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

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御

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拓展: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3)、郡县制

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

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

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

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

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②、从地方来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⑴、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

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②、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评价:A、废丞相: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B、设内阁: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⑵、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

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

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主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

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 形成——秦朝;

☆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

☆ 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 元: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 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秦:郡县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作用: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4、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重难点突破】

④、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

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

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拓展】: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主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

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

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

裁。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 形成——秦朝;

☆ 巩固、发展、完善——从西汉到元朝;

☆ 空前强化(顶峰)——明清时期;

☆ 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

B、中央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中外朝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

☆ 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 元: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 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

☆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C、地方制度:秦:郡县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作用: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4、影响:

A、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

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重难点突破】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1) 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所以,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影响:①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 社会遗存:

①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 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成因、演变、发展趋势、深远影响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独揽大权,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直接任命各级官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

(3)形成原因:

① 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 政治: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

③ 思想:法家(维护地主统治阶级利益)中央集权思想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④ 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的政治体制。

(4)演变过程:初步形成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5)发展趋势:

①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 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深远影响:

(6)对秦朝的影响:

① 有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7)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 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 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 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极作用为主,表现为:① 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 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 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位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话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

五、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

(3)权力大小不同:明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4)性质不同: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古代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 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高考典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

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

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

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

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

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

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A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B

【考查点】明朝内阁

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C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B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

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年北京高考41题)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答案】 (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

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7.(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

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1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

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

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练习题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