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并指出: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预示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重要举措。下面,结合我区实际,就如何加快全区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泰安市岱岳区地处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泉城济南,南临孔子故里曲阜,全区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8个居民委员会,647个行政村,28.4万户,人口89.8万人,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进入新千年,特别是岱岳新城区建成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本着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全区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6万人。截止到2012年末,全区镇区占地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镇区总户数超过13.5万户,常驻总人口接近4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如果按照城镇户籍人口计算全区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均低于全国(52.6%)、全省(52.4%)和全市(52.6%)平均水平,在全市六个县市区中处于中下游水平。

二、加快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正直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工业化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二次创业”思想,大力实施“一区两园五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后发赶超,加速发展,加快“强区富民、振兴岱岳”进程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助推片区发展,实现工业化,打造魅力岱岳,建设幸福岱岳,创建和谐岱岳的客观要求,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增强综合实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八大后,全国各地都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省委省政府也召开规格较高的专题会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出台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就我区而言,无论是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发展战略实施,还是从率先或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考虑,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早行动、早受益、早发展。否则,我们将错失一次实现争先进位,缩小差距,跨越发展的最佳时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穷追猛赶”,最终“被增长”“被拉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富裕岱岳”的强劲动力。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能有效促进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发挥城镇规模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就当前而言,新型城镇化是我区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据2012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在目前消费水平下: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每增加一人,可增加1.1万元的消费支出,4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如果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新增1亿元的消费支出,3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如果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的56%的目标,全区将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2.7万人、新增就业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5%以上,GDP总量突破400亿元。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是明显的,影响是长久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岱岳”的有效途径。

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要富裕农民,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一个大方向、大趋势。农民收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难以靠农业的有限回报实现收入总量的较大增长。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逐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和集

约化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是改善民生,打造“幸福岱岳”的有力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未来7年是全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移居城镇,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农民最大的梦想,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用工需求,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城乡产业融合,使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步伐也就加快了,幸福感随之也就增强了。

(四)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是建设和谐生态,实现“魅力岱岳”的有力保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明显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在城镇社区化的集中安臵,形成新的村镇,扩大原有城镇规模,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成环境优美整洁、产业结构完整、各地具有发展特色、基础设施良好、公共服务完备、社会事业发展均衡的空间和区域,为建设“魅力岱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前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前一阶段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在思想认识上存有片面性。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造城”,就是拆旧房、盖高楼、占农田、扩城区、建新城,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理解不够。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要把握关键,重点突破,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在贯彻落实上缺少主动性。认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当前区、镇财政比较紧张,综合实力较弱,需要巩固的薄弱环节很多,面临的发展压力还很重,全靠国家投入和上级支持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美好新岱岳。

在具体行动上欠缺科学性。在具体工作中,急功近利,求急图快;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面上突破,轻整体推进,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建设新型农村城镇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至少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必须克服求急图快的倾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有条件出发,按照规划,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四、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是中央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针对前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在下一步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必须立足当地实情,从实际出发,选准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我区各乡镇(街道)、村(居)地域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状况和环境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按照片区发展规划,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打造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新型城镇。

二、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从根本上破除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同步、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走活城乡这盘棋,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目前发展中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进行数量扩张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要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城镇化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节约土地,控制污染,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绿色发展的路子,促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和增收、创业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活质量,走宜居宜业宜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镇村干部是城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真正的“一线指挥员”。工作中必须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搞好规划,科学引领,架起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乡发展,规划先行。新型农村城镇化能否扎实推进,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城镇的规划。因此,各级各单位尤其是各乡镇(街道)应摆脱行政区划的束缚,牢固树立“全域岱岳”一盘棋的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片区发展框架和“四化”同步的要求,对原有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和修编,以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操作性和约束力。编制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先进的发展理念。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着眼于资源能源节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镇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等现代化发展的

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和城镇建设。一方面规划需具备“四性”:一是全面性。规划要全面系统,既要包括产业发展又要包括城镇建设;既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又要包括软件服务建设;既要包括区域经济建设又要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时,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相衔接,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二是特色性。特别是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注重城镇和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传承,突出城镇各自优势,展示地域特色,彰显文化魅力,提升城镇内涵,打造城镇品牌,避免城镇发展“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三是科学性。高标准、高起点搞好新型城镇规划,既要注重前瞻性,切实解决规划赶不上发展、规划滞后于建设的问题,又要坚持科学性,防止出现脱离实际、过度超前、求大求快的现象,避免先建后拆和重复浪费。四是严肃性。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随意调整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实力,挺起推进城镇化的脊梁。加快片区建设,培强做大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各项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会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和支撑。推进城镇化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还

在产业,只有夯实产业基础,才能驱动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涌向城镇,真正达到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目的。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一是加大石膏工业园、青春创业开发区两大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园区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努力把园区建设成全区项目聚集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高地、经济发展的硅谷、城镇建设的样板。二是加大城镇住房、道路、水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吸引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增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人口的聚集。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活化剂和助推器,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改变农业分散、单一、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提质、提效、增产、增收的过程。同时,释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只有真正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真正走向城镇化。

(三)着力制度体制改革,消除障碍,打通城镇化发展的筋络。 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业户、非农户及其他类型户的登记管理划分,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向城镇聚集,逐步缩小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

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必须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激活农村土地,让农村土地“活”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资源的潜能。建议:一是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盘活农村闲臵土地。通过对废弃的窑厂、农场、鱼塘和“四荒地”以及空闲的学校、厂房、宅基地等进行复垦治理,为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也可以采取招拍挂或臵换的方式出让增加收入。三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近几年,全国各地在盘活土地资源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天津的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成都的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重庆的“地票”交易,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以致用,做“活”土地这篇文章,以争取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住房安臵、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解决好农民既离乡又离土的问题,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下、生活好、有尊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