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立学校为何受宠

  “在最初的最初,那时候你的爷爷奶奶还没出生,人类都还不存在,连地球都还不存在的时候――那时候的宇宙什么都没有……”几个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一边听老师讲“宇宙的故事”,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在不停转动的五颜六色的星球教具。   这是浙江省杭州市某国际启蒙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和我们印象中传统小学的开学课堂截然不同,不急于打开课本学习“a,o,e”和“1,2,3”,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坐姿和读书声。这里采用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将所有学科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建立起关联,让孩子先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概念,并不预先就把各个学科孤立地加以区分。   过去,民众印象中的非公立学校基本等同于“私立贵族学校”和“国际学校”,是“有钱人和外国人才去读的学校”。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日渐富裕起来的民众在孩子就读学校的选择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如今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特色学园等非公立学校随处可见。如果时间倒退十年,恐怕不会有家长为孩子选择这种“非主流”学校,而当下这些非传统学校日渐“受宠”。   36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民张健经过再三思考,为6岁的儿子选择了沈阳市一所价格不菲的双语私立学校就读。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他笑称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受害者”,他曾经在辽宁省一个沿海小城市的寄宿制学校读书。为了更好的前途,在多年“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轮番轰炸下,张健终于考上了省内一所著名的大学,毕业后留在省会城市就业,并顺利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在同龄人中,他已属佼佼者。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重蹈我的覆辙,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孩子应该有个像样的童年,更快乐地成长。我不指望他将来出人头地,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很好。”张健说。   北京的张艳梅女士也由于类似的原因把孩子送入北京一所私立学校,“要进入公立名校,特别是小学,入学相当困难,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已经提前学过很多内容了。我的孩子坐不住,没有参加过任何‘提前班’,现在这个学校教育方法比较偏美式,没有太多压力,孩子特别喜欢上学,这让我很欣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恰逢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学龄期。在青年时代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一代,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应运而生,并延续至今。为了“提前起跑”,各种课外班、补习班、特长班、提高班将孩子团团包围。一位美国家长曾对记者说过,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人造天才”,知识储备丰富,多才多艺,“但却很少看见他们有玩耍的时间。”   “学校首先要使学生在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中国教育学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常委、全国模范教师杨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教育不是要培养天才,教育是要释放天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更好地生活。”   教育多元化的试验田   “相比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的优势。只要注重构建自己的特色教育理念和教育品牌,实现与公办学校的错位发展,就能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雷泽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办学校重在有精准的定位和办出自己的特色,重视教学教育质量就是他们必须要坚持的“特色”。也正是如此,这所民办学校创造出了中考过半考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奇迹”。   “多元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孩子并不是“问题学生”,而仅仅只是以通才教育为主线的公立学校不能适应教育对象多元化的一种表现而已。而非公立学校往往是特色教育最好的试验田,有针对性地发展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满足这些孩子的需求,并为其做好将来与社会对接的规划。   “现在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也放心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了。”方女士是深圳市福景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学生家长。她坦言,由于自己和丈夫长期经商,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现在很多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管理严格,教学质量更好,所以很多像我们一样平时没时间管孩子的家长大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而对于那些打算让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选择非公立学校就是奔着“直接与国际接轨”而来的。“孩子在这里所学的课程完全是为了出国留学而设置的,全英文外教授课非常有针对性,到了三年级还可以针对申请外国大学进行专业辅导。”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奥斯特班的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平认为,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全面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民办学校与市场接轨紧密,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对象的各级各类教育市场的需要。   中西合璧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非公立学校采用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蒙台梭利、华德福,或者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我们都知道,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社会、家庭、文化等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的,如果将这些‘洋’理念照搬到中国,很有可能‘水土不服’。” 深圳半岛蒙台梭利学校负责人卞海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外国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非常重要,外国的教育方式必须要找到与中国的契合点才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曾这样描述教育国际化的误区:“教育国际化是要做‘基于民族灵魂的国际人’。不论什么样的教育国际化,都必须始终坚守民族文化这个‘根’,丢了‘根’的教育国际化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中国的公立学校目前还是以传统的知识点学习为基础,批判性思维不足,但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还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在总部位于法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Pisa调查中,对65个地区的孩子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上海15岁的孩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独占鳌头。   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复旦附中校区校长雷冬冬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所偏颇。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重理轻文,过于应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线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却没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在她看来,中西结合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最好的也是最难实现的。”   在质疑中前行   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大江南北后,很多萌娃宝贝就读的非公立学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非公立学校高昂的学费,首先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学费24.3万元/年、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学费19.6万元/年、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学费15.7万元/年、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12.8万元/年……据记者了解,北京一些比较有名的非公立学校,学费价格每年都在10万元以上。目前在非公立学校设立方面,国家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尽管费用上去了,但是否学到了真东西依然值得质疑”。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非公立学校鼓吹的虽然是外国教育理念,但是创办者或投资方未完全领会这些理念便仓促开办了学校,从教人员资质和学校环境要求可能并没有达到合格标准。   另外,这些非传统教育模式让中国家长担忧的还有他们与公立教育体系的脱节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学校的学籍,孩子便不能参加国内的高考,会让孩子少了一种选择的可能。“当初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多次向学校问过,确认孩子有正常的学籍才放心的。”杭州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许瑞华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尽管有些非公立学校的品牌已经树立,但是整体看来,高水平、高质量的非公立学校还是不多,人们的观念还有待转变。如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所言,“公办教育满足均衡化需求,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公办学校和非公办学校都享有平等待遇。未来中国的教育一定是朝着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非公办学校相互促进的格局发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