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岭漏斗区地下水资源问题及治理措施

水文水资源

HENAN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4期

青风岭漏斗区地下水资源问题及治理措施

□王道春(温县水利局)

□李鹏辉□冯金铭(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摘要:地下水资源对纯井灌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超采,补给量小于开采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区。

文章通过对温县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了温县青风岭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实行开源节流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措施,即充分利用过境水资源、整治内涝河水系和废弃坑塘,打造长藤结瓜式的补水网络水系,加强水环境治理。

关键词:地下水漏斗;水资源开发;水生态措施

1.水资源概况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邻,南临黄河,北靠沁河。土地面积481.3k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3m3,是河南省严重干旱缺最大年降水量为932.8mm,水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3mm,

最小281.5mm,年降雨的变差系数为0.32,降雨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的6-9月,一般占全年的65%以上,年蒸发量为1763mm。

由于黄河、沁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温县形成西高东低、南滩中间岗的地貌特点。温县中部自西向东有青风岭横贯全北洼、

县,青风岭为黄河二级阶地,是由古黄河长期泛滥形成的自然堤,面积为59km2。由于地势高,长期以来形成了黄河有水难用、沁河用水时间短的局面。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自然补充除天然降雨外,主要依靠北部的沁河和南部的黄河侧渗。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长期依靠机井抽取地下水。全县地下水总可采量为0.89亿m3,而每年实际开采年超采地下水0.41 ̄0.6亿m3。综合多地下水达1.3 ̄1.5亿m3,

年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地下水位年均下降速度为0.51m。地下水埋深在13~38m。

2.地下水漏斗成因及影响

2.1地下水严重超采,补给困难。温县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大范围的漏斗区。温县的地下水早在1973年发现形成区域漏斗,全县设立地下水位观测点后,1975年经对观测资料分析,降落漏斗中心位于古贤至南张羌一线,漏斗呈椭圆形,东西向长轴28㎞,南北向短轴14㎞,长宽比2:1,面积284km2,漏斗体积7.57亿m3,具有较平坦的底部,地下水位平均埋深8.3m,最大埋深15m。以后漏斗区面积逐年

扩大,向西扩大的面积大于向东。目前的漏斗区呈一宽约16km的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黄河走向,涉及武陟、温县、孟州市等,为河南省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之一。温县县域内位于青风岭地最下水漏斗区的漏斗面积达415km2,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3m,大埋深达45m,漏斗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9.8%。

对温县境内现有30个地下水位观测井的实测资料绘制的地下水等水位线可知,目前温县地下水漏斗最低水位位于杨垒—林召—小南张一带,呈东西向分布;番田—大吴—南张伦为南北向漏斗带。东西向长漏斗是因为温县特有的地形及河流条件所致,温县地处南边有黄河,北边有沁河之间,二河几乎平行,相距约25km,这种特殊的区域条件,造成了温县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的特殊性。

2.1.1北部地势高,地面高程在109 ̄110m之间,由沁河补给地下水,补给比降为1/300 ̄1/500,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面坡降较陡,靠漏斗中心较近,等水位线较密。

2.1.2南部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103 ̄105m之间,由黄河补给地下水,实测补给比降为1/6000,距离漏斗中心区较远,地下水位低于北部,地下水坡降较缓。黄河地势低,距漏斗中心稍远,所以等水位线较疏,坡降较缓。

2.1.3南北向漏斗是受孟州地下水漏斗区的影响。温县西部番田一带的地下水位线较复杂,主要受孟州地下水漏斗区的影响。

2.1.4东部受武陟地下水影响,温县县域封闭的等水位线的面积较小,大面积的处于孟州—温县—武陟漏斗之中。将来大力进行引水补源,温县的地下水位升高后,会补给孟州、武陟漏周边补给也会有一部分地下水东流。斗区。同时,

2.2补源工程老化,过境水资源未充分利用。为遏制地下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