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饮食文化论文

天津的饮食文化

天津的饮食文化驰名中外,说实在的,不少到天津旅游的人都是奔着吃去的。天津的美食餐饮在全国都是独具特色的,不但吃出了名气,还吃出了水平。走在天津,各种风味食廊和许多遍布街区闹市的各式餐厅,饭庄,快餐店不时有阵阵“撩人食欲”的香气扑鼻而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更想好好的在此介绍一下家乡的饮食文化! 天津人的饮食习俗的形成不仅同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也受着历史传承、居民变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历史上的天津,因为河多、湾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宽阔,距海又近,故水产极为丰富,品种也多。河鱼、海鱼、虾、蟹、蚌类,应有尽有。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就是由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成的。天津人有两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而天津的饮食文化也从那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民族的烹饪,茶,酒这三大饮食文化,更饱含着多年来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据说,乾隆下江南几次路过天津,“搓”过几顿赞不绝口,竟将黄马褂和五品顶戴花瓴赐给厨师。下面我就从天津的小吃,菜系,茶食慢慢道来吧!

(一)小吃:天津小吃中最出名的当然是闻名全国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1先说一下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闻名遐迩、享誉世界的“狗不理”是天津饮食文化的典范之作。

历经一百四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几代大师的不断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百包百味,特色超群。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消费者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另外,狗不理包子的肉是肥瘦均衡,吃第一口的时候,感觉非常有食欲,里面也有汤汁,一个肉丸非常紧

凑,但是肉丸却不粘包子皮。狗不理的包子还有别于上海灌汤包和广州小笼包,论整体的话,我们天津的狗不理更加全面化,口感更加细腻滋润。

2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天津的十八街麻花,官方有关十八街麻花的记载是: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

制作一条地道的桂发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劈条、对条、成型和炸制。整条麻花由十根细条组成,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拧成三个花,成为“什锦夹馅”的格局。成品用纯净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剂,复合香气回味悠长,食之满口余香。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1996年被中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曾荣获国家部优金鼎奖、亚太地区博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天津市名牌产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标,是中国麻花食品龙头品牌

3耳朵眼炸糕生产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

炸糕谋生,创制于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制做细,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在炸糕同行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赢得“炸糕刘”的绰号。由于刘万春开的“刘记炸糕铺”位于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耳朵眼胡同”旁,广大食客传诵:“耳朵眼那儿的炸糕真好”。传久了,便谐称刘记炸糕为“耳朵眼炸糕”。美誉不胫而走,生意持续兴隆。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传统的耳朵眼炸糕采用北运河沿岸杨村、河西务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经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当作面皮;再用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制成豆馅,加优质的红糖在锅内熬汁炒成豆沙馅,凉后作馅心,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这样炸出的炸糕,色泽金黄爆

耳朵眼在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品牌战略的实施,使耳朵眼初步实现了品牌系列化。“耳朵眼”商标连续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有关部门亦认定“耳朵眼”为《天津市市场畅销品牌》、《国内市场受欢迎的天津产品》。

当然天津丰富的小吃文化远不止这些。比较有天津特色的还有煎饼果子、锅巴菜、糖炒栗子、云吞以及茶汤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菜系:津门菜系从天津同学里得知比较出名的有三类菜:四大扒、八大碗、冬令四珍。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

1四大扒不是可单独成席的菜肴,而是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衬托作用的配菜。

“四扒”多为熟料,码放整齐,兑好卤汁,放入勺内小火靠透入味至酥烂,挂芡,用津菜独特技法“大翻勺”将菜品翻过来,仍保持不散不乱,整齐美观之状。“四扒”只是代言词,可做成八扒、十六扒„„包括:扒整鸡、扒肉条、扒肘子、扒海参、扒鱼块、扒面筋、扒鸭子、扒羊肉条、扒牛肉条、扒全菜、扒鱼翅、扒蟹黄白菜等等,举不胜举,选其四种即可组成“四扒”。民间“四扒”多以鸡、鸭、鱼、肉为主。

2八大碗”是“津菜”中有代表性的八种菜品为一组,分别不同组式,任顾客随意挑选。其特点是经济实惠,物美价廉,选配合理,食用方便,大众喜爱。其菜品较平时汁多芡大,均用大碗盛,八大碗酒席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每桌坐上八个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凉碟酒肴,是六个或十二个干、鲜冷荤。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细之分。

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独面筋、川肉丝、川大丸子、烧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3天津由于地处海边,在饮食方面以海鲜为主,有句俗语是

“吃鱼吃虾,天津为家”,因此津菜的杰出之作大多是以鱼、虾、蟹为原料的,如著名的“冬令四珍冬令四珍是指铁雀、银鱼、紫蟹、韭黄。

铁雀是麻雀的一种,冬季捕食后用油烹,是下酒佳肴。银鱼是一种北方美味,最常见的吃法是用银鱼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

“津菜”为适应八方食客的需要,十分注重保护原料应有质地和口味,讲究软、嫩、烂、脆、酥,素有软而不绵,嫩而不生,烂而不塌,脆而不艮,酥而不散之称,每品佳肴都富有清香浓郁、不失本味之特点。

(三)茶:天津建城在海河岸边,天津人世代喝着海河的水。绵软甘甜的海河水培育了天津的茶文化,孕育了天津喝茶人。喝茶也成为了旧时天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城11年(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南方茶叶经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津城。质优价廉的茶叶给天津带来了空前繁荣的饮茶局面,上及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爱茶、饮茶,形成了“累日不食犹可,不得一日无茶”的饮茶风尚。一时间津城大街小巷的茶摊、茶馆应运而生。

现在更多的嗜茶人,除了时而光顾茶艺馆,还购置了精美茶具,闲时就在家中与家人品饮,或与二三知己雅聚,其间主人的敬茶,作为一种礼节,使主客感情交融,把生活中的浮躁、工作中的牢骚消弭

于茶中。天津人喝茶早已不再只钟情于茉莉花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也成了不少人的新宠。新的茶馆、茶楼深知好茶需好水的道理,有的汲茶园附近寺庙里的泉水,有的用盘山泉水烹茶,他们在提升对茶的品鉴水平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茶的精神内涵,以及更多的茶以外的情致。

得天地造化的海河水,放进几片茶叶便一下增加了那么多的内容,平添了那么多的情趣,从中得到了那么多的享受,这是海河儿女的福气。有600年历史的天津城,它的茶文化积淀正在注入鲜明的新时代色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