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667-08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涛10010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

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北

京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这15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林地

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转移趋势明显,两者的转移率分别达到40.78%和37.60%,主要以

林地内部、林地向草地转移、居住用地的内部和工矿废弃地还林还草等类型为主。同时,各类

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北京市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F293.2;F301.24;P208

[1~3\!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关键而迫切的课题。中国作

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土地利用态势近几年来始终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之中。同时,中国又具有复杂的自然环境背景和广阔的陆地面积,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对国家发展,还会对全球

[4]。为了恢复和重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更好地预测预环境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已经计划在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卫星遥感数

[5]据作为主信息源构建完整的反映地表演化现代过程的具有时间、空间特征的数据平台。

对土地利用动态空间格局的理解与划分,是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驱动分析乃至

[3,5~7]预测的基础。本项研究利用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绘制的两期(1985和2000

年)1110万北京市土地利用图,通过合理的矢-栅转换得到了1km栅格土地利用数据,并提取出了北京市198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在消除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的基础[8,9]上,确保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空间精度和面积精度。

1数据采集与处理

IGBP,IHDP等全球变化研究国际组织以1km网格全球数据库为背景,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动力学、机理以及全球和区域模型的研究。我们认为1km栅格成分数据是进行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预测及进行驱动分析的一种易于表现和进行有效空间数据融

[10]合的数据集成方式。

本文主要信息源是北京地区1985年和2000年成像的Landsat-TM数字影像。两期遥感影收稿日期:2002-05-23;修订日期:2002-09-07

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02-308)

作者简介:庄大方(1963-),男,湖南桃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变化

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

像均进行了几何精纠正,平均位置误差不超过50m(约两个像元)。根据野外调查的实地验证,人工解译的平均定性精度为98.7%,耕地、城镇变化解译准确率为99.0%,平均的变化图斑准确率为97.6%。

[11,12]基于遥感信息源的土地利用动态信息提取方法可以归为两种类型:(1)基于输入

数据的分类信息提取,即先进行分类,后通过类型对比得到变化信息;(2)直接基于不同获取时间地表辐射特性变化的信息提取。第一种动态信息提取方式对分类标准和精度要求较高,需要的工作量比较大而对两时期遥感信息源与时相的一致性要求相对不高。而第二种方式对遥感影像的选取、时相的选择和后期处理具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效率比较高。我们统一了分类体系,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判读标准,保证了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基于解译结果,形成了研究区比例尺为1110万土地利用图,共计6个一级类25个二级类。在此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可以勾画出土地利用的变化图斑,便于定性与集成。根据以上考虑,我们采用分类判读(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图。1)

最北纬线:长度变形=0.0246 ;角度变形=2.7873

标纬中值线:长度变形=-0.0249 ;角度变形=-2.8845

有了统一的投影参数,就给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提取及其不同因子层的空间耦合研究规定了数据融合标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2模型与方法

土地利用状况是人们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需要长期改造和利用土地的结果。依据土地利用在地域上的客观差异性,划分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等级类型,是土地资源分类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所述的分类框架,同时考虑应用遥感技术调查所能达到规定精度的可能

[4]设计了系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提取模型。性,刘纪远等

该模型假设Mij代表i类型在j区域发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属性变量,Mij的确认值为Xij,那么Xij发生的先验概率计算为

Pij=Mij

!!Xijiji=l,2,3,…,i;j=l,2,3,…,j

图斑各属性合计值为

X=!!Xijij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A的约束方程为

A=!aijXiji

式中,aij为j区域i类型(栅格)的面积换算系数,在多边形为同一属性时aij=l,否则aij=P"bij,其中bij为已知的相对变量,P为参数。

输入拉格朗日参数!i和"ij时,就可以得到解析解

(Xij=Mijexp!ibij+"ij)

此时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栅格)的总面积计算式为

Si=P!!bijXijij

则Si就是研究区发现的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面积。

基于该模型,我们利用北京市的两期土地利用图,得到了表l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3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分析

从表l可以看出,l985~2000年期间,相对而言,北京市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转移趋势格外明显,经计算可知两者的合计转移率分别达到40.78%和35.60%,转移面积分别为2l3658.42hm2和l86509.47hm2。

从用地转移方向上看,主要以林地内部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居住用地的内部转移和工矿废弃地还林还草等类型为主。林地自身的转移主要包括有林地向灌木林转移66080.04hm2,灌木林向疏林地转移l4630.83hm2,灌木林向有林地转移l7652.28hm2,疏林地向有林地转移ll532.93hm2,疏林地向灌木林转移4l056.9lhm2,其它林地向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分别转移5l0.l5hm2、3456.40hm2和2ll3.89hm2等。林地向草地的转移共计98l2.96hm2,但是转移比例不大,转移率仅为5%。

670地理研究21卷在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转移趋势中,居住用地的内部转移明显,主要包括城区扩展面积27620.74hm2,村镇建设面积54385.49hm2和工矿区扩张面积2224.78hm2,其转移率分别为99%、37%和17%。此外,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和还林还草现象也较为突出,1985~2000年期间,共有6905.1hm2废弃土地得以复垦,有3541.7hm2的工矿废弃地得以还林还草。

同时,基于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发现,北京市在过去的15年间,草地向林地转换的趋势明显,累计共有77259.28hm2的土地转化为林地,其中以中、高覆盖草地向灌木林的转移最为突出,两者的转移率占各自累计转移率的49%和56%,累计面积分别

表1

Tab.1

土地

利用类型

水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旱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林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草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水域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城乡、工矿、

居住用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

未利用

土地

转移率

转移量比重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m2)LanduseconversionmatrixofBeijingin1985~2000(Unit:hm2)水田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4.020.000.01128.470.010.05旱地1243.370.86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580.830.560.1379225.610.420.86141.180.120.00林地171.920.120.006983.970.880.02203845.450.950.6877259.280.840.26917.150.040.009979.070.050.03964.940.850.00草地29.790.020.00957.970.120.049812.960.050.3811323.640.120.440.000.000.003647.110.020.142.200.000.00水域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851.170.040.405761.700.280.600.000.000.000.000.000.00城乡、工矿、居住用地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397.610.120.0391339.800.490.970.000.000.00未利用土地0.000.00B0.000.000.000.000.000.000.004.890.000.080.000.000.0024.360.000.4228.670.030.492293.520.010.930.000.000.00

注:1)行、列分别表示1985年和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2)黑体部分表示198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到2000年相应的各种类型的面积;3)同类型的转换结果在该表中全部被赋为0.00;4)不同类型的转换如果出现负值,则以0.00代替;5)转移率是198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到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198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重;6)转移量比重反映了200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来的面积占2000年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总转移面积的比重;7)计算结果采用四舍五入法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为6646.44hm2和44479.58hm2。草地内部自身的转移面积累计达11323.64hm2,占其累计转移率的12%。其中以高覆盖草地向中覆盖草地转移和中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的转移为主,转移的累计面积达8997.20hm2和144.53hm2,两者的转移率分别为11%和1%。尽管也存在低覆盖草地向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的转移趋势,但其转移面积累计仅为240.49hm2和1037.40hm2。由此可见,北京市的草地在15年的时间里有质量下降、面积萎缩的趋势。

北京的旱地、水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转移,但转移趋势不太明显,各自的转移率分别为0.28%、1.52%、3.97%和0.22%

672地理研究21卷比重为7.26%。

城乡、工矿、居住用地的被转移率尽管也较高,但转移主要发生在内部,自身转移量比重高达97%,农村居民地被转移为城镇和被转移为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4538.49hm2和1233.47hm2,两者的被转移率分别为41%和78%左右。

4北京市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1km格网的成分分析,利用Arc/Info中的宏语言编程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北京市各类土地利用在1985到2000年间的净变化量,分层统计后,可以绘制出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空间分异图(图3a~e,见图版1~3)。图3a~e中,图例中的面积值是1km格网内土地利用变化值,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增加。图3f为北京市高程的空间分异图。

综合图3a~e各图可以发现,北京市近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

北京市的旱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变化面积总计达129874.17hm2,而且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和南部区域,西北部旱地减少的态势主要呈现出零星、离散分布的特征;耕地增加主要体现为水田的增加,近15年增加面积达579.92hm2,但其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零散态势,而且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西部。

北京林地增加的趋势非常显著,尤其是三北防护林带和西南部山区林地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林地增加总面积达40983.17hm2,但耐人寻味的是林地增加的区域同时存在着林地减少的趋势,近15年来,减少面积达23741.16hm2,这反映出北京地区需要对造林和护林工作同样重视,尤其是三北防护林区,更要强化造林后的护林工作。

北京市近15年草地的减少面积大抵是增加面积的5.18倍。面积减少的区域零星分布,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山地区,减少的面积合计达73847.64hm2。草地增加面积达14244.0hm2,主要分布在山地的规划中的退耕还草区。

尽管近几年,北京市的旱情趋势较为严重,但从1985年到2000年长时间序列上看,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还是较为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南部山区和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大库区,总计增加面积达30149.58hm2。同时北京市近15年来,水域面积净减少了14818.08hm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的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北京市近15年来,城乡、工矿、居住用地激增,总增面积达71464.69hm2,各地区城镇面积都有增加,尤其以中东部和中南部分布更为集中。城镇面积的增加同时呈现出沿北京市区和所辖各县呈环状分

[13,14]布的趋势。

5结论

借鉴IGBP-DIS研究框架的1km格网数据分析平台的设想,以栅格数据结构为基础,采用统一的投影方式,在1kmX1km空间融合格网上,分层提取各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套有效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北京市1985~2000年期间,在降水、气温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非常明显。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主要转移方向包括林地内部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居住用地的内部转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还林还草等类型。

(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净面积在1985~2000年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水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分别增加579.92、40983.17、15331.50和71467.69hm2,旱地和草地分别减少129874.17和177.89hm2。

(3)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图版1~3)。

通过研究,我们对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有了一个较为详尽和准确的把握,这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积累了经验。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变化和数据融合等基础理论,在更为先进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技术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HelmutJ.Geist&EricF.Lambin.Whatdrivestropicaldeforestation?LUCCReportSeriesNo.4.2001.

[2]TurnerBLIi,ClarkWC,KatesRW,etal.Theearthastransformedbyhumanaction.Globalandregionalchangesinthebio-

(withClarkUniversity):Cambridge,NewYork,PortChester,sphereoverthepast300year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elbourne

&Sydney,1990.

[3]DENGXiang-zheng,LIUJi-yuan,ZHUANGDa-fang,ZHANJin-yan.Internetbasedenvironmentalmonitoringinformationsystem

:163~170.anditsapplicationinYiliPrefecture.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12,2(2002)

[4]VerbrugPH,VeldkampA,FrescoL0.SimulationofchangesinthespatialpatternoflanduseinChina.AppliedGeography,1999,

(3):19211~233.

[5]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第四纪研究,(3):2000,20229~239.[6]刘纪远.中国环境资源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VeldkampA,LambinEF.Predictingland-usechange.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1,85:

1~6.

[8]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4):1999,14307~312.

[9]刘湘南,等.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地理科学,(1):2002,2279~84.

[10]刘明亮.基于1km网格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遥感学报,2001,(:53)183~189.

[11]唐先明.地理空间数据融合研究及应用(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0..北京:

[12]Johnson,etal.Changevectoranalysis:atechnigueforthemultispectralmonitoringoflandcoverandcondition.Int.J.Remote

(3):411~426.Sensing,1998,19

[13]鲁奇,等.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地理研究,(6):2001,20689~696.

[14]宗跃光,张振世,陈红春,等.北京大都市土地开发的乘数效应和增长模式研究.地理研究,(1):2002,2189~96.

674地理研究21卷

Astudyonthe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

usechangeinBeijing

ZHUANGDa-fang,DENGXiang-zheng,ZHANJin-yan,ZHAOTao

(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I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LandusechangeisakeycomponentforgIobaIenvironmentchange,andarepresentationoftheimpactofhumanactivitiesonphysicaIenvironment.Supportedbythe1kmgridgIobaIdatabase,IGBP,IHDPandotherinternationaIorganizationshaveimpIementedaseriesofresearchesincIudingIandcoverdynamics,mechanismandgIobaIandregionaImodeIs.The1kmgriddataisaneffectivewayofda-taintegration,whichcanpromoteregionaIIand-usechangemonitoring,predicationanddrivingforcesanaIyses.Thispaper,basedonremotesensing,GISandLandsatTMdigitaIimages,anaIyzedthestruc-turaIfeaturesandspatiaIpatternsofIandusechangeinBeijingfrom1985to2000.Theprimaryfindingsshowthatconspicuousconversion,witharateof40.78%and37.60%respectiveIy,occurredforwood-IandandbuiIt-upareaswithinternaIconversionofwoodIand,conversionfromwoodIandtograssIand,in-ternaIconversionofbuiIt-upareasandafforestationorgrassIandrestorationinabandonedminingIandasitsmainconversioncategories.Atthesametime,thenetchangeofeachkindofIanduseischaracterizedbyconspicuousareaIdifferentiation.ThedecreaseofdryIandofcentraI-easternandsouthernBeijing,129,874.17hm2intotaI,isdominantandconspicuouswhiIethatofnortheasternbysparsedistribution.TheincreaseofarabIeIand,dominatedbypaddyfieIdissparseIydistributedinnorthernandcentraI-west-ernBeijing.ForestareatrendsareenIarginginspatiaIdistribution,especiaIIyinprotectionforestofNortheast,NorthandNorthwestChinaandmountainousareasofsouthwesternBeijing.ThedecreasedareaofgrassIandisaImost6timesoftheincreased.TheformerhappenedchiefIyinmountainousareaswhiIetheIatterinreusedarabIeIandorgrassIandareas.ForaIongtimeseriesduring1985~2000,thetrendofwaterbodyexpansionobviousIyoccurredincentraI-western,southeasternmountainousareasandsomereservoirareasofnorthernandeasternBeijing.AboveaII,themostconspicuousfeatureofIand-usechangeinBeijingforthepast15yearsisstiIIurbanexpansion,undoubtedIyaffectedbythemacrosociaIandeconomicconditionsinChina,whichisdenseIydistributedincentraI-easternandcentraI-southernBeijingandexpandedaroundthedowntownasweIIasaroundthetownsofeachcountyinBeijing.ThesefindingspromoteourunderstandingofIandusechangeandcontributetothedecision-makingofIocaIgov-ernments.

Keywords:Ianduse;Iandusechange;spatiaIdistribution;Beijing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庄大方, 邓祥征, 战金艳, 赵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2002,21(6)59次

参考文献(14条)

1.刘纪远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2000(03)

2.Verbrug P H;Veldkamp A;Fresco L O Simulation of changes in the sp 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in China 1999(03)

3.DENG Xiang-zheng;LIU Ji-yuan;ZHUANG Da fang In ternet bas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Yili Prefecture[期刊论文]-地理学报(英文版)2002(12)

4.Turner B L II;Clark W C;Kates R W The earth as transf ormed by human action. Global andregional changes in the biosphere over the pas t 300 years 1990

5.宗跃光;张振世;陈红春 北京大都市土地开发的乘数效应和增长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2(01)

6.鲁奇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1(06)

7.Johnson Change vector analysis: a technique for the multispe ctral monitoring of landcover and condition[外文期刊] 1998(03)

8.唐先明 地理空间数据融合研究及应用 2000

9.刘明亮;唐先明;刘纪远;庄大方 基于1 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期刊论文]-遥感学报2001(03)

10.刘湘南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2(01)

11.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1999(04)

12.Veldkamp A;Lambin E F Predicting land-use change[外文期刊] 2001

13.刘纪远 中国环境资源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1996

14.Helmut J Geist;Eric F·Lambin What drives tropical deforestation? 2001(04)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庄大方.邓祥征.赵涛.战金艳.侯西勇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初步研究[会议论文]-2002

2. 辛海强 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测绘技术装备2003,5(2)

3. 陈应辉 GIS和RS支持下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其制图[期刊论文]-甘肃农业2006(6)

4. 张飞虎.彭慧.Zhang Feihu.Peng Hui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8(4)

5. 吕峰 多元视角下的居住和工业用地分类改进研究[会议论文]-2010

6. 民盟北京市委 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期刊论文]-北京观察2009(8)

7. 张燕.李相禹 异军突起的山寨幼儿园——对北京市城乡交界处一个区位样本的调查与思考[会议论文]-2010

引证文献(59条)

1.王家庭.张俊韬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扩张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11(8)

2.蒙吉军.严汾.赵春红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期刊论文]-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0(2)

3.常成.刘霞.张光灿.姚孝友.张荣华.张荣 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蒙阴县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期刊论文]-土壤 2010(2)

4.董斌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0(4)

5.苏正国.任大廷 南宁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6.储佩佩.董雪.高琨.付梅臣 中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与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24)

7.刘瑞.朱道林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0(8)

8.彭佳雯.黄贤金.张兴榆.王锐 城镇用地扩张的弹性规划控制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为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6)

9.盛凯.毛蒋兴.刘焕原 南宁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

10.王璐 德州市德城区城市用地的空间变动研究[期刊论文]-衡水学院学报 2009(1)

11.闵捷.张安录.高魏.汪鹏 湖北省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比较研究[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9(7)

12.蒙吉军.严汾 大城市边缘区LUCC驱动力的时空分异研究——以北京昌平区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

13.王璐 德州市德城区城市用地的空间变动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33)

14.彭笃明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期刊论文]-国土资源导刊 2008(6)

15.闵捷.张安录.蔡银莺 地块尺度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武汉市和黄冈市的问卷调查[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16.李栓.王红梅 基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信息世界 2008(6)

17.张镱锂.聂勇.吕晓芳 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8(6)

18.曹雪.柯长青.冉江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用地扩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8(3)

19.师江澜.杨改河 澜沧江源头杂多县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3)

20.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刘兴权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8(4)

21.张新乐.张树文.李颖.匡文慧 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7(5)

22.师江澜.史纪安.杨改河.王得祥 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5)

23.王丽萍.周寅康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驱动力研究[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

24.李刚.梅珍珍.李晓青.赵志忠 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

25.黄贤金.于术桐.马其芳.李璐璐.翟文侠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6(1)

26.孜比布拉·司马义.刘志辉 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4)

27.王鹏飞.鲁奇.傅桦.李娟 1980~2000北京市农业土地生产性的变动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6(4)

28.王兵.臧玲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2)

29.刘广栋.程久苗.贾旭燕 小尺度热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淮南市为例[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5)

30.王丽萍.周寅康.薛俊菲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土地科学 2005(6)

31.檀满枝.陈杰.张学雷.孙燕瓷.黄辉 南京市近20年城镇用地扩展对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05(6)

32.刘庆.张凤荣.关欣 浅议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期刊论文]-农村经济 2005(10)

33.赵晶.陈华根.许惠平 20世纪下半叶上海市居住用地扩展模式、强度及空间分异特征[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5(3)

34.陈雪.戴芹.马建文.王尔和.刘彤.刘建民 北京奥运主场馆区航空真彩色影像的变化检测与分析[期刊论文]-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5(2)

35.陈菁 基于遥感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36.王鹏飞 大城市地区农村改革的政治生态学分析--以北京市农村地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5(3)

37.雷军.张雪艳.吴世新.张小雷.鲁奇 新疆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5(2)

38.隋晓丽.李仁东.朱超洪 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区域分异研究[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

39.宋庆国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0.毛娟 快速城市化阶段北京郊区建设用地扩张及政策跟进——以通州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1.秦泗刚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西安市城南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2.赵元 基于GIS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测算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3.殷程旭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变化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2005

44.王功文.陈建平 基于遥感的土地荒漠化侵蚀因子的厘定--以北京及北部邻区为例[期刊论文]-遥感信息 2004(3)

45.兰兵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城市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

46.李仁东.庄大方.胡文岩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用途转移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4(1)

47.赵晶.徐建华.梅安新.吴健平.周坚华 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4(2)

48.梁进社.张华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精度评价系统--以随机抽样为基础的方法[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4(1)

49.马荣华.陈雯.陈小卉.段学军 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4(3)

50.张友水 绍兴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与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1.张友水 绍兴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与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2.普军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演变与城镇空间分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3.谭永忠 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4.谭永忠 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55.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常春平.梁彦庆 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3(6)

56.郭怀成.张振兴.于湧 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3(6)

57.李仁东.程学军.隋晓丽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3(4)

58.刘纪远.王新生.庄大方.张稳.胡文岩 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3(6)

59.周尚意.王海宁.范砾瑶 交通廊道对城市社会空间的侵入作用--以北京市德外大街改造工程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3(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lyj200206001.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