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的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走势的聚焦点,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5、全球问题 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6、语言学 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7、国家干预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内核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扩大政府只能,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干预,并且由国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反对经济领域的放任自由,要求限制私人经济。

8、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核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应当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这种思潮主张自由市场的力量支配各种经济活动;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为自由竞争提供制度与法律保障,只直接担当某些不适当市场机制进行协调的经济活动。

9、人文主义 一种极度强调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与科学主义相对立。

10、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几乎是由整体大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观,具有划时代意义。

11、教育传播学 教育学与传播学的共生学科,首先是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

12、比较教育学 带有综合性的教育理论学科,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

13、社会科学 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14、接受美学 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意义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5、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相互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

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

5、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6、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社会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

7、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的建设角度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起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0、现代咨询是以周密的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

1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

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方法。

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无结构访谈,集体访谈。

16、20世纪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7、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18、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的联结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使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19、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20、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或者叫做实证主义思潮;二是人文主义,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21、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22, 、在文艺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2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作“能指”,语言的表意性(思想)叫作“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2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语言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25、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它的作者是马建忠。

26、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行为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甫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7、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认识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情绪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假说。

28、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9、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裂变为两个体系: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这两大体系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

30、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一是国家干预主义。

31、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是以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倡导的研究社会行为者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理解社会学”,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32、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部门法学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法理学,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制定、解释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

3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综合具体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34、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35、作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计算机更多地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36、在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观念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得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的雏形。

37、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

38、在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史上,实证方式和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相联系,评价方式则与教育领域中的人文主义思潮相联系。

39、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两个重要转变。

40、有人称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教育活动是物质活动系统、生理心理活动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系统精神文化活动系统的有机组合。

41、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42、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科学态度和主体意识。我们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就是为我所用。

43、初等教育领域中新旧观念的冲突,最主要、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冲突。

44、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动向看,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非认

知因素,进一步客服重认知、轻情感和意志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教育在整个初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的探讨。

45、教育社会学重点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从社会的角度探讨教育发展规律。

46、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致力于揭示教育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高达35%,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居于首位。

47、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人接受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影响,从一个非政治人转变为政治的终身过程。

48、如果说, 以往我国初等教育无法可依,那么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开始转变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里的关键是强化学校内部和外部意识,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

49、教育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对教育和文化关系的探讨;教育人类学全面打开了初等教育研究的文化视野。

50、20世纪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体同步的世界现代教育思潮的三个高涨期,依次以改变学校教育重心、更新教育内容、筹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焦点。

三、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答:(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了哪些变革?

答:主要有“欧洲中心论”和“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

术手段得到更新。

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4、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答:主要是,原先界线划得很清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加强了对话和沟通;出现了打破“纯经济分析”框框的呼声;承认西方经济学还很不完善,要走得路还很长,“知识经济”的出现,互换新理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国际经济学地位日渐重要。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答:一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二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复合化。三是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未来社会学和世界社会学的出现为其标志,大规模综合比较研究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6、简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

答:语言学的进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步,结构主义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路子和方法,相对正确地回答了人类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第二步,语言的的转换成理论,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回答“人类的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问题。第三步,功能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综合前人的科学成果并又创新加深了对语言的结构和本质的认识,强化了语言使用的研究。

心理学的进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在19世纪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分别从主要强调实证性研究、突出整体的综合研究,突出“无意识”的研

究,突出人的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关联等不同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在学派间的分化和竞争中推进了心理学的建设。第二段,分别在认知、人格、情绪三大领域中,不同程度地综合各种学派和思潮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说,提高了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水平。

7、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答:中国和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作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禁锢,人文社会知识的科学化体系化进程受阻,教育实践发展迟缓,未能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教育科学体系。西方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萌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视客观实在的哲学精神于17世纪~18世纪取得主导性地位,心理学研究逐步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思潮随之兴起,19世纪初近代教育学体系基本形成。

8、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答:主要内涵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探讨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主要意义是,就小学而言,初等教育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众多低龄儿童,在心理上去全面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育心理学是初等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9、我国教育社会学是怎样认识班级问题的?

答:一般认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得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求推行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建议强化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往,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班级的社会文化活动,使学生在

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问题儿童”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

10、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

答: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都是以个体和群体创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1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具有价值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时代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部分学科在阶段社会中具有某种阶段倾向性。

12、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答: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须自觉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成果须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须提高其预见性。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三是从半封闭到开放性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增大。

15、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答: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16、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

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首先,教材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指的是人文社会研究特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每一种“一般方法”都由处于两极的认识方式综合而成。其次,三种“一般方法”的形成说到底都取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三种“一般方法”在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脉相通的。归纳起来,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它们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把对应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认识方式进行相沟通、相融合。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3、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第一,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益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觉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物等组成的物质----社会----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发展成为跨学科部类,跨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体发展特点的缩影。第三,管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对人的认识的神话。管理学研究的焦点,自然人、机器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信息人”、“文化人”等,标志着管理学几度飞越。这一发展轨迹,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总体特点;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4、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也在进行这样的改革?试述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第一,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

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文化,再由分化较高的综合螺旋式的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共同床在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第二,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得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得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文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4、试综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通点。 答:首先,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看三门学科发展道路的共同点。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三门学科都日益自觉地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文化属性作为本学科的综合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上看,总的都是从单层次、单角度的转向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研究;从相对封闭的研究转向跨学科开放研究;从手工操作转向新技术的运用。其次,从广泛作用于两大学科部类的发展看三门学科功能影响的共同点。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既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又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联系密切,它们之间同多种学科也联系密切。它们的功能影响,一是在哲学领域中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二十对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三是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了直接的积极作用。

5、谈谈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答:首先,教材所概括的五大趋势是一个有机整体,依次分别讨论了当代人身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主导价值取向,主要思维方式,社会实践功能,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它们既是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于20世纪末叶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预测。其次,五大趋势分别处在一个“大系统”的特定的层面,并按照层次高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再次,五大趋势的概括,无例外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紧迫需求。

6、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终身教育理论回答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面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论突破了传统小教育观的狭隘视野,强调教育面向人的一生、面向并且依靠全社会、面向全民、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纪元。

7、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试述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答: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小学的素质教育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和人的发展需要,科学而又艺术地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实践问题,必须多学科参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立体式的研究和长时间的教育实验。其次,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所决定的。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内在依据,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在终身教育概念和体制逐步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得到深化的现代教育模式。面对新课题、新模式,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以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再次,是由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化的需求所决定的。素质教育目前是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然而素质教育的理论,从积极酝酿、初步形成到迅速发展,从几乎“流产“、不被认可到广泛传播,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通过跨学科嫁接式研究,终于打开局面,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完善化的必由之路。

8、故事事例:(1)小姑娘在开学第一周就不想上学,缘由是觉得老师连看都不看她一眼。(2)一小学生考试58分不肯回家,问老师借2分并说下次再考就会还回来这2分,结果下次考试有明显进步。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者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

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会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会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

五、选择题

1、要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 C )。

A 用人的道德观念去解释 B 用人的感性欲望去解释 C 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 D 用人的理性认识去解释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 A )。

A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 事物的本质 C 社会的需要 D 科学自身的需要

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研究“时间的人”的学科是( C )。

A 新闻传播学 B 人类学 C 历史学 D 社会学

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 B )。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法学 D 政治学

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

A 政治学、历史学 B 法学、新闻传播学 C 伦理学、人类学 D 语言学、考古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的是( D )。

A 人类社会实践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存在互动关系 B 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辩证统一

C 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 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思想教育作用时的最大特征是( B )。

A 以情动人 B 以理服人 C 借助于某种行政权力 D 通过群众运动

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0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行第二的学科将是( A )。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哲学 D 法学

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C 泰国 D 日本

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 定量研究 B 定性研究 C 直觉研究 D 情感激发

1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是指( A )。

A 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B 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组合

C 重要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组合 D 世界经济体系的组合

1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 C )。

A 人造地球卫星升天 B DNA 重组 C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D 试管婴儿培育成功

1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 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1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全球问题”( D )。

A 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B 裁剪军备、防止核战争、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等有关世界政治和国家经济的迫切问题

C 和平利用空间、协调信息传播问题 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

1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 维纳 B 申农 C 贝塔朗菲 D 普利高津

1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

A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 古巴比伦、中国和古希腊

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 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1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B )。

A 胡塞尔,伽达默尔 B 海德格尔,萨特 C 佛洛依德 D 罗素,维特根斯坦

1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

A 科林伍德 B 克罗尔 C 鲁滨逊 D 布罗代尔

1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C )。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20、语言学已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 C )。

A 普通语言学 B 描写语言学 C 结构主义语言学 D 心理语言学

21、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 C )。

A 强调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 B创立了一种新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

C突出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D推进了精神病的治疗

22、瑞士心理学界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只是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A )。 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 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 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 D 一种生理心理学

23、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的美德的实现就是(D )

A “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 B “认识需要”的实现 C “审美需要”的实现 D 自我实现

24、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主要倡导者是( A )。

A 蔡元培 B 胡适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25、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 斯密是( B )。

A 美国人 B 英国人 C 德国人 D 法国人

26、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B )。

A “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 “凯恩斯革命” C “萨缪尔森革命” D “瑞典学派革命”

27、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得开创者是( A )。

A 孔德 B 迪尔凯姆 C 韦伯 D 帕森斯

28、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 A )。

A 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 B 社会法学派崛起 C 分析法学派崛起 D 新自然法学派崛起

29、一般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 C )。

A 政治学家 B 经济学家 C 传播学家 D 社会学家

30、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

A 欧文 B 圣西门 C 赫尔姆霍茨 D 卢梭

3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32、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称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C )。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33、“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D )。

A 洛克 B 笛卡儿 C 斯宾塞 D 培根

34、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身教育论始于60年代( A )。

A 瑞典的“回归教育”实验 B 日本100年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C 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终身教育年” D 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

35、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 A 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 B 洛克发表《教育漫画》 C 卢梭发表《爱弥尔》 D 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36、教育与社区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社会关系的研究属于教育社会学的( B )。

A 宏观层面研究 B 中观层面研究 C 微观层面研究

D 综合性研究

37、我国《教师法》属于( B )。

A 教育基本法 B 主要教育法律 C 教育行政法规 D 教育行政规章

38、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具有文化的多种功能 ,其中本质的功能是( D )。

A 吸收集聚功能 B 传递功能 C 选择功能 D 创造功能

39、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A )。

A 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 信息即力量

C 传播即力量 D 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40、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 边缘学科 C 交叉学科 D 专业学科

4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18世纪 D 19世纪

42、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 完全参与观察 B 半参与观察 C 非参与观察

D 抽样调查

43、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 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 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44、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利地精神病学家( B )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A 冯特 B 弗洛伊德 C 格式塔 D 华生

45、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A )。

A 夸美纽斯 B 培根 C 昆体良 D 赫尔巴特

46、( C )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的交叉学科 。

A 教育政治学 B 教育心理学 C 教育经济学 D 比较教育学

47、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A ) A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 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 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 研究手段高超技术化的趋势

48、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 B )。

A 李嘉图 B 亚当. 斯密 C 恩格斯 D 萨缪尔森

49、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B )

A 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B 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C 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 研究手段高超技术化的趋势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