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期中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1年版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013年粤纲: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开国大典的史实。

①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②毛泽东主席庄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③54门礼炮齐鸣28响,盛大的阅兵式、群众的游行和狂欢。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③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2011年版课程标准: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2013年粤纲: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1.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地主也有份地(即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属于私有制)。

③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西藏、新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抗美援朝。

①背景:1950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半岛,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②经过: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中朝军民的共同抵抗下,五战五捷,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③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英雄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如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宁愿被烈火吞噬也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013年粤纲: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1.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讨论通过了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选举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54宪法的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54宪法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①概况: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共同发表。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的史实。

①概况: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大会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求同存异”方针: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③意义: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性质)。中国代表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13年粤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

标志。

①概况: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90%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到1956年,90%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3)资本主义工商业:a.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b.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②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c.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2011年版课程标准: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

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3年粤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中共八大。

①概况: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党和全国

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意义:中共八大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三面红旗”。

①概况:

(1)1958年总路线: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全民大炼钢铁。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②原因:

(1)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根本原因),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

③评价: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大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1961年初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②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分析和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缺点、错误和教训。

4.曲折后的发展。

①钢铁:建成武钢、包钢。

②石油:建成大庆、胜利、大港,实现自给。

③铁路:兰新、包兰。

5.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

①王进喜:为建设大庆油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铁人”。 ②雷锋:在平凡岗位上,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

③邓稼先:把毕生精力投入核试验工作,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④焦裕禄: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依然心系群众,为治理兰考县的灾害而四处奔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榜样”。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2013年粤纲:“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文化

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1. “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①发动:

(1)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文章。

(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

(3)迅猛开展: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②全面内乱:

(1)“一月革命”(“一月风暴”):1967年1月,王洪文等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大权。

(2)“二月逆流”: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和群众抵制“文革”的做法,被诬为“二月逆流”,后来称为“二月抗争”。

(3)1968年,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不久,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4)夺权狂潮:地方各级党委靠站边,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5)林彪反革命集团:文革中林彪被树立为毛泽东的“接班人”,1971年,策划谋害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阴谋失败后叛党叛国,9月13日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

③经济:

(1)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

(2)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全面整顿,经济再度回升。

④结束:

(1)“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夕,北京和各地群众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1976年1月8日逝世)、痛斥“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毛泽东病逝。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

2.“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①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②评价:

(1)政治: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2)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3)文化: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2013年粤纲:“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概况:

(1)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掌握了核技术。

(2)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上第四个(美、苏、英)研制氢弹的国家。

(4)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5)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6)1984年第一颗通讯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7)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8)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9)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首次将两名宇航员同时送上太空。

②人物: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朱光亚。

③“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2.军队建设。

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

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1966年7月1日,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它与后来的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2011年版课程标准: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13年粤纲: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1.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提案)。

②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建交。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同周恩来举行会谈。

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他。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中美经历了20年的对抗,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013年粤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概况: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②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 对内改革。

①概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形式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尝试)

③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权(土地使用权)、责(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利(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 对外开放。

①概况:1980年设置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5年开辟4个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1988年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②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③意义: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2013年粤纲:“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科

教兴国战略。”】

1. “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被国外媒体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863”计划的制定。

①提出: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②实施: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

③意义:“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计算机网络技术。

①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②1994年接通国际互联网。

4.“科教兴国”战略。

①战略:科教兴国(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需要出发,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②任务:大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③法规: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就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④举措: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89年希望工程出现。20 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 80% 。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①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俗称“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②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③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5. 文学艺术的繁荣。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优秀小说:《青春之歌》、《红岩》、《创业史》、《红旗谱》。 ②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

③1991年“五个一”工程。

6. 体育事业的发展。

①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②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迅速,成为世界体育强国(陈镜开——轻举,打破世界记录,成为世界冠军;容国团——乒乓球,首次获得世界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许海峰——射击,1984年,洛杉机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③2008年,29届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我国取得51枚金牌,世界第一。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

历史的必然趋势。】

【2013年粤纲: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1. 一国两制。

①提出: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②主要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港澳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签订,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香港于1841~1898年逐步被英国侵占,澳门于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占)

2.两岸交流。

①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②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③成就: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1年版课程标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013年粤纲: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我国与亚太

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1.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后又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2.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②就业制度: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3.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②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高举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

①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②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