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凤城镇中学 姚芳

[摘要]当代中小学生常说些我们似懂非懂的顺口溜,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蚊子死多少。”大家对这些新编的顺口溜态度不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引导、挖掘学生改编的这些“另类顺口溜”为“有益顺口溜”。

[主题词]

顺口溜 童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两个黄鹂谈恋爱,一行白鹭来破坏。黄鹂扔下粪便蛋,炸得白鹭稀巴烂。”“床前明月光,学生睡得香,一觉睡起来,铃声响叮当。”这些顺口溜在学生当中争相传出,不得不让当下的教师们研究讨论了。

当下的学生中传出的这些“另类顺口溜”让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编顺口溜”的出现,表明了现在学生的文化生活缺乏“正确的引导”。也有的则认为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监督引导,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接触这些不健康的东西。有些老师则说,要杜绝这些东西在学生中间传播,不仅要依靠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应当负起这个责任。总而言之,要想孩子健康的发展得依靠大家的力量。

“另类童谣”会产生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并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另类童谣”绝不是洪水猛兽,只须稍加引导,还可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似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考试高”的教育评价体制,引起学生的“日常的反抗”;二是转型时期的当下,各种文化力量、观念破土而出,在解构主义的熏染下,学生对自己烂熟于胸的诗词经典进行解构与戏说,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得近水楼台之便。对于这一现象,有部分教育人士或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我看来,这种貌似叛逆的“嘴上涂鸦”其实未必完全是坏事。虽然这些“童谣”或“顺口溜”被冠以“另类”的字眼,但这也是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真实表达。无论是对李白送汪伦场面的戏剧性演绎,还是对自己绵延无期的考试生涯的某种宣泄,不可否认,这都是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陈述自己对生活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哀乐喜怒。著

名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慨叹“童年的消逝”。在他看来,如果说16到20世纪的书籍文化所导致的“知识垄断”隔离了孩子与成人,那么,今天无孔不入、一览无余的电视文化则因为向孩子们展示了成人世界的所有秘密而导致了童年不复存在———“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在网上搜索“变味顺口溜”,呈现在眼前的还有一些非古诗词类型的经典之作:“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业都快堆成山,堆成山”、“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六十分万岁,多一分受罪。”这些条目数不胜数,让您的视觉神经都为之疲惫,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省:一方面,变味顺口溜侵扰小学校园;另一方面,学生吟唱另类童谣也是一种公共表达,“另类童谣”能给孩子另类快乐。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关注另类童谣还孩子健康童年,在网上看来看相关资料,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众说纷纭,小学生篡改古诗成“顺口溜”,资深老师认为应善意引导孩子的“创作热情”。盐城从教多年的一位教师表示,这种“顺口溜”其实是一种“变味童谣”,其产生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关联。“现在的学生压力非常大,不像大人可以通过很多娱乐途径,来消化这些压力。像‘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对当前教育的不满与抵触。此外,互联网、短信传递信息较快,学生受年龄、经历限制,他们对一些‘黄段子’、‘灰色幽默’不能分辨,于是争相传诵。小学生自己如果能‘改’古诗成‘顺口溜’,说明学习能力还不错,老师不能狠批评,扼杀他们的创作热情,应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健康向上的儿歌。社会也应该给孩子创造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多给孩子唱一些经典的儿歌,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还有的观点则认为应当让原创童谣抵御不健康顺口溜,小学生篡改歌词编成不健康顺口溜,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可细想想,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童谣有几首?某校老师用两年时间,为学生们编写了170多首童谣,把文学常识、历史人物、自然风光、天文地理、文明礼仪都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再配上游戏“皮筋舞”和“竹竿舞”,一边跳一边唱。还有的学生唱起了一首童谣:“你拍一,我拍一,汉回基诺土家彝;你拍二,我拍二,瑶藏满侗鲜保安;你拍三,我拍三,蒙古羌黎佤高山„„”56个民族名称全在里面。操场上,一个学生边跳方格边有节奏地唱着:“早晨有雾,又有露,晌午晒破大葫芦„„”这些原

创童谣里还编进了中国十大名关、十大名桥、十大名茶、三十六计等常识,押韵好记,方便传唱。

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孩子新编顺口溜不能一概否定,他们有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黎韵老师认为,这些顺口溜应当属于校园黑色幽默,虽然这些幽默有可能发灰或黑,但却不应当单纯地给予排斥。她说,现在社会传媒发达,单纯的围挡不可能挡住孩子好奇的视线,因此对待这一现象的最好方式应当是变堵为疏。黎韵表示,家长和老师应当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该简单地否定。(中国教育网)当然也有值得我们为之深忧的是:“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除了这些琅琅上口的“黑色幽默”,在这些低段孩子中流行的“灰色童谣”还有恶搞古诗词的,例如“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小安(化名)把这首“诗”有声有色地背了出来,中间还不忘配合几个动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可当记者问他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要怎么背,他只会摇脑袋了。 “听到大哥哥们在念,觉得很好玩,所以就背下来了。现在大家都讲这些好玩的,如果不会说,会被同学们笑老土的,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就厉害了。”刚说完,小安嘴里就开始唱起来:“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忽然,他音调一变,凶神恶煞地说:“喀嚓喀嚓咬死你!”周围的人全吓了一跳,小家伙恶作剧成功,高兴地大笑起来。(中华诗词网)然而同是改写这首《望庐山瀑布》,不同的人却截然不同的看法,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也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尽如人意的师生关系,尚未改革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是引起学生诸多不满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孩子们通过童谣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即使是那些看似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童谣,也在客观上存在娱乐的意义。 他曾回忆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走到一家烤鸭店,女儿便摇头晃脑地朗诵着:“‘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爸爸带钱了吗?”孩子的天真幽默,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我问女儿这首童谣是由什么诗改过来的?他的作者是谁,你能背诵原诗吗?我的女儿一一回答,并朗诵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我还把诗意告诉她,让她知道“飞流直下三千尺”,是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可见,另类童谣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我们不要小视了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另类童谣”的出现,正是缺少“不另

类的童谣”,倒是我们的作家应该反思,为什么不多创作些孩子喜欢、内容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生命力极强的童谣呢?成因是发人深思,提起童谣,我们不由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是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了还要拿一包。”这些节奏明快的歌谣,为我们童年的梦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然而现在的学生,津津乐道的却是庸俗不堪的灰色童谣。要想根治,就必须究根溯源。学校的原因,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还远远没有扎下根,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在许多学校,素质教育是口号,是装饰,铺天盖地的是习题,接踵而至的是考试。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每时每刻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一文指出:中国儿童的学习压力沉重,学习负担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闲瑕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小学1—3年级中,67.2%城市儿童和45.6%的农村儿童每天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67.6%的城市儿童和64.6%的农村儿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他们中33.4%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空乏。他们没有时间阅读可以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即使教科书上的那些凝聚优秀文化积淀的中国古代诗词和文学名著节选,也沦为挣分的工具、抽去了其中的血脉筋骨,成为支离破碎的东西。他们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人生的快乐,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长时间的心灵封闭以及过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反感,另类童谣也由此找到了滋生和蔓延的温床。“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业都快堆成山,堆成山„„”这些也许正是他们无奈的心灵告白。家庭的原因,在“分数论英雄”、“高考定终生”的应试魔杖指挥下,大多数父母的眼里,学习成绩成为评判一个孩子好差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家长们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不惜购买大量的教辅练习,为孩子增加“营养”,不惜请家教,双休日送辅导班,为孩子加班加点。他们陪读书、陪补课、陪写作业,如此“三陪”,把本该属于孩子的时间剥夺了,把孩子本应拥有的天性磨灭了,把本属于孩子的快乐连同他们的激情一起扼杀了。孩子们过早地步入了成人化的行列,在寂寞难耐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寻找精神的解脱。“在我心中,老师最凶,下午补课,六七点钟,回到家中,老妈最凶,盯紧作业,从不放松。”这难道不是他们心里压抑的一种自我宣泄吗?社会的原因,校园另类童谣的广泛流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不负责任的言论导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达到“眼球效

应”,有些电视、网络和刊物不断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只觉得好听、好玩,没意识到其中的危害,迅速记住并新奇地传播开去。调查发现,除了学生间相互传唱,另类童谣大多是学生在营业性网吧偷偷上网搜索所得,还有一些来源于另类书刊。一位教育知名人士痛心疾首地呼吁:“如果让另类童谣在孩子们心灵中扎下根,必然会动摇他们的道德基石,左右他们的价值观念,学校、家庭、社会绝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健康的教育环境。” 我们应当冷静睿智地对待此现象,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尽人意的师生关系、尚未改革到位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引起学生诸多不满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孩子通过另类童谣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因此,我们不必视另类童谣为洪水猛兽,大多童谣的滋生完全出于学生的不懂事、搞笑、好玩和解气,而并非“思想不正,品德败坏”。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透析另类童谣蔓生的实质。睿智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引领学生健康地发展。

1、创生绿色童谣,让活泼向上、充满爱心的童谣滋养学生的心灵。童谣集娱乐、审美、认知和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童谣能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永远的记忆。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孩子健康情趣的培养。对于灰色童谣,我们不是简单粗暴地封杀,而是要针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表达儿童心声、为儿童所喜爱的校园绿色童谣取而代之。“小水管,低着头,滴滴答答泪直流。问它哭什么?低头不开口,你要替我擦眼泪,快去拧紧水龙头。”利用绿色童谣倡导文明,拒绝陋习,通过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在健康童谣的熏陶下,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

2、实施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中小学教育必须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可持续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渊博的知识涵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忌“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练习哗哗。”并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过度教育”不足取,过高的期望、过重的压力只能使孩子们疲于应付,身心俱累。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

3、开展人文、审美和生命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肖川教授在《教育的力量》一文中指出:“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走进过一个美好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未读过一部让人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未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让他刻苦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未有过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多样产生深深的敬畏,也从未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沐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使他们幼小的心田滋生丰富的感情,成为精神世界富足的人;我们要教育学生悦纳自己,尊重他人,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促使他们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正视矛盾和困难,经得起挫折、失败、批评和委屈。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性的光辉驱散另类童谣的阴霾,让学生走进绿色的天空,在宽松、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Z]

[2]中国教育网新版[EB/OL]

[3]浙江贴吧 .浙江吧. 浙江新闻.[EB/OL]

[4]椒江区海门小学网站[EB/OL]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