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用功.额外hao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用功、额外

功、总功

理解好“三功”,是学习机械效率的前提条件,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三功”?好“境”不怕“功”伏深,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事半功倍”。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准备:一大桶水、小桶一个、小竹篮一个

设境引入:我需要一些水,谁能帮我从讲台下桶中取一些?

(学生用小桶从大桶中提上水来放讲桌上)

教师:谢谢,请问同学们,你看见他是用什么打水的?

学生:小桶。

教师:(指着小竹篮)为什么不用小竹篮呢?

学生:竹篮没法提上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嘛!

教师引导:用桶和用竹篮哪一个能达到目的?

学生:用水桶。

教师:那我们分析一下,用桶打水放的桌面上这个过程做功了吗,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学生:符合做功的条件,把水和桶都提高了,对水和桶都做功了。

教师:可是我没让把水桶提上来啊!

学生:要提水不得不提桶啊?

教师点拨:看来对桶做的功虽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这我们称之为额外功,对水做的功是我们的目的,必须做的功叫有用功。对水做的有用功和对桶做的额外功叫总功。

(板书三功)

教师:如果不小心把桶掉井里了,捞桶时提上来一些水,同学们能分析一下哪是有用功,哪是额外功,哪是总功吗?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点拨:看对谁做的是有用功,就要看我们的目的,对目的做的就是有用功。 教师:竹篮打水对竹篮做的是什么功?有没有有用功?这时候总功是什么?

学生思考,辨析,回答。

教师:

人们在做功时总希望多做有用功,让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多一些。“竹篮打水”几乎没做有用功,所以“一场空”。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目的,尽量少做额外功,多做有用功。接下来便顺理成章引入机械效率。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中体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这样更容易接受。通过“用桶打水”和“捞桶”两个事例,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思维受挫,通过辨析加强理解;用通过“竹篮打水”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做事如果没有目的,做的再多也可能都是额外功,进行价值观教育。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