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两会"专题报道

2011年“两会”专题报道

时间:2012年01月13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关键年。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我国和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杨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着力破解前进中的困难和瓶颈,努力开拓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届市委十三、十四次全会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八届区委十五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六个着力”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这一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坚持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坚持改善民生和强化社会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按照国家科技部试点要求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创新体制机制,集聚要素资源,优化创新环境,不断创造试点城区建设新经验。

坚持重点领域先行先试。配合市有关部门积极筹备召开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推进大会,认真落实市政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七个专项工作小组职能,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瓶颈难题,全力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完善6方面政策支撑体系,支持产学研各方承接市区联动技术创新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塑造百年滨江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结合等方面先行先试。

深化“三区联动”。构建区、校、企、科研院所多层次联动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坚持项目化推进,建立评估制度;深化社区与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的合作,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学习型社区、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促进全面对接,启动1-2个科研院所科技园建设,在企业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点,支持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推进现代设计、钢铁物流、智能电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深化与国际创新资源联动,以创智天地为重点,依托美国湾区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吸引美国创新企业和机构集聚杨浦。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整合科技孵化创业资源,不断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上海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功能,积极引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电线电缆、精密机械加工、创意设计等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筹建上海钢铁交易所和矿权交易所。规划建设科技中介园区,努力提升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实施市技术创新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着力培育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15家创新型企业实施企业加速创新计划。全面推进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3310计划”为引领,重点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政策制度的创新力度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新增国家、市

“千人计划”人才分别为20名、30名,海外人才创业企业40家。支持企业开发人才,实施“百名产业精英”工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广泛参与试点城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聚焦产业链拓展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一个保持”产业发展方针,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推进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发展。

优先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设计产业,加强环同济国家级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和上海国家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等的联动,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积极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时尚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新型设计业态,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深化投贷联盟内涵,支持美国硅谷金融集团组建创业服务平台和合资银行,推动产业和资本对接;促进各类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全年引进基金规模20亿元,新设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继续创新推出一批金融产品,实现2家企业上市。同时,要积极发展教育服务业和法律、咨询、会展、财经服务等专业服务业。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4.6%。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等的建设和招商,依托易安信、易保、中和软件等领军企业,着力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区级层面工作机制和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示范项目应用、龙头企业落户、创新人才引进等;重点推进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与宽带资本合作,充分发挥云海创投基金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云计算创业园、总部基地等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聚;积极争取物联网市级创新基地和智能电网市级示范应用基地落户;大力促进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企业和机构集聚。

提升转型都市工业。坚持“梳理、调整、改造、提升”原则,强化规划先导和政策扶持,分类引导区域内传统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建设,支持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提升生产能级,强化总部和研发、销售等服务性功能。重点提升发展烟草、现代纺织、装备和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支持完成“中华烟”技改项目,并推进现代服务外包集聚区(原矽钢片厂)、文化教育服务园区(原市印三厂)等项目建设和招商。

提升发展商旅文体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升五角场商圈能级,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高端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网络购物与交易等新兴业态,打造若干条特色商业街;发展轨道交通站点经济和社区商业,加快紫荆广场、小南国花园大酒店等高品质商业商务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商务资源30万平方米。以重大活动举办为契机,促进商旅文体互动,培育区域旅游节庆品牌,提升旅游业发展能级。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结合,依托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出版传媒、休闲健身等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

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中介经营和执业行为。科学配置功能性房产和住宅性房产比重,打造品牌商务楼宇,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能级,加强外经外贸外事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商投资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资源共享、考核评估等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功能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积极招大引强选优。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强大丰、海安异地工业园和区域中小企业总部园区建设,继续开展长三角推介。进一步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各类服务企业制度,加强扶持政策宣传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贯彻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继续做好新疆、西藏等地对口帮扶工作。

加快五大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凸显城区功能形象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坚持集聚资源、突出重点、南北呼应,加快重点功能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城区功能转型、布局优化。

继续实施聚焦五角场战略。立足规划引领、品质优先、功能完善,加快建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往南进一步拓展商业商务区范围,五角丰达商务广场、南政院后勤保障综合楼竣工,加快东方蓝海、合生广场等在建项目建设。创智天地5号地块竣工,加快推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创智坊二期项目开工,加快创智天地科技中心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品牌。

加快滨江发展带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滨江发展带国际方案征集成果,开展规划优化和修编,完善滨江地区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市区联手、政企合作”开发机制,加快土地收储和出让,鼓励沿江央企、市企,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滨江开发建设。加快渔人码头一期、二期建设,三期土地收储出让。推进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二期建设、太平报恩寺开工,加强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规划建设。

推进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二期竣工、三期开工,促进中国-意大利设计创新中心功能落地,同济逸仙大厦竣工,搭建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区域。上理工科技园二期竣工,市知识产权园迁址建设,加强科技园区与大学强势学科、科研院所、都市型产业园区等对接,推动各科技园区空间拓展、特色凸显、产业集聚。

完善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功能。发挥西门子、大陆、安莉芳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的示范带动效应,继续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公司、营运中心、销售中心等,宝地广场竣工,不断优化商务配套服务环境,新增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加快新江湾城国际化社区建设。编制完成新江湾城规划建设导则,制订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社区规划指标体系,依托新江湾城社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加快新江湾城知识商务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国际化发展论证,加快公共服务、市政道路、绿化水系等配套设施建设。

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把握形势发展、百姓需求、社会关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立足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国家和市相关要求,统筹提高各类养老金和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春节前向困难家庭增发一次性物价补贴,重点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销联手、产销对接,多渠道降低流通费用,保障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探索社会救助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有效衔接,完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功能,继续开展公安、城管、民政联动救助,探索困境儿童临时救助,实施困难家庭大病患儿帮扶项目。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深入推进全国老年友好城区试点,新增养老床位400张,新改扩建(修缮)29家社区老年活动室,发挥“96890”社区生活服务热线平台作用,试点承接部分养老服务项目,加强家庭照料、危机干预、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不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阳光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不断完善旧改政策和“阳光动迁”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积极筹措资金和房源,加快推进平凉、定海、大桥等地旧改项目,启动6000户居民动迁,收尾10个停滞与结转基地。完成5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30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改造、400万平方米高层房屋安全检查。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利用。不断完善动迁配套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动迁配套房竣工30万平方米,新开工20万平方米,筹措各类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新启动两个“拆除重建”基地;扩大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确保“应保尽保”。贯彻《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积极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着力促进就业。继续实施区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完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YBC杨浦办、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平台功能,健全“测评-培训-见习-开业”一体化运作机制,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水平。不断完善政府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拓宽市场就业渠道,确保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就业托底安置。深化劳资纠纷多方联动调处机制,全面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工资集体协商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积极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启动新一轮居委会办公用房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居委会信息化建设试点。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推广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全区通办”;加快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功能,启动社工督导培养五年计划,委托社会组织承接公益性社会事务。深化“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开展五角场镇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工作试点,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利用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群防群治社会动员机制,探索完善第三方参与、基层信访代理、信访事项核查终结、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等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社会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骨干作用,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进一步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化双拥共建,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立足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功能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

改革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认真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区本课程,对接高校特色课程,实施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健全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普及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各教育阶段联动衔接,支持“上理工”联盟体、控江联盟体和市东教育小区等教育组团发展,构建创新人才教育链,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探索“教、研、学”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杨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平安校园、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区少年宫重建,新江湾城C6地块幼儿园项目开工。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等五项改革,推进区中心医院创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杨浦医院,探索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全国卫生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探索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和新一轮“名医师”工程建设。完成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启用中医院新院。

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区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推进杨浦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深化文化市场监管“三级联动”。实施区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健身组织建设,开展教练员进学校工作。杨浦体育场改造工程开工。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等重大文体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全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巩固放大世博管理效应,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管理长效常态机制建设,更加注重城市公共安全,积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着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城区。

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格局。深化“条块结合、条条保障、属地管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以社会治安、市容环境为重点,整合区公安110指挥中心、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962151”城市管理热线,组建区、街道镇、居委会三级联动平台,总结3个试点街道经验,全面推广“大联动”,实现城市管理发现联动、信息联动和执法联动。开展示范道路创建和“脏、乱、差”道路整治,加强市容环境顽症治理。

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巩固防火及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顿成果,进一步落实各级组织、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安全责任,建立经常性、制度化安全隐患检查排查机制,深入抓好建筑市场整顿工作。聚焦消防、交通、生产、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地下空间等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强化全过程监管,完善安全预案,普及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站本体土建施工,军工路隧道竣工,推进周家嘴路等越江隧道前期工作。完成长阳路杨树浦港桥和复兴岛运河桥道路工程,以及江浦路、双辽支路等4条道路辟通和整治,翔殷路地下通道等项目开工。加快启动变电站建设,建成大定海泵站主体结构。完成人工管道煤气向天然气转换。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中小学校和医疗机构节能考核,推广新建建筑65%节能标准,关停搬迁5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车间),着力打造低碳化城区。强化规划引导和土地管理,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城区空间资源利用效益。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300吨以内。创建无燃煤街道、安静小区、绿色小区,建成鞍山四村环境友好型社区。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督,落实环保责任制。杨树浦港水系以及2个闸口疏浚工程开工,安徒生儿童公园建成开园。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安城市、视频监控、政法信息、数字医疗等信息化项目。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查询统计、分析预警、图像展示等功能。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建成五角场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工程。建立健全防汛防台、地下空间、档案管理等信息网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