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亲情\传家风\传精神晒晒我家的传家宝

  “授人玫瑰,心存温暖”母亲的这句话让我终生受益

  

  我家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我母亲的一句话。母亲用她平凡的一生告诉我――授人玫瑰,心存温暖。

  母亲的一生快乐得如同一团火焰。老人家喜欢耀眼的红色、美声唱法、黄油面包和优雅的旗袍。而最重要的是,她享受与人分享的幸福感,她永远在传递她的热情和快乐。解放初期,她在自己家里开扫盲班,后来,每年捐款捐物,都是她捐得最多。

  2004年,始终精力充沛的八十五岁高龄的母亲安然离开人世,她一生中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当时,我痛惜母亲的做法,但是当我们兄妹三人带着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去祭拜母亲的时候,看到“上海红十字会”为捐献者们精心准备的那片四季鲜花盛开的大花园;那尊简朴的、却令人肃穆的水晶墓碑时,我心存温暖。

  我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回首我自己的人生,事实上,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学着母亲,演绎着我自己的生活。

  

  插队时,我曾命悬一线

  

  我1966年高中毕业后,和弟弟一起去了淮北农村。那时候,我们从上海带走了一个简易药箱,里面仅存着几种屈指可数的常用药。这些药本来是留给我和弟弟的救命药,但我们发现当地的医疗条件太差,我和弟弟商量后,决定把带去的药全部拿出来和老乡们合用:一般的发烧,我们的退热片可以退热;红药水可以让老乡的伤口不发炎。

  我从没想到这些小小的帮助,却能够救我一命。住我下乡的第一年,我突发高烧,上吐下泻,哭得两眼红肿的弟弟守在床头给我不停地用冷毛巾敷,因为药箱早已空了。弟弟跌跌撞撞、满头大汗地请来赤脚医生,很快,村里知道了这事儿,每一个我们帮过的、没帮过的老乡都来看我,拿出他们家里过年都舍不得吃的白面。

  大雨滂沱,弟弟吃力地用架车拉着我去公社卫生院,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黑压压一片送到村口。老乡把人红祆盖在我挺直的身躯上,身边插根随风摇曳的柳条。后来才听说那是辟邪川的,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他们很像是为某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出殡似的。

  大病初愈后,我吃力地睁开眼睛。屋里站满了大娘、大婶。她们扯着衣襟擦着泪水,嘟囔着:“这姐弟俩来的时候是两个,回去时候是一个,俺们咋交待啊。”引得弟弟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我们生产队长的老婆――胖儿他娘还精心为我熬了一碗粥。我一口一口地把粥吃完,才赫然发现在碗底卧着两个大大的鸡蛋,我和着滚滚的泪水吞下,不知是什么滋味。而我清楚地知道,鸡蛋可以换盐、换煤油、换布,是钱,是老乡的命根。

  

  婆婆临终前,我吻了她的脸颊

  

  离开农村,工作之后,我遇到了我的先生,也有了一个慈眉善目的婆婆。一生不易、年轻丧夫独自拉扯大五个孩子的婆婆尤其节俭。多年来,我给她买的玫瑰红的羊毛开衫一直没见她穿。她走后,在她枕边我看到了那个尚未开封的精致的盒子。小姑说她经常抚摸着它,想在最隆重的时刻穿它,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带她外出吃饭、旅行,老人都一一婉拒。所以我和婆婆之间虽然彼此尊重,但又无形中保有距离。

  八十九岁高龄的婆婆晚年不幸罹患胃癌,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仅靠输液度日。我们一家常去探望老人,但常常也就止步床前。一日,听先生说从不轻易表述情感的婆婆轻轻对他说:“你抱抱我好吧。”先生对我说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我当时就有不祥的预感。

  那个时候,正值我带的初三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的日子。7月盛夏,等我把学生们送进中考考场,雨中的我就一溜儿小跑,冲去市八医院看婆婆。白床单下的她骨瘦如柴,浑身插满了管子。我搂着她,双手抱着她的头――如霜的一头白发,我仿佛抱着自己的母亲,忍不住,轻轻亲了她的脸颊。昏迷中的她居然清醒了,她眼角的泪珠慢慢滚下来,掉在枕边。

  我走时,她从被子里伸出枯瘦温热的手,握住我的手不放,她的面容渐渐舒展。十余年来,我和婆婆之间温冷的距离,在那一瞬间消融了。她婉拒了我之前金钱能买到的孝心,而独独接受了这个吻。我至今以为,给婆婆的最后的吻,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

  如今,我还在学习母亲赠予他人“玫瑰”,或大或小,无时无刻不心存温暖。我依然记得,在母亲的最后时刻,她的眼神依然是孩子般的纯真与快乐。这是在一般老人眼中没有的幸福、坚定和力量。同时,我也把这最重要的道理教给我的女儿、学生们,这是比金银财宝更有意义的传家宝,是一种精神和信念:那就是与人为善。朋友们,当我们收到“玫瑰”时,也请奉上我们的“玫瑰”。

  

  “传家宝”传与人为善的信念

  

  “授人玫瑰,心存温暖”这句话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为人处世,确实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而把这一理念传递给后代,会让他们一辈子受益。

  

  三代人的献血证

  

  因为祖上既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所以老爸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古董、字画等宝贝,只有一枚没有姓名和时间记载的“光荣献血纪念”书签,可以称为传家宝了!那是我父亲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献血证明。

  书签长12,5厘米,宽4厘米,大红套色。正面上部是毛主席头像;中部是毛主席的手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下部是“光荣献血纪念”和署名“上海市立医学化验所”的地址、电话。父亲告诉我,他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非常光荣。在“志愿”献血后,他得到了在那时看来很可观的十几元营养费,喝了一杯牛奶,分到两个蛋糕,其中一个还带给了我吃。

  因为有了父亲第一次献血的从容和那份留给我的献血证,所以我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献血。1989年7月1日我获得了自己的“献血证”,共4页。封面是湖蓝色的,上面印有烫金的“公民义务献血证”七个大字和嵌有大红血滴的市花白玉兰。1998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了《献血法》,2003年2月28日我53岁时再一次献血。

  在父辈的感召下,2004年11月12日,我儿子也加入了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他还说,他肯定要把这份献血证传给他儿子!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普通公民,我们一家三代男子汉都能参加到献血者的队伍中,为社会和自己家庭的未来尽点力所能及的、法律规定的义务,特别是经历并见证了国家“志愿献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三个献血阶段。这些献血证虽然只是薄薄的几片纸,但对我家来说,难道不是值得珍藏的传家宝吗?

  

  “传家宝”传责任和义务

  

  把参加义务献血作为家风传下去,不但尽了公民的义务,也对自己的家庭有益,更培养了子女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呢大衣的见证

  侯宝良

  

  我家有一件拷花呢大衣,压在箱底将近六十一年了。上海刚解放那年的七月底,妈妈正好生我姐姐,当时正赶上享受56天产假的福利待遇,产假结束恰好是国庆节后上班,母亲就

领到了产假工资。想想新、旧社会两重天,母亲兴高采烈地用这份工资买了块拷花呢料子,对我外公说:“阿爸,解放了,伲工人也苦出头了,生孩子还有工资拿,我买块呢料,想给你做件大衣。你也辛苦大半辈子了,做件像样的衣裳穿穿吧。”外公横竖不要:“日子刚刚好过,添了小孩后花费会更多,留着自己慢慢用。”我母亲想,解放了,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执意要帮外公做这件大衣。

  不出半个月,簇新的呢大衣做好了,外公试穿后,旁人赞不绝口,老人家自然也乐,只是无奈地说:“我又不是坐写字间的,浪费啊。”最后一句话讲得实在,我从没见外公穿过这件大衣。外公一生从事体力劳动,即使过年多休息几天,他怕穿了弄脏不好洗,说啥也不肯穿,只是讲,等以后退休了再穿。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家里也搞自我革命。外公把一顶新的毡礼帽剪了做鞋垫,翻到这件呢大衣时,外公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自言自语说:“留下做个纪念也好。”又对我说:“这件大衣虽然我不一定穿得着,但至少是新社会给我的,我看看也高兴啊,以后你们看见它一定也会有感慨的。”

  外公去世也30多年了,这件大衣成了文物。母亲也84岁了,神清气爽安享晚年。不久前,我们在帮母亲整理房间时,又一次翻到它,母亲像一位家史解说员,重温了这段难忘的故事,嘱咐我们要把它当作传家宝一样,传给子孙后代,无论社会观念发生多大变化,我们要永远懂得对祖国、对长辈感恩。

  

  “传家宝”传感恩之情

  

  一件放了61年的呢大衣表达了父女两代人对新生活的感恩。懂得感恩,人才能知足,快乐,哪怕在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

  

  小小藤箱价无边

  韩启纲

  

  在我的家中,珍藏着一个父亲留给我的小藤箱。我父亲生于清朝末年,祖父无房无田,冒险在长江拉纤谋生。因家境窘迫,父亲十三岁那年,就去学铜匠手艺,购置了此物,屈指算来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当年,父亲一头挑着打铜工具,一头挑着这只小藤箱,里面装着几件打满补丁的换洗旧衣衫,为了全家人的生计,跑遍了鄂西村寨山乡。好不容易家境渐有起色,买下了三亩薄田。然而,正当父亲人到中年,我母亲却撒手人寰,父亲不得不终止打铜生涯,种田理家,承担起又当爹又当妈的角色,这只小藤箱才得以闲置在家若干年。

  直到我上中学,小藤箱传到我手中。那是一个初秋的清晨,父亲背着这只小藤箱送我踏上蓝岭溪码头的小木船。又怎能忘?乡亲们欢送我北上读大学那一天,父亲执意送我到三斗坪码头,登上东方红江轮,这次,我再也不忍心年迈的父亲替我背小藤箱了。对父亲道一声“您多保重”,已然热泪盈眶。未曾想,这竟成了我和父亲的永别!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南参加国防三线建设,从船舱扛200斤大米走跳板上岸,累得腰肌劳损住进医院,小藤箱默默地陪伴在我身边。在“科教兴国”的决策下,我调回天津从事科研工作,途中多件行李被盗,小藤箱却得以幸免。

  我到上海定居时,家人看到这个破旧的小藤箱,劝我扔掉。我断然否决,默默地捡来压纱窗边的塑料条进行修补、在箱子内壁糊上白报纸、写上我对父亲的评价和怀念。

  小藤箱伴随着我们父子两代人走南闯北,渡过了多少艰难困苦?承载了我们多少梦想和希冀!见证了父亲对我怎样的深情!我要继续把它、把我的家史和艰苦奋斗的家风传给子孙。

  

  “传家宝”传艰苦奋斗的家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不能丢掉的传家宝,无论物质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都要教育子女艰苦奋斗,克勤克俭,这样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