进口表征了其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而一国的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又标志着该国工业化的程度。日本对矿物燃料、原油的进口呈倒U形,如图7所示: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 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可以看出,60年代之前,是日本进出口发展的潜伏期,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图7并未显示,1960年,对原材料的进口比重为49.1%,显示在图7的是对矿物燃料的进口比重比较小),此段出口占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进入70年代是其迅速增长期,对矿物燃料原油等的需求剧增,表明其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此段机械设备的出口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激增到46.3%;80年代是高峰期,对矿物燃料的进口几乎达到整个进口总额的一半,机械设备的出口占总出口的62.8%;90年代后,对矿物燃料原油的进口下降,这是前段积累的结果,表明经济进入成熟期,进出口各种产业保持比较平稳的水平。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1974年至1985年平均为4.3%,1986年日元升值、经济萧条后,1987-1991年年均增长率为5. 5%。1991年开始泡沫经济突然爆裂,陷入严重经济萧条之中,持续达8年之久。结合前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经济波动周期大致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

中国资源丰富,对我国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不从矿物燃料的进口入手,而是考察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进口。从图6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对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进口的变化,1980年到1982年有所下降,而后到1985年激升,这几年处于整个进出口的调整期,从图6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20年的进口商品构成波动比较大,但从总体趋势上处于上升阶段;而从出口来看,对机械设备的出口从1985年后持续增长,到2002年达到近20年的最高峰,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推断目前这段时期仍处于高速增长向高峰期的过渡,再从图2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口出现先降低后上升,而后保持平稳的状态,且对机械设备的进口比重仍然比较大,而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进口国外的机械设备目的是为发展本国产业,如果本国产业发展了,对机械设备的进口将下降,同时对产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出口应该有所增长。综上分析,我国依然处于经济生命周期的高速增长期向高峰期过渡的阶段。再来看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情况,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高于同期

的大部分其他国家。如表4所示:

表4: 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GDP增长率 (%)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ecember 2001

3.2. 商品结构的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换代

进口的增长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出口,带动了经济发展。日本由于地小物稀,它倡导的是以出口促发展的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其出口的主导产品,70年代以前主要是纺织品,80年代主要是机械制品,90年代主要侧重于电子,汽车等产品,随着出口主导产品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换代。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比如钢材等,但那是由于体制所致,现在重工业的发展开始加速,成为促进市场发展的力量,自199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重工业增长持续快于轻工业,这是我国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迈进的一个阶段。我国传统的纺织、轻工等行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手段引进国外技术,生产质量和档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还大量出口;机电产品特别是

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使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品和装备也逐渐发展起来了。由图5和图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可见,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都在不断的增长,而且在工业制品的增长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9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6.6%,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0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

3.3. 进出口商品集中度分析

进出口商品集中度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集中于某种或某类商品的程度。这里借用经济学的市场集中度的指标HHI(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来表示。HH指数是由Herfindahl-Hirschma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判断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它是通过把同一行业中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相加而得,该指数越高,表示集中度越高。该指数的特点是如果某一类商品的比重大幅上升,则该指数也会有较大的增长,且如果市场份额比较平均,则该指数值相对比较小。该指数用于分析贸易结构也一样能说明问题,此时,该指数的值是各种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的平方和,所表征的意义和市场集中度的意义相似,我们在这里称它为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指标。

考察日本、韩国的商品结构。将进出口商品分如下几类:食品、农产品原料、燃料、矿石和金属原料、化工产品、其他制成品、机械设备及未归类项目八个大类,按照HHI计算得到的值如表5所示:

表5:韩日HH指数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6-1997

从日韩的这一指数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日本的出口HH指数大致处于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而韩国的出口HH指数却趋于下降。形成此特点的原因在于1975年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其他制成品,约占66.1%,随后几年,其他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机械制品有所上升,到1993年时两者的比例大致都在44%左右,因此出口产品的集中度有所下降;而日本在1975年时其他制成品出口和机械制品出口比重分别为38.3%和49.2,到1993年时两者比重分别为22.1%和68.3%,因此HH指数有所上升。

第二,日本的进口HH指数逐步下降,而韩国的进口HH指数小幅上升后在0.2的位置摆动。这一现象说明日本进口的产品多样化比较强,这是为满足国内多样化的需求而进行的,再加上资源贫乏,其进口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燃料,1975年对原油的进口比重比较大,达到34%,而1994年下降到了11.6%,这是影响日本HH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韩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燃料,其进口比例没有大的变化,因此HH指数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第三,日韩两国的出口HH指数普遍高于进口HH指数。这说明出口的产品集中度比较高,而进口产品比较分散,多样化。

再来考察中国进出口的HH指数的变化,这里选取的是按SITC分类的10类商品的进出口的HH指数,其值如表6所示:

表6:中国进出口商品HH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按SITC10种商品的分类,中国在近22年的进出口HH指数的变化如图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进出口HH指数的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进出口HH指数都呈波动的上升状态,而进口的HH指数波动幅度比较大,而后趋缓,但没有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形态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了2002年的41.51%,而进口的波动主要是因为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比重的变化影响所致,由图6可看到具体变化。

第二,1992年进出口HH指数形成一个转折,HH指数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说明进出口的类别集中度加强。这可能是由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口大量的生产设备,出口贸易也向工业化转变,对于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由1991年占进口总额的30.73%上升到1992年的38.86%,出口从1991年占出口总额的9.95%上升到15.56%。

第三,1996年之前的进口HH指数高于出口,1996年之后则出口较高。这一现象说明96年之前进口产品的集中度比较高,主要集中于机械及运输设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以及化工产品等,这是在工业不发达时,为发展生产所需进口,而后用进口的工业原料和设备发展生产,再扩大出口,这和日本早年经济发展的“雁形模式”有些相似,即先以进口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出口。

4 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20年以来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贸易商品结构的转变是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贸易理论告诉我们,一国将大力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本国比较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工业发展的初期,

出口集中在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进口集中在生产资料上,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的逐步进行,对机电产品等产成品的进口和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一国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从前述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我国大致处在一个生命周期的高速增长期,这是发展的大好时期,应该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进出口更高速的增长,扩大顺差。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日本曾在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过程中耗时8年,而且曾经有200多种产品的出口受到别国的限制,但其通过贸易自由化逐步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中,并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我国也需要借助加入WTO的机会,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在逐步摆脱他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限制的同时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其次,我国还应该注重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大发展基本上都伴随着出口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总有某种或某类商品成为主导,在一定商品分类的基础上HH指数会增高,而后形成规模经济,在产业内部进行多样化,以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器、机械产品成为日本出口的主导,这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靠要素禀赋作为出口的主导是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不发达的表征,向结构型出口产品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我国的出口结构在转型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但在产品的集中度上仍然不高,没有形成主导产品。因此,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打造新的主导产品,创造新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再者,在保证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也要积极推动技术更新。在促进进口、发展老工业的同时,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不断鼓励本国技术创新。经济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主导产品经过衰退期后就会成为所有国家都可以生产的产品,主导地位就消失了,所以要不断地寻求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推动技术更新,以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出口,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进出口贸易预测报告1-10[R],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政策研究报告。

2.张一,徐山鹰,汪寿阳,一类基于神经元网络的误差纠正模型的应用――2003年度中国 出口预测,预测,2003.3。

3.史德信,寻求新的增长空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管理评论, 2003.3。

4.史德信,中国商品在日本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管理评论,2003.8。 5.程惠芳,结构型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世界经济年鉴,1990。 6.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7.国际统计年鉴,1996-1997。

8.World Trade Atlas Statistics, 1997-2002。 9.中国海关月报,2002.1-12。

执笔:陈振锋、吴莹、史德信、徐山鹰、汪寿阳

审定:汪寿阳、杨海珍

联系人:董纪昌;电话:88256697;传真:88256712

Email: [email protected]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