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农产品市场机制日趋激烈,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济宁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调查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实施不断深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济宁市为例,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是粮、棉、油、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复杂苛刻的技术壁垒,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近期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认真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加以思考。

  1发展现状

  多年来,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各级都做了大量工作。总体上讲,起步不晚、发展不快。农业标准化基地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91年,济宁市就以战略的眼光,面向国际市场需求,着手抓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任城区大郝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开发了33.3hm2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4年结合实施“农业十大工程”,用2a的时间,建立了0.667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1996年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1.33万hm2。随后,在典型的推动下,各县市区从试点抓起,全市无公害蔬菜由点到面迅速发展,邹城、曲阜、鱼台、金乡、汶上、泗水等县市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无公害基地。但在这期间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多是流于形式。真正引起重视,作为工程全面实施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广大农民群众认识的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也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398处、23.33万hm2,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发展到201处、6.07万hm2;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方针,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品牌优质比率快速提升,总数达到926个、认证面积达25万hm2;各类市场以产品为主体形成和发展,分布在各市各主产区,部分市场正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专营点。围绕农业技术标准的推广,全面普及了现行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了37项地方农业标准。同时还组织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等技术小册子,聘请了专家对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秸杆还田、配方施肥、CO2气肥、生物农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用肥、生物菌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秸杆气化等新成果、新技术。

  2主要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仅仅是初步的,与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远远不适应。质量意识淡薄。在农民群众中,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生产习惯仍占主导地位;在生产企业中,还没有真正把产品质量当作生命来看待;各级党委政府的农产品质量观念不强,在工作指导上未能形成共识;市场运作滞后。由于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没有展开,目前已取得质量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显示不出其质优的优势,效益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交易方式、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息收集、发布等方面,尚处于较低水平,具有明显的初级市场特征,部分批发市场带有浓厚的集贸市场味道,有的市场还处于以收费代管理的经营模式;质量检测跟不上。由于目前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质量检测工作很难渗透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导致农产品出口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激素类生长剂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准入刚起步。就全市农产品市场情况看,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各类产品混销的局面没有打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四是场地挂钩不紧密。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没有形成有序的共同体,市场销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无公害产品销售上大都是单打独斗,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市场运作跟不上步伐,绝大多数还没建起市场准入制度,已经取得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和普通产品一样在同一市场销售,消费者难以辩认优劣,造成优质不能优价市场上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或管理不力,也只好流于形式。五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滞后。通过对大型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系统的质量检测,发现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已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但由于没有经过质量认证,既便是优质无公害产品也不能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从市场开拓情况看,农产品销售的主体还在国内,出口创汇产品种类少,真正形成规模的仅限于大蒜、花生仁、水产品等。

  3发展对策

  为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基本思路是:面向国际市场,着眼国内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在开发产品中应用无公害技术,在推广无公害技术中开发产品,在开发中以大宗农产品为首选对象,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农产品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用产品信誉培育市场,用市场拉力促进产品生产,进而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农业产业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建立无公害食品控制机制

  把发展无公害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其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制定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全面普及无公害农业知识,组建农业质量管理、执法监督及质量检测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安全性控制机构。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确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加大农业环保工作力度,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从水源、土壤、空气、生态等方面采取措施,下决心摈弃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资料,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缓解对环境的压力。   3.2加强无公害农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出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在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生产资料加工企业。

  3.3严格遵循农业标准化建设原则。

  实行统一完善的系统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涉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应纳入控制与管理之中,要建章立制,做到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理,过程有记录,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在严格管理之中;要全面规范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具体到每种产品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地、产品环境标准和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规程配套;要循序渐进地开发。由于消费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正处于培育扩大过程,在生产中必须相适应地发展。由于技术进步的渐进性,有些农产品生产的无公害技术还受现实技术水平限制,难以达到无公害的质量标准,因此也决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渐进性。现阶段重点是围绕大众化消费开发大宗农产品。

  3.4坚持准确的市场定位

  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以数量求效益。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既适应现阶段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又有利于培育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有计划地逐步开发;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以数量求效益。目前,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阶段,整体消费能力并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消费承受能力还是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价位只意味着拒绝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适中价位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3.5构建一套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机制。

  要有特定的企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培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企业,通过一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申请程序,通过合法认证使之成为具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资格的企业;要有特定的商标。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必须对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使用者实行有效的监管。签定有限时段的合同协议,限额发售定量的无公害农产品徽志;要有特定的销售。要有建立特定的销售网络,发展市场信誉好的商业公司作为业务代理。同时,积极组建一批分区域的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中心和专卖店。并对这种商业公司进行资格审定,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营造良好的无公害农产品商业氛围和品牌形象;要有特定的服务。逐步建立客户服务关系,形成一套优质服务体系,提供产品质量担保,对大宗业务量或一些特殊用户,做到送货上门,进行跟踪服务。

  作者简介:乔晓琳(1981- ),女,山东泗水,农艺师,硕士,目前从事农业标准化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