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写法律生态

  首创律师竞标模式、以阅读联结法律人创建垂直型社群……法律这个在人们眼里相对保守神秘的行业,也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变革。   2015年8月3日迎来了香港法律界人士的访问。天同律所首席合伙人蒋勇律师向香港法律界人士介绍了天同和无讼在互联网+法律上的探索。   香港特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女士,在无讼办公楼一层的蓝色大屏幕前驻足良久。这块蓝色大屏幕上是展示的是全国案例大数据图。“全国各地,只要有一个案例更新公开了一份裁判文书,屏幕上对应地区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在闪烁。”无讼阅读主编范否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比划着。   当互联网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各个行业,从实体销售的百货零售到服务至上的餐饮娱乐,而今这波“互联网+”的热潮也波及到了法律行业。法律这个在人们眼里相对保守神秘的行业,也正在经历着冲击与变革。   用户和律师难对接   许多法律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传统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质量无保障等问题,无论是用户端,还是律师端,都存在不少痛点。   成军(化名)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诉说了找律师难的经历,还险些耽误了家属的案件处理。他形容自己像无头苍蝇似的找了大半个月律师:“大都通过朋友介绍。你想对比几个律师,则需要跑几家律所,更加费时费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个普通人,从找到一个合适的律师到约线下见面,通常都需要3-7天。而每个律师擅长的领域通常不超过三个。因此无论是朋友介绍,还是找律所,得到的律师资源都毕竟有限,往往可能当事人消耗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真正找到合适的律师。   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多数当事人对法律的认知不够,对律师执业能力难以评估,无法判断律师水平的优劣。很多时候当事人还会在未被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被要求支付一定数额的律师咨询费。由于当事人接受的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也处于行业的劣势。   法律服务的另一端,律师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律师这一职业听上去光鲜,但目前大多数律师,特别是年轻律师,需要进行自我推广以实现案源拓展。而一旦将精力放在推广上,律师就很难集中精力在提高业务能力上,导致职业水平停滞不前。   这些行业痛点的改善,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加入,看上去明朗起来。   互联网+法律模式的先驱当属成立于1999年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在线法律文书服务的Legalzoom。在经过多轮大笔融资之后,Legalzoom于2012年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整个法律电商领域最受关注的一家公司。   Legalzoom的成功上市激励了一批国内法律从业者的创业激情。自2012年一批被称为法律电商2.0(亦被称为法务O2O)的新平台陆续涌现,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站,如绿狗网、律云网、法斗士、快法务等。   经过两年的异军突起后,这些新平台陆续出现发展瓶颈。“做是做起来了,但没做大。”这是一位多年从事互联网+法律商业模式观察的学者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的评价。   赢了网在2014年10月8日上线前,CEO李磊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费数月时间,调查了法律市场的痛点,以确定平台模式。   据赢了网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共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诉讼律师费市场,其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   在评价LegalZoom、RocketLawyer等国外互联网+法律模式时,李磊说他们固然有值得借鉴和参考之处,但国内外的法律体系不一样,法律环境也不同,不具备直接复制的条件。   所以李磊决定结合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环境,首创律师竞标模式,让律师之间公平竞争,而非只是由网站通过简单的匹配来做推荐。通过竞标模式,律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用户也能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提升双方效率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首创律师竞标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法律服务的承接一般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法院受理分配给律师承接;一种是当事人直接与律师对接,主要途径是上律所咨询转化、熟人转介绍以及传统媒体广告信息获知等。   互联网兴起,一下子拓展了律师的渠道,从法律垂直门户到个人博客,及至微博、微信兴起,自媒体又为法律从业者带来更多自由度的自我品牌宣传。   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使得在网上寻求法律帮助成为可能。人们希望先通过网络获得基础的法律帮助,这使得律所的咨询业务受到极大冲击,为了获得更多露出机会,提升转化率,法律从业者逐渐转变思路,积极向互联网靠拢。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在互联网+法律探索与实践中,做出了许多尝试。从律所管理看,它走的是公司化路线,创始人自上而下管理并分配工作,律师根据律所创收和各自贡献获得相应的酬劳。   另一方面,天同律所只接胜算率高的高端商事诉讼,这就为其探索创新的路径留下余力。   从行业角度看,互联网为法律行业带来更多新鲜的尝试机会,但因为互联网信息的泛滥,法律行业正面临着服务与渠道的双重变革:线上线下服务结合与案源获取多渠道互为补充。   赢了网的律师管理模式体现了更纯粹的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赢了网采取律师实名注册制,凡是拥有中国律师执业证书的律师,均可以在赢了网注册。   据赢了网统计,目前在线已有6000多名律师注册,业务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已服务数千名个人及企业用户。   律师注册后,赢了网将根据专业领域、执业资历、在赢了网的表现(参与案件的数量,提交法律意见的数量,获得案件委托的数量)等对律师进行分级。这样的分级类似于建立律师专长档案,更有利于在用户提交案件后,高效优质地进行律师匹配。   有诉讼需求的用户在赢了网提交案子的基本信息后,网站的专业法律顾问会进行预判,然后将案子匹配给相应的律师。   律师根据用户提交的信息,以竞标形式给出法律意见,进行报价。用户在众多法律意见和报价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律师,进入委托程序,并在线支付律师委托费。   针对用户对于法律服务质量与律师承诺不符,或律师“坐地起价”的担忧,赢了网承担了第三方托管佣金的责任。   律师服务过程中,如用户认为其服务存在失职,可向赢了网申请退款。赢了网将及时与律师沟通,并判断是否存在失职情况。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查阅,赢了网对于律师服务失职有一份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代理权明晰、服务承诺兑现等各个方面,细分明确。   经赢了网查实,如律师确实存在失职行为,将在3个工作日内先行赔付用户支付至赢了网的全部律师费。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青春也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披露,中闻所正在尝试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建立第三方托管平台,托管律师的佣金。“希望能借此规范律师行业的某些乱象,建立起律师、律所良好的信誉,也能保障当事人的利益,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沟通用户和律师的整个过程都是纯线上完成的。李磊自称,这才是真正实现了法律服务O2O。   此外,赢了网利用互联网连接业界与学界,建立了“法学智库”,在线网罗了百余名法学专家。有些案情复杂的案件,或是应用户要求,赢了网会邀请法学专家参与并作为顾问。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急速传播导致律师执业者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好律师在互联网传播下个人品牌越来越好,新律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可能被压缩。积极来看,律师的办案过程、业绩等会在网络上留痕,日积月累,这些大数据可用于建立律师行业评估体系。   以阅读联结法律人   为天同在互联网+法律领域助跑的,不仅是律所管理上的创新,还有赖于独立运营的自媒体“天同诉讼圈”、“无讼阅读”和个人品牌粉丝经济等新兴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天同律所做了一件“与时俱进”的事儿――将所有外寄的文件都加上了微博、微信的二维码。在2014年1月1日,天同创建了自媒体:天同诉讼圈。让用户可以随时关注自己,通过微信、微博发起活动,围绕这个用户社区,形成口碑互动。   天同位于天安门旁古色古香、一步一景的四合院办公区,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二维码,访客只要一扫,就能知道“景点”的来历,律师的过往业绩等。   而走出天同,步行不足50米的另一座简约风格设计的现代化办公楼,则是无讼的办公区域。“两者风格各异,一个是极为保守和传统的代表,一个是极为简约和现代的代表。”在范否眼里,两种不同风格的办公区域,恰恰是对法律行业的严谨务实精神与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活跃精神不同的诠释。   据天同提供数据显示,天同诉讼圈目前粉丝已近20万,以高纯度的律师群体为主。   “首先我们发现法律人是普遍热爱并善于学习的,他们会因为阅读相互建立交往。而法律人所需要的知识分享相对而言更专业、更小众化。”蒋勇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如此解释,他将阅读场景视为构建法律人社群最重要的场景。   在“天同诉讼圈”粉丝经济膨胀的基础上,“无讼阅读”APP在2014年12月诞生。蒋勇给“无讼阅读”的定位是“去中心化”的内容传播。相比于天同诉讼圈单一地从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信息,无讼阅读的设计将互联网精神的开放互动演绎得又更近一步。   首个专为法律人设计的手机阅读APP软件――是“无讼阅读”最初的定位。几经迭代,如今它被定位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法律人社区。它通过提供法律领域有关的阅读内容,搭建起一个法律人的阅读社区和交流平台,连接律师、法官、检察官和法学学者等法律人群。   例如,“喊话”频道的推出,旨在为律师群体提供增值服务。在很多律师有合作需求的时候,通过信息的互补让他们进行对接。假设北京律师在办案中需要找到广州律师合作,即可采用“喊话”进行直接沟通交流。自此,律师之间协同作战的地域壁垒不复存在。   据范否介绍,“无讼阅读”的内容覆盖法律实务、法治新闻、法律服务行业动态和商业领域的法律话题等。他提供的数据显示,无讼阅读正在以每天平均近千个新增用户的速度发展,每天活跃在无讼阅读上的用户在万人以上,无讼阅读每天被启动超过3万次。而无讼阅读发布的文章,经社交媒体传播后,每天的总阅读数均在10万以上。   “精准的定位相应吸引高黏性的用户,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快形成,从而聚合成社群。”范否认为无讼阅读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专注于为律师这个特殊群体服务。   为了检验用户的黏性与实际认可度,去年年底他们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将天同诉讼圈公众号上2014年全年的文章汇编成一本纪念文集,以158元定价限量发售1000本。结果,这些纪念册竟然在公众号推送开始销售的23分钟后售罄了。   2015年4月27日“无讼案例”上线以来,至今的不足四个月里,更新迭代的次数,蒋勇已经数不清了。   无讼案例收集并实时更新全国各个地方的裁判文书。在成千上万条检索结果,无讼案例会按照与检索词的相关程度进行排序,并将法院层级高、年份近、二审或再审的裁判文书排在最前,运用大数据计算,尽可能在第一眼提供律师最想检索的案例。   案例分享缺失,无法对案例进行标定以便再查阅,无法针对一个案例在律师圈、专家圈开展相互交流评估。蒋勇曾如是指出国内案例检索低效率的三大“顽疾”。   而现在蒋勇可以向梁爱诗一行这样介绍无讼案例:“通过无讼的大数据系统,可以截取任何时间段全国、全省或者某一个城市,甚至精确到某一位法官的裁判文书情况,从而对案件的审判思路和裁判方向有一个精确的把握。”   改变资源配置才是互联网+法律创新的本质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蒋勇笑称:“在互联网世界也一样,不以改变资源配置为目的的互联网创新,也是耍流氓。”   互联网浪潮推动生产与需求对接方式的变更最早发生在商品交易中。从商场过度到淘宝,从找机票代理商到找去哪儿和携程。再后来,医疗界有了春雨医生,金融界有了支付宝,交通出行有了滴滴快的打车。法律行业未来也可能以电商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寻求突破和改变。   在法律服务行业,蒋勇认为所有互联网+法律的创新行为本质上应该形成一个闭环――“服务资源提供―数据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建立”。蒋勇解释,在这个闭环中的每一项服务都可以被定义和评价,而这些数据的刷新又在不断促进法律服务的优质化,让法律服务更透明,让客户选择更有底。这样,才可能真正优化法律资源配置,形成真正的在线法律服务。   “未来互联网+法律离不开形成这样的闭环体系,或是为其中一个环节服务并衍生出围绕这一环节的另一闭环,整体构建互联网+法律的生态环境。”蒋勇分析。   7月22日,赢了网宣布获得由腾讯领投、德同资本和复励投资跟投的战略融资。   “腾讯在发展“互联网+”应用、建设智慧民生方面的需求与赢了网的需求相匹配。”李磊说和腾讯牵手,是因为腾讯现阶段的定位很清晰,专注于做“连接器”和内容产业。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7月,腾讯已和8个省份以及31个城市就城市创新与IT服务升级等方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微信与11个城市完成城市服务对接。   对腾讯而言,优质内容上,腾讯需要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合作者,而赢了网正是专注于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因此,赢了网也成为第一家获得BAT青睐的互联网+法律平台。   “互联网+法律的本质属性还是法律,需要强大的法律背景才能够走得长远。”李磊说自己和其他三位赢了网的创始人分别在法律专业、律师管理、大数据挖掘和系统开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专业领域的互补让他们对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更明晰。   前不久,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到天同律所访问,想将他们写进《全球专业服务公司领导力课程》的课堂案例。他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天同律所是全球第一家网络工程师人数超过律师人数的律所。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