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庄

天下第一庄——汀州庄

汀州庄属江州义门第四房——俯公房。俯公生三子:玫、德、昺。玫公生三子:谦、论、详。谦公生四子:饰、饶、饱、饮。饰生旭,饶生麟、肱、喔。旭生四子:公仁、汝仁、才仁(群)、才美。(才仁分得福建汀州东陂庄,后裔遍布闽西)麟又名元、兼,字兆梦,宋进士,任管驿使,又知闽县,宋钦宗元年被封为监察御史侍郎。元公生九子:灏(彦和)、用(知琉)、越(延禧)、鸿(守琉)、时(宗琉)、逵(公望)、魁(参琉)、璋(宗昌)、成(诚迁)。元公“九子分九州,满子到汀州”。灏公带家口58人迁江苏苏州庄,用公带家口39人迁安徽芜湖庄,越公带家口46人迁浙江杭州庄,时公带家口72人迁湖北黄梅蔡山庄,逵公带家口69人迁广东广州庄,璋公带家口87人迁泉州太兴庄(原泉州同安县义井乡今翔安区新圩镇的姑井村,后裔迁莆田、东莞),成公带家口33人迁浙江衢州庄。84世魁公名庭璋,号参琉,宋进士,义门分庄时任汀州太守,遂带家眷97人随任入汀州,魁公被奉为宋末入闽之始祖。魁公生五子:昆、仑、嵩、岳、峰,号称“五山”。“五山”及其后裔因避元乱迁居被世人称为“世外桃源”的宁化石壁,整整呆了100余年,繁衍生息足足有五代人之久。元朝初年,昆、仑两公的后裔在“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感召牵引下,迁闽南、闽东南、浙江沿海一带发展,后裔再由东南沿海转迁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据谱载,海外华侨华人中漳泉陈氏有很多是昆仑两公的后裔。嵩公传至87世俭寿爵寿衍孟仲八兄弟,再传衍89世“文梅”字辈兄弟30多个,分迁闽粤赣各地。岳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粤桂两省。峰公留居汀州祖地,历代显贵,后裔在汀州祖地呆的时间较长足有十代人之久,传至95世豪公生德兴、中兴、旺兴,96世中兴公生有十八子,号称“十八郎公派”,后裔分迁闽粤赣各地。嵩、峰两公后裔再由闽粤赣地区迁往湘、鄂、冀、云、贵、川、渝、浙、苏、沪、桂、琼、台、港澳等十多个省(市、区)。据初步统计,汀州庄陈氏繁衍总人口在300万人以上,人口总数雄踞义门陈氏300多庄之首,不愧为义门陈氏天下第一庄。陈魁公被奉为“江州

义门陈氏大庄主”、“天下汀州庄陈氏之始祖”、“闽粤赣川桂台”客家陈氏之大显祖。

汀州庄陈氏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宰辅陈自强;宋代潭州太守陈梅山;明代开国功臣、光禄大夫陈秀甫;明代中宪大夫、韶州府正堂陈英俊;明代抗倭名将陈璘;清代北洋海军抗倭名将陈金镛(桂明);清代名臣、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清朝“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江西修水客家五杰——中国改革维新运动的先驱陈宝箴,“维新四君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史学泰斗陈寅恪,国画大师陈衡恪,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太平天国的中枢名将、英王陈玉成;国军空军中将陈南桴;爱国名将陈铭枢;共和国少将陈茂辉、陈海涵、陈忠梅;当代族贤——全国政协常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荣书,中国黄金大王、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台湾谱牒专家陈运栋等等。他们的辉煌业绩,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和谐兴盛作出了不朽贡献,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中华义门陈创造的十个第一

一、创建了聚族3900余口、一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天下第一家。

二、树立了忠孝敦睦和谐文化的光辉典范。

三、制定了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四、创造家族式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600多年。

五、创办两级学校,对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外推行资助金,创下我国民办教育之最。

六、“百犬同槽”列为世界文化奇观,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七、创办了世界最早的民办大学——东佳书院。

八、推行“一夫一妻制”。

九、我国唯一一个下圣旨分家析产的家族。

十、创办“寿安堂”,为我国最早的养老院

上杭陈姓开基始祖--陈梅山

魁公之五世孙:梅山.小字七十郎,宋淳佑癸卯举人,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太守诰授中宪大夫时。因郑舅氏先迁于杭邑.公辞职后由宁化石壁陈德村迁居上杭稔田丰郎塘背.妣郑氏十四娘浩封恭静夫人。合葬赖坑塘蟠龙形鼻孔穴辰山兼乙.1984年 由丰稔陈氏后裔在丰朗陈氏梅山宗祠后龙山改葬。一九八四年由千一郎裔在旧县中学后龙头岗大圳面上又新建梅山公夫妇百一秀夫妇合墓地坟设银牌辰山兼巽.生子三:百一秀.百二进,百三郎.庶妣.金氏二娘.卒于任所.裔孙在上杭

陈姓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一脉.还分布到全国和世界各地.

汀州庄杰出人物--陈梅山 默认分类 2010-09-02 22:52:27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魁公之五世孙:梅山.小字七十郎,宋淳佑癸卯举人,任潭州太守诰授中宪大夫时。因郑舅氏先迁于杭邑.公辞职后由宁化石壁陈德村迁居上杭稔田丰郎塘背.妣郑氏十四娘浩封恭静夫人。合葬赖坑塘蟠龙形鼻孔穴辰山兼乙. 一九八四年由千一郎裔在旧县中学后龙头岗大圳面上又新建梅山公夫妇百一秀夫妇合墓地坟设银牌辰山兼巽.生子三:百一秀.百二进,百

三郎.庶妣.金氏二娘.卒于任所.裔孙在上杭陈姓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一脉.还分布到全国和世界各地.

江州义门-汀州庄陈氏的第二故里 默认分类 2011-01-10 22:10:02 阅读3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天下陈氏旺出义门

陈朝灭亡后,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唐时居官,他这一支经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陈姓从此开始了又一轮迁移运动,并创造了旷世奇迹。南朝宜都王陈叔明11世孙、江州义门陈氏始祖陈阔(伯宣公)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由福建仙游迁江西庐山圣治峰下,因注司马迁《史记》而闻名朝野,赐授著作佐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迁德化齐集里(今九江县)。伯宣公之孙陈旺于公元832年,因官置产,遂率全家四代人迁居于庐山脚下的江州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艾草坪(现车桥镇义门陈村),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江西德安在九江之南,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姓就以江州为名,称江州义门陈姓,陈旺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即义门陈氏开基祖。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旌表“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门联。自此,江州义门陈累受旌表,闻名遐迩。家族过于庞大,朝野太盛,给统治者带来了危机,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建议分析居住。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氏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于宋嘉佑七年(1062年)七月,宋仁宗下旨对义门陈进行大分析,并派大臣监护分析,以拈阄形式、按房份字派把义门陈分迁至72州郡(今18省、144县)291庄(另加官庄43庄,共计334庄),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上海、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山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省(区)。由此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家庭最悲壮、最恢宏的大迁徒,义门陈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下圣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经过900多年的历史变迁,繁衍迁徙,如今义门陈氏已成为4000万人的泱泱巨族。历史的车轮跨越千年,沧海桑田,天各一方,全国各地义门后裔仍然梦萦魂牵,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具有何等的凝集力和生命力啊!

颍川是陈姓第一大郡望,因此有“天下陈姓出颍川”的说法。到了宋朝,颍川陈姓的支系江州义门陈姓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家族。在北宋仁宗时期,江州义门陈姓分家之后,义门陈姓族人分迁到中国各地,有的甚至远迁海外。分迁到各地的义门陈氏族人,继承了义门陈氏的忠孝门风,虽然他们再也没有形成过江州义门那么大的家族,但此后仍然习惯于聚族而居,并以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之后为荣,众多义门陈氏后人为了铭记根本,在迁居之后纷纷在

门前悬挂“江州义门”、“义门世家”等匾额,因此又有“天下陈姓出江州”、“天下陈姓旺出义门”的说法。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义门陈还是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八文龙九才子”、58位进士,403名举人。近现代风云人物如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宝箴、陈铭枢、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陈永贵等都是义门陈后裔。

万方和谐的历史典范,聚族同居的世界奇观

天下义门陈氏的发祥地“义门陈村”,又称“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与九江市之间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是江西省德安县境内一个陈氏族聚村落。德安义门陈作为中华陈氏的发祥地,素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美誉。义门陈文化既是海内外8000余万陈氏后裔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家族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瑰宝。义门陈创造了十个“第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义门陈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义门陈后裔、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所说:“义门陈是和谐家族、文明样板,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挖掘义门陈文化,有利于凝结两岸的陈氏宗亲之情。”

唐宋时期的江洲义门陈家族,从伯宣公举家迁居江州至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2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团结最紧密的和谐大家庭,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震动朝野。义门陈氏世家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践了儒家思想精华的大同世界,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家族式和谐社会,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有关专家定位为“中国和谐文化的历史典范”,在我国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义门”的价值,在于它有效地使用忠孝伦理的思想武器,控制住了众多的劳动群众,使他们守王法,纳官租,不敢犯上作乱代替官府,随时消解着统治危机。因此,江州德安义门陈氏不愧是中华和谐文化的历史典范。

义门陈氏以忠义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家长等(共14任家长)。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 ( 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 ,娱乐场 ( 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 ) ,敬老院 ( 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 ) ,育婴室、托儿所 ( 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 ) ,医院 ( 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对家族内部事务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为古代乃至当今社会提供了可资效法的家庭管理样板,被誉为“天下第一家”, 皇上下旨将《义门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向全国推广。

江州义门陈拥有过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曾经是历朝君王诠表的中文典范,受到南唐、唐、宋三朝9位帝王20余次的表彰——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义门世家”等御匾;宋太宗赵光义赠联曰“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钦差大臣裴愈题赠“天下第一家”;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义门陈是历代名流赞颂的名门望族,历代名流如苏轼、黄庭坚、朱熹、岳飞、欧阳修、文天祥、寇准、吕端、晏殊等都先后慕名来游义门陈,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三百余首灿烂诗篇;拥有世代传颂的“一犬不至,众犬不食”,成为千古一绝,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中国姓氏通书》将义门陈称为世界奇观。曾是桃花源式的和谐社会,一千多年前的义门陈人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社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桃花仙境,实践了孔孟儒学的“大同世界”,成为了比西方“乌托邦”构想早六百年的原始样板;义门陈创办了私立学校-东佳书院,是我国一千年前最早的私立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办大学。

投资达500余万元的义门陈旅游资源开发一期工程“江洲义门陈文史馆”已于2006年10月10日建成对外开放。“江洲义门陈文史馆”占地面积20余亩,有祠堂一座、展厅4处,古柏数株、古井一口、残墙半堵。馆内陈列了许多宋代

瓷碗残片、系马桩、贞女牌坊等古董,并将仙择吉地、飞枝引泉、百犬同槽、碎鸽和酒、千古绝对、公婆大坵、新媳下厨、异席同餐、百婴待哺、舔母复明、梦护母墓、三孝娱母、割股疗夫、破竹成兵、碎锅析庄、雁南千秋等四十多个美丽传说以壁画形式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2008年6月义门陈文化已被江西省政府批准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眼下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1月,义门“旺公、机公、感公、蓝公、青公”五祖祠圣像开光落成及“旺公陵园”第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大大完善义门陈的基础实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拍摄的专题片《义门传奇》,现在正在筹拍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义门陈》(5集),以及由台湾著名编导陈文贵创作的40集电视剧《义门陈》,都将以“万方和谐的历史典范,聚族同居的世界奇观”为主题,为和谐的义门陈“申遗”打下坚实基础。全国义门陈后裔掀起了“义门祖地寻根”热潮,义门陈后裔、“中国首善”陈光标将亲临义门陈圣地朝拜。不久的将来,义门陈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传承义门风范,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吧!

宁化石壁——汀州庄陈氏的第三故里 默认分类 2011-01-10 22:07:55 阅读7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历史背景—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

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

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

移居海外。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

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

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人与客家精神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五大洲两百多姓一亿多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国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长江流域和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开发,对华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汉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壮大和汉文化及中原文明的传播、发扬,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近代以来,客家先民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近现代史上,客家优秀儿女英才辈出,如世界客家名人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泰国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郭沫若、王力、曾巩、袁崇焕、丘逢甲、文天祥、张九龄、洪秀全等等,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

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篇章。在当今世界发展浪潮中,客家人风采依然,卓有建树,功勋可嘉。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

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所谓“客家精神”,根据英国学者爱德尔在其著作《客家人种志》和《客家史纲》的评论,客家是刚柔并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典型客家人是勤劳的、爱国的和热情的。整百年来,史学家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总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演绎。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

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

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古汀州—陈魁公及其后裔的发祥地

客家人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桂、川、台等省,其中最主要的聚居地为赣南、闽西和粤东地区,而这块地区的中心即是古汀州(今以长汀为中心的闽西八县)。 长汀是古汀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赣南、闽西、粤东客家聚居地的中心,自古代设立汀州府以来,就是福建三府之一,自唐宋至今都是客家首府。据客家地区族谱记载,陈姓是客

家人口最多的家族。

元公“九子分九州,满子到汀州”。北宋末年,世居江州义门的84世祖陈魁公(元公七子)奉旨分得汀州庄,遂率族众97人迁居宁化石壁陈德村。魁公名庭璋,号参琉,宋进士,奉旨分庄前在汀州庄担任汀州太守,妣李夫人、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峰,号称“五山”。“五山”后裔分别居住在葛藤凹、水南坝、石寨寮坑等处。宋金对峙时期,魁

公长子陈昆与陈世尹等义门陈氏后裔七兄弟,率兵与金兵决战,誓死保卫江州,以“忠”和“义”保护族人的安全。 宋代,宁化石壁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17人。当地史志记载为“土旷民稀,而业农者鲜,悉籍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工力不给废。”所以,魁公教导其五个儿子,只要勤劳,完全不愁无开垦耕种之地。石壁地处南方地区,农业耕作主要梯田种植,有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基本可以做到旱涝保收,与荒乱的中原地区相比,此地乃“世外桃源”,是生存谋生的一块乐土。五山兄弟得到了安身之处,宗族兄弟叔侄勤于耕作,辛劳谋生。在宁化石

壁留居了100多年,足足有五代人之久。

原汀州府今闽西龙岩市的长汀、宁化、永定、上杭、武平及广东梅州市各县的直系先祖嵩公、峰公两兄弟及其后裔一直在宁化石壁居住。嵩公号山高,生三子:铨、锡、钦。铨公字明德生子四寿,锡公字俊德生子二:廉寿、爵封,钦公生子:俭寿、爵寿。俭寿公生子: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爵寿公生子:仲四郎、仲五郎、仲六郎、仲七郎、仲八郎。八兄弟衍八大房,脉下89世41个“文梅兄弟”繁衍至繁。峰公生子自强。自强,宋进士,宋宁宗时由翰林院历官至宰辅。妣赵氏、唐氏生三子:肇基、肇统、肇绪。 87世 肇基,字世英,号安常,宋进士,任福建宁化县知县(一说授宁化教谕),居官三年,民和事洽,俗美风清,遂卜居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坳陈德里。妣李氏生二子:永继、永缵。肇

统公原任南宁令,后升长乐太守,妣吴氏生子永清。肇绪公赐进士,妣刘氏生子二:永元、永高。 88世 永继公妣赵氏生子三:余一、余二(坤)、余三。永缵,宋庠生,妣王氏生一子:乾。永清公妣刘氏生子绍鲜。永元公妣李氏生子:绍仁、绍凤。 89世 乾,宋庠生,妣邱氏生四子:安邦、定邦、兴邦、高邦。绍鲜妣邓氏生子泰邦、俊邦。绍仁公妣叶氏生子万邦。绍凤妣郑氏生子四五郎。余一公妣金氏生子金氏生三子:徐盛、徐逵、徐凤。坤公生子德邦。峰公后裔大部分在外任职,历代显贵,后裔在汀州祖地呆的时间较长足有十代人之久,传至95世豪公生德兴、中兴、旺兴,96世

中兴公生有十八子,号称“十八郎公派”,后裔分迁闽粤赣各地。

公元1234年,元军灭金,并吞中原。接着,元军南下灭宋,南宋王朝覆灭。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举义抗元,赣南、闽西一带原中原客人纷纷参战,昆、仑两公后裔也加入到文天祥的抗元队伍之中。居住在宁化石壁的人民再一次遭受劫难,社会动荡,人民无法安身,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闽粤赣边区,接近中原,是南系汉人的必经之地。在古代,这片地域与粤京大贡道相接,正处在二千多公里长的皇家贡道边上,虽远离皇都,却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系方便,地理条件优越,是中原汉民较理想的移民安居地。由于饱受战乱之苦,加上沿海地区长期受海盗及战乱之祸,于是他们决定离开第二故乡,迁往闽粤赣山区,陆路朝四方扩散,海路沿汀江—韩江乘流而下,寻找一方乐土。魁公长子昆公、次子仑公后裔,在“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牵引下,迁闽南、闽东南一带开基。岳公后裔在南迁的人流中失散,流落到广东大埔百福坪开基。嵩公“孟仲八兄弟”脉下后裔,南迁汀州上杭、永定、长汀、武平及广东大埔、梅县一带开基。峰公后裔迁上杭、永定、梅县、蕉岭一带开基。昆、仑、嵩、岳、峰兄弟各成派系。“五山”后裔在不同

时期由闽粤赣地区再陆续分迁至全国各地。

据梅县《陈氏族谱》载:南北朝时,有南朝派一支流入宁化。到宋末,汀州庄峰公派后裔九十世万顷,迁居宁化石壁。其曾孙仕林(九十三世)移居江西赣州府长宁县。生二子:长子宠迁广东东莞,次子贽,初迁江西吉安泰和县,后迁广东兴宁、丰顺、五华。九十四世豪,生子三:德兴、中兴、旺兴。德兴公迁梅县古塘坪,后裔迁兴宁、蕉岭、台湾新竹。中兴生子十八;念二郎移惠州和平,念三郎迁居兴宁,念四、念五、念十一、念十四郎徙广东嘉应州;念八郎初徙武平转迁九江,念十、念十七郎移广东平远,念十六郎迁江西赣州,念十八郎迁广州。又据《崇正同人系谱》及曾威《陈朝皇室世家避乱迁石壁乡》载:宋时,魁公,名参琬,带家九十七人,入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妣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峰,昆、仑之裔迁闽南,嵩之裔孙迁永定、大埔两县为多,岳之裔孙迁大埔百福坪、和平县、曲江县。峰之裔孙迁蕉岭、梅县。传至孟二郎、孟三郎,迁往粤之程乡。续衍兴宁、五华、龙川、河源、饶平、惠州、河田、和平、镇平、平远、永安、长化、吉安、龙泉、赣州、瑞金、兴国、湖南以及香港新界、深圳、台湾。现深圳、惠州、梅州、河源、韶关、香港、台湾、海外等地遍布陈氏客家人,大部分是陈魁公后裔。据《崇正同人系谱》载陈氏条云:“陈氏郡望称颍川。宋末,中原士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有陈魁者率其族众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之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处。至其先九十三人所出之后裔,亦已蕃庶蔓延于全闽。其族复相率转徙而入粤。且当日南来之人,自此九十三人外,更有或为之先,或为之后,抑或为之同时。故陈氏族属蕃庶,实冠全粤焉!” 客家人集中分布在闽粤赣等南方诸省,而汀州庄陈魁公后裔也集中分布在客家地

区。因此,陈魁公不仅是闽粤赣陈氏的始祖,也是世界客籍陈氏的大显祖!

记客家人的圣地灵源——宁化石壁客家公祠

[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宁化,是三江(闽江、赣江、汀江)之源。在宁化石壁盆地中央,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它就是世界客家人的圣地灵源——客家人的总家庙石壁客家公祠。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如今之石壁是客家寻根觅祖的终点站,是探寻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溯源地,是慎终追远倾表孝心的祖堂,是领略客家历史、教育后辈、弘扬客家精神的课堂。公祠供奉着“客家始祖神位”和160家客家姓氏始祖神位牌。它告诉你这里是许多客家文化的诞生地,涵蕴着、释放着“客家魂”,是客家摇篮、客家的总祖地。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自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建成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隆重肃穆、丰富多彩、规模盛大的世界性客家祭祖大典。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身穿黄马褂,在古装仪仗队的引导下,沿着“客家之路”,依次来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响后,客家乡亲虔诚地拈香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的

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的传承古老传统的

祭祀礼仪。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08年6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壁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西、闽赣边界武夷山的东麓,距县城25公里,现属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历史上,曾由于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及外地经济的引诱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汉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客家流迁始于东晋,但构成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迁中,大多经过宁华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所以他们多称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

地成为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当地人说,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或

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一亿多客家人的祭祖大典]宁化的居民十之八九为客家人。如今的石壁村,已成为全世界五大洲两百多姓一亿多客家人公认的祖地,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传统美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客裔子孙来此寻根问祖。参拜客家公祠,是客家子孙来此必行之礼,大殿立柱前的一副对联特别耀眼:“确保祖乡声音居家永讲客家话,坚持民族气节出国自称中国人。”客家人四海为家、爱国爱乡的深厚传统,由此可见一斑。姚美良在祭祖大典中说: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包括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都有自己的朝拜圣地,客家人自古以来,一向重视礼教,敬睦祖宗,各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祭祖宗祠。至今,仍有许多姓氏宗祠保存完好。石壁客家公祠落成后,将是世界上所有客家人的总家庙,这里聚120

多个客家姓氏祖先英灵于一堂,是客家人朝拜祖先的圣地。

1992年开始,宁化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众多海内外客属乡亲的“寻根谒祖”需求,在石壁村兴建了一座仿古建筑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从此拥有自己的总家庙。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间(每年阳历10月15日―17日),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

寻根,共聚石壁、虔诚谒祖,一起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

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仪式等五项程序,包括了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式。在焚帛烧纸钱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中,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而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表

演,祭祖大典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古典性强、民间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客乡情结浓郁。

[古韵犹存的客家风情] 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宁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着中原许多古汉语的成分,同时在音系、词汇、语法等方面又发生了变化,而成为一种新语系―――客家话,客家话随着客家

先民的流迁而不断演变,但现代的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宁化及其石壁方言成为客家话的源头。 宁化客家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这里可寻觅中原文化的古老痕迹,又具客家特色。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山歌,诸如“曲棚”、“道士音乐”都为客家人所喜闻乐见,都是石壁传统文化的瑰宝。客家音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现今石壁一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从老人到娃娃,都能即兴而发,唱

上几曲地道的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过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银簪子插牢,并穿“掩腹子”(围裙),上部有绣花或桃花图案,脚穿绣花鞋,中老年人的绣花鞋多为蓝、绿色。小孩则有“绣花肚兜”载鱼尾帽、凉圈子或狗头帽,上面都有绣花,身佩“包袱子”,项挂长命锁或玉佩;男人过去多系腰带和“荷包”。 宁化客家礼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如其重孝悌、讲仁义、重

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风气。

(汀州庄缘)

汀州庄陈魁公世系简表

(满系84—89世)

《汀州庄陈氏源流谱》编委会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