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趣闻录--北邙山埋着四后主:词人李煜的赤子之心

在黄河和洛阳城之间,有一座并不是很起眼的山,叫北邙山。它只有三百多米高,完全谈不上雄伟,离远看更像一片大土堆。但这片大土堆却是历史上最显赫的一块坟地。今年夏天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发了一条官方微博,说在洛阳孟津县发现了一座墓,很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虽然后来管理局又收回了这条微博,说是“操作失误”,但是它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不管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根据史料记载,后主李煜死后确实是被葬在北邙。而且他还不是葬在北邙山的唯一的亡国后主。他的同伴至少有三位:蜀汉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蜀后主孟昶。 金陵檀郎

说到李煜,倒让我想起了一个人——贾宝玉。李煜和贾宝玉确实有些地方很相像。贾宝玉天天在大观园里谈恋爱、赏花、办诗社。林黛玉担心说荣国府经济上压力太大,以后恐怕后手不接,怡红公子认为不打紧,“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李煜也把日子过得像在大观园,醉后自称“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南唐财政紧张到了发行铁钱的地步,但再怎么紧张也短不了李煜和小周后两个人的,他们还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十几年执政生涯中,李煜能被后人铭记的政治成就是:奖励造纸,南唐研发出澄心堂纸;奖励造墨,南唐开发出李廷墨;奖励造砚,南唐制成龙尾枣心砚。

就像贾宝玉一样,李煜性格也是温善的底子。五代是个暴戾的时代,而李煜在南唐并无残暴之令、恣睢之行、杀戮之政。连一副道学面目的《新五代史》也承认“煜为人仁孝”。后人指责来指责去,也主要围绕“奢靡”二字。李煜确实不节俭,但有些所谓奢靡,也是被夸大臆想出来的。宋朝王铚的《默记》里说,李煜的一个宠姬后来嫁了一个将军。她看见灯就闭眼,说有烟气。换上蜡烛,她说烟气更盛。将军问:那宫里难道就不点灯?这位宠姬摆出回到老家向乡亲们描述大观园的刘姥姥嘴脸,耸人听闻地说:“在宫里我的房间悬挂着大宝珠,把屋子照得像大晌午一样,哪里还用点灯?” 农妇想象皇后骄奢淫逸,午睡醒了狂吃柿饼子,也就是王铚这个路数。

高雅的人往往碰到不高雅的事儿。贾宝玉碰到了抄家,李煜碰上了亡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李煜其实多半也能帝王一生,胡乱敷衍过去,但他不幸摊上了赵匡胤。李煜写的词是“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人家赵匡胤写的诗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简直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混搭。到头来结局当然应该是赵匡胤来金陵捉檀郎和他的“娇无那”,而不是檀郎去开封捉赵匡胤。

李煜是超一流的词人。千百年来,能和李煜一较长短的词作者,也不过三两人而已。王国维对李煜推崇备至。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亡国的经历造就了词人李煜。没有这段生涯,李煜当然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人,在深宫里填着他的“笑向檀郎唾”,但他绝不会成为里程碑式的词界大家。

秀富贵、秀恩爱,描写自己过得如何幸福舒坦,作者自己读起来可能觉得其乐无穷,却写多了最易招人烦,相反,弥漫着忧伤的文字,却往往能动人心弦,让人感同身受。世上最能打动人的感情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偏偏在亡国之后,李煜最尖锐的感觉,也正是痛苦。

李煜骨子里是个贵族化的文人。他身上的那种文人气,和“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书生气不同,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学者气也不同,太过柔软纤弱。首先,他太怕死。宋朝大军包围金陵,李煜走投无路。文人往往喜欢戏剧化的场面,李煜也不例外。他宣布要自焚殉国,言辞铿锵,慷慨激昂,不光感动了自己,还感动了宫外净德尼院的八十多名尼姑。尼姑们约定一见宫内起火,也同时自焚。李煜的架子是铺开了,但到了最后关头,却不肯往火里跳,找了一堆客观理由,只是烧了一些图书了事。倒是那些尼姑,望到烧书的火焰,以为李煜已经熊熊燃烧, 当下集体自焚。

还是平江南的大将曹彬看他看得准。李煜上曹彬的战船举行投降仪式。登船的时候没人照顾,李煜在踏板前犹豫了半天。曹彬受降后当即放李煜回宫收拾行装,宋将有人不放心,说你不怕他回去自杀?曹彬摇头说:“连上踏板都害怕的人,能自杀?”果不其然,李煜不仅回去后没有自杀,连到了开封受人欺凌的时候,也没有自杀。面对屈辱的生活,他就像翻了壳的乌龟,毫无能为。李煜没有战斗的能力,也没有自戕的勇气,他只能在纸上合仄押韵地忧伤着。

赤子之心

被俘的君王往往要承受屈辱,在古代史上尤其如此。罗马皇帝瓦勒良被俘后,波斯王拿他当上下马的脚垫。拜占庭有的君主则喜欢踩着废帝的脖颈观看赛马表演。胜利者这种炫耀得瑟的心态相当普遍。宋朝皇帝倒没像西方蛮夷那样对待李煜,但是也让他受了一个正常男人最难接受的耻辱。

赵匡胤其实还好,问题出在第二位皇帝赵光义身上。李煜到了开封以后,身边的嫔妃渐渐星散,最后留在身边的只有正妻小周后。赵光义经常宣小周后进宫,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小周后回家以后,都嚎啕痛哭,指着李煜的鼻子破口大骂,可见几天里发生的事情何等屈辱难奈。李煜挨骂的时候,总是默默地躲出去。小周后的这个事情流传很广,甚至还行诸图画。 明朝沈德符还见过这幅图画。“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赵光义的陵墓为永熙陵,故称其为熙陵)。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有人说这幅画是赵光义让画师现场临摹的,其实应该不是,否则题目中也不会提到“熙陵”这种身后之名。它多半是后世的猥琐男神驰想象,“从历史的碎片中抢救出来的宝贵瞬间”。

王国维是李煜的忠诚粉丝,有时粉得好像有点五迷三道。他在《人间词话》里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后来的评论者对这句话多加匡救圆解,以悲哀解释罪恶,但说实话王国维这个论断有点不着边际。从李煜的诗词里真看不出来他还有这意思。不过王国维对李煜的另一个说法确是的评:李煜有一颗赤子之心。

赵光义做的这种事情,李煜就做不出来,就像贾宝玉做不出薛蟠的勾当一样。说到这里,还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小周后周薇。周薇原来是李煜的小姨子。李煜的前妻是大周后,两人情好甚笃。她得病的时候,已经是皇帝的李煜亲自伺候她喝药,有了伤心的事情也千方百计掩饰,在大周后面前强颜欢笑。但就在这个时候,周薇进宫看视姐姐,天长日久就和李煜发生了私情。按照帝王惯例,李煜完全可以下道圣旨,封周薇做妃子。后宫一对姐妹花,放到御用文人嘴里可能还是一段风流佳话——但是李煜不敢。大周后嫉妒心很重,对李煜看得很严,现在又在病中,李煜更不敢惹她生气。在古代,怕老婆的男人很少有真正的坏人,而怕老婆的帝王更是如此。他们心中一定有一种柔软的东西,超越权力和色欲之上,懂得占有与爱恋之间的区别。

他和周薇在宫中偷偷幽会,唯恐被大周后发现。为此李煜还专门写过一首词以作纪念:“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周薇性格粗疏,终于在姐姐面前说漏了嘴。大周后愤恨莫名,死前也努力转过身子,只给李煜一个背面。这个场景又让人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死前焚稿,号叫“宝玉,你好??”的一幕。李煜愧疚无地,为亡妻写了几千字的祭文,落款是“鳏夫煜”。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这种称呼可说绝无仅有。李煜身上有着传统文士的弱点,经不住诱惑也控制不了自己。但他确实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能忘掉自己的权力,把对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去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暂时忘记自己是个皇帝而想起自己是个鳏夫,也才能写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怎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词句。

赵光义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人。他召幸小周后,色欲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用这种方式来羞辱对方。在整个东方文化里,女人的身体都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它的贞操事关男性的尊严。强奸对方的女人,成为精神上凌辱对方男性的一个重要象征。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就和赵光义一样,喜欢奸污失败者的妻妾以表彰自己的征服。朱元璋对此毫不隐讳,公开写到文字里。

而总是这样的统治者征服李煜这样的统治者。就像西谚说的:历史,就是没有心肝的人战胜没有头脑的人的历史。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王国维说李煜有赤子之心,他也确实有种孩童式的天真。他好像完全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根本管不住自己那张嘴。确实,文士们都有本能的冲动,碰到痛苦就想把它变成文字倾诉出来。但作为亡国之君,首先要老实,就算写诗也要写颂圣的诗。比如说也葬在邙山的后主陈叔宝,他亡国之后,最心爱的妃子被当成狐狸精杀掉,几个姊妹被当成战利品分掉,但他还忘不了给皇上献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盼着领导封禅泰山,结果他后半辈子就平安无事。

但是李煜不但不颂圣,反而一首首地写“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我们看来,这是词中经典,但在赵光义看来,这简直是发表反动宣言、记翻天账。李煜如果偷偷摸摸地写完了自己看,也就罢了。可是文人总是渴望倾听者、鉴赏者。李煜居然还敲锣打鼓地让人演唱这些词。也许这是一种变形的反抗?我们很难捉摸李煜的心理了,但是赵光义无疑是这么认为的。

李煜还往江南写信,说自己终日“以泪洗面”。赵光义派南唐老臣去试探他,李煜对着老臣嚎啕大哭,说了一些反动话。结果老臣出门就急煎煎地跑去报告皇上了。其实按李煜的性格,他根本就没有复辟造反的心,也没有这个能耐,但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在他过生日的那天,他让人演奏自己填的“虞美人”。这是他最好的一首词,也是最后的一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声音一直传到府邸之外。于是晚上赵光义派人送来了一杯酒,里面有“牵机药”。所谓牵机药,就是马钱子,含有剧毒成分。人吃了之后,身体会痛苦地剧烈抽搐,最后头和脚会碰在一起。李煜就这么死了。不久之后,小周后也死了,很可能是自杀身死。她骂过李煜窝囊,骂过李煜软弱,但在由赵光义支配的可怕世界上,这个软弱窝囊却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是自己唯一的留恋。

在多年前,在这个人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读起来多么美丽,然而又是多么伤感。

同归邙山

死葬邙山的四位后主下场不尽相同。上面提到的那位陈叔宝,写得一手好诗,有个妹妹又进宫做了妃子,所以境遇最好,成了御用帮闲。蜀汉后主刘禅以一副痴傻呆苶的样子,获得了司马昭的宽容,平安混过余生。而四位后主中最有作为的一位后主,后蜀的孟昶,他被俘至开封,七天之后就忽然暴卒,大家普遍怀疑是被毒死。

历史记载往往是粗疏的。它经常用几行文字或者一段轶事,给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就此了事。至于那些人物的复杂思绪,万千举措,历史无暇顾及。给陈叔宝贴上的标签是“全无心肝”。他整日酗酒,烂醉如泥,参加朝会的时候还向隋文帝讨要官爵。隋文帝叹息说:“陈叔宝全无心肝”。从此这个标签就跟定了陈叔宝。刘禅得到的标签是“乐不思蜀”。据史书记载,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蜀汉降臣郤正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应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思念啊。’”后来司马昭又问了一次,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摆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说:“这话是郤正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说:“是啊。”于是举座大笑,笑这个蠢如鹿豕的小丑。其实,郤正教给刘禅的话几乎是自杀行为。真正聪明的是谁呢?

到底陈叔宝真的是全无心肝吗?到底刘禅真的是乐不思蜀吗?这一切都不可索解了。我们只知道他们活了下来,而李煜却死了。

至于孟昶,他也许是整个五代中最得人心的君主。他被押去开封的时候,后蜀的人挤满了送别的道路,哭声震地。人群一直把他送到了犍为县,许多人哭得昏厥过去,那个地方从此被称为“哭王滩。”但是宋朝人亮出一把夜壶,就此在历史上轻松打败了他。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看到了孟昶的一把夜壶,上面镶嵌着七种珠宝。赵匡胤叹息说:“所为如是, 不亡何待!”从此,伫立在哭王滩上的孟昶就变成了“七宝溺器孟后主”。现代史学家对这个七宝溺器的真实性颇有怀疑,但是这个符号化的形象已经难以磨灭。

不管是全无心肝,还是七宝溺器,最终这四位后主都归于邙山。邙者,亡人之乡也。这里正是埋人的所在。公平地讲,他们四人被葬于此处,并非征服者的折辱,其实倒是一种优待。北邙山一直被认为是头等风水宝地。按照堪舆的说法,天下的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并向东延伸出三条主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西经太行山入海;“中龙”由秦岭入关中,经泰山入海;“南龙”由云贵至福建、浙江入海。而北邙山正是“中龙”主脉聚结之处。所谓“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正是古代人的一种理想。

青史几行文字,北邙无数荒丘。中国文人们最喜欢吟咏这种世事如梦的沧桑。历代关于北邙的诗句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是李贺的《悲铜驼》,在诗中,一只铜驼静静望着北方的邙山: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在那座北山之下,埋葬过李煜的那颗赤子的心,埋葬过刘禅那颗据说毫不思乡的心,埋葬过陈叔宝的那颗据说根本不存在的心。而上千个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