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小关初中 李青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战之初,中共为什么要与宿敌国民党蒋介石发作?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抗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合作是民族利益的需要。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既然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你认为毛泽东应该赴重庆谈判吗?为什么?

国民党:(1)它需要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2)欺骗舆论蒙蔽人民,掩盖假和平真 备战的阴谋。

共产党:(1)抗战胜利后,人心思和,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2)利用谈判的机会,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以利教育和团结人民。 学生讨论:假如不去谈判的话,就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一个借口;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威信;毛泽东胆小;会认为共产党或毛泽东也不想和平;总之:如果不去,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主动。所以毛泽东本人勇往直前地去了。用柳亚子说的就是“弥天大勇”。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去重庆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和平,揭骗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毛泽东去重庆时的一幅画面“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在机坪前的留影”(P106)。 引用文章《挥手之间》中对毛泽东这个挥手动作的描写:“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提问:同学们试着自己做一下毛泽东的这个挥手之间的动作,亲身感受一下,毛泽东当时心里会怎么想?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学生: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危与希望,勇敢地去了;毛泽东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争取到国内和平。;毛泽东非常勇敢,明知是一个陷阱,但还是要去,勇气可嘉。

师总结:很好。尤其是毛泽东“用力一挥”细节描写,更是体现了毛泽东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识图: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4、国共谈判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结果是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又叫《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迅速召开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人身、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5、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双方于1946年1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

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在他准备得比较充分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内战爆发

按照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现在分为3大组,一组进攻中原,二组转战陕北,三组挺进大别山。请同学们看书,讨论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有关内容。同时把看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过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6月 标志: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初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是: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3)1947年3月开始(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原因: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指挥取得胜利的战役: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采用的战术是: 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 1947年6月 标志性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难点突破:战略反攻阶段有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个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呢?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击。于是派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越过陇海线和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已经临近南京。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是是为了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以此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对国民党形成了包围之势,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

合作探讨:为什么蒋介石的兵力那么多,还得到了美国的帮助,却被势力较弱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呢?也就是说内战初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共产党方面:中共的战略战术比较正确;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巩固】 我们一起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注意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一起朗读《沁园春·雪》第二部分,共同感受毛泽东激情澎湃的豪情壮志。 (齐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节课学习的风流人物真是不少,一起数一数。 师生: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

师: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重庆谈判

1. 背景

2. 经过

3. 结果:《会谈纪要》(《双十协定》)的签定

二、内战爆发

1. 时间:1946年6月

2. 地点:中原解放区

3. 战术:运动战

三、 转战陕北

1. 时间:1947年3月

2. 战术—“蘑菇战术”

3. 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

四、挺进大别山

1. 时间:1947年6月底

2. 领导人: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野战军 中原革命根据地

3. 标志:双方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