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

芬兰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

——“KIASMA”,两种元素的相遇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计思维的一种境界。21世纪把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语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斯蒂文霍尔

第一部分 建筑总述

• 建筑师

• 设计背景

• “Kiasma”解析

第二部分 基地分析

• 基地自然条件、基地环境

• “Kiasma”——与环境融合的建筑设计分析

第三部分 建筑形式分析

第四部分 建筑内部分析

• 整体把握

1.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简介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现象学思想与类型学方法在国际建筑舞台独树一帜。2001年,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建筑师之一,成为新一代建筑师中的领袖级人物,代表作品有芬兰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公寓楼、西雅图大学圣伊格内休斯礼拜堂等。

霍尔总结出那些为人们知觉所感知的重要建筑现象,他将其称为“现象区”,现象区由纠结的经验、透视空间、色彩、光影、夜空间、时间片断和知觉、作为现象镜的水、声音和细部组成。他把对建筑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经验与感知当作建筑设计的源泉。霍尔认为建筑与其他艺术相比更全面地将人们的原始感知引入时间、光影和透明度的流逝变化中,同时,色彩、现象、细部和质感均加入到全部的建筑经验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只有建筑能够唤醒所有的感觉,这就是建筑中感知的复杂性与可贵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霍尔的现象学创作思想越来越受到世人注目。霍尔的作品反映出了他对使用者实际生活的需要、地域特色的尊重以及一种对人类生存境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注,同时也为建筑“人性化”、“生活化”的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2.设计背景

1.芬兰政府意图于文化建设上和欧洲各国相互抗衡竞争。 功能与动线 光线分析 建筑细部 构造过程简述 发现问题

2.配合公元2000年赫尔辛基被选为欧洲文化都市相关活动里,利用美术馆兴建,以整合赫尔辛基市区中心重要结点空间与都市环境纹理脉络关系。

3.设计理念“Kiasma”分析

“Kiasma”是一个生理学上的术语,指的是神经交叉网络,特别是指那些影响视觉认知的神经系统。也有人说,Kiasma这个特别的名字,来自希腊文的Chiasma,意为“两种元素的相遇”。 在这里,霍尔有意让这个建筑从头至尾都染上了这个词语的神秘色彩。“交错”这个概念是他早前作品中相似主题的延续——即把建筑与基地“交错”,也就是把建筑的内在品质与特殊场地的环境和城市结构联系起来,也就是以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设计。

不过我认为这并不简单地是附和场所的所谓“文脉”,而是努力摆脱语言和符号的束缚。文脉主义的陈词滥调使得新建筑像变色龙一样,从每个邻居身上提取元素特征——形式对形式、色彩对色彩、线角对线角—而不顾自身内在的完整性。霍尔认为:建筑是外在知觉的“秩序”和内在知觉的“现象”的融合。秩序是场所赋子建筑本质、独特的特征,是以客观智慧为基础形成的设计概念;对于现象,唯物论者认为是事物本质的外在,唯心论者认为是人的感觉表象,而现象学者则认为,现象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显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包括直觉、回忆、判断、想象、经历等。也就是说,现象以主观直觉为基础,涉及到对生活世界的个人经验,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包含人们的经验、知觉、意识等精神范畴。

因为“Kiasma”是建筑师构思理念的集中体现,于是它也成为了这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正式名称,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

二.基地分析

1.基地自然条件

芬兰是一个纬度较高的北欧国家,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位于北极圈内。受大西洋暖流影响,芬兰的气候比相同纬度的其它国家更加温暖。芬兰的地域比较狭长,因而南北部分的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芬兰南部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夏季阳光充足,温度可以达到30度,年均降水在600mm左右,湖水温暖宜人,是游泳的理想之地,冬季日照短暂,天气寒冷。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本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虽地处北纬60°,但因受海洋影响而气候温和。

2.基地地理位置

博物馆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基地的挑战性来自于这里是不同城市格网的交汇处,临近纪念性建筑以及面向远处蒂罗湾敞开的三角形的基地形态。

3.基地环境

新博物馆的馆址位于赫尔辛基市的心脏位置,其西面是芬兰国会大厦,东面是芬兰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近百年前设计建成的赫尔辛基火车站,北面是另一位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于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芬兰大厦,南面则是市中心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街。馆址刚好处于城市中心的景观交汇处,并位于伸向远处的图卢海湾的三角地带。它是每天市民游客的最大集散地,也是当地市俗文化的中心地带。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霍尔作出了巧妙的回应:一条含蓄的文化轴将美术馆与芬兰会堂连接起来,另一自然轴使建筑与背后的景观及蒂罗湾相关联,最后两条轴线在场地当中真实地“交错”在一起。在

这些关系的限定下,整个建筑起始于南侧的一对超大平行结构,向北延伸,随后东侧体量

后部逐渐变异为郁金香球根状的金属外壳,与西侧矩形结构陡然相交于基地北端。 文化轴示意:

将芬兰会堂、当代艺术馆及美术馆含蓄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的目的。 自然轴示意:

自然轴使建筑与周围的标志性建筑轴线相平行,并将建筑本体向图卢湖延伸。

曲、直两个体量之间设置了一个由宽变窄的狭长的中庭,它是美术馆布局的核心。它的顶部是全玻璃,有效的保证了博物馆中部的采光。同时这也是建筑师“Kiasma”——交错设计在建筑本体上的反映,融合了两个体块,并构成了内部有趣的形体感和参观流线。

建筑入口的设置也与基地密切相关。可见只有南面较为宽阔,有一三角形广场并且面对繁华商业街,适合大流量人流并吸引注意力。

停车及服务入口隐藏在北面较低的场地中。

在建筑西面紧邻道路的是芬兰开国英雄曼納海骑士铜像。新的博物馆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对于南面的城市和北面的风景开放的空间形体。在西立面上,赫尔使用了抛光铝板和防结雾处理的透光玻璃,作为满纳汉雕像的背景。晚上特殊的灯光效果能够将其投影到西立面上。

西面和北面的水湾与建筑相交错,并与赫尔辛基的城市结构相呼应,城市结构是与海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两层建筑是断开的,两个水湾通过瀑布连接起来。当人们穿过那条常年开放的通道的时候,就会听到流水发出的悦耳的声响。从南面看,美术馆就像一组活泼的,闪亮的几何体的集合。同时用片墙强调了入口。东向体量的外墙由半透明玻璃和铝板组合成抽象的图案,当夜色降临时,借助室内的光线,整个墙面更具有一种魔幻般的效果。顶上的金属锌版屋面在向北转折的过程中演变成包裹整个形体的曲面。北面屋顶至地面是一片完整的铝板曲面透过一楼半高的缺口行程的出入通道,连接了缺口外的浅水池。 西立面上,赫尔使用了抛光铝板和防结雾处理的透光玻璃。这些材料组合成雕塑般的外形,在阴郁的天气里,呈现出铅灰色调,但当哪怕一丝光线出现,玻璃和金属表皮便立刻焕发出精谧的光泽。而夜晚则变成一个南北向展开的的灯具。

这座建筑弯曲交织的外部形态同样出自于对采光设计的考虑,霍尔利用自然光在北纬6 0°的独特性质,把建筑物的初始曲率建成太阳在上午1 1点到下午6点之间运行轨迹的反曲线,保证了博物馆在营业时间内都有自然光射入。室内空间与光线的交织转换使建筑能顾及不同层面的自然采光问题,由此形成的不规则空间与具有雕塑感的曲面造型相吻合,表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力。

建筑内部整体把握

作为一个艺术论坛Kiasma经常举办颇具吸引力的活动,演出,舞蹈,音乐和讲座。在底层设计了对花园开放式的咖啡厅,并对各种团体开放,允许举办非正式的活动,如文学讲座或者"圆桌式"讨论。大礼堂背面是玻璃立面,它使得路过博物馆的路人可以看到大礼堂内部。如果大礼堂中举办活动,人们就可以从外面看到,也有可能吸引人们参加到活动中去。 在开始分析时,我们发现KIASMA的内部构造十分复杂,建筑物整体被分为几大部分上下错动,建筑中有很多错层。最初我们并不理解建筑师这样做的意图。于是我们将建筑分为不同功能分区逐层建立了大体的模型,以此来帮助我们理解。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看似没有什么依据的错层其实反映了建筑师对建筑的整体构思。如果把所有绿色空间按顺序串接起来,就能看出建筑师为游客精心设计了一条沿南北盘旋,螺旋上升的参观空间。正是错层引导着游客一直沿着设计好的主线完成整个参观路线。我们大胆猜测这是否也正暗合建筑师对建筑“交错”的整体把握。

全玻璃的西立面墙体将通过两个体块中间空间的阳光反射到下面展厅里去,从而使自然光能同时进入上下层。一到顶层贯通的中庭中安置了丰富多变的坡道走廊,彼此呼应,形成了有趣的空间。通向二层的坡道,它既是一个活泼的室内造型元素,又具有实际的作用——那就是无障碍设施。

作为连接两个相交错的功能体块的重要部分,过厅设计得非常精彩。螺旋而上的楼梯逐渐放缓,给人奇妙的感受。

过厅的楼梯紧邻窗户,霍尔让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还可以欣赏到窗外其他建筑的景色,让室内空间与室外都市空间相呼应。

一层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些额外功能。游客一进入大门可以先去衣帽间存放一些个人物品,再去左边的酒吧,餐厅就餐。首层的餐厅邻近花园及门厅,它的位置使其可以适用于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如诗歌朗诵、“圆桌”式讨论等 。

流线分析:入门时,临近入口的问询处和衣帽间为人们提供了方便,有休闲需要的人流可以到餐厅休息,游览的人流直接由坡道引到二楼,去大礼堂的人可以由建筑内部进入,也可直接从旁边的侧门进入。而要去二楼办公室的人可以从紧邻入口的楼梯上楼。到二层之后整片区域有两大部分为游客开放, 有人流量较大的永久性展厅和较为次要的图书馆, 两者之间由基底高低加以区分。展览空间没有了人们常识中的门,有的是一个个的洞口,最原始的建筑语汇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空间是宁静的,但不是凝固的。它通过其不规则的外形而显得与众不同。这些弧形的,开放的视觉镜头展示出一个隐秘和惊喜地印象。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后面的空间是怎样的,那里又有什么。在一个一般的有直角空间的博物馆里人们是不会有这些印象的。”

光照分析

大多数的有多层走廊的博物馆都有这样的问题:只有最上层的走廊可以自然照明,而下层必须通过人工照明。

霍尔惯用直接用阳光在空间的直射、反射、折射的效果,来陈述他对空间模糊暧昧的捕捉。霍尔将自然光与空间以这样的方式结合,使人与自然能优良好的关系。霍尔在他的作品集前言《锚定》中,对光在空间中具有神奇性的阐述:没有光,空间将被遗忘一切。光既是阴影。他的多源头可能性,他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他的反射与折射,会交织的定义与重新定义空间。光使空间产生一种不确定性。

在设计赫尔辛基的时候,霍尔巧妙地运用两个穿插体之间的体块,使光线进入整个建筑的中央部分,另辟奚径解决了光照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霍尔的开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光照,在设计初始他就考虑好了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开窗时他将窗洞直对周围的自然美景和著名的建筑景观,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室内。

发现问题

交通流线太过复杂。

一方面,复杂的空间配以复杂的交通让人们有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但另一方面,也让进入的游客感到迷茫,换句话说,交通的导向性并不强。

通过这座博物馆史蒂芬霍尔向我们展示了建筑,艺术和文化并不是单独的元素,而是一个城市现有的整体要素和城市风景。他实现了建筑和景观的结合,也就是视觉神经交错(Kiasma)的含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