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

——以济南古城为例

张  杰   邓翔宇   袁路平

【摘要】通过在济南古城的实验性设计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营造城市特色和生活空间的重大课题,指出城市肌理的延续、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的建设应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肌理;场所;建筑类型

SEARCHING FOR NEW C ITY BUILDING TYPESTO WEAVE THE CITY WITH JINAN AS A CASEZHANG Jie; DENG Xiangyu; YUAN LupingABSTRACT: Through several experiments in the oldcity of Ji’nan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is study raiseda question that how the city can maintain its locality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rban places for the resi-dents’ living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The authors argued that new urban building types areneeded so that the fragmented city tissue can bewoven, a new city order can be established.KEYWORDS: urban tissues; place; building types

改变着古城几百年来形成的城市肌理。从1990年代初到2002年,在济南古城2.6km2的范围内,新建了十几处1万m2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这些建筑体量高大,不但在高度上阻断了视线联系,而且在环境上侵蚀着古城的肌理。传统肌理的丧失,意味着与之相联的小规模的城市商业和公共设施的消失,进而导致富有活力的城市场所环境的衰退。位于济南古城中心的泉城路的变迁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上泉城路曾是济南古城最重要的东西街道,当时关键的城市公共部门、街巷都与之直接相连。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商业街,各种新潮的商店和老字号多集中在此。当时繁荣的经济提高了地价,沿街出现了高密度的2、3层中西合璧的商业建筑等。中西风格的建筑并置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古城沿街公建与后面居住建筑的良好关系,而且使古城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建筑类型元素。1950年代,沿泉城路东西头两段拓宽,出现了一些大型的现代商业和办公等设施,给泉城路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建筑一般退建筑红线较多,开始打破了原来街道立面的连续。但由于数量不多,所以没有对

【文章编号】1002-1329(2004)12-0047-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1980年代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翔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3年

图1 泉城路肌理的变化

Fig.1 Tissues of Quancheng road

袁路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4-02-18

47

1  特色与肌理的丧失:并非一个城市的故事

泉城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位于历山北麓(今千佛山),北临小清河和黄河,城内有大明湖;城内城外,泉水密布;整个城市“山、泉、湖、河、城”的特色十分突出。今天的济南古城为明朝所建,结构严整,由院落建筑类型构成的城市肌理脉络清晰。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济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古城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旧城住宅建设占全市住宅建设量的60%[1]。成片的住宅改造开始大面积

城市保护

与更新

Urban Conservation and Renewel

b 19世纪后半期,柏林典型的城市街区肌理a Zimmerstrabe街区改造的方案平面

资料来源:Alan Balfour, World Cities Berlin,Great Britain, 1995.a)p267,b)p24。图2 1992年,A. Rossi在Zimmerstrabe街区的改造中继承了19世纪柏林城市肌理的传统

Fig.2 Redevelopment of Zimmerstrabe block in 1992 and the tissues of a representative block of Berlin in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整条街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到1990年代中,大规模的改造彻底打破了泉城路的尺度和连续性,也对整个古城的风貌特色产生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48

代,柯布西耶为巴黎的改造提过类似的设想,后来他又将其中主要思想发展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写进雅典宪章,影响了战后西方城市建设近二、三十年。

要解决济南古城面临的问题,再现古城风貌,改善整体环境,首先要从规划上有选择地疏散部分商业和办公功能,缓解开发和交通压力。但这还不够,还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积极地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城市格局,创造性地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完善古城的服务设施。

沿街建筑类型与其背后的街区产生严重隔阂,造成整体环境的下降(图1)。

济南古城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大城市中是颇具代表性的,是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共同课题。从1980年代开始,尤其是自1992年的土地开发以来,大规模的改造迅速改变着城市肌理和风貌特色。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越来越成为政府、专业人员关注的问题,然而,这种努力主要集中在城市标志性地段上,基本上是通过标志性建筑或大型绿化空间的建设改善城市“形象”。1990年代后北京西长安街的建设就是突出的例子。1920-1930年

2  “织补城市肌理”的理论的探索

现代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甚至发展成大城市地区(mega-city region),然

a:二战之前柏林城市肌理

b 1999年通过的柏林内城城市设计总图(黑色为1990

年代中期的现状,其余所示为新规划的项目)

资料来源:J. Kleihues and P. Kahlfeldt, City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Berlin 1900-2000, Nicolai,Berlin, 2000.  a)p385,  b)p384。图3 柏林城市肌理的保护与织补Fig.3 Protection of city tissues, Berlin

a 1859年Cerdà所做巴塞罗那扩展区的规划方案b 巴塞罗那扩展区肌理资料来源:a)Joan B. Grau,  Cerdà Iel Seu Eixample: a Barcenola, Ajuntament de Barcelona, 1992, p220图4 巴塞罗那扩展区最初规划的城市肌理与实际形成的肌理比较Fig.4 Planned and current city tissues of the extended area, Barcelona

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片断却变得越来越浅为‘城市概念’是借助了古老的工业社会之前和薄、单调,甚至冷漠。正是战后现代城市的这种资本主义之前的(城市的)事实、表现和意象构悖论在西方引发了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人们成的,同时又处于演变和新的同化作用的过程之

对现代城市的反思。新理性主义的建筑与城市理中”[5]

。研究探索新的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满足和

论的发展掀开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篇章[2]。

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成为建筑师、城市设计师、1979年法国建筑师C・庞赞巴克在巴黎13区规划师面对的共同课题。

设计的一个社会住宅项目通过再造巴黎式的人行自1990年代中以来,笔者与济南有关部门在道、围合式广场绿化,证明了传统城市空间类型济南古城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性规划和设计工在现代主义城市中的可能性和价值[3]。1970年代作。这些工作涉及整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保护与末,柏林提出了回归城市的口号,通过IBA住宅建设、历史保护区的保护和小规模改造、城市古博览会等项目努力把柏林旧城建设成适于人们居城衰败的平房区的改造以及重点商业段的整治和住的地方。从城市设计方面讲,柏林的做法就是再改造工程等。通过这些研究性设计,初步摸索通过鼓励探索适于当地传统的城市建筑类型,重出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新织补被战后现代建筑肢解的城市肌理(图2),这一思想在东西德统一后的柏林城市建设中得到2.1  高度控制与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保护

了进一步的发展[4](图3)。2001年巴黎为申办2008建筑高度控制在欧洲城市是普遍存在的,且年奥运会,明确提出了织补城市(weaving the不说像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规模有限的历史名city)的目标。

城,就是作为重要的现代经济中心的巴黎、柏林从对1970年代末以来的城市建设的理论发等也都有严格高度控制。正是对高度的限制否定展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通过各种规模的城市建了柯布西耶的高层低密度城市类型,同时也提出设项目,在功能上完善市政设施,激发城市活力,了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类型的课题。高密在形态上探寻具有围合感的城市建筑类型,重塑度是城市有别于乡村的一般特征。城市的经济活城市街道、广场以及有明确界定的开放空间,织力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正是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补被战后现代城市建设肢解的肌理已成为当代西生活中酿造出来的。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巴塞罗方城市发展的趋势。

那扩展区的形成过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区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在功能结构、空间最初每个街坊是按密度相对较低的方式设计的,容量、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但是土地开发的压力使该区绝大多数街坊最终以化。多数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中的传统城市肌高密度的周边式建筑类型构成,今天巴塞罗那扩理几乎丧失殆尽。今天上海市4000多栋高层建筑展区已成为全世界19世纪最成功的城市(图4)。

构成的城市环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多半是在努力寻求不2.2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

同的新的形态来满足各种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开发不同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生活要求先的需求,小到各种住宅户型,大到各类公共建筑后出现了不同的建筑类型。 那些构成城市环境的综合体乃至新区。这些建设在城市中构筑了一个普通的建筑类型是与社会生活模式相关的。以达个不相联系的片断,人们开始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功能主义简单地把建筑“城市危机”。正如法国哲学家H・莱佛维尔指出与城市视为经济和技术的产物是非常片面的。新的那样,“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双重性的危机,因

理性主义认为,新的类型必须将古典的城市与现

49

城市保护

与更新

Urban Conservation and Renewel

种形式(form)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类型与生活共同构成具体的城市场所。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聚居场所“局”的最

[7]。基本特征是围合,“夫局者一圈也”现代场所

理论认为,城市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的事物构成的,特色是场所的精髓所在[8]。根据现代场所理论[9],可以把场所的主要构成因素概括为:(1)空间环境自身的围合感和中心感;(2)空间肌理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和它所展示的时间维度;(3)所在地点的功能活动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5 泉城特色风貌带高度控制分析

Fig.5 Height control over the landscape belts

与周边的联系与互补;(4)地方文化内涵等。

将以上原则应用到具体的城市建设中,延续城市肌理,探索反映现实城市生活的空间和建筑类型,在动态的建设过程中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就成为城市的指导思想。

3  实验性规划设计实践

50

3.1  风貌带及城市高度控制

2002年在吴良镛教授的带领下,清华大学与济南市规划局、规划院合作开展了济南泉城风貌带的规划研究工作,以“山、泉、湖、河、城”为核心提出了大的开放空间体系,建立了泉城风貌带的总体框架,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城市建筑高度的控制和肌理梳理(图5)。旧城的功能疏解要根据城市整体的功能结构有减有增,城市建筑高度的控制不是简单地否定城市的发展,

a 王府池子地区的传

统城市肌理

b 保护改造方案产生的城市肌理

而是根据整体风貌结构和现状条件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提出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案。济南风貌带的综合高度控制方案就是考虑济南古城原有的山水格局、主要城市景观视廊(带)(如“齐烟九点”、“佛山倒影”)等综合因素,对整个风貌带及相关地区提出完整的高度控制规划。

2003年风貌带规划在新一届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对济南古城及相关地区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从目前执行的几个案例来看,风貌带的综合建筑高度控制规划为日常的规划管理提供了易于操作的准则和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通过进一步的微观研究后可以有效地控制具体的建设。

图6 历史街区小规模改造中的城市肌理塑造

Fig.6 City tissues of the historic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redevelopment

代的城市类型相结合,建筑师与规划师应以“连续的类型元素”的方法,通过解决具体的城市类型问题,使历史的肌理与今天的发展密切结合,共同构成人们可理解的城市经验(comprehensible

[6]。experience of the city)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中,城市必然需要新的建筑类型,但它必须是城市的,是基于由连续的历史与现代共同构成的肌理之中的,并成为人们今天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包括:街巷、院落、广场、公园、住宅、机构、设施等。

3.2  历史街区的有机生长

虽然历经了1990年代大规模的改造,济南古城的核心地区仍保留至今,即位于泉城路北侧的芙蓉街—珍珠泉地区。直到近代开埠,芙蓉街都一直是济南最主要的商业街,周围有重要的居住区、衙署等公共机构。该地区泉群密布,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今天该地区严重衰败。

2.3  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

城市和建筑类型学不但从物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本体论的哲学问题,而且使城市与建筑再次回到人文主义的起点。正如 R・罗西在《城市建筑》中指出的那样,“某一特定的类型是与一

1980年代中,清华大学就对该地区提出过保作为结束。

护、改造的设想,10年后又与济南市规划局、规按照风貌带的总体要求,方案将绝大多数建划院合作进行了保护整治规划研究,提出了保筑控制在6层以下,靠近解放阁一侧控制在2层护、整治和小规模改造的总体思路。其中王府池以下,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总体态势。

子地段的整治与改造设计集中探索了如何在保护为了改善该地区的道路交通状况,方案分别历史遗存和街巷肌理、整治改善整体环境的前提在舜井街两侧规划了两条南北走向辅路、在泉城下,通过动态的小规模改造提高居住环境。

路南侧规划了东西向辅路,以便组织进入该区的设计首先按照保护规划保留了较好的历史建机动车交通。一方面缓解舜井街、泉城路、黑虎筑,严格控制高度,新建筑以1~2层为主,局部泉北路的城市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为片区营造良3层。为了实现小规模动态建设的过程,方案将设好的步行环境创造条件。

计地段按照原有院落边界组织划定一次性改造的为在控制高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方用地范围,并将其周边的现状视为该地段的限制案建议区内建筑尽可能采用围合式的城市建筑类条件。整个范围内各地块都按这种方法模拟设计型,同时积极创造屋顶院落、平台,使整个街区条件,根据具体功能、环境,在传统建筑类型的肌理既明确又丰富。建筑色彩以地方民居的灰、

基础上,探讨不同的新建筑类型,改善商业和居住环境,同时在动态的建设过程中塑造与原有肌理相协调的丰富的街巷体系。同时创造性地利用老建筑,改善王府池子和周边的泉水环境,使之成为街区更为积极的要素(图6)。

3.3  解放阁片区及舜井街两侧整治、改造规划设计

该区位于济南古城东南角,南临黑虎泉、建筑解放阁,西南与新建成的特大型泉城广场隔河相望。现状地段内以平房住宅为主,沿四周大街有规模不一的商业、办公等公建以及1970~1980年代建造的住宅等,建设状况比较混乱。整个区片基础设施较差,但尚有几处特色民居建筑(图7)。

研究设计分为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层次。首a 区位

先在规划方面,考虑到该区所处位置及周边条件,方案将其定为反映地方特色的,集商业、文化、餐饮、办公、旅游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要求该区在功能上与周边互补,在环境上与周边环境建立密切联系和良好衔接,重建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秩序,织补破损的城市肌理。

方案原址保留了重要文物、历史建筑和遗b 现状迹,保留部分现代建筑,异地保护了四个民居院落,结合原有街巷格局将整个地区规划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整个片区由两条东西向的步行轴为中心构成步行区,其间主要布置反映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餐饮、旅游休闲等功能,并结合文物、民居的保护利用、城市园林绿化与广场的设计等,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场所。方案将规模较大的现代商业、办公等沿舜井街两侧及泉城路c 改造后的城市肌理示意

布置,以加强这两条街商业地位和特色。整个步图7 解放阁片区改造规划

行区东西两端分别以解放阁广场和舜园文化广场

Fig.7 Redevelopment plan of Jiefangge area51

城市保护

与更新

Urban Conservation and Renewel

造后舜井街两侧的功能和开发要求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形成界面清晰的城市“街道”和“广场”,并进一步在建筑设计上探索地方建筑传统的现代表达(图8)。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涵盖了济南古城目前面临的不同的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旧城面临的共性问题,即在城市肌理和风貌已

a 现状城市肌理

b 整治改造后的城市肌理

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何保护、整治、改造旧城。显然,传统的历史名城保护的观念和方法已不能应对这一现实。R・罗西曾经这样指出,“虽然城市形式总是特定时间的城市的形式,但在城市中积淀着其形成过程的许多时代”。不管愿意不愿意,城市需要自己的东西,但是它只是整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有过去也有未来,只有在历史与未来的联系中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坐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52

c 模型照片1:街道和广场的城市空间塑造1 赵志冰,等.做好住宅小区改造规划,推进旧城

改造的良性循环[C].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论文集(1987-2002),34-36.

2  A. Rossi,Architecture of the City[M].1982,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Rational Architecture: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City[C].1978, EditionsArchives d’Architecture, Brussels.

3  H. Martin, Guide to Modern Architecture in Paris[C].

Editions Alternatives, Paris, 2001,431.

4  J. Kleihues and P. Kahlfeldt, City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Berlin 1900-2000[M]. Nicolai,Berlin, 2000.317-398.

5  H.Lefebv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M]. in Writ-

ings on Cities. Blackwell, Oxford,74.1996.6  A.Vidler,The Third Typology[R]. in Rational Architec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City[C]. 28-32, Editionsof Archives d’Architecturem Brussels.1978.7  沈镐[清].寻龙论局.地学.卷一[M].156.8  C. N.Schulz.1976.The Phenomenon of Place[J]. Archi-

tectural Association Quarterly, 8(4):3-10.

9  K. Lynch, Good City Form[M]. MIT Press, Massachusetts,

131-43.1981.

d 模型照片2:新的建筑类型和场所塑造。图8 舜井街两侧整治改造设计

Fig.8 Re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long Shunjing road

白为基调。建议3层以下的建筑采用坡顶。

由于片区涉及范围较大,内部产权、房屋质量等情况复杂,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要求,因此方案按现状产权或已规划项目的边界、主要街巷等因素,将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地块,同时又使它们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场所环境,以便分期实施。

在整个片区规划构思的基础上,方案对舜井街两侧的整治、改造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一是在城市设计上深化、完善该地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其重点是保护舜井,塑造舜园文化广场,挖掘城市民俗传统,使舜园文化广场成为泉城路、舜井街地区最重要的、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节点。二是在城市设计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整治改

启  事

由于网站联络速度、稳定性、容量等原因,编辑部收稿邮箱地址变更为:

[email protected](容量:20兆)[email protected](容量:30兆)敬请各位作者投稿时注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