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故宫博物院]课时过关题及答案

16《故宫博物院》过关题

一.基础知识。(6分)

zhàn( )蓝 áo( )头

肃mù( ) tán( )木

击qìng( ) zǎo( )井

2解释词语(8分)

玲珑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御道

二.赏析语言(4分)

赏析文中的句子“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语言运用

1.列句子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6分)

(1)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 (完整 工整 整齐)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2)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 (精致 精美 精彩)的汉白玉石桥。

(3)三座大殿 (耸立 矗立 挺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 (惊叹 惊喜 吃惊)。

2.下列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仿写相应的句子。(6分)

(1)例句: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2)例句: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显得十分美丽。

四.课内阅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以上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分)

2.以上三段文字主要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说明。(4分)

3.第一段中划线句子从纯说明的角度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用一些非说明性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第二段中说明的立足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有________。(8分)

5.以上三段文字分别突出了对什么的描述?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小题4分)

(一)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人瞩目,其中最为了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间建成的一座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是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对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无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桥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地位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全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是“喜喜”字形,集中体现了我们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选自山西旅游网)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 ,俯视呈 ,整个大院显得 。

2如果说第3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画线句则运用 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 。 3第1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5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5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中,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

(二)

岳阳天下楼

钟德灿

①岳阳楼是我国优秀的古代建筑,又因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声尤著,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

②古老的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市西门古城楼门上,涉洞庭波涛,同湖中的君山遥遥相望。远远望去,霞光楼影,金辉翊翊,巍峨峥嵘,风姿万千。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正如李白诗中所写“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③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军的一个阅兵台,又名阅军楼。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曾名岳州,即今岳阳),在鲁肃阅兵台的基础上,兴建了岳阳楼。宋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时重修。据说,在明代,重修岳阳楼挖地基时发现一块石板,上有纹络,酷似一枝枯梅,遂奉为仙迹,在左旁建亭以纪,名曰“仙梅亭”。又传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因而楼右又建有“三醉亭”。二亭宛若两位侍女,把岳阳楼衬托得更为雄伟壮观。

④岳阳楼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概括为:“纯木结构,盔式楼顶。”主楼3层,高15米,中间以4根楠木柱从地面到楼顶,承荷着全楼主力,再用12根柱作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30根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架稳脚实,严整美观,重檐飞出,巍峨雄壮。三楼楼顶,外貌恰似古代的将军的头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威严。

⑤进入楼内,使你如入对联和诗词歌赋的世界。木刻的对联,悬于四壁,各有千秋,其中长的有102字,短的仅8个字。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游览岳阳楼时都写了不少诗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在这里被刻在12块高大的檀木板上,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为千古传诵。

⑥解放后,岳阳楼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自1995年以来,人民政府曾先后进行4次大的整修,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1962年,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湖畔建了“杜甫亭”,朱德委员长亲自为它题写了匾额。粉碎“四人帮”后,政府又对岳阳楼进行了全面修复,整饰一新,还新设了出土文物展览。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1.文说明了有关岳阳楼的哪些问题?请作一下概括。

2.阳楼建筑的特点是 。

3.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表达作用是 。

4.5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 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岳阳楼是“ ”这一特点。

5.面句子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说,在明代,重修岳阳楼挖地基时发现一块石板,上有纹络,酷似一枝枯梅,遂奉为仙迹,在左旁建亭以纪,名曰:“仙梅亭”。

参考答案

一1.湛 鳌 穆 磬 藻2精巧细致;形容差别很大;.形容整齐的样子;专供皇帝走的路

二。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

三.1(1完整(2)精美(3)矗立(4)惊叹

2.例:(1)高高的白杨树像一位巨人昂首挺立。

(2)花草树木、农舍别墅,点缀在绿野沃土之上,显得格外迷人。

四1.外形 内景 用途 2.外 内 特点 用途 3.这句话说明屋顶是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的,重檐式的。这里用了描述性的话,如“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辉煌”,把作者的感情融进去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4.朱漆方台 雕金蟠龙 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5.第一段文字突出对色彩的描写,显示太和殿的辉煌壮丽;第二段文字突出对龙的描写,显示皇帝是龙的化身;第三段文字突出对仪仗的描写,显示帝王的威严 五(一)

1堡式建筑群 “喜喜”字形 气热宏伟,威严高大

2打比方 乔家大院在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3过渡作用,提示引出下文说明的重点。

4不能。第5段交代了乔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5示例:商界奇才乔氏致庸抱负远大汇通天下;华夏名宅乔家大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二)

1、位置、历史、建筑风格、对联诗词,以及解放后的整修情况。

2纯木结构,盔式楼顶

3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4例子 对联和诗词歌赋的世界

5不能删除。“据说”一词说明并非亲眼所见,如果去掉,就有失准确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