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1

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

摘要: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眼睛。报纸的评论有多种体裁,多种风格。《人民论坛》在人民日报的评论中,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开图创新,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快”、“准”、“稳”的新闻评论特色路线,扩大了党报评论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评论 人民日报 特色

一、引论

(一)评论的定义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眼睛。报纸的评论有多种体裁,多种风格。《人民论坛》在人民日报的评论中独树一帜,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独创的一种评论样式,它不同于传统正规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不同于思想纵横驰骋的漫谈随笔,也不同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杂文。党报评论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问题上要代表上级领导机关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闻界前辈邵华泽先生认为最常用的几种新闻评论的形式为:

一、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写评论。这种评论能起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是报纸上很常见的评论样式。而写这类评论,一则要吃透精神,二要上下结合。

二、配合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写的指导性评论。这要要求作者要注意任务明确,道理要讲清。

三、针对一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或者是模糊观点来写的评论。写这种评论,则需问题要抓准,说理要透彻。

四、为突出新闻、通讯的思想性为其配发的评论。也就是在对问题作了事实的回答之后,再给予理论的、思想的回答。这要作者写作时,一要结合紧密,二要画龙点睛。

五、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评论。

六、有关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

七、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

八、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的评论。这则要求作者,射箭要对靶,道理要讲透。

(二)人民日报的地位及影响力

《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为中国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60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

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

在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在法国巴黎发布的2010年全球日报发行量前100名。

名次 报名 国家 语言 发行量(000)

1 读卖新闻 日本 日语 10,019

2 朝日新闻 日本 日语 8,019

3 每日新闻 日本 日语 3,738

4 印度时报 印度 英语 3,556

5 图片报 德国 德语 3,300

6 参考消息 中国 汉语 3,254

7 经济新闻 日本 日语 3,050

8 太阳报 英国 英语 2,863

9 中日新闻 日本 日语 2,728

10 人民日报 中国 汉语 2,523

二、分析《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评论的特点

不仅在发行量上,在人民日报的评论方面,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社论,是由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甚至毛泽东本人来审稿。《人民日报》社长经常获得列席中央政治局或书记处会议的殊荣,以便直接了解中央精神,及时在报纸上宣传贯彻,《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言论专栏,由评论部主办,在第四版(要闻版)右上方固定位置刊出,发表千字左右的时评政论。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每周评论》。当时是在人民日报的一版刊发,主要是考虑发挥人民日报评论的优势,办一个时事评论的栏目,作为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补充。经过了三年的摸索,1988年,《每周评论》改名为《人民论坛》,由评论部主管,当时栏目的位置还不固定,每周刊发数量也不多,一般一两篇。

1994年,为了更好发挥党报的言论优势,在丁关根同志的建议下,《人民论坛》固定下来,每周一三五见报。栏目的栏性定为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作为人民日报社论的补充,文章要写成新闻时评,而不是思想评论或杂文,要格调高远。这次栏目的固定对《人民论坛》的发展起了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后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抗击非典期间,为了多登人民来稿,同时也为了使这一名牌栏目做得更响,《人民论坛》改为每天一篇。

最近几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人民日报》的声音依然受到

人们的特别关注。

《人民论坛》的特点是: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对于人民日报的报道和评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历来对《人民日报》非常关心,从办报思想、办报方针到日常宣传、内部建设都有明确指示,为《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和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深刻总结新闻舆论与党同国家关系所提出的精辟论断,要求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作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第一要务。党中央机关报的属性,决定了坚持正确导向是《人民日报》的生命线。

人民日报社长王晨把《人民论坛》的风格概括为:

主题鲜明

许多文章抓住了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像《常想三个“为什么”》、《说“解放”》、《艺坛“三风”不可长》等,针对干部思想解放、廉政建设和文艺创作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透彻,引导准确,或启人心智,或发人深省,或催人奋进,是大题目却不显空泛,讲大道理又平易近人。

议论深刻

在对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时,许多文章不是简单地重复材料,也不是一般的阐明和引申,而是岩心的开掘、思想的生发!这样的议论,推动人们透过那些现象、事实去思索隐现其间的问题,领略其中更深一层的题旨,或见微知著,或举一反三,咀嚼出更多的东西,走到更宽广的高处。有些议论睿智而蕴藉,令人击节称叹。

文风朴实。《人民论坛》的文章,多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讲真话、说

实话,不讲或尽量少讲空话和套话,这样的语言就鲜活,就生动,就有力。 把握有度

不论是正面赞颂还是舆论监督,都能掌握好分寸和火候,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既能一语道破又能不失偏颇。《假如媒体缺席„„》,抓住南丹事件中关于媒体该不该监督、如何监督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批评错误观点的旗帜是鲜明的,态度则是说理的、平等的、耐心的。《人民论坛》不少文章注意了把握好度,既有理有力,又有情有义。

作者广泛

《人民论坛》的作者队伍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有的常年给论坛投稿;也有的第一次投稿,即被采用,可谓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人民论坛》注意培养自己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他们还专门召开《人民论坛》作者座谈会,这是《人民论坛》久盛不衰、越办越好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

评论要发挥其影响力和产生吸引力,必须主动地传达思想、思考,用思想引领媒介,展现媒体思想的力量。面对重大主题、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面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分析阐释,人民论坛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加快了转变的步伐同时把握方向性,增强针对性,争取主动性,走出了一条“快”、“准”、“稳”的新闻评论特色路线。《人民论坛》这种评论形式强化了党报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报纸信息的有限性及新闻时评表现出来的种种强势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了当前的舆论中心,这样的议程设置大大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

(一)举例说明

就拿201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即「高考改革要直面“时代课题”(人民论坛)[1]

面对社会、个人需要等新变化,高考改革既要大胆推进,又要谨慎前行,而不只是修修补补。

又到一年高考时。

每年此时,高考总是媒体焦点。今年,种种高考新闻中,有两条颇具意味。一是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预计将达72.3%,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另一条是在“自授文凭”的南方科技大学,45位自主招收的学生此前发出公开信表示要拒绝参加高考。

30多年前,高考平均录取率还不到10%,与那个年代相比,今天的考生真应感到欣慰和庆幸。超过七成的录取率,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但如何保证高校生源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则成为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对学历、文凭的看法也日渐多样。从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到南科大的改革,高考体制外的选才探索,也有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同时,单一的考试方式问题渐多、积弊渐重,与时代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脱节,高考制度出现“裂缝”,高校招生方式不断多元,个人成才途径不断丰富,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高考录取率上升、南科大学生“拒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着高考改革的必要。

虽然说高考自恢复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个人在需求、心理上的变化,远远快过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

改变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高考,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更寄托着无数学子和家长对未来的希望,是社会流动、个人上升一个必不可少的通道。

因此,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前提。一段时间以来,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高考加分等等,引起广泛质疑和诟病。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取消或缩减加分项目、加分幅度,可谓必然选择,也体现着高考价值的重塑和回归。

一些人对为高考改革探路的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还心存芥蒂,不愿认同。在他们看来,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除高考分数外,很难保证其他评价方式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标准,相对仍较为客观和公正。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高考改革一定要等到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来才进行吗?

事实上,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一方面,它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大决心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谨慎前行,避免各种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情况发生。快与慢两方面,都承载着社会极大的期待和关切,而这或许正是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

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孩子不能等。”高考,关系到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不能观望、不能等待。而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研究、系统设计、科学决策,需要支持、理解、信任、宽容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抓住机遇、提高效率、科学而为。

(二)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首先从选材方面来说,这则评论关注的是于当天举行的高考,且高考制度的改革本身就是时下热议的话题。体现出了党报对于“议程设置”的关注。有利于党报落实“三贴近”的务实作风,大大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

再者,从其评论特点来说,这则评论较好的阐释了一下三个突出特点:

1、快

反应迅速,才能适时引导、先入为主。传播学上强调“首发效应”,首发信息使受众形成深刻鲜明的第一印象,以后很难改变。在“人人都是记者”的信息时代,《人民日报》的“提速”是全方位的,包括选题提速、策划提速、报道提速、评论提速。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回应热点、引领舆论的报道中。(又到一年高考时。) 6月7日即高考当天即发文凸显了“快”。

2、准

切中要害,才能准确引导、突显效果。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与灵魂,担负着对党

性原则正确阐释与有效传播的重任。《人民日报》充分发挥评论优势,能说话敢说话会说话,做到了“把好关,把好度”。同时创新评论写作,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每有重大事件、难点疑点,或评叙相配,互得益彰;或评论单行,灵活切题。 (事实上,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一方面,它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大决心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谨慎前行,避免各种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情况发生。快与慢两方面,都承载着社会极大的期待和关切,而这或许正是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不仅切中要害而且直击重点同时也能够把握快与慢两方面的关系达到了能说话敢说话会说话。

3、稳

重点突出,才能方向明确、稳步前进。典型报道作为党报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旨在将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重点报道,起到引领和标杆的示范作用,堪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法宝。面对主题繁多的宣传任务,《人民日报》选取典型做文章,正面宣传鼓舞士气,以小见大,形成规模,显出力度。 (面对社会、个人需要等新变化,高考改革既要大胆推进,又要谨慎前行,而不只是修修补补。)选取了当今热议的话题——高考改革、南科大,以小见大,力图稳步前进,同时重点突出、鲜明,起到引领和标杆的示范作用。

三、结语

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努力践行中央关于办好评论工作把握好舆论导向提升党报权威性已成为全体评论工作者的一致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做到了“快”、“准”、“稳”的以《人民论坛》栏目为代表的党报评论类栏目,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出新的、更大的社会效应服务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注释:

[1]高考改革要直面“时代课题” [N]人民日报 2011-06-07(09)

[2]人民日报. 维基百科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人民日报

[3]人民网重要言论库[D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49160/index.html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