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大事年表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一)

(夏、商、西周、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周朝。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今安阳)

政治上:夏王朝建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地方行政: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联合其他小国与商军展开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

朝建立,史称西周。相关链接

牧野之战,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中,周武王姬发率军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进攻商军,灭亡商朝的战略决战。由于商纣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朝代更易过程中最大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这场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经过用人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的结果。此战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的内容是:土地和人民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诸侯的义务是: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目的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将血

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家”和“国”

的统一,最高执证集团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实行分封制实行宗法制

石器锄耕,集体耕作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奴隶制经济发展。

经济上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工商食官”,精美青铜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春秋、战国)开始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葵丘会盟: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

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

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

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

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吴王阖闾、越

王勾践)

时间轴:

春秋:前770→前476夏

前2070年

禹建立东周战国:前475→前221前1600年

汤建立前1096年

姬发建立前770年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①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

②政治上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纷纷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同时,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一百多年的改革和变法,新兴封建制度

在各国建立起来。

④再选官制度上,逐渐由世官制到职官制的变化,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

经济上: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之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大量私

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合

法性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

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

的局面。

③商业: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出现私商和繁荣

的商业中心。

④政策:重农抑商(商鞅变法),在封建的社会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文化上:①、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术流派,

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文学上: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

《诗经》

(西周初~春秋中叶)

浪漫主义文学奠基:

《楚辞》诸子百家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

国策》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九、农家,农家代表:许行十、小说家,代表人物:楼晶阁

古代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二)

(秦→西汉→东汉)(前221~公元220年)中华文明初步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

秦始皇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专制皇权,创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皇位世袭

皇帝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包括人

事任免权、军队调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守和县令和分封制

下的诸侯王相比,不世袭没有封地,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的控制;郡县制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职官制取代世官制。

经济上:秦灭六国后,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①颁秦律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③统一文字④修驰道⑤开灵渠(联系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⑥修长城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小农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从商鞅变法到秦统一全国,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文化上:

①、秦灭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诸子百家书籍,又坑杀了460余人。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秦始皇希望通过加强思想上的控制来巩固统治。

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仅限于朝廷法令,不具备文字能力的人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

时间轴:前770

平王东迁战国前475年三家分晋秦前221年始皇嬴政西汉前206年高祖刘邦新9年王莽新政东汉25~220年光武中兴

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真正确立时期,汉承秦制,在秦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政治上: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逐渐扩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推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实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大大强化。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②、君主专制方面: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行政、决策、司法大权于一身。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再选官用官方面实行察举制,选拔标准:注重人品,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上: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的耕作方法,西汉末年两牛一人,东汉时一牛一人,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在手工业方面,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西汉政府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业发达,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在商业方面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思想上: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汉武帝时,随着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发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新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为了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君权、抑制暴政)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群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中华文明遭到破坏

时间轴

266-316前

206

北魏

西魏隋(公元581年建立,公元589年灭陈)

宋元25年东汉东魏北齐齐梁蜀(221年~263年)魏(220年~266吴(222年~280年)年西晋(316~386年)317~420年)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

①、三国以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受到影响。

②、另一方面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黄河流域受到很大的破坏,黄河流域汉人大量南迁。

③、在选官用官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做官。

④、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实行改革。(均田制实施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土地)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

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经济上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北方经济则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方差距变小。

②、在手工业方面,南北朝时期灌钢法,东汉烧出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北魏孝文帝除实行均田制外,还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调租制(赋税制度)。

(灌钢法)青瓷)(白瓷)

思想上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特别是董仲舒新儒学中“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已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需要寻找精神寄托,而佛教、道教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发展。

③、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既贵儒又遵道。④、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四)

(隋唐)(公元581~公元907年)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

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君主专制下皇帝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②、唐朝初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中期之后,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官员选拔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制度保障。

经济上

①、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至此,我国农耕已相当完备,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②、唐朝时创立了筒车

③、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④、商业,城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⑤、自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以及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庸调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

⑥、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唐。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置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思想上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绘画:(隋)展子虔(qian)《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poi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五)

宋元(960~1368年)

宋元时期,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北宋王朝(960~1127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①、针对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军政,财政,行政分离,在集权到中央,较好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政治上,派文官到地方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设通判进行监督。在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在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②、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驶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宋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官僚机构膨胀,官员数量大大增加,但行政效率低下。“冗兵”军队不断扩充,数量急剧增加。战斗力低下,“冗费”官奉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经济上政治上

①、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南宋南移完成),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

②、手工业,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定、汝、哥、官、均窑,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写实风格。

③、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a,商品种类迅速增加。b,最早纸币“交子”。c,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在受到政府的直接管控。

思想上

①、北宋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理学观点: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天理后有物。

B.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朱熹指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C.“存天理,灭人欲”,恪守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压制欲望。

D.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心学:提出“心”是万物的本源,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真理,穷理只需反省内心,理学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德,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但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人的自然需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党项契丹西夏辽金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

动边疆地区民族化。

文化上: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①科技.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②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农书》③词的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时期的杂居,④绘画《清明上河图》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政治上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兴盛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poi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设置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

经济上

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和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量增多

商业: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北京)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对外贸易:元朝时泉州是我国第一大港,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思想上

科技: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在天文方面郭守敬造出简仪,结构简单poi

农学:元代王祯的《农书》

书法:元朝赵孟頫

文学: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绘画:元代王冕《墨梅图》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古代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4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之前的统治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①、1368年明朝建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367年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②、为了加强君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大事;明成祖,内阁正式形成,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明宣宗“票拟”出现,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六部变成内阁下属,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化的产物,没有也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和制约作用。

④、清朝初年,军国机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的约制。康熙帝时,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⑤、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由皇帝钦定,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接见,但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政治上

①、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②、手工业方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明宣德年间制造青花瓷,明创造

五彩瓷,清代出现珐琅瓷

③、在丝织业方面,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棉花成为人们普遍的衣料的原料

④、商业上,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的景象,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性高。

⑤、经济政策,明中后期之后,在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统治者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⑥、海禁,闭关锁国

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异彩纷呈,但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封建社会走向衰弱。

思想文化上

①、明朝王阳明的心学,针对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顿人心,才能挽救统治poi

阳明の心学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行,但良知

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

知本性。

C.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但已不是传统儒家思想,而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根源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壮大

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人的天性

李贽:A.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说教C.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明夷待访录》。C.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限制君权。D.工商皆本。

顾炎武:A.形成了“经世致用”。B.《天下郡国利病书》。C.《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A.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B.物质是不断变化的。C.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以认识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中国古代文明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前2070~220年)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明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初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和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220~1368)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前代水平,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文化成就突出,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368~1840年鸦片战争)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异彩纷呈”,但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封建社会走向衰弱。(注:“异彩纷呈”特指明末思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