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语言在政治课堂上的影响

  【摘 要】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灵活抓住时机,巧妙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必行,既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又会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艺术性语言;积累改进;肢体语言;影响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讲授,学习方法的介绍,学习内容的传达,还是班级任务的布置与安排,几乎都少不了语言的运用。若使用文字形式交流,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信息传递的量和速度都恐怕不如语言。因此,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语言教学大致分为两大类――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主要包括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的用好语言,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良好效果,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用心去做,动脑去思考。在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探究,实践。

  一、养成习惯,经常反思,积累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达到灵活多变,求新求变,是较难做到的。每一个周连续几天,同样的一门学科,堂堂课学生面对的都是同一张面孔,一样的声腔,一样的教学风格,学生是较容易倦怠的。怎样才能减少或者避免学生的倦怠感呢。我想,教师不外乎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变,在材料的搜索和选取上下功夫,更要在语言的表达上多多动老筋。一部分教师能在课堂上做到:口头语言讲究轻重缓急,在音量方面达到了有高有低,仍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就是这一点也没有去实践过,当然,只要想在这一方面有所表现和作为,应该是不难的一件事儿,不外乎就是树立一点点这方面的意识,再有意识去实践实践就办到了。但是,真正的要使口头语言变化多端,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之感,那是一定要动一点脑子的,下一点功夫的。除了平时注意多积累词语词汇,还特别需要探究、揣摩的是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处理和一些启发式语言、激励性的话语的表达等。例如:1、正当课堂上学习气氛很浓的时候,有学生不小心或故意发出了尖叫声,一般情况下教师喜欢发出的声音都是:“叫什么”、“讲啥子”、“别讲了”、“请某同学站起来”等,甚至直接把此类学生抽起来回答自己刚才所讲的内容,由于学生本来就没有听讲,也不知到刚才学的内容是什么,一问三不知,有时还会与老师直接顶撞起来,使课堂气氛紧张起来,难以化解。对于这种情况,以上的处理方式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效果,可对于极少部分学生来讲,恐怕就不怎么奏效了,要么他与你对着干,要么他就沉默片刻后又复发,对于那些老油条――上课经常随意讲话或违反纪律的学生来说。不妨变换语言内容试试。例如:老师可以轻声道:“我好像感觉有同学在聊什么,相信你能迅速调整好自己,跟上大家的思路,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者道:“我的感觉可能错了,也许你正在为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同学们的表现有所感动,或许惊讶、兴奋,才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吧,否则,你我都没有达到目的,损了自己害影响大家。”这时,教师可以有意停一停,过了半把分钟再继续说:“好了,同学们,我们刚才正在讨论的是……”

  教师的语言亲切了,和谐的气氛营造了,还怕没有良好的效果吗?又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说:“是什么影响了你的心情,使你分心,休息时可以给同学或者老师说说,让我们一同分享,一起承担,把它驱散,请暂时克制你的倾诉、兴奋,相信你一定能办到。”等等。

  二、抓住时机,巧用肢体语言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这句话已经把身教在教育中的地位表明得很清楚了。身教当然不是专只肢体语言的教育,但是肢体语言的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站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试着去探究使用。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正在传递某种信息,讲解某一个内容,介绍某一种学习方法,传达某一种人生价值观时。学生出现了异常现象:分心搞点儿小动作或与同学小小声声聊什么等,又没有影响到周边同学或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时,倘若你随意就使用强硬的口头语言去干涉、制止,应该是不够妥当的。你不妨先控制好情绪,平心静气继续上课,有意在班上走上一圈,当到发生问题的学生身边时慢下脚步,用手轻轻敲击他的课桌或用手指头指一指正在学习的内容,同时面带微笑,并发出暗示的眼神,达到既收回了分心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轻松接受,又未影响到其他任何一位同学学习。同时,面部表情在这个时候的使用也较为关键,要转严肃为提醒,达到暗示的作用后,不能就完了,还有必要把暗示提醒的一系列肢体语言迅速调整为鼓励的形式出现,比如:看着他微笑一个,对着他竖起大拇指,给他一个激励的眼神等,使得师生关系轻松、和谐,课堂效益提高。

  合理灵活抓住时机,巧妙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必行,既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又会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行们,你们认同吧,那我们就一起来实践吧,一边教学,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一边交流,共同促使自己成长。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