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

重庆邮电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

目 录

一、毕业生规模与分布 ........................................................................................... 1 二、就业基本情况与流向分析 ............................................................................... 2 1. 就业基本情况 ............................................................................................... 2 2. 毕业生地域分布 ........................................................................................... 5 3. 毕业生行业分布 ........................................................................................... 6 4.学生评价 ......................................................................................................... 7 5.社会评价 ......................................................................................................... 8 三、学校的工作举措 ............................................................................................... 8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8 2. 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 10 3.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就业工作服务平台 ................................. 11 四、就业变化与趋势分析 ..................................................................................... 12 1. 始终保持高就业率 ..................................................................................... 12 2.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 13 3. 依托行业实现就业特征更明显 ................................................................. 13 五、就业反馈及效果 ............................................................................................. 15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大学。办学60余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9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信息通信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之一,为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跻身世界先进之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坚持特色办学,坚持开放办学,坚持自主创新,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的毕业率、授位率、考研录取率、签约率和就业率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多次荣获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并作大会交流,是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学校。

一、毕业生规模与分布

学校2014届共有毕业生5757人,较2013届增加24人。其中,本科生4834人,占83.97%,研究生923人,占16.03%。

表1.1毕业生学历分布状况

学 历 本科生 研究生 总人数

人 数 4834 923 5757

占 比 83.97% 16.03% 100.00%

学校“以工为主”特色鲜明。2014届毕业生中,69.57%的学生为工科专业。同时,涉及的学科门类还包括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教育学和经济学。

表1.2 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状况

学科门类 工学 文学 管理学 理学 法学 教育学 经济学

本科生 人数 3162 715 469 247 80 60 101

占比 65.41% 14.79% 9.70% 5.11% 1.65% 1.24% 2.09%

研究生 人数 843 0 41 5 34 0 0

占比 91.33% 0.00% 4.45% 0.54% 3.68% 0.00% 0.00%

合计 人数 4005 715 510 252 114 60 101

占比 69.57% 12.42% 8.86% 4.38% 1.98% 1.04% 1.75%

毕业生中,男生占60.34%,女生占39.66%。本科生中,男生占59.50%,女生占40.50%;研究生中,男生占64.79%,女生占35.21%。

表1.3 毕业生性别分布状况

性别 男 女

本科生 2876(59.50%) 1958(40.50%)

研究生 598(64.79%) 325(35.21%)

合计 3474(60.34%) 2283(39.66%)

二、就业基本情况与流向分析

1. 就业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10日,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35%,其中本科生为96.13%,研究生为97.51%。“签就业协议”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占81.80%,“升学出国”是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13.64%。187人处于待就业状态,继续考研、准备出国和等待更好时机为主要原因。

表2.1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学历

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升学出国

1

2

灵活就业1

待就业 就业率2

1 2

“签就业协议”是指学生与单位签订三方协议的就业方式 “升学出国”包含读研(读博)和出国留学两种形式

本科生 研究生 合计

4834 923 5757

3826 883 4708

772 13 785

49 4 53

187 23 211

96.13% 97.51% 96.35%

本科生方面,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英语、制药工程4个专业学生百分之百就业。38个专业(含办学点3)中,34个专业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

表2.2 本科生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专业

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升学出国

灵活就业

待就业

就业率

测控技术与仪器 地理信息系统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办学

点)

动画 法学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工程 会计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学点)

73 40 176 131 35 250 54 173 80 57 87 104 305 78 155 119 199 26

62 32 144 86 33 228 43 157 51 51 71 81 246 65 134 102 151 14

9 6 30 38 1 21 2 9 25 6 8 17 41 7 16 12 37 3

0 0 0 0 0 0 2 5 0 0 0 0 10 0 0 0 3 0

2 2 2 7 1 1 7 2 4 0 8 6 8 6 5 5 8 9

97.26% 95.00% 98.86% 94.66% 97.14% 99.60% 87.04% 98.84% 95.00% 100.00% 90.80% 94.23% 97.38% 92.31% 96.77% 95.80% 95.98% 65.38%

1

“灵活就业”主要包含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及与单位直接签署劳工合同 2

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升学出国+灵活就业)/毕业生总数×100%

3

“办学点”是指本届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两个专业学生

经济学 软件工程 社会体育 生物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市场营销 数学与应用数学 通信工程 网络工程 微电子学 信息安全 信息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与计算科学 艺术设计 英语 应用物理学 制药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合计

101 568 60 87 76 65 51 504 92 146 111 81 70 76 173 64 31 105 51 180 4834

81 494 52 52 54 61 39 333 64 111 75 62 57 63 135 54 21 86 38 143 3826

8 40 7 29 15 4 9 166 23 27 30 9 10 9 19 10 5 19 10 35 772

0 8 0 0 1 0 2 0 0 0 0 3 0 2 12 0 0 0 1 0 49

12 26 1 6 6 0 1 5 5 8 6 7 3 2 7 0 5 0 2 2 187

88.12% 95.42% 98.33% 93.10% 92.11% 100.00% 98.04% 99.01% 94.57% 94.52% 94.59% 91.36% 95.71% 97.37% 95.95% 100.00% 83.87% 100.00% 96.08% 98.89% 96.13%

研究生方面,28个专业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18个专业学生百分之百就业,26个专业就业率高于90%。

表2.3 研究生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专业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路与系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

毕业总人数 签就业协议 升学出国 灵活就业 待就业

20 8 11 23 134

18 8 11 22 130

就业率 95.00% 100.00% 100.00% 100.00% 97.76%

1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3

工业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集成电路与工程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5 41 6 23 55 21 10 75 24 37 73 5 3 3 9 22 231 14 4 15 2 1 48 923

5 40 6 22 54 20 10 73 24 36 67 5 2 2 7 19 222 14 4 15 2 1 43 883

0 1 0 0 1 0 0 0 0 0 2 0 0 0 0 0 5 0 0 0 0 0 1 13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2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1 0 1 0 1 4 0 0 1 0 3 4 0 0 0 0 0 4 2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5.24% 100.00% 98.67% 100.00% 97.30% 94.52% 100.00% 100.00% 66.67% 100.00% 86.36% 98.27%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1.67% 97.51%

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理论物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软件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诉讼法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物流工程 系统工程 项目管理 信号及信息处理

总计

2. 毕业生地域分布

在经济区域分布上,西南地区吸纳我校学生人数最多,2838人到该区域就业,占总人数的57.84%。另外,13.70%的学生到珠江三角区,8.06%的学生到长江三角区,6.09%的学生分布于环渤海湾区,6.58%的学生到中部省区就业。

表2.4 毕业生经济区域流向状况

经济区域

人数

西南地区 珠江三角区 长江三角区 环渤海湾区 中部省区 其他区域

2495 549 323 244 176 220

占比 62.27% 13.70% 8.06% 6.09% 4.39% 5.49%

人数 343 169 112 75 147 54

占比 38.11% 18.78% 12.45% 8.33% 16.33% 6.00%

人数 2838 718 435 319 323 274

占比 57.84% 14.63% 8.86% 6.50% 6.58% 5.58%

1

本科生 研究生 合计

在省市流向上,重庆、四川、广东、北京、上海五省市吸纳我校毕业生比例最大,分别占总人数的40.68%、11.17%、10.60%、3.25%、2.22%,五省市占比累计达到67.92%。

表2.5 毕业生流向最集中的五个省市

学历 本科

占比 人数

研究生

占比 人数

合计

占比

40.68%

11.17%

10.60%

3.25%

2.22%

18.85% 2342

17.88% 643

16.14% 610

2.93% 187

2.82% 128

44.85% 174

9.89% 165

9.54% 149

3.31% 27

2.11% 26

人数

重庆 2168

四川 478

广东 461

北京 160

上海 102

3. 毕业生行业分布

在行业分布上,流向通信/IT/互联网行业的比例最大,累计达到57.07%。同时,10.68%的学生到电子/机械/电力行业就业。

1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珠江三角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长江三角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环渤海湾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中部省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

表2.6 毕业生行业流向的基本情况

本科生

行业

人数

通信/IT/互联网 电子/机械/电力 金融/银行 医药/卫生 广告/传媒/艺术

政府/教育/非营利组织

研究生 人数 522 32 16 0 4 37 288

占比 58.07% 3.56% 1.78% 0.00% 0.44% 4.12% 32.04%

人数 2710 507 188 65 189 149 941

合计

占比 57.07% 10.68% 3.96% 1.37% 3.98% 3.14% 19.81%

占比 56.82% 5.08% 4.41% 1.19% 4.81% 2.65% 25.04%

2188 475 172 65 185 112 653

其他企业

4.学生评价

在2014届毕业生离校前,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本科生的求职情况进行了调查,1120人参与调查并形成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在就业途径上,“校内招聘会”是本科生成功求职的主要渠道,其中59.43%的学生通过该渠道实现了就业, 17.41%的学生通过“自行联系”落实了工作,10.55%的学生通过“校园就业信息网”发布的招聘信息实现了就业。

在满意度方面,毕业生对学校教师队伍、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结果总体满意,这四项的评价中表示“满意”、“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均在90%以上,表示“不满意”的学生比例均低于10%。

表2.1 学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5.社会评价

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得到社会和行业认可。中央、地方主流新闻媒体对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多次报道。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法治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等媒体对我校的宣传报道达120余次。《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重庆日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就业工作方面,2011年教育部第24期简报专门介绍了我校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2012年5月,我校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并做大会交流;2012年11月,重庆市教委组织在渝高校到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推广我校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先进经验;今年6月,重庆市教委第29期简报对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学校多次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经验交流活动,先后接待来访兄弟高校40多家。在面向来校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98.52%的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表示满意。

三、学校的工作举措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确定专业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优势,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分类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二是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多样化培养人才。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实施“英才培养计划”方案,成立“宜伦学院”,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开展“外语+专业”及“外语+软件”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引进中美、中英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科技创新型、应用开发型等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

三是实施“实践教学提升计划”,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坚持“校企协同、跨学科专业协同和团队协同”的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思路,实施“平台+项目+团队”培养举措,拓展动态化交互式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将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逐步形成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提升并重的“两层次模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实施“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计划”,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以“挑战杯”、电子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和学科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品牌,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高水平“四小”(小软件设计、小硬件制作、小系统开发、小服务创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项目和基金,每年面向学生设立100项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50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创新实践、展示才能提供平台。

五是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坚持“积极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重点扶持科技学术型社团,大力提倡公益服务型社团,鼓励支持兴趣爱好型社团”思路,制定“四个一”大学生素质提升活动计划,打造形成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做客文峰青年大讲堂,提升学生的内涵品质和人文素养。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优异。近两年,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广告艺术大赛和英语竞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部省级奖励600余项。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排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二,2012年在“TI”杯全国高校电子设计竞赛专项赛中捧得最高奖杯,2012年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国家级金奖,2013年获得“挑战杯”发起高校资格。

2. 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是成立校董事会。2010年,学校联系相关政府机构、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学术团体、金融机构、产业园区等单位组成了校董事单位,当前,董事单位已吸引合作单位60家。董事会对学校办学目标、战略选择、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合作交流等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和指导,对我校学生依托行业就业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惠普、IBM、思科、甲骨文、微软等国际IT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下,成立 “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和“微软重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共建 “ICT通信领域知识产权(重庆)实训基地”、“微软重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重庆邮电大学-思科公司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腾讯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工信部电信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四联、机电控股、重钢、力帆、富士康(重庆)等在渝大型企

业,与重庆两江新区、南岸区、西永微电子园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300余个。

广泛的校企合作,既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产业的联系,形成了育人和产业发展合力,同时,也巩固了就业市场,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三年来,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累计招聘学生超过4000人。

3.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就业工作服务平台

学校坚决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工作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有效形成“领导主抓、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近年逐步形成以下亮点:

一是打造一个服务平台。学校先后投入300余万打造建成了“招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大学生发展咨询服务大厅”、“学业辅导服务中心”、“红岩网校——职业发展服务网”等多个开放式服务平台。其中,“招生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咨询、接待、辅导训练、信息发布、企业宣讲及面试等功能于一体,能为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后数十所兄弟高校来校考察交流,重庆市教委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

二是搭建一个立体网络。依托“全国十佳大学生校园网站”——红岩网校,积极打造立体式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网”、“心理健康网”,升级“就业信息网”,开通“手机报”、APP手机客户端、“就业微信平台”、“就业微博”,设立就业教师QQ群、特殊学生QQ群,搭建就业信息多管道传输平台。2014年,官方发布各类信息4000余条,回复毕业生咨询800余人次,就业信息网年点击率超过200万次,QQ空间访问量超过11万次。

三是创建一套课程体系。我校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有专门教研室负责落实。为提高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不断总结调整,最终形成了符合学校需要的“8+X+1”就业课程体系,即就业指导课程包含“8个理论专题、X个专题讲座(职场沙龙、就业工作坊)及1次高仿真模拟招聘大赛”,课程将必修环节与选修环节相结合,将共性教育与个性要求相统一,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形成一批品牌活动。 “我的大学”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对话·交流·成长”优秀学生访谈、“五四之星”评选表彰、“校长荣誉奖”评选表彰等活动,让先进典型引领人;《就业直通车》电子刊物、“走进职场”系列讲座、“职场咖啡厅”职场沙龙等品牌活动,用职业素养塑造人。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认可度,教育实效性得以增强。

五是建设一支专业队伍。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培养方式,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队伍。学校现有中高级就业指导教师6人,KAB讲师4人,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32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8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38人,62人在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参加了为时两周的系统培训,16人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考察和研修。

四、就业变化与趋势分析

1. 始终保持高就业率

得益于信息行业快速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成效,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即使在2013年“最难就业季”中,

学生就业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就业总体充分。

图4.1 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2.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我校学生在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上呈现出“三高一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比例较高(2014届毕业生中有1575人到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占总人数的27.36%);到华为、中兴、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比例较高(近四年,仅华为公司招聘录用我校毕业生人数就超过1000人);升学和出国比例较高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详见表4.1);灵活就业比例低,始终保持在低于1%以下水平。

表4.1近五年学生升学出国变化趋势

人数

比例 2010届 528 14.21% 2011届 583 14.30% 2012届 670 14.80% 2013届 724 15.05% 2014届 772 15.97%

3. 依托行业实现就业特征更明显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高校,得益于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我校学生依托行业就业的特征、趋势更明显。近年来,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天府软件园、重庆北部新区、杭州高新区等集团公司、高新产业园区每年均组团来校开展招聘活动。

根据我校《就业工作年度报告》1统计分析,五年来,我校学生就业渠道充分,岗位数量充足,学校针对每届毕业生组织的招聘会场次、来校单位数量和关联单位数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详见表4.2)。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期间,学校先后组织专场招聘会352场次,到校单位858家,同时,另有1339家单位委托学校发布招聘信息,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00个,岗位供需比达到4:1。

表4.2近五年招聘单位变化趋势

单位类型

招聘会场次

来校单位数

发布招聘需求单位数 22010届 257 695 513

1208 2011届 308 654 818 1472 2012届 322 727 854 1581 2013届 311 741 1229 1970 2014届 352 858 1339 2197 关联单位数3

对于未来几年我校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一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趋缓、经济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是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个性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学生参与创业、选择升学出国的人数和比例将会进一步增长,就业个性化教育、分类指导任务将更艰巨。

三是随着国家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川渝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在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新兴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下,行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我校学生依托行业就业的特征、优势将得以保持,就1

2 《重庆邮电大学就业工作年度报告》是我校自2006年开始自行编制的就业工作年度分析报告 “发布招聘需求单位数”是指企业委托学校面向毕业生发布需求信息的单位数量

3 “关联单位数”是指明确向我校提出招聘学生需求并来校招聘或委托学校向学生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数

业预期相对乐观。

五、就业反馈及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形成了较完善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一是坚持编写《就业工作年度报告》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汇编》,对学生就业、行业动态、企业需求状况进行年度分析,相关材料发至每个教学单位,对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二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委托麦克思等机构对学生就业情况跟踪,对人才培养效果、学生满意度、社会适应力等进行评估,为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三是坚持组织召开招生就业信息反馈暨人才培养专题会,深入分析招生、就业信息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调整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基于招生、就业效果和行业动态,我校加大了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对旅游管理、中药学及应用技术本科等10个本科专业和所有专科专业停止招生,新增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显示与材料、数字媒体艺术、翻译等9个本科专业,新成立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同时,学校以“专业提升计划”为引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凝练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22个特色专业方向;确立了通信与电子信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与智能科学、软件工程、集成电路与光材料显示等新兴信息产业5大专业群的重点提升目标;整体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以通信工程、微电子学、自动化、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引领的专业群,将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编导6个专业建设成为了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专业,形成了学校特色优势的“专业集团品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