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浅议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交易的日益国际化,外汇市场无论在规模范围、基础条件和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外汇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合理安排外汇,完善并发展外汇市场已经成为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工程,本文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多角度的分析了我国外汇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外汇市场尚存的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并对如何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和发展我国外汇市场的问题做出了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产品多样化

外汇市场是联结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纽带,是调节外汇供求关系以及形成市场汇率的重要场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有效搭配和汇率风险管理的微观基础,无论是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外汇市场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历程

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一切外汇收支都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也就不存在外汇市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建立和发展外汇市场也就成了适应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满足了当时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需要,对整个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后来经过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扩大,但外汇市场供求矛盾仍很突出,同时,由于社会总需求膨胀,国内物价上涨较大,出口换汇成本增加,此时,限制过于严格的外汇调剂市场很难反映实际供求,这就造成了1985年调剂市场有行无市,非法高价买卖外汇的场外交易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银行在上海尝试放宽对外汇调剂价格的限制,深圳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双方不再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外汇调剂中心进行,在调剂中心里同样放宽了对调剂价格的限制,外汇调剂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总结两市外汇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外汇调剂办法进行了调整,包括允许外商投资企业调剂外汇以及放宽外汇调剂价格等,经调整后,外汇

调剂市场趋于活跃,成交量也大幅上升。

1988 年至1993 年, 我国外汇调剂市场得到迅速发展。1988 年9 月, 上海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 深圳、南京等地纷纷效仿。这是外汇调剂市场的重大发展。与原来的外汇调剂市场相比, 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实行会员制, 采用公开竞价成交的交易方式和资金的集中清算, 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 运用了更多的市场机制, 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 完善了信息传导机制。到1993 年, 全国已有18 个城市开办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外汇从内部调剂走向公开交易。

从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历程看, 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与当时的外汇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然而它毕竟只是个调剂市场, 是我国计划分配外汇资源的一种补充形式,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应该以外汇银行为主体, 包括客户市场、银行同业市场并且以银行同业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开放式市场。

20 世纪90 年代初, 我国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显得相对滞后, 日益成为阻碍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为此, 1993 年底, 国务院发出了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决定从1994 年1 月1 日起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原有外汇调剂市场的基础上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 取消外汇留成, 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 实现汇率并轨,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这一决定, 于1994 年4 月4 日,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联网运行, 这标志着全国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诞生。这一市场的形成相对于外汇调剂市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 与规范成熟的外汇市场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

二、我国现行外汇市场的缺陷及其成因

(一)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亟须增加

我国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业务的经

验较少,信用评级较低,难以通过国际外汇市场进行买卖,只能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构建的平台进行交易以轧平头寸。然而,由于机构及历史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约90%的外汇交易量,另一方面央行则是最大的买入方,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过于集中,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参与程度并不高。基于中国外汇市场现行的报价系统,很容易形成国内外汇市场交叉汇率与国际外汇市场汇率的差别,这就使一些能够参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的大银行具有竞争优势,而那些中小金融机构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这种不公平的地位,显然不利于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其次,与成熟的外汇市场相比,我国的外汇市场还缺少外汇经纪人,作为银行间市场交易中介的经纪人的存在,可以提高外汇市场交易效率,可以使买卖双方处于匿名状态,实现公平竞争,可以通过经纪人的频繁报价了解最新市场行情,外汇经纪人是外汇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外币买卖业务尚不成熟

经批准,2005年5月18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将正式推出外币买卖业务,在我国推出外币买卖业务,建立了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交易的直接通道,由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评级中总体信用等级不够理想、评级级别相差较大,特别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在国际机构没有参加国际信用评级,难以获得境外银行的授信额度,因此,进一步完善外币买卖业务,可为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种新的投资、避险工具;此外,外币买卖业务首期推出8种“货币对”即期交易,包括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然而,外币买卖业务推出时间尚不到7年,所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例如在风险控制方面尚不完善,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因此,对于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的外币买卖业务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

(三)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缓慢

2005年之前,人民币一直采用盯住美元政策,直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价格;也是直到2007年,企

业的强制结售汇才调整为意愿结售汇,原先的藏汇于国调整为藏汇于民,然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令美元信任危机大幅上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开了历史空间,危机之后出现的美元大幅无序波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以及美元大量投放所诱发的未来大幅贬值预期,令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可能考虑进行储备资产多元化,加上我国所保留的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疑鼓励了更多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造成人民币流动性总体较差,人民币作为一种后起货币,在其他货币以成为区域货币或全球货币下,要是自己最终跻身于国际货币行列,当然要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四)集中清算模式和外汇市场监管亟待改进

目前,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处于核心地位,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在外汇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当市场扩张时,集中交易的问题就会很明显。当交易中心不能满足逐渐增长的交易主体需求时,它就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和资源,从而增加外汇交易成本。中国外汇市场对本币和外币采用集中清算的模式,这就由外汇交易中心承担了清算风险。由于外汇交易中心从属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最终承担了清算风险。这就导致外汇市场主体降低防范风险的意识,增加高风险的交易,从而严重影响外汇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其次,国际经验表明,在货币可兑换进程中,资本流动冲击是最大的风险。如果宏观经济状况恶化,市场对货币失去信心,很可能引发货币危机。而且,外汇投机不仅局限于外汇市场上的抛售炒作,还可能利用不同市场间的联动,同时在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进行交叉性的投机行为,从而使得危害性更大。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健全必须与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相协调,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

基于以上对我国外汇市场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其尚存的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应加快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的建议

(一)培育多层次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

1.逐步降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增强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 当前,中央银行的大规模入市干预,不利于外汇市场效率的提高,也降低了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间接调控的灵活性。借鉴国际经验,中央银行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应当是间接地通过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进行的,持续的大规模直接干预的成本实际上趋于上升。因此,中央银行逐步减少持续的直接干预,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让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中央银行入市干预,应当是在全面掌握市场交易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交易行为来进行更有效率。交易主体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对于活跃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外汇指定银行,另一类是中央银行,企业几乎被排除在外,所谓的外汇经纪人则根本不存在,从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出发,应该多层次的拓宽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首先是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能对市场有更灵敏的反应;其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随着中国涉外经济的扩大发展,参与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机构规模逐步扩大,在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开展外汇业务也在扩大,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成为外汇市场的第二大层次的参与力量;最后是外汇供需旺盛的工商企业:企业是外汇零售市场上的主体,其通过对外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对外汇的供需最为旺盛,促进其自主地决定外汇供需,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2.大力培育外汇经纪人

外汇经纪人是指介绍客户进行外汇交易的中介人,其本身并不买卖外汇,作用是连接外汇买卖双方,使外汇交易便利化,其有助于发展和扶持非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使市场参与者多元化。由于经纪人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信息集约化的优势和先进软硬件设施,他们在为投资者作代理业务

的同时,并不需要承担较高风险,这正好可以弥补非金融机构的不足。国外经验证明,外汇经纪人制度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并且外汇市场越发达,外汇经纪人制度就越成熟,起的作用就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汇交易额将会大大增加,尤其是随着新汇制而来的金融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交易品种和交易量将会实现巨大的突破,这要求我国有一个高效率的外汇市场,尤其是对推进做市商制度和无形市场的发展,适时引入经纪人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二)丰富交易品种,增强外汇市场避险能力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避险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市场必须相应推出新的交易品种及工具,此外,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各类经济主体自然会产生通过外汇市场满足其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的需求,外汇市场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资本市场开放也增加了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内在动力,涉汇主体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这必将产生对远期、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需要,从而在供需两方面促进外汇衍生市场的发展,但丰富传统外汇交易品种同时,还应考虑增加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衍生品,特别是需考虑设计并推出人民币的衍生交易产品,为外资投资者和持有者提供避险工具。

(三)建立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过分集中管理,会使风险太集中,降低经济效益,妨碍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机构应适当控制外汇规模,确定一个最优值,同时允许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外汇资产与风险,提高银行的做市能力,只有商业银行具备了经验,才能自强,提升竞争力。

(四)加快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

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走出去,其他国家和地区储备人民币资产会不断增加,除了满足经常账户和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交易外,多余的人民币资产必须寻求投资场所,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资产开放,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此外,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还应做到: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于非居民的参与;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未来应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经过贸易联系的增加,必将大大推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

(五)完善外汇市场自身运行机制与监管

外汇市场自身运行机制的改善将会提高其运行效率,如改变交易模式的单一化,建立分散的交易体系和独立的清算机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抽样调查,98%采用交易商制度的市场都采用分散模式,集中模式只占2%(IMF,2001)。清算公司是按市场经济原则独立运作的商业实体,不再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其好处是,既可以避免监管部门直接承担清算风险,又可以促使交易商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

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首先应是对所有层次的交易主体一样看待,这样既可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可防止国有独资的交易主体因国家的扶持和隐性担保而进行高风险活动,危及金融安全;其次应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使得监管职能分散,进而影响外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各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协调机制;然后是人民银行对外汇交易主体仍应进行密切监控。尽管人民银行不再具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但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

(六)大力培育外汇交易人才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外汇交易归根到底也是要由人来进行,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善,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加,交易方式的更加多样化,这就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外汇交易人才,而且对这些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不仅要有丰富的外汇交易知识和经验,而且要有灵敏的思维和观察力,能够准确把握行情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不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实力

[DB/OL],国研网,2012年2月15日

[2]于研.国际金融[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丹丹.外汇局阐述“十二五”思路:纵深拓展外汇市场 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N].上海证券报,2011-1-29

[4]杨荣、陈杰.汇率改革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J].银行家,2008(11)

[5]胡俞越、孙昉.完善我国外汇市场是当务之急[N].上海证券报,2006-9-11

[6]王应贵、甘当善.外汇市场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