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20**年0528

奥巴马政府放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

【华盛顿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白宫27日发布了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奥巴马在该报告中将军事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这与布什政府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相比是个重大转变。

这是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奥巴马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世界充满了多种威胁,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这一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还对朝鲜和伊朗对美国带来的威胁提出警告。

奥巴马政府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试图摆脱布什政府时期不受欢迎的单边主义政策,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大国。该报告说,美国将和中国在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合作。

奥巴马还将美国经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对于美国保持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奥巴马的前任布什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阐明美国在“9?11”事件后将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战略。布什在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重申美国奉行“先发制人”的战略。

【时事点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坦率地讲,我们对奥巴马的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因为,“这份报告”绝不是许多媒体所认为的、是美国统治层“放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的“宣言书”。

●恰恰在于向方方面面发出如下警告

相反,小布什政府也好、奥巴马政府也罢,由于其既定的全球战略始终未做任何实质性调整,且在连续尝试“单边主义”、“倾听主义”、却终究“无助于距 离”其既定的全球战略“更近”反而“更远”之后,奥巴马才正式出版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意图、不仅不在于放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反而 恰恰在于向方方面面发出如下警告:不要逼美国重返“单边主义”,不要逼美国“先发制人”。

●既是说给“倾听主义”的“倾听对象”听的,也是说给“单边主义”的“打击对象”听的

显然,所谓不要逼美国重返“单边主义”,是专门说给“倾听主义”的“倾听对象”--欧盟听的,而所谓不要逼美国“先发制人”,则是专门说给“单边主义”的“打击对象”--所谓“邪恶轴心”听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阅读一则之前曾经点评过的两个新闻片段。

资料:以色列外长称:朝鲜叙利亚和伊朗为新邪恶轴心国

【东方档字NO.[1**********]5】据美国媒体5月12日报道,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将朝鲜、叙利亚和伊朗列为新的“邪恶轴心国”,并称去年12月在泰国曼谷遭扣留的武器原计划是运送给哈马斯和真主党的。

利伯曼指出,朝鲜、叙利亚和伊朗这三个国家相互合作,制造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利伯曼是在访问日本期间作上述表态的。

“邪恶轴心国”一词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最早提出,他在2002年1月30日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将“朝鲜、伊朗、伊拉克”形容为“邪恶轴心国”。

资料:以色列副总理:已经做好攻打伊朗准备

【东方档字NO.[1**********]9】据媒体报道,以色列副总理兼战略事务部长摩西•亚阿隆10日说,以色列已经掌握直接打击伊朗的军事能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

亚阿隆当天出席以空军一次会议时说,以色列近年来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武装人员成功实施多起军事打击,积累不少作战经验,这些经验将在以后攻打伊朗时派上用场。

按照亚阿隆的说法,依照以色列现阶段所掌握的军事技术,以军不仅可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战争,也有能力攻打距离以色列更远的伊朗。

“拥有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向加沙地区发动反恐战争,打击发射火箭弹的黎巴嫩,打击叙利亚,也可以进攻伊朗这样的外围国家,”亚阿隆说。

军事分析师说,以色列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谈及伊朗时,鲜少使用“发动战争”这样的字眼,多采用“做多手准备”这样的模糊表述,暗示不放弃动武。 作为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副手,身居高位的亚阿隆是为数不多公开谈论战争可能的以色列高官。

美国等西方国家眼下正全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以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上月说,以色列方面同意先观望制裁效果,再考虑作其他决定。

【时事点评】就第一段资料,我们再次提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以色列外长)利伯曼指出,朝鲜、叙利亚和伊朗这三个国家相互合作,制造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利伯曼是在访问日本期间作上述表态的。

另外,结合上面的话题,我们也请大家注意另外两段文字,原文是分别是:

第一,“邪恶轴心国”一词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最早提出,他在2002年1月30日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将“朝鲜、伊朗、伊拉克”形容为“邪恶轴心国”。

第二,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将朝鲜、叙利亚和伊朗列为新的“邪恶轴心国”,并称去年12月在泰国曼谷遭扣留的武器原计划是运送给哈马斯和真主党的。

就第二段资料,我们亦再次提请大家注意这两段文字,原文分别是: 第一,以色列副总理兼战略事务部长摩西•亚阿隆(5月)10日说,以色列已经掌握直接打击伊朗的军事能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

第二,“拥有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向加沙地区发动反恐战争,打击发射火箭弹的黎巴嫩,打击叙利亚,也可以进攻伊朗这样的外围国家,”亚阿隆说。 以外长的这番话,是在以色列财政部长访问了北京之后抛出来的

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以色列外长的这番话(所谓“新邪恶轴心国”),是在以色列财政部长访问了北京之后抛出来的,而以色列财长访华又是在以色列副总 理兼战略事务部长摩西•亚阿隆扬言“以色列已经掌握直接打击伊朗的军事能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之后进行的。

这就是说,“中以”之间在伊核问题上(严厉制裁伊朗)谈得并不融洽。

●所谓的“新邪恶轴心国”新就新在用叙利亚替换了伊拉克

众所周知,“邪恶轴心国”一词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最早提出的-在2002年1月30日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小布什正式将“朝鲜、伊朗、伊拉克”贴上了“邪恶轴心国”的标签。

因此,对比“老邪恶轴心国(我们姑且这样称之)”名单,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新邪恶轴心国”新就新在用叙利亚替换了伊拉克。

●用叙利亚替换伊拉克从而形成一个“新名单”的意图

如果结合目前“极其险恶的”国际形势,结合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已显著下降”的事实;结合以色列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的“远远不够(发动针对伊朗的 战争)”的事实;特别是、结合角色日益吃重的几个“地方王(特别是土耳其、巴西)”、以及其它势力中心正大力扶持的、中东的某个“区域性合作组织(由土耳 其、伊朗、叙利亚等组成的)”日益成型的脚步声,我们再仔细地品味一下这所谓的“新邪恶轴心国”,也就不难明白,用叙利亚替换伊拉克从而形成一个“新名 单”的意图,在于“指明”一个新的,美国、或者以色列的“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都“可能够用”的“新的军事打击目标”

●那种“以色列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军事手段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大话,就不要“吹”了

显然,在我们的评估中,由于次贷危机已经成为事实,这个目标已经不是伊

朗(如果美国决策层还有哪怕是一点儿的理智的话)。

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一一成为现实的今天,在美国高盛等几乎所有美国大投行、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已经“自我举证(美国政府针对高盛、 摩根史坦利、花旗等一系列涉嫌欺诈的调查)”为“庞氏型骗子投资机构”的今天,在华尔街金融永动机“永动的神话”已经不再有人相信的今天;在“中美俄”之 间确保彼此核摧毁的基础上,在中国“中段反导”技术、俄罗斯“太空站”技术在全球太空技术上各自独树一帜的今天;在欧美战略矛盾已经公开撕裂、而欧元“虽 然飘摇、但仍然未倒”的今天,那种“以色列已经掌握直接打击伊朗的军事能力,随时可以发动战争”的大话,就不要“吹”了,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不论是美国、更或者是以色列,就“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本身而言,当然是件很容易实现的活儿:扔几颗炸弹、发几枚导弹,或者在两伊边境“比照” 韩国天安号的模式弄一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神秘事件”,紧接着对伊朗、特别是对伊朗背后的大国施加压力,如果美国在宣传上需要的话,这些手段当然也 都可以算得上军事打击了。可问题是,这种规模的军事打击有用吗?如果是“上了规模的军事打击”,当然会有用,可“问题”就来了,打击之后又怎么办?

对美国决策层而言,特别是对曾经不可一世至极的“美国新保守势力(以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前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为典型代表)”而言,如果上述“问题”能够解决,恐怕就早就“军事打击伊朗全境”而不仅仅是“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了!

可见,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美国前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在小布什任期内”相继下台,其实已无可争辩地证明:上述“问题”早在次贷危机爆发之 前、早在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远较今天强盛(至少表面如此)就“基本无解”!在次贷危机已经成为现实,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已经实质性下降的今天,恐 怕就“更加无解”了。

●任何“旨在实质性削弱伊朗战略能力”的军事打击,都等同于动了全球“非美势力中心”的奶酪

第二,如果地小人微的以色列、犹太人还想生存下去的话,它就应该明白,它发动的任何“旨在实质性削弱伊朗战略能力”的军事打击,都等同于动了全球“非美势力中心”的奶酪、也就等同与所有“非美势力中心”的核心利益为敌,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为敌。

因此,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不仅会受到伊朗在军事层面的残酷报复,且它的核心利益还会受到几乎所有“非美势力中心”必将施展的、手段各异的杯葛、甚至严厉打击!特别是在以色列国家安全(包括经济安全)的层面上。

●伊朗一再警告的、“要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并非完全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情

从这个层面上讲,伊朗一再警告的、“要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并非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情。

这一点,从以色列情报部门最近因一起冒名暗杀事件为西方“非美势力(主要是欧洲国家)”所“群殴”,且“以色列核问题”也一再被阿拉伯国家、甚至欧盟国家所提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显然,这无可争辩地证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今天也已经保护不了以色列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以色列敢公开“羞辱”美国副总统的原因。尽管“这种公开羞辱”目前更多程度还停留在演“美以双簧”的层次,但不排除一旦美国绝对实 力、相对实力进一步下降,以色列就敢根据自身利益、视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比如,中东安全框架多边化的慢慢实现),而真正走向“敢于羞辱”美国的道路。

第三,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直到目前为止,伊朗之所以还在为核武器“努力奋斗着”、在于“中欧俄美”也有个“中东战略利益”的“公约数”---除非万不得已,与美国一样,“中欧俄”中的“大多数”也不希望伊朗立刻跨进核门槛。

而“中欧俄”“帮助”美国阻止伊朗跨入核门槛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得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如果华盛顿不顾“中欧俄”的中东利益而立刻展开对伊朗的军事打击,那就得冒“伊核问题彻底朝核化”的风险,既:伊朗也会悍然核爆!

有意思的是,当年,在朝鲜不顾美国画下的“对朝动武红线”而悍然核爆,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我们记得是现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一边狂批朝鲜悍然核 爆、一边又公开地坚定表示“......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是不可想像的事

情....”之后,华盛顿又宣布了一条新的朝核红线,既:一旦发现朝鲜进行核扩 散,美国将立刻军事打击朝鲜。

显然,既然朝鲜的核技术“如此了得”,扩散起来显得是“无远弗界”,那么,美国人在叙利亚都能发现“有朝鲜因素的核计划”的情况下,一旦“中欧俄”中的“大多数”改变伊核立场,那么,人们在伊朗发现“有朝鲜因素的核武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即便是美国亲自上阵,即便美国准备“举国之力”

第四,再就是,人们普遍相信的是:即便是美国亲自上阵,即便美国准备“举国之力”,但以美国今天的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如果美国决策层想“以军事手段 解决‘伊核’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核心问题(事关中欧俄的全球核心利益)’”,由于“届时的美国”将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盟友 --比如北约,[至于美日、美韩同盟这一类的、不是缺“胳膊(政治、特别是军事上的彼此支撑能力)”就是少“腿(经济、特别是金融上的彼此支撑能

力)”的 玩意儿就不要提了,更何况,真到了那个时候,美日、美韩同盟恐怕也未必指望得上,不然,也不会弄出普天间军事基地搬迁问题以及天安号事件了],其下场只会 比“美国至今没有品尝到胜利果实”的伊拉克战争或者阿富汗战争更惨,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损害而言,其“战略后果”不仅将肯定超过“冷战期间迫使美国全球战略 大幅收缩的越南战争”,甚至将肯定超过“冷战期间迫使前苏联全球战略大幅收缩、华约组织快速瓦解、直至前苏联帝国最终解体的阿富汗战争”。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就如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那样:“其它势力中心”没有兴趣为伊朗打一场“朝鲜战争”,却绝对有兴趣为伊朗“重演”一场“越南战争”、也有兴趣在阿富汗重演一场“阿富汗战争”

●美以”的“新军事打击目标”将在“新邪恶轴心国”另外两个国家中进行选择

通过上面的内容,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意思,既:在我们的评估中,“美以”的“新军事打击目标”将在“新邪恶轴心国”另外两个国家中进行选择,也就是朝鲜与叙利亚。

由于不论在法律上(中朝友好互助条约)、还是在形式上(韩国天安舰神秘沉没之后,中国不理睬韩国的悲情表演,高调接待金正日访华)、更或是在国家利益 层面上(朝鲜的稳定对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朝鲜都已经获得中国的“安全背书”,与此相反,在韩国调查报告正式将朝鲜定性为“肇事者”,且美国政府也公 开认可“调查报告”的情况下,“韩国的保护神”--驻韩美军却并未依据“美韩军事同盟”的相关条款自动启动、对“公然军事挑衅美韩军事同盟”的朝鲜进行任 何军事反击(当然口水倒是喷了一大堆),这也更加说明了两点,既:

第一,面对已经是核国家的朝鲜,特别是站在朝鲜背后的中国,所谓“美韩军事同盟”的“严肃性”其实早已经有了很大问题,这次,由于“天安号神秘沉没”本就是美国(或者韩国内部亲美势力)精确“内爆”所致,更是将“这个很大问题”表面化了!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今天,日本鸠山政府终于做出让步,宣布在普天间军事基地搬迁问题上彻底回归到日本自民党政府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上(在冲绳内部搬 迁),却又同时开出“中日一旦在钓鱼岛问题上发生冲突,美国将站在日本一边(意思是要求美国同意将美日军事同盟效力覆盖至钓鱼岛”的“要价”,因此,在东 方评论员看来,在“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利益于“天安号神秘沉没”而“止跌回稳(奥巴马政府如愿地巩固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美韩军事同 盟”之“严肃性”问题“表面化”,不过是华盛顿必须支付的第一笔代价!之后,奥巴马还得正式回答“美日军事同盟”的“严肃性”问题。 显然,由于日本在中国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以及美国稳定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中的角色较韩国重要得多,而“中国经济”又在“欧美经济博弈”中的角色较日本重要得多,因此,在美国如何回应日本要求“将美日军事同盟效力覆盖至钓鱼

岛”之“要价”的问题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在我们看来,如果美国胆敢将“美日军事同盟效力覆盖至钓鱼岛”,那么,必然招致来自中国的强烈反击,作为一种可能的后果,朝鲜将很可能“不顾”中国的“劝告”、以“鸣冤叫屈”为名,向外进行核扩散,直接突破美国朝核政策的所谓红线;

●华盛顿必须支付的几笔代价!

因此,如果美国不敢将“美日军事同盟效力覆盖至钓鱼岛”、从而让日本政府“有理由”一边在普天间军事基地搬迁问题上彻底回归到日本自民党政府与美国达 成的协议(在冲绳内部搬迁),一边又在经济上“更加起劲地”与中国搞区域化合作,在与“中美”继续玩“政经分离”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做好防范随时可能爆 发的“第二波欧美金融危机”的准备工作,这很可能华盛顿必须支付的第二笔代价!

另外,如果美国搞不定日本,那么,在“美韩军事同盟”之“严肃性”问题已经因天安舰事件彻底“表面化”之后,作为一种可能的后果,朝鲜也很可能“不 顾”中国的“劝告”、以“鸣冤叫屈”为名,对韩国进行武力威慑,最大限度地干扰韩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如果“美韩军事同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如果美国国会 迟迟不批准“美韩自由贸易协议”,那么,韩国政府也就可以与日本一样,在经济上“更加起劲地”与中国搞区域化合作,在与“中美”继续玩“政经分离”的过程 中,更进一步地做好防范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二波欧美金融危机”的准备工作,这很可能华盛顿必须支付的第三笔代价!

真实的情况是,“天安号事件”,特别是韩国李明博政府按美国要求公布的“调查报告”并未阻止中国总理温家宝如期访问韩国、并在韩国与日本、韩国领导人举行“三国领导人对话”。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值得强调的是,此次“三国首脑会议”既定要谈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国经济合作”问题,尽管“天安号事件”被“人”有意识地加塞了进 来,但基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想像,只要中国应对得当,特别是处理好与欧盟、俄罗斯的关系(伊核问题),那么,美国要想实质性干扰“中、日、韩三国经济 合作”的进程,由于日本、韩国经济都有“被欧美资本血洗”的经历,因此,仅靠一个“天安号事件”是远远不够的。

●对美国决策者而言,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二,如果“美日军事同盟”不敢应日本要求将“效力”覆盖到钓鱼岛,那么,日本政府、特别是日本社会对美日军事同盟的真正价值,特别是美国的核保护就 “有权”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军事同盟”对“美韩军事同盟”的支持就会“有问题”,由“美日、美韩军事同盟”这“两只锚”共同锚定的美国西太平洋框 架就会随中东、南亚、中亚时局的不时变化而剧烈摇晃,这种摇晃会令韩国、特别是日本的角色迅速吃重!不仅如此,由美国西太平洋框架与北约这“两只锚”锚定 的美国全球安全框架也会立刻剧烈摇晃起来、而这种摇晃,

会令北约(欧盟)的角色迅速吃重。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安全层面上,不论是日本的角色吃重、还是欧盟的角色吃重,都会立刻投射到经济层面的“三边撕裂”上,而曾经的广场协议、今天的希腊危机一一表明,“欧美日”在“三边撕裂”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此,尽管在政治、军事层面上,美国在东亚方向因策划“天安号事件”而暂时令“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关系”暂时止跌企稳,却仍然没有能阻止中国总理如期 访韩,更没能阻止“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天安号事件”的“背景墙”下、继续商讨“三国经济合作(其实就是东亚经济合作)”的话题,对美国决策者而 言,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其实,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做此判断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不妨回到奥巴马刚刚公布的那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奥巴马还将美国经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对于美国保持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非常清楚,奥巴马在他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美国经济上的成功”公开提高到“对于美国保持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的程度。

显然,如果我们从这个“核心层面”去观察问题,也就不难做出判断,尽管策划“天安舰事件”令东北亚形势紧张,且令美日、美韩军事同盟“止跌回稳”,但 是,在中国“继续拒绝接受”韩国“调查报告”,且朝鲜公开警告韩国“核武器不是陈列品、也不是收藏品,如果韩国继续挑衅,就准备就此完成统一”的情况下, 中国总理仍然可以“如期访韩”、并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继续商谈“三国经济合作(其实就是东亚经济合作)”问题,对美国决策者而言,特别是对 “美国经济”而言,这很难说是成功?

●华盛顿真正的的意图在于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天安号事件”这种方案都无法阻止“三国经济合作(其实就是东亚经济合作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奥巴马的又将如何根据他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出示的策略、去保持美国在海外的影响力呢?

显然,“天安号事件”、或者东北亚方向、更或者东亚方向,只是奥巴马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保持美国在海外的影响力”诸多计划中的一个侧面。

华盛顿真正的意图在于:

第一,在安全层面,用“天安号事件”牵制日本经济、韩国经济与中国经济靠近,暂时阻止欧盟经济与中国经济靠近,换句话说,是暂时阻止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包括俄罗斯)的启动。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假以时日,最好将“天安号事件”发展成“朝鲜半岛冷战”的转折点,继而慢慢将“朝鲜半岛冷战”培养成“东亚冷战”、甚至类似于“美苏时期的全球冷战”,只是冷战的一方改成了中国,而另一方仍然是北约、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

第三,在经济层面,以“严厉制裁伊朗”为抓手瓦解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为主、以“天安号事件”为抓手实现“全面制裁朝鲜”为辅、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地孤立、封锁中国经济。

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南亚始终没有破局的无奈下,最好的办法,是围绕伊核问题,从中东方向着手,拉上欧盟、迫使阿盟、顺便做俄罗斯的工作,同意“提前” 执行“美国版严厉制裁伊朗案(实际上就是制裁中国)”,而不是等中国同意、联合国通过,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同时,是围绕朝核问题,利用好“天安号事件”对 中国形成的压力,拉上日本、迫使韩国、顺便做欧盟的工作,实现“全面制裁朝鲜”。

●将“新军事打击目标”隐隐锁定在叙利亚身上

就目前而言,在证据并不确凿的情况下,由于李明博政府已经根据美国的战略需要、正式将天安号“肇事者”者的标签贴在了朝鲜身上,且日本也借此形势紧张 的机会,借口日本需要美军的存在,而在普天间军事基地搬迁问题(实际是美日军事同盟问题)上回归到日本自民党政府时的立场,且日本还与美国一道“强烈支 持”韩国将天安号事件提交联合国处理,从而将球踢给中国,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在围绕朝核问题,利用好“天安号事件”对中国形成的压力,拉上日 本、迫使韩国、顺便做欧盟的工作、实现“全面制裁朝鲜”的进程,已经启动。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中东方向“再加一把力”将之前的损失给找回来,既:利用“天安号事件”对中国与日本、韩国、特别是欧盟经济上的“靠近进程”的有 效干扰,将被土耳其、巴西这些个“地方王”与伊朗间签定核燃料交换协议“有效干扰”的“严厉制裁伊朗案”、“重新放到”欧盟与阿盟、甚至俄罗斯的面前,促 使它们要么对中国施加最大的压力,要么同意“提前”执行“美国版制裁伊朗案”,从而“破解”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尊王攘夷”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中 国,彻底瓦解伊核问题之“中欧俄战略协调”。

●美国企图从叙利亚方向打开缺口、在中东方向“再加一把力”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此次由叫嚣“已做好准备随时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以色列公开出面、抛出所谓“新邪恶轴心国”的意图也就非常明显了,既:将“新军事打击目标”隐隐锁定在“替代了伊拉克”的叙利亚身上。

至于为什么要将“新军事打击目标”隐隐锁定在叙利亚身上?当然是为了从叙利亚方向打开缺口、从而在中东方向“再加一把力”。至于如何实现这一点?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再来阅读两则新闻。

美核潜艇现身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拍到现场画面

【德黑兰消息】据伊朗国家英文电视台presstv周四晚报道,伊朗海军目前探测到一艘美国核潜艇出现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水域,这显示美国和伊朗军方在波斯湾对峙的紧张关系或将升级。

据报道,伊朗一海军巡逻艇当天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时探测到一艘美军核潜艇,并拍摄到这艘核潜艇的画面。

黎巴嫩防空部队开火阻击以色列战机入侵领空

【贝鲁特消息】黎巴嫩武装部队司令部26日在贝鲁特发表声明说,其所属的地面防空部队当天开火阻击了侵犯黎领空的两架以色列战机。

声明说,以军两架战机当天侵犯了黎巴嫩领空,在黎各地区上空盘旋了近2个小时。当这两架飞机进入黎南部萨巴阿镇上空进行中低空盘旋时,黎军地面防空部队开火阻击。但声明未提及这次开火阻击行动的结果。

据报道,以军飞机经常进入黎巴嫩领空侦察真主党武装的行踪。对此,黎巴嫩政府一再向安理会提出控告,指责以色列违背了安理会有关决议。

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高 马英九谴责暴力挑衅

【台北消息】据媒体报道,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持续升高,马英九昨天公开谴责任何破坏地区和平及使用暴力挑衅行动,希望与国际社会共同防止冲突扩大,维持区域和平安定与繁荣。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马英九昨天接受“半岛媒体集团国际英语频道”专访,高度关切朝鲜半岛局势;这是韩朝因天安舰产生龃龉以来,马英九发表措辞最强硬的谈话。

马英九表示,“中华民国”支持韩国、美国、日本等国降低紧张、透过联合国恢复地区稳定的努力,也愿与国际社会采取共同措施,防止冲突扩大。

台“外交部”随后也发表与马英九用字遣词几乎相同的声明,“谴责任何使用暴力或挑衅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行为”。

【时事点评】在中东方向,就目前而言,一边是“美国核潜艇出现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水域”,就如新闻稿中所说,“这显示美国和伊朗军方在波斯湾对峙的紧张 关系或将升级”;一边是“以军两架战机26日侵犯了黎巴嫩领空”而遇到“黎巴嫩防空部队开火阻击”;还有,就是以色列以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从加沙向以色列南 部地区进行袭击为由、近日再次对加沙地带连续展开空袭;台湾政权也加入了进来。

非常清楚,在华盛顿制造一场“天安号事件”将朝鲜半岛搅得云里雾里的同时,中东方向也是不得安宁、台海也是风云再起。

在目睹这一切的同时,我们很容易想起2007年9月期间的一幕,并再次感叹: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下面原文引用一段当时的讨论纪要(包括援引的新闻素材),我们相信,这段近3年前的讨论纪要,尽管有些细节并不完全相同,但仍将可以从“历史”的“独特角度”,极其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形势。

资料:媒体称以色列特种兵在叙利亚窃取朝鲜核标本

【东方档字NO.[1**********]4】9月23日,英美媒体进一步曝光以色列空军9月6日对叙利亚“核材料仓库”的轰炸内幕,其中最为惊人的是:以 色列特种兵身着叙利亚官兵服装,混入神秘地下仓库,窃得“朝鲜核材料”,从而成功说服美国总统布什,同意以色列出动空军轰炸了叙利亚的“核材料仓库”。

据华盛顿和以色列的消息渠道透露,今年夏天,以色列情报机构向美国总统布什吹风说,他们在叙利亚发现了“朝鲜专家”和“与核相关的材料”。据报道,以色列 特种兵后来成功潜入叙利亚,并在线人配合下,一路摸进了“幼发拉底河农业研究中心”地下仓库内,成功窃取了仓库里的“朝鲜核材料样本”并安全返回。

以色列科学家很快证实,突击队所起获的“核材料”确实“源自朝鲜”。结果送到白宫后,布什总统开了“可以行动”的绿灯。据报道,在此次轰炸行动中,有“多名朝鲜人”被炸死。对于这件事,朝鲜外务省声称,朝叙核合作传闻是拙劣的阴谋。

【时事点评】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这件从天而降的“叙利亚核问题”,我们曾经给出、并终始在强调如下观点:

●整个事件是“大国”及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进行一系列战略测试的“继续”

第一,整个事件是“中、俄、美、欧”围绕“一旦最终解决、就必将决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伊核问题,在伊拉克、叙利亚及阿富汗问题上“相互亮剑”、 “相互试探”的继续;

第二,整个事件是“中美”在台独势力推动“入联公投”问题上的“公开”较量、相互测试、并向方方面面“公开”发出一系列战略信号的继续;

第三,整个事件也是“俄美欧”三方在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美国在东欧布置反导系统问题上“公开”较量、相互测试、并“公开”发出一系列战略信号的继续;

第四,整个事件还是“欧、美、阿盟”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彼此公开要价”、

相互测试,并“公开”发出一系列战略信号的“继续”;

第五,整个事件也是中俄主导之“上合”与欧美主导之“北约”这两个区域国际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相互测试,并“公开”发出一系列战略信号的“继续”;

●整个事件是一个“必然环节”、而非“偶然环节”

第六,整个事件是“中欧俄美”在东起东北亚的朝核问题、日本问题、台海问题,途径南亚、中亚的巴基斯坦问题、阿富汗问题,西至伊朗问题,再辐射至伊拉克问 题、叙利亚问题、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平问题、以及土耳其问题,最后再到东欧问题、直至跳跃至非洲问题等一系列焦点问题进一步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 “大国”就自己的“全球最核心的利益”进行公开较量、相互测试、互相策应的一个“必然环节”、而非“偶然环节”。

●整个事件的“大背景”与2006年中东冲突之前“似曾相识”

第七,整个事情恐怕与2006年中东冲突之前一个样,既:借助于伊核问题之“中欧俄”的“战略掩护”,伊朗直接插手“军援”巴勒斯坦强硬派武装、黎巴嫩真 主党武装的可能性为最大,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其重要意图之一,在于“先手”打乱“美以”发动“2007版中东冲突”的战略部署。

第八,我们认为,自9月6日以来,在美国媒体开足马力进行宣传、频爆所谓内幕、在令叙利亚无比尴尬的同时,根本就掩饰不了“美以军事同盟”的“尴尬”。

我们知道,自以色列与美国几乎同时宣布哈马斯控制的加沙为“敌对实体”以来,除了立刻引起欧盟、阿盟的“抗议”之外,凭借自己的硬实力,在“伊核问题”的 核心--伊朗,及伊核问题“周围的”阿富汗方向、巴基斯坦方向、格鲁吉亚方向,在朝核问题的核心-朝鲜,以及朝核问题“周围的”台海方向、日本方向“严阵 以待”的“中俄”,就是“懒得出声”。

就如我们在之前的点评中所强调的那样:不要忘记了,2006年中东冲突时,就是这个“懒得出声”的“中俄”于最后关头、通过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方向“亮牌”,才迫使“在阿富汗方向根本就找不到应手”的华盛顿“同意”以色列签下“停火协议”的。

●这个测试平台已经产生了“第一个测试参数”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目前而言,就如我们在之前的点评中所说的那样,这个测试平台已经产生了“第一个测试参数”,是有关美国“中东试验室”的:显 然,在扛着“叙利亚在搞核武器”的“大旗”、以色列“承认”轰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叙利亚之余;在出于对“以色列侵犯自己领空”的“正义”,叙利亚声 称“当既就展开猛烈反击”之后,我们注意到,20多天过去了,双方

暂时“都没有”采取令事态升级、从而有可能令局势失控的军事动作、甚至政治动作。

这也就是说,双方所表现出来的“稳重”与“克制”,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么一点,既:不论是事态升级、还是事态失控,是“双方”都在“有意”避免的事情,至少在目前为止是这样的。

因此,通过这个测试平台,特别是通过“双方”所表现出的“稳重”与“克制”,“全面参与测试的”“方方面面”已经接收、并确认了这么个信号,既:在黎巴嫩 真主党武装、巴基斯坦强硬派哈马斯武装、包括伊朗、叙利亚这两个主权国家仍然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也就是说、在中东所有“明的”、“暗的”“反 美武装”“仍没有最后准备好”的同时,美国那个自拉氏下台前就已开始修建、且不断在添置“试验器材”(美军向伊拉克大量增兵、向以色列提供近200亿美元 军事援助、在海湾不停地进行军事演习等等)、至今耗时已近一年之久的“中东试验室”,尽管“已经提前剪彩”,尽管已经摆出了一副“随时启用”的样子,但 是,要想对叙利亚这样一个主权国家“立刻”就展开“试验”(更甭提伊朗了),显然还处于“缺砖少瓦”的状态,仍然是“暂时不堪使用”。当然了,在东方评论 员看来,也许“暂时不敢使用”的说法要更加精确一点儿!(至少在目前为止),这样,才更能描述出“美以军事同盟”的尴尬。

说到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今天的形势发展已经表明,这个测试平台已经产生“第二个测试参数”、并即将产生“第三个测试参数”。

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再来阅读几则“意料之中的”的新闻。

以色列空袭加沙,哈马斯称以军将付出沉重代价

【综合消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祖赫里27日说,以色列将为近些天来袭击加沙的行动付出沉重代价。

祖赫里说,以军对加沙地带的军事打击只会使当地武装组织更加坚定地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来对抗以色列的侵略。祖赫里还指责巴民族权力机构没有对以色列的袭击做出反应,他希望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制止以方对加沙的侵略行为。

以军26、27日连续对加沙地带发动空袭,目前已造成11死亡,20多人受伤。以国防部长巴拉克26日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迫在眉睫。

【时事点评】前面说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整个事件(叙核问题)”的“大背景”与2006年中东冲突之前“似曾相识”,众所周知,06年中东冲突全面爆发之前,以色列就是借口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抓捕以色列士兵,而大打出手的。

●然而,事情就这么简单吗?

显然,这一次在“具体情节”上则稍有不同,按以色列的说法,在以色列发起军事打击前的24个小时里,巴勒斯坦境内武装向以色列境内不断发射火箭弹,据说 “数目达11枚”之多。因此,按以色列“公开宣示”的逻辑,发起这次军事打击意图在于“报复”,而“准备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意图,自然在于“制止”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的行径。然而,事情就这么简单吗?

●“有人”为这场大规模战略测试再次注入了一个“测试变量”

事实上,就在“方方面面”为“叙核问题”的“真相”猜测不已的同时,准确地讲,就在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测试的“方方面面”期待更多测试参数出炉之前, “有人”为这场大规模战略测试再次注入了一个“测试变量”--以色列国内政治斗争。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测试变量”的注入,是以以色列国内一段“陈年旧案”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为标志的。

●一个“陈年旧案”的“诱因”

我们知道,在06年9月份,为配合美国的“新中东政策”于当年7月发动黎以冲突、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立刻陷入了一场官司。

在那段时间的点评中,我们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对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个人操守”不关心、也不作评价、更不做担保,对官司本身的“是是非非”也无所谓立场,我们只对这场官司被捅出来的“时间”感兴趣。

就如我们当时所指出的,从“时间因素”的角度去看,那场官司的“诱因”在于奥尔默特领导的以色列政府,不愿意独自为美国“新中东政策”埋单,也就是说,在 美国因种种顾忌(主要是来自中欧俄的种种战略牵制),当时“无法”或者“不敢”亲自出面,对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并为伊朗军援真主党提供通道的叙利亚进 行军事威慑、或军事打击的情况下,奥尔默特领导下的以色列政府也“不愿意”、或者是“不敢”一味地满足华盛顿“新中东政策”的战略要求,继而将整个事情做 绝,从而让以色列这么个国小人少的小国家,去独自承受06年中东冲突全面升级之后、“各大国”必将通过各种手段,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之是一种“全面干 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

显然,在“叙核问题”仍处于扑朔迷离的档口;在以色列以巴勒斯坦武装发射火箭弹为由、对巴勒斯坦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进行军事打击的事实下;特别是,以色 列奥尔默特政府对轰炸叙利亚核目标一事“不愿意说什么”,而非常合乎美国单边主义口味、且向来也只信奉大棒政策的强硬派--以色列前总理、以色列反对党- 利库德集团的大佬--内塔尼亚胡

却偏偏跑出来“证实”“有这么回事”,在这种“强烈对比”下,随着那段沉寂多日的“旧案”突然再次成为以色列媒体所热炒的 话题,不能不让我们再次感叹一声:“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内塔尼亚胡的“公开证实”,立刻被以色列工党秘书长埃坦•卡贝勒斥之为“后果严重,是一种愚蠢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此外,这位执政党的 秘书长还说了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是出于愚蠢还是有意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抑或其他什么原

因.......”。

●内塔尼亚胡可不是个傻瓜,他的“公开证实”绝对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

在我们看来,曾经担任以色列总理的内塔尼亚胡可不是个傻瓜,因此,如果他的确认为军事手段是解决包括伊核问题在内的中东问题最有效手段的话,如果他的确认 为美国是一个长期可靠盟友的话,特别是,如果他的确坚信华盛顿“仍然有机会”主宰整个中东,且确认以色列国家前途“完全依赖于”美国主宰中东政策能够成功 的话,那么,他的“公开证实”绝对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帮助华盛顿、利用叙核问题的“指标作用”,进一步测试中、欧、俄,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重大 问题上”的真实立场;甚至是进一步测试美国、及其盟国(以色列、日本、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利益集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真实立场。

●一种想用“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公约数”,将北京的手脚彻底捆住、将中国的战略资源彻底捆住的“企图心”,是昭然若揭。

在这里,有两个概念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是所谓叙核问题的“指标作用”。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认为,这种“指标作用”有两层含义:

其一,由于“叙核问题”被美国、及认同美国战略的内塔尼亚胡的“公开证实”、“正式定性”为与朝核问题“相关”,而叙利亚与伊朗又存有战略盟友关系,此 外,有人还认定叙利亚、伊朗在支持伊拉克反美的“恐怖组织”;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在“两核问题”参与甚深,并有心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因此,“有人”企图借 叙核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将“叙核问题”、也就是将叙利亚问题伺机塞进伊核问题,或者将“朝核问题”塞进中东问题,总之,一种想用“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公 约数”,将北京的手脚彻底捆住、将中国的战略资源彻底捆住的“企图心”,是昭然若揭。

对此,我们想强调两点:首先,“叙核问题”这个测试平台如果从“表面”去看,似乎是“以色列与叙利亚”、至多是“美以”与“伊叙”之间的事情,然而,由于 “袭击路径”牵扯上了与欧盟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土耳其与黎巴嫩,“袭击目标”中赫然有“朝鲜核材料”与“朝鲜技术人员”,而这些“人与料”的来源国,不仅是朝核问题的主角,也与在朝核六方会谈中谈得美国人“没有了脾气”的“中俄”密切相关。

●美国人精心制作的这个球没有人去接

其次,尽管经过近20多天“小心翼翼”的“层层曝光”,在美国人承认了“事前知晓”、以色列承认了“扔了炸弹”,从而“整个事件搞得像真的一样”之后,声 称自己被诬陷的朝鲜、除了“愤怒地”“否认参与了此事”之外,不仅“没有”将愤怒的情绪带进朝核六方会谈,甚至没有象以往那样,以此威胁第六轮朝核六方会 谈进程,而是“高高兴兴”地开始了朝核六方会谈,至于能不谈出点实际的,那就另一码子事了。(对此,东方评论员的观点一早就明确了,在“美朝”关系正常化 之前,在美国全面解除对朝鲜、实际上也就是全面解除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制裁之前,朝鲜“全面弃核”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伊核问题彻底解决之 前,或者说北京在西太平洋上与华盛顿势均力敌之前,朝核问题也将是个永恒的话题。)

●欧盟也无意立刻捞上美国人“有意抛出的”这根稻草

不难看出,美国人精心制作的这个球没有人去接,结果就是,从“美国人的意愿”去看,令其失望的是,朝核六方会谈、朝核问题、或者说是朝鲜,仍然与“叙核问 题”没有任何关系,欧盟也无意立刻捞上美国人“有意抛出的”这根稻草、以“调查叙核问题”为名,杀入朝核问题,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因为欧盟想介入朝核问 题、继而介入东亚经济、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还有“欧亚大陆共同利益”这一条路可走。

●“中欧俄”均无意拆台的背后,是都想借这个机会顺手“也拍拍球”

另外,东方评论员也注意到,尽管美国人在那里炒作,以色列军队在那里忙活,叙利亚、朝鲜在那里一个劲地“否认”,但是,除了欧盟没有说话之外,“中俄”都无意说话,也就是说,“中俄”无意拆台。

显然,在“中欧俄”均无意拆台的背后,是都想借这个机会顺手“也拍拍球”,看看这个“球”弹起来之后,还能弹出什么信息出来。

其二,就目前而言,向国际提供“叙核问题”内幕资料的爆料者,主要就是华盛顿,就华盛顿的“宣传资料”而言,如果朝鲜在“叙核问题”中的角色属实,特别 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伊核问题”中,也就意味着朝鲜、伊朗同时跨越了美国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双重红线”,这绝对是美国不可容忍的。在美国军事 打击伊朗之前,这也是欧盟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也恰恰是“这两个不能容忍”,都为“欧美”所容忍了,因此,所谓“叙核问题”不过是华盛顿“刻意制造、并搭在”伊朗、叙利亚“军援”哈马斯武装、真主党武装上面的“原罪”而已。

●两个测试结果也为“中俄”所即时接收!

就如我们之前“猜测”的,叙利亚“不会一点儿核项目都没有”,但是,叙利亚的核进程,远不足以激起“美以”军事打击叙利亚境内目标的动机;而击毁伊朗、叙利亚用于军援哈马斯、真主党武装的军备及途径,并“以事实来代替口头警告”,是一个重要动机。

但是,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最大的动机来源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测试”:“美以”是想以这种“朝鲜正在向中东进行核扩散”、从而“既然叙利亚有可能,伊朗则更 有可能同时跨越欧美、甚至阿盟的红线”,因此,美国必将激烈反应,对跨越红线的目标进行军事打击,紧接着中东即将爆发新一轮冲突,最后中东有可能陷入大乱 的“真实性”,去测试“伊核问题之中俄欧”的真实态度。

显然,美国、也包括以色列想知道欧盟、阿盟是否容忍“美以”军事打击叙利亚?如果叙利亚有跨越欧美、甚至阿盟的红线的嫌疑、从而引起“美以”的“提前反应”的话!但测试结果似乎是“没有反应”。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测试结果也为“中俄”所即时接收!

同时,在“美以”不仅敢,而且“已经开始军事打击叙利亚”的新情况下,美国想知道欧盟、阿盟是否愿意帮助美国“更严厉地制裁伊朗”(对中俄、美国人是不指望了),测试结果似乎在华盛顿正在举行的伊核六方会谈、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了,既:“以后再说”。

同样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测试结果也为“中俄”所即时接收!

既然如此,也就立刻传来下面这两条新闻。由于华盛顿向来霸道,因此,美国国会弄出“第一条”不出人意料;而站在阿盟的立场上,立刻用“第二条”进行反击,也是“理所当然”。

美参议院通过伊派系冲突解决方案决定肢解伊拉克

【华盛顿消息】美国参议院当地时间26日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案,建议仿效波斯尼亚模式,在一个联邦体制下,将伊拉克分为库尔德族、什叶派与逊尼派三个实体分治,以解决伊拉克国内危险的宗教派系斗争,并尽快让美军撤离,又不至留下混乱的烂摊子。 据报道,美国参议院当天以75票赞成、23票反对,通过这项决议案。

支持这项提案的议员认为,这是唯一的希望,可以让伊拉克走出派系斗争,组成一个联邦政府;也是引导伊国政治解决派系纷扰的最佳方案。

这项措施将不会强制改变布什总统的伊拉克战争策略,但可以将这个吸引华府政界人士兴趣的构想,提供一项重要的测试。

这个计划可按国防政策法案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主张根据伊拉克宪法,在一个联邦体系下,将伊拉克分为库尔德族、什叶派与逊尼派三个实体,在巴格达的联邦政府主管边界安全与石油收入。

这项提案主张,是在伊拉克宪法架构下解决政治纷争,避免伊拉克沦为失败国家。 提案并建议,透过让逊尼派分享石油收入,增援重建计划,增加融资贷款等方式,以解决伊国派系暴力,并且透过国际外交努力,集合世界强权国家以及伊拉克邻国力量,共同支持伊拉克新的联邦运作。

此案由民主党籍参议员、总统参选人拜登领衔提出,可提供一个途径,尝试让伊拉克问题政治解决,并让美军早日撤离伊拉克而不致留下一片混乱。

阿盟谴责美参议院通过企图分裂伊拉克的决议案

【埃及中东通讯社消息】据埃及中东通讯社27日报道,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阿拉伯关系部主管兼伊拉克事务负责人阿里•格鲁什当天发表谈话,严厉谴责美国参议院26日通过一项企图分裂伊拉克的决议案。

格鲁什说,他对美国参议院通过这种决议案感到震惊,阿拉伯国家应该帮助伊拉克应对该决议案,因为它图谋分裂伊拉克,从而损害阿拉伯世界的利益。

格鲁什呼吁要坚决反对这种“破坏性的阴谋”,尽力帮助伊拉克人民恢复国家稳定、维护主权完整,同时让外国部队早日撤出伊拉克。

据报道,美国参议院26日以75票赞成、23票反对通过一项非约束性决议,提出把伊拉克按民族和宗教派别分成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三个实体,在首都巴格达的联邦政府则只掌管伊拉克石油收入并负责边界安全。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参议院的这种公然分裂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算是让国际社会“大开眼界”了:为了一已之私,当然了,也是因为“内急”得厉害,一张被涂抹了千百次的民主之“脸”,原来也可以象“手纸”一样、“下贱得”用来“救急”。

●“三分伊拉克”的主张,终于从民间、从幕后走到美国的庙堂之上

显然,“三分伊拉克”的主张,终于从民间、从幕后走到美国的庙堂之上;从“窃窃私语”公然进入了美国的立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此案是由民主党籍参议员、总统参选人拜登领衔提出的。

非常清楚,这位向来自我标榜为“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美国民主党人,在关键时刻,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一样可以与共和党人“同流合污”,对这么个“提案”,还美其名为“可提供一个途径,尝试让伊拉克问题政治解决,并让美军早日撤离伊拉克而不致留下一片混乱”。

在此,我们也再次提醒那些寄希望民主党上台后就会从根本上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人们一句,在美国,不论是谁上台,都不会改变其独霸全球的野心,调整的充其量不过是“手段”而已。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美国参议院“决定肢解伊拉克”的法案是个赤裸裸的要挟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参议院“决定肢解伊拉克”的法案是个赤裸裸的要挟,对阿盟而言,更像是一种敲诈。其意思非常清楚:尽管北京在“入联公投”问题上已 经接球,并已经正式祭出《反分裂国家法》,且付出有决心、有能力、也有准备随时解决台湾问题,且得到诸多大国、相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尽管依据“拉氏备忘 录”打造的“中东试验室”仍然“缺砖少瓦”,尽管“大国”、特别是欧盟对“美以”通过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所传递的“美国有决心军事打击哈马斯、真主党,甚至 叙利亚”的信号“不作反应”,那就怪不得美国“心狠手辣”了。

●如果伊拉克邻国支撑不下去了........就意味着中东机会“自动回来了”

显然,依据拉氏备忘录的理论,继打造“中东试验室”之后,“三分伊拉克”是第二步,紧接着,将美军与伊拉克反美武装脱离接触,并撤至伊叙边境、两伊边境一 带威慑叙利亚与伊朗,从而与以色列军队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一侧的行动遥相呼应,并在“边境摩擦”中、慢慢“欣赏”伊拉克内乱是如何扩散至伊拉克邻 国的、特别是叙利亚、伊朗、甚至是沙特阿拉伯的,则是第三步;

最后,如果伊拉克邻国支撑不下去了,“恭请”美国人出山、以维持伊拉克、甚至整个中东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对华盛顿决策者而言,这就意味着中东机会“自动 回来了”;如果伊拉克内乱辐射效应“不足以”让机会自动回来,那么,军事打击哈马斯、真主党武装、以至直接军事打击叙利亚,进一步逼迫欧盟、阿盟;甚至军 事打击伊朗,都将成为最后的选择。

●中国身边的缅甸,在“欧美”的互相利用中,其局势也就越演越烈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华盛顿将军事打击目标首先对准叙利亚,由于叙利亚“掩护着”欧盟在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利益,是欧盟在中东利益的“侧翼”,因此,对华盛 顿而言,本质上看,可谓是避实(中俄欧)就虚(欧盟、阿盟);但对欧盟而言,如何让华盛顿不得不将战略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伊核问题上、甚至是 阿富汗问题、巴基斯坦问题上,让“中俄”多出点面,多费点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根据我们的观察,华盛顿对欧盟的这些心思当然心知,也正因如此,中国身边的缅甸,在“欧美”的互相利用中,其局势也就越演越烈。

●围绕“叙核问题”所展开的战略测试,与“入联公投”一样,是针对全球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综合测试

第二,是所谓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我们看来,大国、及相应的国际组织,围绕“叙核问题”所展开的战略测试,与中美在“入联公投”公开较量一样,是针对 全球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综合测试,但其“测试项目”则显得更加具体,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一点,非常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层面。下面,我们先通过几则消息了解一 下缅甸局势的最新发展。

美国冻结缅甸领导人资产布什希望中国介入

【华盛顿消息】美国政府对缅甸军政府镇压民主示威的行动作出响应,于当地时间27日下令对缅甸实施新的制裁措施,包括冻结军政府领袖丹瑞和另外13名高级官员的资产。布什27日还会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希望北京运用影响力,协助缅甸和平过渡。

据报道,美国财政部辖下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的主任舒宾27日正式宣布:“我们今天对缅甸政府的一批高级官员,颁布制裁措施。”舒宾指出:“总统布什清楚 表明,当缅甸政权企图利用高压和恫吓的手段制止缅甸人民发出声音时,我们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布什政府希望借着这些行动,向缅甸军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停 止使用武力对付和平示威人士。 国际除了持续谴责缅甸政府的镇压行动,也施压与缅甸友好的中国发挥影响力,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27日在白宫与中国外长杨洁篪见面。其后,布什邀请杨洁篪到总统办公室面

谈,感谢中国协助促成联合国特使甘巴里访问缅甸。布什要求中国运用影响力,协助缅甸和平过渡到民主。

【时事点评】前面说了,整个事件是“中欧俄美”在东起东北亚的朝核问题、日本问题、途径南亚、中亚的巴基斯坦问题、阿富汗问题,西至伊朗问题,再辐射至伊 拉克问题、叙利亚问题、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平问题、以及土耳其问题,最后再到东欧问题、直至跳跃至非洲问题等一系列焦点问题进一步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也是“大国”就自己的“全球最核心的利益”进行公开较量、相互测试、互相策应的一个“必然环节”、而非“偶然环节”。

显然,顺着上面的链条,我们不难看出,它包括了伊核问题、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巴以和平问题,巴基斯坦问题,甚至是台海问题、朝核问题,当然了,随着南亚方向缅甸局势、因其国内经济因素的风云突起,“大国”在缅甸问题上的真实立场,也被纳入“考察”之中。

●直至目前为止,欧盟、日本与“美国的缅甸政策”都保持着一种距离

非常清楚,美国人又是“下令对缅甸实施新的制裁措施”、又是“冻结缅甸领导人资产”的,还言之凿凿地“绝不袖手旁观”,未了,布什还亲自出面,“高调地” 呼吁“中国运用影响力,协助缅甸和平过渡到民主”,大有一吐“之前灰土灰脸之晦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然而,从英、日两国(在大国中,英国、日本是最靠近美国的,因此它们的反应极具代表性)的具体反应来看,尽管布朗也要口口声声希望北京“为缅甸问题的妥善 解决、实现和解并开始政治进程,继续发挥积极影响力”,尽管日本有一名记者丧生,日本准备调查此事,但是,它们并没有“立刻”追随华盛顿,“立刻”对缅甸 进行“新的经济制裁”。

至于法国的态度,则较英国要“更加谨慎与小心一点儿”,而俄罗斯的态度,则与中国几乎保持了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因所谓“重视宗教、人权”而会见达 赖、受到中国重批的德国,在缅甸僧侣示威、且缅甸武装力量开枪之后,尽管也“要求中国作为缅甸的最大邻国、要尽快承担起责任来”,但是,也没有“立刻”追 随华盛顿,“立刻”对缅甸进行“新的经济制裁”。非常清楚,直至目前为止,欧盟、日本与“美国的缅甸政策”都保持着一种距离。

●我们也不妨透过经济去看本质

表面上看,缅甸事件是因为民众不满汽油、天然气大幅涨价等经济原因引起的,因此,我们也不妨透过经济去看本质。

真实的情况就是,随着“叙核问题”从空而降之后,曾经与“布什政策”走得非常近、且“非常理解”华尔街的游戏规则、“非常精通”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石油金融运营商”运作机制的美国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虽“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地做了三件事:

其一,是“公开反对”布什目前这套、旨在缓解美国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理由是“降息”必将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并反过来推高美国长期利率(格林斯潘悲观地预测长期利率有可能升至“双位数”)、从而重创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数年之前,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其大幅降息的货币政策正是造成今天美国次贷危机罪魁祸首,但是,这一点儿也没有妨碍这个老头儿将所有过错都归结为“布什政府错误理解了他的货币政策”。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在“就算是不顾美国经济的稳定,也要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中东冲突、以最终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的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歧

其二,是“公开揭露”布什“打伊拉克就是为了石油”。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上述的“其一、其二”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显然,撇去浮在表面上的“纯经济因素”,以“其一、其二”为标志,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或者 “世界石油金融运营商”、国际金融寡头之间,在“就算是不顾美国经济的稳定,也要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中东冲突、以最终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的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歧。

●美国内部的这种分歧,不是“最终目标”上的分歧,而只是“具体手段”上的分歧

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内部的这种分歧,不是“最终目标”上的分歧,而只是“具体手段”上的分歧。我们再来看看格林斯潘做的“第三件事”。

其三,是“公开赞扬”中国,大意是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将在2030前后将全球经济推到一个“繁荣的巅峰”。

●格林斯潘突然整出“这一大堆”的“核心”之所在

在我们看来,这个“其三”,才是格林斯潘突然整出这一大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核心”之所在;同时,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 展,将在2030前后将全球经济推到一个‘繁荣的巅峰’”的“大意”中,真正的核心要义又藏在“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发展”的“假设”里,显而易见的几层意思 是:假设之一,“如果”中国不能持续发展、那么,2030年全球经济是个什么情况?假设之二,“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并‘如期’地在2030前后将全球 经济推到一个‘繁荣的巅峰’、那么,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又是个什么地位?”

●仅从“经济层面”去咀嚼,我们不难从格林斯潘的“公开赞扬”中听到这样一种弦外之音

非常清楚,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话,对所有“大国”而言,恐怕除了被格林斯潘“寄予厚望”的中国会对“假设之二”非常满意之外,对“上述两个假设”中的任何一种结果,将“没有任何人”会由衷地感到“非常满意”。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仅仅从“经济层面”去咀嚼,我们不难从格林斯潘的“公开赞扬”中听到这样一种弦外之音,那就是:既然假设之一、假设之二都无法令人满意,那么,

维持目前的“现状”、或者对“现状”进行某种改良,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

非常清楚,这个“我们”的“核心内涵”就是“西方”。如果以“经济霸权”为依据,将其“外延”具体一些,就是欧美;如果以“民主标准”为依据,将其“外 延”具体一些、就是“欧、美、日、印”;如果在“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层面上将其扩大一些,那就是除了中国、及中国影响力非常大的几个国家之外的所 有国家。

●格林斯潘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抛出这份东西、在“理论”上并不新鲜

事实上,就“意图”而言,格林斯潘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抛出这份“拿中国经济前景”说事儿的东西、在“理论”上并不新鲜。早在几个月前,也是为了这点事 儿,美国军方高导就曾经抛出过类似的东西,既:“美国理解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意愿,并愿意提供帮

助.....”,不仅如此,“美国也愿意看到中国的航空母 舰航行在西太平洋上......”。

●欧洲也狡猾得可以,最后是嘿嘿一笑,根本就不接美国“这个茬”

显然,与格林斯潘先生类似,从“军事层面”说事儿的美国太平洋司令也属于“专业人士”,尽管这位军方专业人士“精心”摆出了一副“万不得已、美国愿意接受 与中国‘平分’西太平洋”的“无奈”,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军事上根本就无力与美国相抗衡、且必须依靠中俄的军事力量才得以在伊核问题上玩协调的欧洲,也 狡猾得可以,最后是嘿嘿一笑,干脆以“就算进入了‘西太平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舰队也离‘大西洋’太远”作答,根本就不接美国“这个茬”。

通过对上段讨论纪要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3年前的这段讨论纪要,仍然可以在下面几个层面、非常好地阐述今天的“国际形势要点”,既:

第一,3年前,美国参议院“决定肢解伊拉克”的法案,对欧盟、阿盟都是个赤裸裸的要挟,而3年后,借口叙利亚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导弹,以色列则是公开叫嚣“要将叙利亚炸回石器时代”。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在制造天安号事件之后,转身去激化中东局势的真实用心,既:以色列(有能力)对“取代了伊拉克”的叙利亚(而不是对伊朗)进行 的军事打击,将可能导致中东大乱,并将“中东大乱”作为一种即将到来的现实扔在“全球国际组织”--欧盟与“地区国际组织”-阿盟的面前,并加盖上“最后 态度 ”的“印章”,从而迫使欧盟、阿盟面对现实,在盘算出各自核心利益之后,各自做出选择。

第二,3年前,针对所谓“叙利亚核问题”,针对以色列空军袭击叙利亚核设施,并将叙利亚核问题与朝鲜联系起来,意图测试“中欧俄”与阿拉伯联盟的用心,我们曾经说过: .......

美国人精心制作的这个球没有人去接,结果就是,从“美国人的意愿”去看,令其失望的是,朝核六方会谈、朝核问题、或者说是朝鲜,仍然与“叙核问题”没有任 何关系,欧盟也无意立刻捞上美国人“有意抛出的”这根稻草、以“调查叙核问题”为名,杀入朝核问题,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因为欧盟想介入朝核问题、继而介入 东亚经济、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

还有“欧亚大陆共同利益”这一条路可走。

......

3年后,由于次贷危机、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三边撕裂”再次激化已经成为事实,当年就想介入朝核问题,但却没有接“美国人抛出之叙利亚核问题这个球”的 欧盟,在希腊危机的逼迫下,甚至一度“有心”走“欧亚大陆共同利益”这条路、以杀入朝核问题、登陆东北亚,但却遭遇了“天安号事件”的阻击。

因此,作为一种可能,如果“第一”最终向美国期望的方向演进的话,那么,叙核问题就有可能与朝核问题联系起来,甚至最终与伊核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将“叙核 问题”、也就是将叙利亚问题伺机塞进伊核问题,或者将“朝核问题”塞进中东问题,用“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在中东、东北亚的“利益公约 数”,将北京的手脚彻底捆住、将中国的战略资源彻底捆住。

●中国决策者必须高度警惕的

第三,请大家再次阅读3年前这段讨论纪要中的这一段文字,既:格林斯潘突然整出“这一大堆”的“核心”之所在...........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格林斯潘突然整出“这一大堆”的“核心”之所在,在于这个“我们”的“核心内涵”,在于这个“核心内涵”就是“西方”。

如果以“经济霸权”为依据,将其“外延”具体一些,就是欧美;如果以“民主标准”为依据,将其“外延”具体一些、就是“欧、美、日、印”;如果在“国家安 全”、“民族利益”的层面上将其扩大一些,那就是除了中国、及“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几个国家(比如朝鲜、巴基斯坦、缅甸等)”之外的所有国家。

非常清楚,上述“核心内涵”正是“东西方冷战”的理论基础与阵营划分标准。

3年后,“天安号事件”在东北亚方向再次给了美国决策者一个为“东西方冷战”招魂的机会。我们也不难想像,一旦美国以“军事打击叙利亚”为要挟,再加上 “天安号事件”给欧盟、日本、韩国、甚至俄罗斯提供的“战略腾挪机会”,一旦欧盟、日本、韩国、甚至俄罗斯、阿拉伯联盟、印度等的战略投机心理被“利诱、 激活“,一旦“美以”成功地将“3年前的那桩陈年旧案”成功地炒作起来,那么,“天安号事件”与“伊朗严厉制裁案”将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压力。

这是中国决策者必须高度警惕的。

第四,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天安号事件”之后,准确地讲,在李明博政府完全按照美国

的需要将“肇事者”的标签贴在朝鲜身上之后,“美以”是可以打“第 三”的算盘,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天安号事件”之后,不论是欧盟、还是俄罗斯,起码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像日本、韩国那样急不可待地“按美国调门”起 舞。

显然,我们的观感是,比起日本、韩国这些个“地区性力量”而言,欧盟、俄罗斯这些个“全球性力量”自然有着更大的利益需要考虑,与美国、中国之间有更重的 利益需要争取,因此,一方面,是俄罗斯突然加强与土耳其、叙利亚关系,为此,以色列甚至一度最强烈抗议俄罗斯与叙利亚出售导弹技术;

另一方面,是欧盟突然加强与巴西、叙利亚的关系。

再就是,阿拉伯联盟对“巴以和谈”因犹太定居点问题仍然遥遥无期、更是冲美国表达出“强烈不满”,欧盟影响力极大的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也是频生龌龊,巴勒斯坦哈马斯认为时机可行、再次恢复袭击以色列目标,等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美以”想借“天安号”之机炒“3年前的那桩陈年旧案”是一回事,至于能否炒起来、恐怕是另一回事!

第五,在第四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阅读3年前那段纪要的“最后一段”,既:

事实上,就“意图”而言,格林斯潘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抛出这份“拿中国经济前景”说事儿的东西、在“理论”上并不新鲜。早在几个月前,也是为了这点事 儿,美国军方高导就曾经抛出过类似的东西,既:“美国理解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意愿,并愿意提供帮

助.....”,不仅如此,“美国也愿意看到中国的航空母 舰航行在西太平洋上......”。

●欧洲也狡猾得可以,最后是嘿嘿一笑,根本就不接美国“这个茬”

显然,与格林斯潘先生类似,从“军事层面”说事儿的美国太平洋司令也属于“专业人士”,尽管这位军方专业人士“精心”摆出了一副“万不得已、美国愿意接受 与中国‘平分’西太平洋”的“无奈”,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军事上根本就无力与美国相抗衡、且必须依靠中俄的军事力量才得以在伊核问题上玩协调的欧洲,也 狡猾得可以,最后是嘿嘿一笑,干脆以“就算进入了‘西太平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舰队也离‘大西洋’太远”作答,根本就不接美国“这个茬”。

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由于欧盟、俄罗斯、阿拉伯联盟等不仅至今无意提前执行“美版严厉制裁伊朗案”,且“至今未对”韩国的“天安号调查报告”正式定调“支 持”;特别是,由于巴西、土耳其这两个“地方王”依然强烈反对制裁伊朗,被“新邪恶轴心国”隐隐锁定为军事打击目标的叙利亚依然强硬,这样,作为“天安号 事件”的真正策划者,“新邪恶轴心国”名单的最后敲定者,美国仍然处于一种与3年前一样的尴尬之中,既:欧洲、俄罗斯也狡猾得可以,最后是嘿嘿一笑,根本 就不接美国“这个茬”。

至于中国的态度嘛,那就更加有意思了,一方面,是在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上与美国“什么都好说”,但“什么都说不定”,另一方面,是坚决否认“中国有意重新审视欧元资产”的传闻,从而在“中欧美”关系上,再次强调了中国仍然奉行“扶弱(欧元)锄强(美元)”

的原则。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对奥巴马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做如下定性了,既:

第一,奥巴马正式出版这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意图、不仅不在于放弃“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反而恰恰在于向方方面面发出如下警告:不要逼美国重返“单边主义”,不要逼美国“先发制人”。

第二,显然,所谓不要逼美国重返“单边主义”,是专门说给“倾听主义”的“倾听对象”--欧盟听的,而所谓不要逼美国“先发制人”,则是专门说给“单边主义”的“打击对象”--所谓“邪恶轴心”听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有掌握了上述两个定性,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刚刚策划了“天安号事件”的奥巴马政府,却不得不在他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加上 “这一段意思”,既:奥巴马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大国。该报告说,美国将和中国在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合作。

我们认为,奥巴马最后加上的“这一段意思”,其实是出于“实力不逮”的无奈,是既让美国所谓的“传统盟友”没有了意思,也让“天安号事件”整个计划“没有了意思”。

显然,距离“天安号事件”最近的日本、特别是韩国,正是在这种“没有意思”的背景下,继续与“中美”大玩“政经分离”,并与中国坐下来继续商讨“三国经济合作”以防范“欧美第二波金融危机”之大事的。

这反过来,在中国“拒绝接受韩国天安号调查报告”、朝鲜“以核武器威慑韩国”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如期召开,又令将“美国经济的成功视为美国维护在世界影响力至关重要”的奥巴马之“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没有了意思!

总之,在我们看来,“天安号”与叙利亚之间的话题显得非常款泛,由于时间与篇幅的关系,今天的“焦点点评”就到这里,时事评论员们有许多观点尚待进一步展开。我们计划在下周数期的“焦点点评”中、结合相关最新新闻、继续这个话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