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融入海西建设"排头兵"111

谋求“五大重点突破” 争当融入海西建设“ 排头兵”

一、景宁县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是景宁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最近,国务院研究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海西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决策,机遇十分难得,机遇稍纵即逝。作为海西的一员,景宁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加快融入接轨海西的步伐,积极将景宁谋划成全省、全市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排头兵”。

第二,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是景宁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大目标”是省委53号文件确定的,“全国十强、基本小康、文化基地”即“到2012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10位,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景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从2005年的1163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916位,民族自治县排名从28位上升到了16位。在“全国十强”方面,以2002年到2007年前30强排位看,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前15位,实力非常强,进位难度很大。景宁要主动融入海西,借力发力,深入研究国家对海西政策动态,站在更高层次谋划景宁未来的发展,加快步伐实现“三大目标”。

二、景宁县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政策扶持的共同性。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地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享受民贸政策、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和国家、省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六条: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未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自治县,由其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在职权范围内比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景宁是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的发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省委出台了扶持景宁加快发展的浙委[2008]53号文件-----《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景宁还能享受到“海西”政策。我们可以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打好借力发展这张牌。

二是资源能源的互补性。景宁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装机容量达66.62万千瓦以上,目前全县共建成水电站151座,总装机30.55万千瓦,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称号。景宁有独特的旅游资源,获得“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两项荣誉称号,一方面说明畲乡景宁的旅游产业正走出深闺,知名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景宁进一步坚定了把旅游产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和“富民强县”工程来抓的信心,给景宁正在强力推进的旅游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景宁有17万人口,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办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景宁有优质农产品,特别是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笋竹、高山花卉等五个主导产业优势,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景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建设绿色产业基地,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

三、景宁县融入海西经济区的主要对策

(一)发展思路上求突破,从观念上融入

树立开放理念,破除“盲目自满”思想。景宁县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单靠自身力量、自我积累,很难实现跨越,必须以“等不起”的使命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下更大决心全面开放、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要以“争取政策支持、借力发展景宁、和谐融入海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协作,加强与海西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树立进取理念,破除“等、靠、要”思想。“进取冒险精神,人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国有之则存,无之则亡”。 条件差、基础弱,只要精神状态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海西为景宁提供了发展平台,全县上下应当进一步强化“走在前列”的意识,在总体目标下,高起点定位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区域间的追赶目标和工作上的突破目标,把拼搏进取的要求目标化、具体化,把奋进跨越的目标时间化、责任化,确保使“走在前列”既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更成为一种目标、一种行动。树立创新理念,破除“因循守旧”思想。要有“闯”的精神、“创”的勇气和推陈出新之举。要坚持“走出去”,学习海西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永不停滞、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敢与强的比,敢与快的拼,在加快发展中争先进位;坚持“引进来”,大量引才、引技、引资、引进经验。

(二)特色文化上求突破,从品牌上融入

立足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优势,深刻领会省委53号文件提出把景宁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坚

持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畲乡建设水平,为景宁融入海西建设增添新动力。一是聚集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基地品牌。深入实施《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在县委宣传部增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文化基地建设工作,统筹发挥全县文化建设力量,打造一大批畲族文化精品。继续推进集畲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为一体的畲族文化中心建设。二是转化文化优势,打造各类特色品牌。努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是强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着力打造华东地区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同时完善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银饰等畲族手工艺品加工业扶持机制,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在成功举办集全国畲族服饰大赛、畲歌大赛、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庆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大众化、产业化思路,创新完善每年一届的“中国畲乡三月三”办节机制,将其打造成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畲族文化品牌。

(三)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从布局上融入

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根据转型升级的要求,努力突破生产要素不足、流动性不强的瓶颈制约,努力构建三次产业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实现与闽东南沿海的优势互补。多措并举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根据“优化提升一产”的基本思路,把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生态特点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振兴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紧抓住“茶、竹、菌、菜、花”等五个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的思路进行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主导产业跨越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乡镇围绕振兴产业进行创业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种养大户提高生产水平,支持农民按照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进行联合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努力把景宁建成“海西”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双轮驱动”发展提升生态工业。按照“内优外拓、内外并重、错位发展、做大总量”的基本思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域外以加快丽景民族经济开发区开发步伐为重点,使之成为构建“海西圈”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内抓好王金洋复合产业区、城北110千伏变电所工业区块、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县内工业空间布局,提高投资强度,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积极筹划工业中远期发展,通过时间争取空间,变后发优势为工业强势。积极促进小水电业的规范发展,做好大均电站前期工作。全力以赴发展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大力培育三产”的基本思路,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发展旅游业。争取通过两个五年规划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第一号产业”,把景宁打造成“海西”地区的休闲胜地。重点是深化旅游总体规划和系列景区景点规划,加快炉西峡、望东洋湿地等景区开发步伐,创建大均、大漈4A级景区,全面推

进与旅游六要素相关的各项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推动旅游业发展早日上新台阶。

(四)基础设施上求突破,从时空上融入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作为对接海西的首要举措。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入闽出海通道,建设龙丽温泰景宁至泰顺段高速公路,目前云景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动工建设。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根据“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的城市定位,全力突破山城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做好规划编制,以规划整合空间。在搞好县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外舍新区规划工作,并以山地规划概念做好城东、城西等低山缓坡的规划和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科学的规划理念,有效整合发展空间。大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为人口“内聚外迁”提供平台。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水平。积极把握中央和省里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机遇,围绕省委53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按照“需建项目抓落实,在建项目抓进度,未开工项目抓前期”的要求,切实推进项目大建设。利用政策支持,努力突破项目审批、资金等关卡,切实加快项目的实施步伐,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形成项目大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大力推进炉西峡、丽景民族经济开发区等生产性和服务性项目建设,使它们成为新一轮投资的主引擎。做好项目储备,依托省委53号文件,抓紧与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对接,谋划一批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要搞好项目服务工作,强化要素供给,形成项目建设大干快上的良好氛围。

(五)体制创新上求突破,从环境上融入

融入海西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而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又必然要求有一个新型的管理体制,必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上接轨,营造发展的软环境。创新接轨工作的规范化机制。组建融入海西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落实部门责任,完善融入对接目标考核,加快形成与“海西”全方位、立体式对接格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机制。充分用活国家支持海西政策及省委53号文件等相关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政策支持范围,实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民族立法优势,加快融入海西的地方性立法,为景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创新重大项目招商机制。建立健全选商引资的工作机制,抓紧研究出台具体办法,加快完善重大项目生成、分析评判、接洽谈判、快速决策和专项服务机制,加快重大项目从提出到引进到产出的节奏,要着力营造“亲商、扶商、和商”的投资环境,让外来投资者有家的感觉,享受到创业的乐趣。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