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历史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发展历史

在世界上,以数为内容的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就有解几何难题的比赛;我国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的赛马,实是一种对策论思想的比赛;16世纪在意大利有过关于口吃者塔塔利亚求解三次方程的激烈竞争;17世纪,不少数学家喜欢提出一些问题向其他数学家挑战,法国的费尔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提出的费尔马大定理(在整数n≥3时,方程Xn+Yn=Zn 没有正整数解;……)向人类的智慧挑战了300年; 18世纪,法国曾经进行过独立的数学比赛;19世纪,法国科学院以悬赏的方法征求对数学难题的解答,常常获得一些重要的数学发现。数学王子高斯就是比赛的优胜者。

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索能力,……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从上世纪末起,匈牙利就持续开展每年一度的数学竞赛活动.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在《怎样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的演讲中提请人们注意:"数学竞赛大约是百年前在匈牙利开始的;匈牙利产生了同它的人口不成比例的许多大数学家(引自《数学进展》20卷2期).到了本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组织了有更多中学生参加的范围广泛的数学竞赛活动.1934年和1935年由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主办的中学生数学竞赛,率先采用了"数学奥林匹克"的称呼.智力竞赛与体育竞赛相类比,同样强调执著追求的参与精神,这一点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到了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被称为"奥林匹克"的数学竞赛活动.在前苏联,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大师参与指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现代概率理论的奠基人柯尔莫戈洛夫就是长期指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专家之一。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在较多国家持续、广泛地开展之后,罗马尼亚数学教授罗曼倡议举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1959年的第一届开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行一届(仅1980年因承办国蒙古缺经费中断过一次).最初几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只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代表队参加,从1967年开始有英、法、意大利和瑞典等西欧国家代表队加入.到1974年以后,美国也积极投入这项活动.美国总统曾接见并鼓励取得好成绩的美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美国最著名的军事院校(如四点军校)多年来一直为数学奥林匹克美国代表队提供集训场所.1986年,我国首次正式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现已参加了12届.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有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众多国家代表队的加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发展成规模很大的活动.日本在数学教育中强调严格的基本训练,受到近乎苛刻的升学考试制度的制约,较难开展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但从1990年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日本也积极参与这一世界范围的活动.到了1997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已发展成有82支代表队460名参赛选手的规模宏大的活动.由于申办者踊跃,每年一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已安排到了2006年,足见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这项活动的重视和支持.面对更广泛的参赛队和参赛选手,数学奥林匹克的竞赛风格也倾向于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提倡能吸引更广泛参赛者兴趣的数学探索题,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开始于1956年,由华罗庚、苏步青、江泽涵等老一辈数学家提倡和指导,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第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当年还举办了面向广大中学生的数学知识讲座,由许多知名数学家担任主讲人.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竞赛活动一再中断.直到1978年以后才得以持续开展.从1980年起,全国范围的高中数学竞赛正式定名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在全国联赛持续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着眼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85年由中国数学会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数学系协商,决定联合举办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从1986年开始,每年1月都举办一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冬令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数学竞赛.实践证明,冬令营的举办对于选拔我国优秀中学生选手参加国际数学奥

林匹克竞赛,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里,通过"全国联赛‘冬令营’集训队选拔"三次重要的数学竞赛,成功地挑选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优秀中学生代表队,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代表队经过短期(约3周)的训练和休整后,踏上征途,前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自从1985年派观察员和2名队员、1986年正式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中国队已累计获得48块金牌、19块银牌和5块铜牌.中国队在正式参加的第1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总分排名第一有6次,总分排名第二有3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1990年由我国主办的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曾为古代的数学文化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数学对近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飞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近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的开辟者牛顿曾将他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文章中一再谈到数学对他的成长和对他毕生成就的根本影响(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

到了本世纪中叶以后,数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出现了新的特色.首先,数学探索成果与技术实现之间的时间差大大缩短了.其次,数学已从少数杰出人物的理论研究和对根本自然规律的探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数学已经广泛地融入高科技领域,成为众多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探索性技术.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伴随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大潮,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必须具有探索性数学素质才能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这样的工作者需要发挥几何想像力,需要处理数字信息的离散数学技巧.这些恰恰都是数学奥林匹克活动中的热点。

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世界知名学者格雷厄姆(R.L.Graham)、克努特(D.E.Knuth)和帕塔希尼克(O.Patastmik)曾写过一本书:《具体数字--计算机科学基础》,该书介绍了他们在过去30年间研究计算机科学时常用的一些技巧.翻翻这本书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许多最重要的基本技巧(涉及数论,代数和组合数学各方面),都曾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在数学奥林匹克活动中出现过。

数学的理性思维曾经对科学的宇宙观的建立起过关键作用.数学的探索能力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7年我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化学试卷中有一道很精彩的题目.该题首先介绍: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仅隔一年就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大概是第一次.这道高考化学题引导学生去理解C60的分子模型,指出:这是一个由五边形和六边形组成的多面体,每个顶点只与邻近三个顶点相联.该题引述了数学中著名的欧拉公式,随后指出:据上所述,可推知C60分子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为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化学方面,该题替学生作了数学推证.这一推证过程所采用的是在数学竞赛活动中频频出现的一些基本技巧,对C60分子的研究是通过数学模型认知自然的一个精彩范例.记得1992年陈省身教授曾有祝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的讲话(该讲话的录音记录《二十一世纪的数学》刊载于《数学进展》21卷4期).在那次讲话中,陈省身指出:数学的探索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起着关键作用,多面体与分子结构的研究有关,生物学中的病毒也有多面体的形状.4年后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雄辩地证实了陈先生的见解。

不仅尖端科学研究需要数学,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也越来越倚重于数学技术.1994年4月9日,第一架号称"百分之百数字化设计"的波音777型飞机问世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以前开发新机型,需要对材料、零部件和结构进行多次实物试验,还要对样机作空气动力学试验.这些试验耗费大量原材料和能源且旷日持久,如有不妥,必须重新开始一轮试

验.而现在,所有这些试验都可通过精巧设定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了,方案的改进也只需通过数学的探索和对计算机的指令去实现,方案的优化选择也可借助数学技术来完成.下一世纪所有重要的开发研究都需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探索、试验和优化选择.提高人才的数学素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开展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吸引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索能力,提高人才的数学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达到此目的,应该进一步强调参与精神,尽量做好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科技发展史的每一页都是由那些勇敢、勤奋、执著追求的创造者写成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更强数学探索能力的创造者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