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纲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名词解释):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必须关注与教育教学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以便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事实):苏格拉底(产婆术);赫尔巴特(意识阈、统觉团、五段教学法);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发表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标志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初创时期(1903年到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学习的实质(判断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

4、学习的分类:(举例分析,括号内的信息帮助理解和举例) 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是什么”:主要运用记忆学习包括物体的名称、名词、历史事实和各种叙述在内的知识,结果往往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智慧技能(学习“做什么”:学习者掌握以符号形式出现的智慧技能后就能熟练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阅读、写作及运用数字是低年级儿童习得的基本智慧技能。加涅讲智慧技能分成了5个层级: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的学习、技能和思维的技能。如运用逆推法证明几何问题,用不同的视角研读同一篇文章等。);动作技能(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如穿针、溜冰、游泳、作图、绘画等);态度(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

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掌握的新知识能够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联系。如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再学习高中物理知识。)

5、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启发我们: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

6、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试误说: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学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强化原理:正强化、负强化;强化应注意的问题: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有限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的方向促进或引导。)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的过程:注意过程(形成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观察者的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进行表征);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换适当行为,包括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的行为而搜刺激,包括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外部强化。强化能提供信息和诱因、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7、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派的顿悟说:(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而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a,含义: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b,类型: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主要是指词汇的学习。)、概念学习(概念形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命题学习。

4)、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先行组织者”。

5)、构建主要学习观的共同点: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学校应确保每个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这些复杂问题应包含在学生将其所运用到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以及多种情境之中。);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合作,共同构建意义。);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例子、比喻、类比来解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多种表征形式);理解知识建构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到自己的反省认知过程,而且要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建构知识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教学事业的中学地位)。

8、陈诉性只是和程序性知识区别与联系(简答或论述)

区别:(1) 从测量学的观点来区分,前者可以通过陈诉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2)从心理表征和贮存来区分。前者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或者是在表征形式上,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现观念间的联系。后者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或者是在表征的形式上,以产生式的形式,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的条件——行动组装起来。(3)从它们的期货和提取来区分。陈诉性质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思的搜寻过程,获得之后,要进行调整或修给的话,比较容易,程序性只是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获得之后,要对它进行修改,具有很大的难度。(4)从它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结果来区分。陈述性知识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用语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走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5)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区分。前者习得速度快,以往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联系:陈述性只是与程序性知识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只是的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9 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简答题)

陈述性知识学习就是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过的意义和表现,从而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2)陈素性知识的巩固(3)陈素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10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简答题)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2)对相关旧命题主动的,有效的提取。(3)和你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5)必要的复习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11技能的含义(名词解释)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程序性知识包括(填空,选择)智慧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13 智慧技能包括(名解):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具体概念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如上下等。而定义则是概念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如物理学中概念。

14、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名词解释)

1)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2)概念的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解释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15、解决问题的含义(名解)解决问题是指解决者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16、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简答 论述 名解)A、课题因素(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表征、问题的具体性)B、个人因素(功能固着、心理定势、知识储备、智力水平、认知特性、个性倾向和性格气质特征)

17、动作技能的定义和分类。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分为A、操作节能(按动作精细与肌肉运动强度:细微操作技能与粗放操作技能;根据动作连贯与否:连续性操作技能和非连续性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徒手操作技能与器械操作技能)B、心智技能

18、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简答)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操作过程。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和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总之,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从领会操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到建立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达到整套动作序列自动化的过程。

19、态度和品德的含义,构成成分。(名解)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里及行为倾向。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是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和倾向。

20、品德与态度的区别联系。?区别: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于发展出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应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应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21、品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2、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23、态度和品德改变过程,影响条件。改变过程:1)顺从:为了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而在表面上与他一致。2)认同:从内心里赞同他人的意见而改变态度。3)内化:吸收他人的观点而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影响条件:1)内部条件(认知失调、认知不平衡、智力水平、教育水平、道德认知水平)2)外部条件(强化与惩罚、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同伴集体

的影响。

24、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的方法或者改变的措施(论述,案例分析) 1)有效的说服(提供单面与双面证据、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2)利用群体规定。3)角色扮演。

4)价值辨析(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的一些价值选择途径,是潜在的个人价值观念发挥作用以形成积极的态度。步骤:选择,赞赏和行动。选择阶段: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有这种想法?你考虑过什么?它有什么后果?--辨析价值。赞赏阶段: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你愿意与人分享吗?行动阶段:你现在实施了吗?你在为它做什么?5)J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都是利用行为结果来形成和改变态度。

25、学习的迁移与分类。学习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经验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类型(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同化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知识的迁移技能的迁移与态度的迁移、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26、迁移的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27、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简答,论述)1)把学习迁移作为评估教与学的主要手段。2)以学习迁移为目标设计教学。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理性概括。5)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6)通过反馈和归因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7)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新旧经验结合。

28、学习动机的含义。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分类: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29、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里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基本观点: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2)五种基本需要按照一定顺序逐级上升。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需要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要占主导地位。启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30、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论述、案例分析)

案例:李小辉怎么了?他不爱学习,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用红笔在他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无法争。说起从前,他有过辉煌的成绩......初中过后第一次摸底考试只考了第21名,从此他丧失了信心。连最擅长的科目也不听,作业也马虎---因为他再也不是第一了。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有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力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造成李小辉这样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因素外,学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在他喜欢和擅长的科目上面。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