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答卷

前两天登录qq,在《我的空间》里,发现网友“l-x”和“x-l-h”转发分享的两篇日志,内容是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检验人们的爱心。

“母亲和妻子一同掉入河中,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是千百年来一个考验男人的经典问题。虽然民间流传着千奇百怪的种种答案,但大多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回答得具体而圆满。然而7月22日下午,安徽肥东县店埠河边圩埂村28岁的小伙郭某却遇到了活生生的现实:他的母亲和妻子两人真的一同落入六米深的水中,随时都可能丧命。于是问题就来了:该先救谁??结果小伙子先救了妻子,引发了父亲的强烈不满和社会上的街谈巷议。

另一篇日志的题目是:明白永远爱你的人是谁?全文如下: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们做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表发下来一看,是两道选择题:

(一)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皮肤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车祸,痊愈后,在脸上留下了几道大大的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二)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不大一会儿,同学们做好了。问卷收上来一统计: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教授笑着说:“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可是做这两道题时,你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恋人关系了?”

“是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深情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们把这两题重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发到同学手中,教室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也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看,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择了A。

这时,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而更替,不因名利而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和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鲁讯曾经说过:“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会相信他还是个人并愿意和他打交道?又有谁敢相信他会真心爱别人,他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永远诉说不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吮吸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肝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困了,在母亲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病了,父母又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我们花去了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我们又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及感情方面的需求,就要像古人教诲的那样,“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

《新三字经》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小黄香”就是指汉代湖北一位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不仅刻苦勤奋,博学多才,而且以孝心闻名,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美誉。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睡的舒服;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现在的许多老人,虽然儿孙满堂,生活上也不愁吃穿,但孩子们因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也很少见面,有的人还不得不住到养老院里。这时,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就是能与亲人团聚。

记得有一天,我陪一个同事到敬老院看望他的母亲。步入大厅,有一部崭新的电视机,42英寸的荧幕上正播放着一部喜剧,但观众一点笑声也没有。几个衣着一样、发型一样的老妪,歪歪斜斜地坐在发沙上,神情呆滞而落寞。有个老人在自言自语,有个正缓缓弯下腰,想去捡掉在地上的一块饼干。同事知道他母亲喜欢光亮,所以为她选了一间阳光充足的房间。我们从窗口望出去,树荫下,一片芳草如茵,几名护士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者正在夕阳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静得令人心酸,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

临别时,他母亲频频挥手,苍白干燥的咀唇在嗫嚅着,一副欲语还休的样子。后来,在门口《夕阳红》板报上,我们又看她写的一篇文章: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的时候,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

孩子!你忘记了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你要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并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

孩子!现在我常忘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有时会弄脏衣服,梳头时手还不停的抖,所以不要催促我,对我要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望你紧紧握着我的手,陪我慢慢地走,就像当年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学走那样。 ­    ······

看到这里,同事激动地哭了起来。我安慰他说,“你妈这么老了,一定要好好孝顺她。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真的应该像陈红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而同事却义无返顾地说:“一定要把母亲接回家住,宁肯失业!宁肯……”

中华文明是非常强调孝道的。《增广贤文》上说:“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孝”也是一切文明的总根源。因为不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不论是天主教的“耶稣”,还是伊斯兰教的“真主”,追溯源头都是“孝”。西方人之所以信仰“上帝”,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人”,是“人”之“父”。他们以信仰“上帝”为大孝,不仅要去礼拜,而且还有“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

东方文明对孝发扬最为讲究,最为圆满,最为精深,也最为妙不可言!从“孝”字的结构看,它的上部为“老”字的一部分“耂”,下部为“子”。在中国文化中,“老”表示上一代,“子”表示下一代,“孝”字的原始义理就是“代代传承”。为了这个传承,古人不仅有“名”,还发明了“字”。“字”的“宀”是家的上部,表示“家”,下面是“子”是代表“家里的儿子”。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也!而“教”则是“孝”+“文”,“孝文”就是要教给儿子的东西。

《论语》中的第一个字是“子曰”的“子”,中国纪年“子丑寅卯”的“子”也是首字。此外,人们常说贵为“天子”,德尊“君子”,这些都离不开“子”,可见“子”在东方文化中表示的是“可以传承发扬让社会和谐至善的明德之人”。

历史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等都被尊称为“子”,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说的无后,就是没有“可以传承发扬让社会和谐至善的明德之人”。如果不能传承就是“老”,“老”就是把“孝”字中的“子”用“匕”割裂代替,而“匕”代“子”本身就是一种凶相。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看着父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不心疼啊!?父母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孩子,我们身为人子,难道就不能腾一点空间给父母,只是需要停泊靠岸时才会想起他们吗?

说实再的,父母要的真不多,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件衣服....,都能让他们温馨很久。我想,人也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父母,以后,子女也会如何对待你。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