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赏析第三章(雕塑)教案

学 校 教 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复习前课所学——(展示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2、课前思考——展示本节课所赏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分析其显示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体现的艺术审美特质。

3、总结学生所答,概述本节课所鉴赏的作品的特点和历史演变。

讲授新课:

中国美术赏析

鬼斧神工

一、内容

1、概述中国古代雕塑(通过赏析书中所展示的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进程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特质)

2、讲解中国古代雕塑各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雕塑概述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雕塑艺术之林中独具风格。中国原始雕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先民们在制作石器过程中融会进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其中,“石之美者”的玉石更成为人们雕刻的主要材料。

更引人注目的是陶塑艺术。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人们在陶器制作中,创造出无数精美的艺术品。

夏代晚期和商周,青铜成为雕刻艺术的主流,中原地区的各种礼器以及四川等地的青铜立体雕塑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秦汉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高峰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它们共同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布,佛教造像渐渐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颠峰。唐代佛教造像将宗教的神秘庄严与世俗的审美标准完美地统一起来,菩萨像的塑造姿态优雅,富有人情味。宋代的雕塑的题材更接近于民间的日常生活。元、明、清中国雕塑进一步衰落,但民间的充满生活情趣的雕刻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 俑的制作工艺与艺术造型

俑是为了改变活人殉葬风俗而出现的替代品。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西汉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两汉的陶俑艺术并称为“秦汉雕塑之三绝”,他们奠定了秦汉雕塑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秦兵马俑采用的是模制和手塑相结合分段制作的办法,先用模具作出身坯部分,用至少几十类模具作出大量与头形相近的头坯,然后分别对泥坯细部进行手塑处理,塑成互不雷同的头型,装贴订制的耳朵、头、发、帽子、嘴、胡子等。制作的材料为灰陶,质地坚硬细密,陶胎空实合宜,烧制成型后,再对其进行着色装饰。

秦俑艺术给人的最突出的感受是它采取了高度写实的风格,力求逼真地表

现对象形体,并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例如,将军俑是手持宝剑凝视远方,显得刚毅沉着;射手俑握弓搭箭,有跪有立,目光炯炯有神,显得机警灵活;驭手俑手握缰绳,精神抖擞。秦始皇兵马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历史场面。

霍去病墓前现存的石刻有立马、卧马、卧虎等十四件。另有《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题铭刻石等作品。这批大型石刻,均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划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而不作过多的雕镂,从而加强了整体感和力度感,显得古朴浑厚、沉雄博大。

汉代随葬用的小型雕塑和俑的使用十分频繁。与秦俑相比,汉俑的题材更加广泛,生活中的仓、灶、井、屋、猪圈以及坞堡庄园等等均是汉俑中常见的内容;武士、庖厨、哺乳、献食、劳作、说唱、奏乐、舞蹈等等,均是俑中的大项。就风格而言,西汉俑总体上单纯、朴素,东汉俑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喜悦神情的表现尤为出色。

第三节 佛教造像的传入和历史发展

1、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佛教神像的塑造大大促进了雕塑对人物的刻画,为隋唐时代雕塑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

佛教起源于印度,两汉之间传入中国。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征,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以及传统的雕塑技艺越来越多地融入作品,使佛教造像日益中国化。

2、隋唐

隋代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的雕塑先继承南北朝时代北齐、北周的艺术风格,

但渐渐地在石窟造像的人物造型上将南北朝时期的细腰秀颈、瘦臂纤手的文弱形象变得体魄雄健,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精致、技法圆润洗练;隋代的金铜佛像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造型准确、衣饰华美,空间关系的处理井然有序,开创了唐代雕塑风格的先河。

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庞大,现存的遗迹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东云门山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石窟和摩崖石刻都不乏杰出的作品。其中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者,首推敦煌。

唐代开凿的窟龛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数。这些石窟中的佛教人物庄严而亲切、在焕发着理想世界圣光的同时又洋溢着现实人间的气息。唐代雕塑也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完美结合,既雄伟强壮、气魄宏大又柔丽流畅、细腻深沉,佛的庄严、菩萨的妩媚、弟子的虔诚和力士金刚的勇猛均表现得淋漓尽致。雕塑技法完全成熟,无论是雕还是塑均能运用自如,立体造型与平面绘画的结合也天衣无缝。

唐代雕塑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唐三彩上。这种小型的、用于随葬的陶塑明器是一种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以黄、绿、褐、青、白等色彩为主,明亮而华丽。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女俑、乐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镇墓俑、胡人俑等,动物则有骏马、骆驼以及想象中的镇墓兽等等,题材十分丰富,表现了唐代社会的众生像。唐三彩女俑丰腴、肥胖、脸面饱满、樱桃小口的造型以及女子骑马出行的形象反映了唐代追求健康美的艺术标准,众多的胡人俑以及沙漠中行进骆驼和马则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3、宋元明清

宋朝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代表着这一新阶层的审美观念随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了变化,民间工艺雕刻艺术,如泥、面、糖等彩塑,石、玉、牙、骨、竹等雕刻以及金工、陶雕和漆雕等技艺得到大力弘扬。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而世俗性、现实性则大为增强。雕塑艺术失去了汉唐以来的雄浑大气,技巧上趋于程式化。宋代佛教造像更加接近生活,富有人情味。如著名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宫女像,苏州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塑像等,都有这种特色。

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支系之一,俗称“喇嘛教”,主要在西藏地区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艺术既继承了西藏本土的传统技法,又受到中原地区和印度、尼泊尔等地艺术风格的影响。在佛像铸造中,注重镶嵌工艺、鎏金工艺和透雕工艺的运用,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虽然存在着缺乏个性的程式化倾向,但形体的外在表现力却十分强烈。

宋元明清时期,尽管雕塑艺术走下坡路,但在工艺雕刻领域却取得了新的成就,无论是作品的精美,还是种类的繁多都超过前代。而在世俗题材的雕塑艺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开始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主流。

三、提问式导入:(提问贯穿整节课,问题解决,即是课的结束。)

☆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作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关于秦始皇陵兵马桶,你知道多少?

☆汉代雕塑有怎样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雕塑整体风格是怎样的?谈谈你认为最经典的作品?

☆南京是六朝古都,你是否了解一些六朝时期的作品?

☆中国四大石窟是哪儿个?著名的作品你了解多少?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云冈石窟大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佛造像建造的历史背景是如何的?

☆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乐山大佛的简况?

四、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上述在赏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由于学生查阅过资料,应该可以回答出一部分问题,不完整或需要强调的部分,教师应注意重点解析。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小组综合讨论,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提出意见或不同看法。

六、总评:讲解学生提出的疑难,要求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每一细节,分析作品产生的历史依据和演变过程。本节课主要赏析了我国古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通过赏析的方式了解了各类作品所体现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审美特质,并通过自我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定义中国古代雕塑各时期的不同及特点,也让同学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程度。

七、布置作业

1、内容:1.结合具体图例概述我国古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2、要求:1)、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阐述

2)、结合作品产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3)、概述各个作品的产生过程和历史因素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通过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例图的赏析引导调动学生

自我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在选择教学案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案例的选择要兼顾代表性和思想性。2、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扩充和革新,其通过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中专的德育课教学中应努力实践,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