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知识 一、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可引起动脉的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多见于 老年人 。大、中、小动脉均可受累。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分3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中层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二、动脉硬化分类:

1、小动脉硬化: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血管变硬,管腔狭窄。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脏器缺血,并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损害,其中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多与高血压有关。肾脏细小动脉硬化、狭窄可使一些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即肾硬化。病程后期,肾小球可大部消失,而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肾脏体积缩小最终可发生尿毒症。脑的细小动脉硬化常与脑的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并存,病变轻者表现头昏、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发生脑血栓、脑出血及脑软化。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肥厚,病变继续进展,可致左室扩张,最终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对细小动脉硬化程度的估计,除根据脏器受损的情况推测外,最有价值而简便的是眼底检查,眼底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反映其他脏器细小动脉的变化,尤其是颅内病变。

2、动脉中层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病因至今未明。病变起自中年,随年龄增长病变日益加重。单纯的动脉中层硬化不引起管腔明显狭窄或破裂,因此不引起症状。临床上本病无重要意义。

3、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基本损害是动脉内膜局部呈斑块状增厚,故又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或简称斑块,主要影响大、中动脉,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以至完全堵塞,使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以至机体死亡。是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三、人体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域:心脏动脉硬化、脑组织动脉硬化、颈部动脉硬化。

四、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塞、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头晕目眩,甚至脑萎缩,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造成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要预防脑梗塞,就必须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四: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

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 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 还能对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可检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 使患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 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及时确诊, 可作为临床选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有力依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