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无线网络结课论文

无线网络结课论文

题目名称:物联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

班级:网络123

学号:[1**********]8

学生姓名:贾博

指导教师:张俊宝

2015年 5

目录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定义 .......................................................................................................... 3

1.1 物联网的概念 ................................................................................................................ 3

1.2 物联网的定义 ................................................................................................................ 3

1.3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 3

2. 物联网的历史 ...................................................................................................................... 5

3. 物联网的现状 ...................................................................................................................... 7

3.1 物联网在国外 ................................................................................................................ 7

3.2 物联网在我国 ................................................................................................................ 7

3.3 全球物联网应用情况 .................................................................................................... 8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 9

4.1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 9

4.2 物联网对我国传统电信的影响 .................................................................................... 9

4.3 物联网发展阶段和未来规模 ...................................................................................... 10

4.4 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4大趋势 ...................................................................... 10

4.5 物联网的技术演进路径 .............................................................................................. 11

5.结论 .................................................................................................................................... 12

参考文献: .............................................................................................................................. 13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定义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 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 )装置[1]、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 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 电子标签技术.

以简单RFID 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 技术发展的趋势。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低功耗、通讯以及微机电等等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线传感网络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1.2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 (IoT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活点定义: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1.3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实现只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工业监控、绿色农业、智

能家居、环境监控、公共安全等。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 物联网的历史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

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

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

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提出“万

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 )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

大技术之首。

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 )提出u-Japan 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

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

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 技术的物联网。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 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

(ubiquitous society),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如IPv6、BcN 、USN )和各种新型应用(如DMB 、Telematics 、RFID ),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

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

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在中国,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

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

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2009年2月24日,2009IBM 论坛上,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

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 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

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今天,“智慧地球”战略被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

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2009年8月,温家宝“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

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

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 教授和2005年ITU 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

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2014-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3. 物联网的现状

3.1 物联网在国外

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并纷纷抛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在技术研发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

(1)美国 奥巴马总统就职后,很快回应了IBM 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将物联网发展计划上升为美国的国家级发展战略。该战略一经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响应,物联网荣升2009年最热门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智慧地球”呢?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方法具体来说是以以下三个方面为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2)欧盟 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做了不少创新性工作。2006年成立了专门进行RFID 技术研究的工作组,该工作组于2008年发布了《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路线》,2009年6月又发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对物联网未来发展以及重点研究领域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3)日韩 2009 年8月,日本将“u-Japan ”升级为“i-Japan ”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物联网智能服务体系。2009年10月,韩国颁布《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的增长动力,并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 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国竞相争夺信息技术制高点

3.2 物联网在我国

国内物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物联网这个全新的产业中,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个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其影响力举足轻重。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09年11月,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

3.3 全球物联网应用情况

目前,全球物联网应用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球物联网应用主要以RFID 、传感器、M2M 等应用项目体现,大部分是试验性或小规模部署的,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覆盖国家或区域性大规模应用较少。 基于RFID 的物联网应用相对成熟,RFID 在金融(手机支付)、交通(不停车付费等)、物流(物品跟踪管理)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应用,其市场应用包括标签、阅读器、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方方面面。但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程度仍然较低。无线传感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全球范围内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应用部署规模并不大,很多系统都在试验阶段。 发达国家物联网应用整体上较领先。美、欧及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是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其军事、电力、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其RFID 应用案例占全球59%。欧盟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 和M2M 展开,在电力、交通以及物流领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我国物联网应用已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项目,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其中RFID 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子票证/门禁管理、仓库/ 运输/ 物流、车辆管理、工业生产线管理、动物识别等。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RFID 项目(更换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我们所熟知的交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等也是应用了此项技术。但目前我国物联网还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推广还存在很大差距。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4.1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4.2 物联网对我国传统电信的影响

前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 》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业内预测物联网终端用户将为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数量的10倍,终端企业市场潜力巨大。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毕竟RFID 早已为市场所熟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 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可进行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理论研究基础阶段迈入实践生活的应用,在国家电网、环境监测等领域已出现物联网身影,海尔集团目前也将其所有生产的家电产品安装传感器,成都无线龙环境监测系统采用了无限网络传感技术。 物联网在中国如此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首先,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对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方面进行研究.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其次,我国走在在世界传感网领域的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专利拥有量高,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再次,政府领导指

示要抓好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提供战略上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去年,物联网技术发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我国经济实力也已十分雄厚,无线通信和宽带网络覆盖率比较高,政策和经济基础设施上的双重有利条件为物联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3 物联网发展阶段和未来规模

有专家预测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主要发展阶段, 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3 大细分市场。

* 应用创新,产业形成期——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带动产业链形成。中国物联网产业处于产业的形成期。物联网将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发展初期将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的政府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结合应急安防、智能管控、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公众服务等具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随着应用方案的创新、成熟和推广、带动产业链的传感感知,传输通信和运算处理环节的发展.

* 技术创新,标准形成期——行业应用标准和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形成。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示范形成一定效应之后,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初步成熟,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各类应用解决方案逐渐稳定成熟,产业链分工协作更明确,产业聚集,行业标准初步形成。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放大,传感感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活跃,物联网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

* 服务创新,产业成长期——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活跃,个人和家庭市场应用逐步发展,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基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材料、元器件、软件系统、应用平台、网络运营、应用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活跃,产业链逐渐成熟,行业标准迅速推广并获得广泛认同。各类提供物联网服务的新兴公司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面向个人家庭市场的物联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在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逐步成熟,网络逐渐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空前活跃的前提下,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产业成长期。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 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根据对物联网的3个关键细分领域——传感器、RFID 、M2M 的市场发展数据预测,以传感感知层对整体物联网产业的带动系数5倍计算,预计五年后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1 万亿元规模,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规模。

4.4 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4大趋势

趋势一: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以应用为先导,存在着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递进趋势。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

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 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

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待各个行业的应用逐渐成熟后,带动各项服务的完善、流程的改进个,人应用市场才会随之发展起来。

趋势二: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物联网概念涵盖众多技术、众多行业、众多领域,试图制定一套普适性的统一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趋势三: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新的通用性强的物联网技术平台将出现。物联网的创新是应用集成性的创新,一个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产品类型众多、应用界面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随着产业的成熟,支持不同设备接口、不同互联协议、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物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嵌入式设备、互联网服务平台将成为主流。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将会有大的公共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出现。无论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都需要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重新定位。

趋势四: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将是把物联网相关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的结果。中国具有领先世界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基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国人具有逻

辑理性和艺术灵活性兼具的个性行为特质,物联网领域在中国一定可以产生领先于世界的新的商业模式。

4.5 物联网的技术演进路径

我们把人类信息通信网分成实现人与人通信的电信网和实现物与物通信的近场通信网或者说传感网两个角度,这两个角度的发展是并行推进的,但是显然,电信网的发展要早,并且成熟于传感网,经过上百年无数人的研究发明、推广应用,电信网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可控可管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安全高效地服务于人类的信息通信。传感网的发展也有两大趋势:

一是智能化,物品要更加的智能,能够自主的实现信息交换才能实现物联网的真正意义,而这将需要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这一难题将得到解决;

二是IP 化,未来的物联网将给所有的物品都设定一个标识,实现“IP 到末梢”,这样我们才能随时随地地了解物品的信息,在这方面“可以给每一粒沙子都设定一个IP 地址”的IPV6将担负起这项重担,并在全球进行推广。由此,产生了物联网演进的两种模式,即电信网主导模式和传感网主导模式。电信网主导模式就是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导,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目前,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发出强烈的呼声;以传感网为主导的模式是以传感网产业为主导,逐步实现与电信网络的融合。目前情况下,由于传感器的研发瓶颈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应当大力加强传感网络的发展,但是从战略角度看,针对未来会出现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隐私的保护问题,应当选择电信网主导的模式,因为通信产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能实现海量信息的计算分析,保证网络信息的可控可管,最终保证在信息安全和人们的隐私权不被侵犯的前提下实现泛在网络的通信。

5.结论

当一种新的技术被产生的时候必将成为新兴产业浪潮的趋势。而今,物联网出现了,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挑战,时代总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当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我们来到了蒸汽时代,随后,我们进入了电器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人们都说工业革命是变革世界的引擎,带来新的产物。 虽然物联网不是一次产业革命,但是它却有着与产业革命类似的效果,它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兴产业,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前进的步伐,问题、机遇、挑战、前景,这样一系列的正反面问题的存在,将大大加速着社会的进步。物联网有利也有弊,相信,物联网最终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库

《物联网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颜鹰

《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 》 沈苏彬; 杨震 《物联网技术开启系统集成企业营销新纪元》 张幸花 《 我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策略》 刘锦; 顾加强 《 浅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燕妮

《浅析美欧物联网发展和环保应用概况》 刘立媛 《物联网及其发展》 吴克忠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