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上海奉贤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奉贤区高三历史期终试卷

2014.1.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下列能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图片是

A

B C

2.某政权“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句话评论的是

A .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 .西欧庄园制 D.英国君主制

3.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关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自由民是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

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4.“公元前5到4世纪,他们表述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所说的美的概念,而且首先思索了政治自由的问题”。文中的“他们”当指

A .希腊人 B.埃 及 人

C.罗马人 D.巴比伦人

5.考古显示,西周时期的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战国,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6.右图为西汉末年郡国形势图,黑色区域代表当时

的封国。此图表明

A .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

B .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

C .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

D .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

7.某历史教科书描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个办公

机构构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机关:秘书处负责制定政策,内阁审议,国务院执行”。其中的“国务院”指

A .门下省 B.中书省

C .尚书省 D.礼 部

8.右图为“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据此判断下

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 .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 .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9.清代档案史料记载:“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此圣旨的撰拟者当是

A .中书省 B.内 阁 C.军机处 D.礼 部

10.自秦汉至宋元,下列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变革总体趋势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中央权力的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1.一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

A .英法百年战争时 B.宗教改革时

C .中世纪城市复兴时 D.德意志统一时

12.“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新的时尚”的核心是

A .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 .理性主义 D.唯美主义

13.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当是

A .君主体制 B.联邦体制

C .共和制度 D.立宪制度

14.孔子作《春秋》,不欲载之空言,主张通过具体史事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这一传统为后来史家所继承。这表明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求真求实 B.批判现实

C .鉴戒陶冶 D.保存文化

15.“从1850年至1873年,中国受到了其长久的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反叛,……其产生原因是以前的紧张局势产生的反叛同来自外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的混合”。文中的“反叛”当指

A .义 和 团 B.太平天国

C .革 命 军 D.北洋军阀

16.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

A .“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 B.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

C .清政府主动追随世界潮流 D.清朝统治者内心依然唯我独尊

17.一部记述近代英国社会的书中写道:“其乡绅之会,则各邑士民所推选者,议国大小事,每年征赋若干,大臣贤否,筹画藩属国事宜,斟酌邻国和战,变臵律例,舌辩之士尽可详悉妥议奏闻,„„”。其中的“乡绅”应指

A .议员 B.首相 C.贵族 D.资本家

18.近代西方某场运动中首次出现了“左派、右派、女公民 、公民的爱国心、嫌疑分子、断头台”等流行词汇。据此推断,这场运动应是

A .英国革命 B.独立战争 C.法国革命 D.十月革命

19.我国历史上某宪法规定: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以法院遵律司法”。这部宪法当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0.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粱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是

A .《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 报 》 D.《新青年》

21.在一场内战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内战是

A .光荣革命 B.法国革命 C.南北战争 D.倒幕运动

22.日本某历史著作提到:日本为了快速跨出南进步伐,控制南太平洋,声称不惜与这两国一战。文中的“两国”是

A .美国与英国 B.中国与苏联

C .俄国与德国 D.英国与荷兰

23.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

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

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 ”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

写。这项措施旨在

A .恢复银行信誉

B .鼓励建立工会

C .加强社会保障

D .调整劳资关系

24.“此时此刻,为了自卫,只有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起来合作迎战,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条小命”。文中“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携手迎战的是

A .同盟国 B.协约国 C.法西斯 D.恐怖主义

25.1950年代初期,欧洲某城市中,一位住在英国占领区的居民,一大早先通过检哨站,到苏联占领区上班。下班后,经常要绕到美国占领区购买日常用品,然后搭电车回家。这个人最可能生活在

A .维也纳 B.华 沙 C.柏 林 D.布拉格

26.一位政治人物呼吁:全国各党各派要放弃成见,停止内战及一切敌对行为;团结一致,抵御外侮,集中力量来奋斗救国。这种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将领的招降公告 B.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的登基宣言

C .九一八事变以后毛泽东的抗日声明 D.抗战胜利后将介石对共产党的谈话

27.下列口号中出现最早的是

A .“扶清灭洋”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民主、团结、和平建国”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8.右图为国庆35周年(1984年10月1日)

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标语。这一标语

表达了人们对

A .结束文革的期待

B .改革开放的拥护

C .祖国统一的企盼

D .市场经济的肯定

29.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0.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 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定的最主要目的是

A .确保司法至上 B.提高法官地位

C .保障司法独立 D.体现司法权威

3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下列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爱朝廷即是爱国家 B.不爱朝廷也可能是爱国家

C .朝廷与国家并非一回事 D.合法政府方能代表国家

33.关于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出版的某历史著作提到:“肯尼迪赢了!苏联政府退让,同意拆除飞弹基地并移回苏联”。而1971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写到:“我们告诉美国人我们同意拆除飞弹,前提是总统要保证不会入侵古巴。最后肯尼迪让步了。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一大胜利„„”。两份资料对究竟谁是最后获胜方的看法不同。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两份资料中都呈现了美苏两国同意拆除飞弹的讯息

B .两份资料没有相同的讯息,可见两份数据均为造假

C .两份资料的论点不同,但都有他们各自论述的目的

D .两份资料都对己方不利的事实采用刻意回避的态度

34.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似

C .生活水平相似 D.历史渊源紧密

35.某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文中的核心观点是,新文化运动

A .发掘出了传统文化的新亮点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肯定倡导白话文的历史作用 D.是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5分)

36.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共12分)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3分)

改变北宋初年因制度改革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困局,以理财为目标,推行变法。

(2)你如何看待这段宋人话本中的王安石变法?(9分)

一方面,变法确实存在问题,如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话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王安石变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另一方面,不能仅凭这一话本材料就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一则材料略显片面,须有其他史料印证。

37.“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 (共11分)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4分)

要求派专门商务监督常驻中国管理对华贸易;要求中国划出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

(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4分)

拒绝英国派遣商务监督的理由:中英贸易属朝贡贸易,中国是天朝上国,英国无权要求平等的通商权利,这违背天朝体制;拒绝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的理由:这一要求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坚决捍卫国家的权益,不能做出让步。

(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说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其对中华文化充满景仰;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表明双方都极其固执而自信,导致双方沟通无果而终:乾隆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提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

38.“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共14分)

帕尔默在《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中写到:‚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

叙述从16世纪至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过程。

15、16世纪之交,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逐渐掌握了世界市场的主导权。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相继发生革命,最终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了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引领了欧美各国的工业化浪潮,最终欧洲确立了经济上的领先地位。随着工革命进行,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建立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19世纪中期,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完成统一、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

39.“公理战胜强权”(共13分)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1)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

(2)简述中国与这一事件的关系。(3分)

中国假如协约国一方向德国宣战;作为战胜国,参加了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因外交失败引发国内五四运动;最终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公理战胜强权”了吗?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国际形势发展史实说明你的判断。(8分)

没有。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暂时维系了世界和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德、日等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扩军备战,侵略邻国;英美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牺牲小国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40.《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共25分)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 (4分)

日本明治维新。结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中国文武制度优于西方,但军事技术不如西方,故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要师其法,立足于自身;改革科举制度,让精通西方技术的人才获取功名。

(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15分)

李鸿章已经意识到改革科举制度的必要性,超出了同时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但其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仍然肤浅,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以下每小题

以下每小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